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大口黑鲈养殖过程中,食性驯化是决定养殖成败的关键点之一。本文采用"诱食+迫食""定点+沿线"的投喂方法,实现了大口黑鲈食性的快速转化,缩短了驯化时间,提高了驯化成活率,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2.
大口黑鲈养殖过程的诸多环节中,食性驯化是决定养殖成败的关键点之一。采用“诱食+迫食”、“定点+沿线”的投喂方法,实现了大口黑鲈食性的快速转化,缩短了驯化时间,提高了驯化成活率,从而进一步提高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3.
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 lacepede)本是肉食性鱼类,如果经过人工驯饵,从幼鱼阶段起,可使其转食人工配合颗粒饲料,Snow和Maxwell(1968.1970,1971)报告用俄勒冈软颗粒饲料在池塘或水池里喂养50毫米的幼鱼,培育出大量鱼种,Nelsow等人(1974)也报告在室外流水池用干颗粒饲料喂养38-51毫米的幼鱼,培育出平均全长12.7厘 米的大口黑鲈10多万尾,本文报告大口黑鲈幼鱼对没有添加维生素,矿物质的12种初级颗粒饲料的摄食和生长情况。  相似文献   

4.
<正>一、大口黑鲈"优鲈3号"该品种是以2012年从美国引进的大口黑鲈北方亚种和大口黑鲈"优鲈1号"群体中挑选出的1000尾个体为基础群体,以生长速度和易驯化摄食配合饲料为目标性状,采用群体选育技术,经连续4代选育而成。在相同养殖环境及投喂配合饲料条件下,与大口黑鲈"优鲈1号"相比,10月龄生长速度平均提高17.1%,15日龄幼鱼驯食5天后的驯  相似文献   

5.
大口黑鲈食性驯化技术福建省水产研究所梁国方大口黑鲈自1983年引入我国以来,因生长快、适应性强、肉质细嫩、外形美观,深受养殖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欢迎,被誉为“淡水石斑鱼”。但由于大口黑鲈为肉食性鱼类,掠食性强,在自然水体中主食小鱼、小虾、水生昆虫等活体饵...  相似文献   

6.
2016和2017年分别在3 400 m2池塘内投放60万尾大口黑鲈卵黄苗,进行苗种培育试验。2016年培育出鱼种10.98万尾,成活率18.3%; 2017年培育出鱼种15.71万尾,成活率26.2%。培育过程中进行3次模拟流水冲击和拉网密集驯化,结合食性转化训练,大口黑鲈鱼种投放到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系统中进行养殖,环境适应性增强,生理应激反应小,2016和2017年成活率分别达到98.69%和99.07%。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广东省韶关市某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养殖场的大口黑鲈幼鱼大量死亡的原因,对患病鱼进行临床观察,并从细菌学、寄生虫学、病毒学三方面进行检测,排除细菌和寄生虫感染的可能性后,通过RT-PCR检测、细胞分离培养、人工感染、组织病理切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系统发育树分析,初步确定分离得到1株大口黑鲈弹状病毒(micropterus salmoides rhabdovirus,MSRV),命名为大口黑鲈弹状病毒韶关株(MSRV-SG01)。人工感染试验结果显示,试验鱼2 d内出现死亡,并伴随出血、烂尾、拖便等临床症状,7 d内死亡率达100%,通过组织病理学切片观察到病鱼的肝脏、脾脏均呈现大面积坏死,与自然患病鱼症状相符。根据G蛋白氨基酸序列,将分离到的MSRV-SG01毒株与GenBank中已报道的其他的弹状病毒进行系统发育树分析比对,结果显示, MSRV-SG01毒株与MSRV-FJ985、MSRV-YH01、SCRV聚为一类,且与已报道的MSRV-FJ985毒株、MSRV-YH01毒株同源性高达97%以上。通过以上的试验分析,确定幼鱼大量死亡的原因为MSRV感染。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淡水鲈鱼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规格苗种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本文阐述了大口黑鲈养殖现状,介绍了轻型结构大口黑鲈育苗装置,总结了大口黑鲈轻型结构育苗技术,以期为大口黑鲈苗种培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中国养殖大口黑鲈的亚种分类地位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形态学方法和微卫星特异分子标记两种方法鉴定了中国养殖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的分类地位。结果表明:中国养殖大口黑鲈的侧线鳞为58~68片,肋骨数为15对,这与原产地大口黑鲈北方亚种较一致;选择鉴别两亚种的特异性微卫星标记(Md06、Msal21)对中国养殖大口黑鲈进行特异性扩增,并以原产地大口黑鲈佛罗里达亚种和大口黑鲈北方亚种样品作为对照,结果为中国养殖大口黑鲈的特异性扩增片段大小和原产地北方亚种扩增条带相同。综合形态学和分子标记两方面的结果,表明中国养殖大口黑鲈应属于大口黑鲈北方亚种Micropterus salmoides salmoides。  相似文献   

