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沙地杨树对比造林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不同杨树品种在樟子松采伐迹地更新造林得出,彰武小钻杨和银中杨生长量比较大,6a生彰武小钻杨树高达5.4m,胸径7.4cm。银中杨树高稍大于彰武小钻杨,而胸径稍小于彰武小钻杨。小美旱杨较低,黑林-1较差,6a生幼树,在沙丘中部比沙丘下部平缓沙地降低,树高为1.5m,胸径2.6cm。  相似文献   

2.
在自然环境恶劣的毛乌素流动沙丘进行叶树树种选择造林试验结果表明,樟子松造林成活率可达100%,保存率为88.5%,而华北落叶松保存率为零,樟子松的高生长,胸径生长,材积生长量和单位面积蓄积量达到最大,为油松的5.4倍,樟子松的抗逆性和适应性亦远远高于油松,杜松,侧柏和华北落叶松,因此在毛乌素流动沙丘进行樟子松固沙造林,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3.
以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2种广西乡土阔叶树种为混交树种,对不同混交模式下桉树与红锥、米老排的林木生长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桉树与米老排(3∶1)混交模式下,桉树树高、胸径生长量明显高于桉树纯林。而混交模式下,红锥生长量增加,而米老排生长量降低。初步认为,混交能促进桉树生长,但最佳混交造林模式因混交树种而异。  相似文献   

4.
以刺槐、樟子松2个树种3种配置方式进行退耕还林造林试验,结果表明:造林树种配置方式对林木生长量有显著影响,刺槐在纯林配置时的生长量优于混交配置,前者的树高、胸径生长量分别是后者的140.2%和129.7%;樟子松混交配置时的生长量要优于纯林配置,前者的树高、胸径生长量分别是后者的119.0%和125.0%。土层厚度对林木生长量有显著影响,刺槐在厚土层立地条件下的树高和胸径生长量分别是薄土层的112.0%和104.0%;樟子松在厚土层立地条件下的树高和胸径生长量分别是薄土层的115.0%和113.0%,林地郁闭度亦提高了1成。  相似文献   

5.
对几种结构模式的抗天牛防护林进行了试验研究 ,得出 :树种混交是营造黄河护岸林的关键性措施 ;杨树的生长量最大 ,是主要造林树种 ;糖槭对天牛有较强的诱惑作用 ;臭椿是抗天牛树种 ,但是对天牛的驱避作用不明显 ,与杨树混交时应采取团状或行间混交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对杨树不同品种生长量进行比较的同时,重点分析了不同品种混交栽培与病虫冻害等抗性指标,旨在选出生长量大、抗性好的优良品种,为林业工程造林提供主栽品种。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杨树不同品种生长量进行比较的同时,重点分析了不同品种混交栽培与病虫害等抗性指标,旨在选出生长量大,抗性好的优良品种,为新疆伊犁林业工程造林提供主栽品种。  相似文献   

8.
宁化县闽粤栲造林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宁化国有林场杉木与闽粤栲混交造林成效的全面调查,分析了现有林分的生长状况,探讨了不同立地质量等级、不同坡位、不同坡向、不同混交比例和不同混交方式等对闽粤栲及杉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立地质量等级、坡位、坡向对闽粤栲胸径、树高生长和蓄积量影响显著,在立地条件较好的阴坡或半阴坡的中下部更适宜闽粤栲生长,胸径、树高、材积生长量较高。同时,杉木与闽粤栲混交造林,能够促进杉木生长,胸径、树高、材积生长量均超过杉木纯林,混交比例以杉木与闽粤栲3:1的比例生长量最大,混交方式则以带状混交的生长量最大,人工造林应大力发展混交林。  相似文献   

9.
辽宁省章古台于1955年引种樟子松进行治沙造林试验。在50多年引种栽培过程中,樟子松经受了环境条件的巨大变化,引起生理机能与生长发育规律的改变,出现旺盛生长期提前且缩短、提早衰弱、水分亏缺、感染枯梢病等不稳定因素。通过选育优良种源,选择优良无性系,降低造林和经营密度,营造混交林,提早打除底侧枝,防止枯梢病发生等措施,改善与提高了引种造林技术。通过对樟子松的引种造林,章固台地区生态系统逐渐完善与稳定,在杨树难以成林的干旱沙丘的中上部形成了固沙林生态系统,构成了典型的沙地造林模式。  相似文献   

