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陶方玲  林华锋 《昆虫天敌》1993,15(4):167-170
本文根据稻纵卷叶螟1-5龄幼虫与捕食性天敌共存时的试验时及对照处理中稻纵卷叶螟各龄幼虫数量变化,把由于天敌捕作用所导致的数量变化信息区分出来,据此讨论捕性天敌对稻纵卷叶螟各龄幼虫的选择捕食比率。得到:拟环纹狼蛛、拟水狼蛛、粽管巢蛛和食虫瘤胸蛛对稻纵卷叶螟3-5龄幼虫有较高选择比率;而青翅蚁形隐翅虫则对稻纵卷叶螟1-2龄幼虫有较高的选择捕食比率。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转cry1Ab/cry1Ac基因水稻赣绿1号对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和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及其捕食性天敌的影响,采用剥查法和吸虫法,于2012—2013年在江西省南昌县调查了赣绿1号田间稻纵卷叶螟与二化螟的发生为害情况及其捕食性天敌拟环纹豹蛛Pardosa pseudoannulata和拟水狼蛛Pirata subpiraricus的种群动态。结果表明,与非转基因亲本9311水稻相比,在2012和2013年螟虫为害高峰期,赣绿1号田间稻纵卷叶螟百株虫量分别减少57.78头和27.78头,卷叶率分别降低20.46%和6.50%;二化螟百株虫量分别减少24.44头和152.22头,枯心/白穗率分别降低13.02%和14.20%。此外,赣绿1号与9311水稻田间拟环纹豹蛛和拟水狼蛛的种群动态趋势基本一致。研究表明,转cry1Ab/cry1Ac基因水稻赣绿1号能有效控制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而对其捕食性天敌拟环纹豹蛛和拟水狼蛛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张桂芬 《植物保护》1987,13(5):33-34
稻纵卷叶螟是水稻上重要害虫之一。庞雄飞等(1981),古德祥等(1983)通过生命表的研究初步证实了一至二龄幼虫的失踪是影响稻纵卷叶螟种群数量变动的关键因素。作者通过5年生命表的研究亦有类似结果,其失踪的原因主要是气候因素和被天敌捕食所致。蜘蛛是稻田内捕食性天敌中的优势类群,本文研究了稻田蜘蛛对稻纵卷叶螟的捕食作用,以期得到蜘蛛对纵卷叶螟影响的定量刻划。1986年7月在网室试验条件下,初步观察研究了蜘蛛对稻纵卷叶螟一至二龄幼虫的捕食作用。  相似文献   

4.
蜘蛛是农田生态系统中较为重要的捕食性天敌类群。为了进一步探明它们在水稻害虫综合防治中的作用,我们分别作了稻田数量最多的优势种草问小黑蛛Erigonidium graminicolum对褐稻虱、稻纵卷叶螟幼虫以及拟环纹狼蛛Lycosa Pseudoannulata对褐稻虱在不同密度下的捕食功能观察,现将结果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云南西双版纳州稻田纵卷叶类害虫的发生动态和种群结构,利用LED灯和扫网法调查了稻纵卷叶螟与其近缘种宽纹刷须野螟的成虫种群数量。结果表明,西双版纳稻田中,在水稻中后期,稻纵卷叶螟与宽纹刷须野螟共同存在。其中,水稻拔节期至抽穗前期以稻纵卷叶螟为主,水稻抽穗后期至成熟期以宽纹刷须野螟为主,特别是在成熟期宽纹刷须野螟代替稻纵卷叶螟成为优势种群。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于1975年开始,目的在于了解优势种蜘蛛对相关性害虫控制能力,为拟订防治参数提供依据。一、材料与方法 (一) 材料稻田优势种蜘蛛:拟环纹狼蛛、草间小黑蛛、八斑球腹蛛、稻田水狼蛛、粽苞管巢蛛、园尾肖蛸。主要稻虫:叶蝉、飞虱和纵卷叶螟幼虫、棉蚜。 (二) 方法 1.室内饲养以煤油灯罩、玻瓶为容器,定蛛、定时饲以一定量的叶蝉、飞虱或纵卷叶螟幼虫,各设一个重复。每日观察检查一次,记取被捕虫数,补充至原定虫量,连续观察五天,统计日捕虫量。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效及对稻田常见有益节肢动物的安全性。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将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稀释3 000、6 000倍浸渍水稻叶片,接稻纵卷叶螟幼虫24 h死亡率在40%左右, 96 h死亡率达100%。稻田小区和大面积示范试验结果显示:药后14 d,氯虫苯甲酰胺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效分别为90.59%、97.07%,高于药后4、7 d的防效。其防效好于氟虫腈、虫酰肼+辛硫磷。田间与施药前相比,药后14 d球腹蛛显著增加,微蛛、狼蛛的数量及蜘蛛总量无显著差别。室内测定,氯虫苯甲酰胺处理后,黑肩绿盲蝽及稻虱缨小蜂的死亡率在0~6.67%。上述结果表明:氯虫苯甲酰胺对稻纵卷叶螟有很好的防效,且对稻田有益节肢动物安全。  相似文献   