10.
大口黑鲈鱼原产于美国,属广温性鱼类,在2~34℃的水温范围内和0~15‰的盐度值内均可存活,最适水温为20~27℃。大口黑鲈鱼属典型的肉食性鱼类,它摄食范围广,性情凶猛,摄食量大,生长迅速,是人工养殖的优良品种。大口黑鲈是美国科学家在加州鲈的基础上通过遗传改良培育而成的,它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旨在探究低鱼粉饲料中添加外源酶制剂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生长性能、体组成以及饲料利用率的影响。以25%鱼粉组为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分别添加中性蛋白酶、角蛋白酶、纤维素酶、植酸酶以及复合酶(中性蛋白酶、角蛋白酶、纤维素酶和植酸酶)配置6组等氮等脂的实验饲料。以初始体重为(39.65±0.15)g的大口黑鲈为实验对象,进行了57d的养殖实验,每天饱食投喂2次。结果显示,角蛋白酶、纤维素酶和复合酶的添加显著提高了大口黑鲈的末体重、增重率以及特定生长率(P < 0.05);中性蛋白酶、角蛋白酶和植酸酶的添加显著提高了大口黑鲈的蛋白沉积率(P < 0.05);而植酸酶和复合酶的添加对脂肪沉积率的提升明显(P < 0.05);不同酶制剂的添加均对饲料中蛋白质和脂肪表观消化率有改善作用:复合酶组的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 < 0.05);角蛋白、纤维素酶和复合酶组的脂肪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中性蛋白酶和对照组组(P < 0.05)。综上,在高植物蛋白饲料中添加一定比例的酶制剂,特别是角蛋白酶、纤维素酶或复合酶,可以有效地促进其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进而改善饲料利用率,提高大口黑鲈的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12.
为比较研究酵母水解物与小肽在饲料中的添加效果,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1%的酵母水解物与小肽,配制三种实验饲料,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幼鱼开展为期56 d的饲养实验,考察其生长性能、肝肠健康及抗感染能力。结果显示:1%酵母水解物与小肽对大口黑鲈幼鱼生长性能均不产生显著性影响,酵母组能显著降低中、后肠淀粉酶活性并提升前、后肠脂肪酶活性,小肽组能显著降低前、后肠淀粉酶活性并提升前、中、后肠脂肪酶与中肠蛋白酶活性(P<0.05);且小肽组的肠道结构更加光滑清楚,刷状缘表面细胞排列紧密,杯状细胞更加清晰可见。血清生化指标中,酵母组与小肽组白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谷丙转氨酶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小肽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最低(P<0.05)。肝脏总抗氧化能力与过氧化氢酶活性酵母组最强(P<0.05)。头肾溶菌酶活性小肽组最强(P<0.05),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小肽组累计死亡率最低。结果表明,添加1%小肽与酵母水解物均能改善肝肠健康,提高抗感染能力,但各具优势,小肽在促进大口黑鲈肠道健康、提升鱼体免疫保护能力方面优势显著;酵母水解物在增强肝脏抗氧化能力上更为突出。因此,在大口黑鲈幼鱼养殖阶段,选择性地使用小肽或酵母水解物,将更有效地提升机体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3.
维生素C对大口黑鲈生长与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添加不同剂量维生素C(分别为0、0.5、1、2、4 g/kg)的饲料喂养初始体重为19 g左右的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 2个月,研究维生素C对大口黑鲈生长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1 g/kg,能显著促进大口黑鲈的生长,提高其脾体指数(P<0.05),然而对大口黑鲈的饲料系数、成活率、肥满度、内脏比指数以及肝体指数等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试验前50 d,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能显著提高大口黑鲈血清中溶菌酶的活力(P<0.05),第60 d,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为2g/kg以上时,能显著提高大口黑鲈血清中溶菌酶活力(P<0.05);试验前30 d,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能显著提高大口黑鲈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P<0.05),后30 d大口黑鲈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下降;随着饲料中维生素C添加水平的提高,大口黑鲈肝脏中维生素C的积累量显著升高(P<0.05).试验证明,维生素C能有效地提高大口黑鲈的生长与非特异性免疫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确定黄鳝(Monopterus albus)的初次摄食期和不可逆点(PNR),为提高人工繁育黄鳝苗成活率和饵料利用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刚出膜黄鳝仔鱼分别进行饥饿试验和正常投喂试验,观察卵黄囊吸收、仔鱼生长及初次摄食率的变化,分析饥饿对仔鱼生长、形态和行为的影响,确定其不可逆点。【结果】在25~28℃的水温条件下,黄鳝仔鱼于5日龄(出膜后第6d)开始向外界摄食,8日龄卵黄囊吸收殆尽,5~8日龄为混合营养阶段,9日龄摄食率达到峰值(96%),16日龄进入饥饿期;在饥饿状态下,8日龄仔鱼体长达最大值(3.20±0.0760cm),此后略有下降但基本保持稳定,仔鱼体重于7日龄达最大值(0.0205±0.0533g),此后不断下降;饥饿仔鱼的肥满度一直呈下降趋势,进入不可逆期后体色逐渐发黑,身体呈非正常扭曲,摄食能力极大降低,外界干扰时出现颤抖、打转现象直至死亡。【结论】在25~28℃的水温条件下,黄鳝仔鱼的最佳投喂时机在8日龄,16日龄抵达不可逆点。  相似文献   