8.
Bt水稻对主要非靶标害虫和蜘蛛优势种田间种群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34,自引:4,他引:34  
研究了2个转cry1Ab cry1Ac杂合基因籼稻品系TT9-3和T19-4对主要非靶标害虫飞虱、叶蝉以及捕食性蜘蛛优势种田间种群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Bt稻与亲本对照(IR72)田间白背飞虱和黑尾叶蝉成虫的虫口密度在整个水稻生育期间无显著差异,而若虫密度有一定的不同。TT9-3稻田中白背飞虱和黑尾叶蝉若虫密度分别于移栽后早中期和中后期显著高于对照;TT9-4与对照间无显著差异。Bt水稻与亲本对照间锥腹肖蛸、四斑锯螯蛛、食虫沟瘤蛛、拟环纹豹蛛及拟水狼蛛种群数量动态趋势相似,数量上大多无显著差异。综合分析认为,Bt水稻对稻田优势蜘蛛基本上无明显的负影响。  相似文献   

9.
抗除草剂转基因水稻对稻纵卷叶螟田间自然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抗除草剂转基因水稻对非目标生物的影响。[方法]以稻纵卷叶螟为指示物种,调查其在抗除草剂转基因籼稻‘Bar68 1’稻田与非转基因亲本对照‘D68’稻田的种群密度、发育进度以及水稻的受害程度。[结果]在转基因和非转基因稻田中,除2007年水稻乳熟期外,稻纵卷叶螟幼虫的发生密度无显著差异;稻纵卷叶螟不同龄期幼虫比例(%)在转基因稻田与非转基因稻田之间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除2007年分蘖末期外,处理与对照间的单株受害叶片数和卷叶率(%)差异均不显著;转基因水稻与对照植株的卷叶指数(%)表现基本一致。[结论]转基因抗除草剂水稻‘Bar68 1’对非目标物种稻纵卷叶螟不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0.
试验表明:8%阿维·四氯SC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每次用药量为有效成分30g/hm2,在稻纵卷叶螟卵孵盛期至1龄~2龄幼虫盛发期前,即稻田初见小苞时开始,采用常规喷雾方法施药,每hm2用水量750kg~900kg,把药液均匀喷到水稻中上部叶片正反面,药后10d防治效果为73.46% ~90.75%,且对水稻安全.  相似文献   

11.
青翅蚁形隐翅虫在稻田捕食性天敌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6~1987年,广东四会早稻田19次调查统计:在捕食性天敌中,狼蛛、其它蜘蛛和隐翅虫的数量分别占20.06、53.93和17.65%,捕食白背飞虱的血清反应阳性率:狼蛛为60.5%、其它蜘蛛20.0%,隐翅虫为13.0%。据此,青翅蚁形隐翅虫的数量和捕食害虫效能居第三位。  相似文献   

12.
根据在浙江富阳、江苏句容和河南郑州,对三种不同生态类型稻区节肢动物群落的系统调查,明确了捕食性天敌与其猎物在种类和数量上的相互作用以及季节动态方式。用经过原点的直线回归分析,捕食者的种类是猎物的1.525倍。从数量上看,猎物多于捕食者,二者平均比率约为1:4。捕食者与猎物之间具有跟随现象,但一般滞后7~14天。优势种捕食者如黑肩绿盲蝽、狼蛛、微蛛及食虫沟瘤蛛对以白背飞虱、褐飞虱(富阳、句容)、黑尾叶蝉、灰飞虱(郑州)为主的害虫种群具有显著的控制效应,应注意保护利用。  相似文献   

13.
血清法探讨天敌对三种稻田昆虫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介绍了用血清法探讨狼蛛等天敌对早造稻田三种昆虫捕食量的结果,在秧田,狼蛛对小白翅叶蝉和摇蚊的捕食率都非常高,隐翅虫则对摇蚊的捕食率很高。在大田情况下、狼蛛捕食摇蚊的比率也相当高,而对小白翅叶蝉和白背飞虱的捕食比率则相对较低。本文根据阳性反应率,计算了狼蛛对三种昆虫的亩捕食量,并分析了狼蛛和隐翅虫对这三种昆虫可能的抑制作用。根据狼蛛对这三种昆虫的捕食频率分布明显偏重于摇蚊,和在早造秧田及早春大田对摇蚊的高捕食率,认为摇蚊是狼蛛等天敌的重要补充食源,尤其在早春其他食源缺乏的情况下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浙江省山地茶园蜘蛛研究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79~1990年,调查了浙江省13个县(市)山地茶园蜘蛛资源,并在松阳县进行定点系统调查,共发现茶园蜘蛛24科110种;其种群数量大,占捕食性天敌的93.66%。优势种群有叉线金蝉蛛、前齿肖峭、突腹蛛一种、大井盖蛛、盖蛛一种、管巢蛛。室内饲养观察蜘蛛主要捕食假眼小绿叶蝉、黑刺粉虱、茶蚜,也捕食茶绿盲蝽以及尺蠖和卷蛾的幼虫。3种常见蜘蛛又线金蝉蛛、粽管巢蛛、毁坏管巢蛛对假眼小绿叶蝉的日捕食达8.5~11.0头,对害虫的控制能力居茶园捕食性天敌的首位,影响茶园蜘蛛种群消长的主要因子有:害虫种群变化、农药施用、农事操作及气候因子等。  相似文献   