15.
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对大口黑鲈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添加不同水平植酸酶(0、500、1 000、1 500 U/kg)的饲料喂养初始体重为23 g左右的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56 d,研究植酸酶对大口黑鲈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1 000U/kg植酸酶能显著促进大口黑鲈的生长,降低饲料系数(P〈0.05)。1 000、1 500 U/kg组大口黑鲈胃蛋白酶活性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28.14%和20.09%,差异显著(P〈0.05);各处理组鱼幽门盲囊中蛋白酶活力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而肠道中蛋白酶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处理组鱼肝胰脏和肠淀粉酶活性有所提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1 000、1 500 U/kg组大口黑鲈的胃淀粉酶活性有所降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6.
【目的】确定黄鳝(Monopterus albus)的初次摄食期和不可逆点(PNR),为提高人工繁育黄鳝苗成活率和饵料利用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刚出膜黄鳝仔鱼分别进行饥饿试验和正常投喂试验,观察卵黄囊吸收、仔鱼生长及初次摄食率的变化,分析饥饿对仔鱼生长、形态和行为的影响,确定其不可逆点。【结果】在25~28℃的水温条件下,黄鳝仔鱼于5日龄(出膜后第6 d)开始向外界摄食,8日龄卵黄囊吸收殆尽,5~8日龄为混合营养阶段,9日龄摄食率达到峰值(96%),16日龄进入饥饿期;在饥饿状态下,8日龄仔鱼体长达最大值(3.20±0.0760 cm),此后略有下降但基本保持稳定,仔鱼体重于7日龄达最大值(0.0205±0.0533 g),此后不断下降;饥饿仔鱼的肥满度一直呈下降趋势,进入不可逆期后体色逐渐发黑,身体呈非正常扭曲,摄食能力极大降低,外界干扰时出现颤抖、打转现象直至死亡。【结论】在25~28℃的水温条件下,黄鳝仔鱼的最佳投喂时机在8日龄,16日龄抵达不可逆点。  相似文献   

17.
饲料中维生素D3含量对大口黑鲈生长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究饲料中维生素D3的含量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生长性能、钙磷代谢、肝脏抗氧化能力、血清生化指标和机体抗感染能力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15、30、45和60 IU/kg的维生素D3,设置5种维生素D3含量分别为1370、1385、1400、1415和1430 IU/kg的等氮等能饲料,饲养初始体质量为(14.19±0.05)g的大口黑鲈9周。结果表明:饲料中不同含量的维生素D3显著影响大口黑鲈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系数,对存活率、肥满度和脏体比没有显著影响,添加维生素D3会显著降低大口黑鲈肝体比;随着饲料中维生素D3含量的升高,大口黑鲈脊椎骨中粗灰分、钙和磷的含量以及血清中钙离子含量呈增加趋势,但对肌肉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和水分的含量没有显著影响。饲料中添加维生素D3可以显著提高大口黑鲈肝脏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过氧化氢酶活力和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降低血清中谷草转氨酶活力;机体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抗感染能力也随着饲料中维生素D3含量的升高而增强。综上可知,饲料中维生素D3含量在1370~1430 IU/kg时,对大口黑鲈具有促进生长和保护健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以体质量为40 g的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为试验对象,分别投喂冰鲜杂鱼(对照)、 A配合饲料(脂肪含量8.2%)和B配合饲料(脂肪含量14.5%),饲养试验共进行3个月,试验结束时测量各组鱼的生长性状,并检测其肝脏中两种脂蛋白脂肪酶基因LPLtype1和LPLtype2 mRNA的表达量。结果表明:喂食冰鲜杂鱼的大口黑鲈平均体质量增加率显著高于喂食两种配合饲料的大口黑鲈( P〈0.05);喂食B配合饲料的大口黑鲈肝脏中LPLtype1和LPLtype2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组、喂食A配合饲料的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饲料脂肪水平越高, LPLtype1和LPLtype2 mRNA的表达量也越高。研究表明,脂蛋白脂肪酶LPLtype1和 LPLtype2基因编码的蛋白都具有分解贮存在肝脏细胞中多余脂肪的功能,且LPLtype2与LPLtype1基因可能存在更加精细的分工, LPLtype2比LPLtype1更易受饲料脂肪含量的调节,推测LPLtype2在参与分解肝细胞的脂肪中可能起到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给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连续5 d口服30 mg·kg-1剂量(以体质量计)的恩诺沙星,利用液相色谱技术测定不同时间点大口黑鲈各组织中恩诺沙星的含量,建立药时曲线,探讨恩诺沙星在大口黑鲈体内的代谢动力学。结果表明:在(25±2)℃水温下,大口黑鲈血液、肌肉、肝脏中恩诺沙星的达峰时间均为4 h,吸收半衰期分别为0.998、2.176、1.892 h,消除半衰期分别为8.494、23.84、37.53 h,血液中的药时曲线下总面积为132.23 μg·mL-1·h,肌肉和肝脏中的药时曲线下总面积分别为273.50、247.12 μg·g-1·h。25 ℃下,恩诺沙星在大口黑鲈体内的建议休药期为15 d。  相似文献   

20.
应用水平式淀粉凝胶电泳法,对2尾大口黑鲈的肌肉、肝脏、肾脏、心脏、眼、脑和鳃等7种组织的12种同工酶及蛋白质进行了检测筛选的预试验。实验认为,肌肉和肝脏的电泳带清晰、可以判别个体基因型的同工酶有7种,分别为AAT、GPI、IDH、LDH、MDH、ME和PGM。依据筛选结果,检测了50尾大口黑鲈北方亚种和40尾佛罗里达亚种肌肉和肝脏组织的7种同工酶,共检测出13个基因座位。除AAT-I*基因座位之外的12/~-基因座位上两个亚种群体内的个体间无变异,平均杂合度观察值硪和平均杂合度预期值He均为0。田H。J+和MD£卜j+两个基因座位在两个亚种间有明显差异,佛罗里达亚种均具有+a基因,北方亚种均具有书b基因,可以此鉴定两个亚种。两亚种群体间的肫遗传距为0.182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