15.
稻田生态系统蜘蛛种群动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1977~1978年间,在广西北部和中部地区,调查了11个县13个公社的部分山区、平原稻田蜘蛛种类。经鉴定,有11科28种,其中分布普遍数量较多的有球腹蛛科的八斑球腹蛛;微蛛科的食虫瘤胸蛛和草间小黑蛛;狼蛛科的拟水狼蛛和稻田狼蛛(拟环纹狼蛛);长脚蛛科的日本长脚蛛等六种。这些初步被定为优势种。文中揭示了早稻和晚稻两类生态系中的蜘蛛种群结构及其数量变化的差异。早稻前期和中期以微蛛科种群为主,后期以八斑球腹蛛为主;晚稻前期是微蛛和八斑球腹蛛种群为主,两者比数相当,后期以八斑球腹蛛种群占优势。水稻全生育期不使用化学农药,蜘蛛混合种群数量在早稻和晚稻后期达到最高峰。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原因及其与稻飞虱、稻叶蝉数量消长的相互关系,受人为因素影响颇大,其中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性化学农药和季节性农事操作的变更是种群数量减少的重要原因。试验表明,稻田生态系蜘蛛种群对叶蝉、飞虱有明显控制作用,在实施综合防治措施时应注意保护这一类天敌。  相似文献   

16.
茭白田蜘蛛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茭白田中的蜘蛛Spider群落进行了系统的采样调查,对茭白田和蔬菜地,蚕豆地,小麦地,冬闲田,田梗和荒地等生境中的越冬蜘蛛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了比较,并就茭白田对邻近稻田蛛量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茭白田越冬蜘蛛种类有11科,31属,48种。在茭白田中越冬的蜘蛛密度是其它生境的4倍-40倍。拟水狼蛛Pirata subpiraticus是茭白田蜘蛛的优势种,占总数的50%以上。茭白田可提高邻近稻田蛛量约30%。茭白田是蜘蛛尤其是拟水狼蛛在稻田生态系统主要的越冬场所和避难所,对保护稻田蜘蛛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江西稻田蜘蛛区系及种群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赣中北平原稻区常见的稻田蜘蛛有9科25种,其数量占捕食性天敌的80%以上。早稻田以微蛛所占比例最大;晚稻田除微蛛外,狼蛛和球腹蛛也有较大的比例。稻田蜘蛛数量变动与稻叶蝉、稻飞虱的消长大体一致,对这类害虫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晚稻后期仍需药剂防治。  相似文献   

18.
Laboratory experiments were used to analyse the effect of two insecticides, dimethoate and cypermethrin, on prey capture, feeding and rate of development of the wolf spider Pardosa amentata. Though partly lethal doses (LD50 and LD10) were applied and a high proportion of surviving spiders suffered paralysis for one to two days, which could be fatal under field conditions, no negative effects on other investigated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development and predation rates) of the surviving individuals were observed. With very low doses of cypermethrin, killing rate and feeding of females in the period between the final moult and egg-sac deposition were increased compared to untreated controls. This is the first evidence of enhanced performance due to an insecticide in a spider. The possibility of insecticide stimulation of predator population recovery after eradication by spraying is discussed. © 1998 SCI.  相似文献   

19.
棉蚜自然天敌种群数量动态和控制蚜害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调查了德州地区棉蚜主要天敌(瓢虫、草蛉、食虫蝽和蜘蛛类)5—8月份的种群数量动态。棉蚜天敌在不防治棉田内,虽能建立稳定的种群,但不能有效地控制蚜害;在化防田内由于喷药频繁,被杀伤严重,控制蚜害作用较小;在综防田内,基本上能建立自然种群,结合其它防治措施对控制蚜害的作用较明显,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20.
天敌对三化螟的捕食功能的血清法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验用血清法检验了几种主要的捕食性天敌文对三化螟成虫和幼虫的捕食反应。化测定时间里,在秧田每天每亩成虫被蜘蛛捕食的量为9.94%,在大田每天每亩为620.2头。对幼虫的检验结果,转株幼虫有近1/10被捕食。结论是:蜘蛛类在三化螟成虫盛发期可起到一定的作用,对转株幼虫的杀伤作用较大。但由于天敌的数量消长和害虫的数量消长缺乏同步性,故达不到理想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