10.
在自然环境恶劣的毛乌素流动沙丘进行针叶树种选择造林试验结果表明:樟子松造林成活率可达100% ,保存率为88.5% ,而华北落叶松保存率为零。樟子松的高生长,胸径生长,材积生长量和单位面积蓄积量达到最大,为油松的 5.4 倍。樟子松的抗逆性和适应性亦远远高于油松、杜松、侧柏和华北落叶松。因此在毛乌素流动沙丘进行樟子松固沙造林,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11.
对彰武县北部沙地不同利用类型立地的土壤钾素状况的研究表明:彰武县北部沙地土壤全钾含量处于较高水平,速效钾、缓效钾含量仅杨树纯林及樟子松、油松和樟子松、杨树混交林为较高水平,而大面积的樟子松林和农业用地均为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2.
章古台固沙林更新造林中天然更新的结合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省章古台固沙林经过经营疏伐与块状采伐以后,通风透光条件改善,促进了天然下种更新。天然更新强度,在采伐迹地为690株·hm^-2,人工更新造林地为575株·hm^-2,油松和赤松林下松树为181株·hm^-2,其他树种295株·hm^-2。通过采取保护1年生樟子松幼树越冬,抚育油松、赤松幼树等措施,促进针叶树天然更新。在更新造林中,沙丘下部与丘间低地营造杨树,利用行间天然更新树木形成阔叶树混交林,沙丘中上部营造针叶树,利用行间天然更新灌木,形成乔灌混交林。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意大利214杨(Populus euramevicana‘I-214’)与樟子松(Pinus sylvestnis var.mongolica Litv.)混交林生长量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纯林相比,意大利214杨与樟子松混交能明显提高意大利214杨和樟子松的生长量,但整个林分单位面积的蓄积较之意大利214杨和樟子松纯林有所下降,试验处理的木材胸径分别比纯林有所提高,混交林下的土壤理化性质较之纯林有所改善,肥力状况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不同混交模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机制,以38 a生的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带状间伐后,在间伐带内栽植樟子松、银中杨、色木槭幼苗形成混交林。应用典范对应和主成分分析方法,比较混交林土壤化学性质、酶活性的差异及对应关系,结果表明:混交改造后土壤化学性质均高于对照,其中有机质、碱解氮含量在樟×槭(PAM2)、樟×杨(PPM2)样地达到最高,分别为14.74 g/kg和49.63 mg/kg,但有效磷含量则低于樟×樟样地;与对照相比,各样地土壤酶活性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樟×杨样地土壤酶活性表现最好。总的来说,混交样地的土壤养分因子综合得分高于对照,针阔混交林普遍高于樟子松异龄林。因此,营建混交林是促进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生态改善,延长防护林生命周期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15.
石亮 《防护林科技》2021,(1):4-5,21
为探寻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T)的分配规律,选取辽西北纯林和混交林中的樟子松为研究对象,对其生长季叶、枝、根系中的可溶性糖、淀粉和TNC含量(可溶性糖和淀粉之和)进行比较.结果 表明:纯林中的樟子松较混交林的樟子松具有更高的可溶性糖和TNC含量,混...  相似文献   

16.
不同类型樟子松人工固沙林土壤质量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土壤微生物 ,土壤持水性、土壤物理、化学性质方面探讨不同类型樟子松人工固沙林土壤质量状况 ,得出针阔混交林比针叶纯林土壤质量高。松杨混交林、松枫混交林下微生物细菌、真菌数量分别比樟子松纯林高 1~ 3倍 ,表层枯枝落叶量比纯林高 8.5 4%~ 10 .0 2 % ,0~ 2 0cm最大持水量提高了 4~ 5个百分点。不同林分类型间土壤容重差异不大 ,混交林有降低趋势 ;养分状况表层有较明显差异 ,但深层土壤中除速效N之外 ,其它各项养分含量差异不明显 ,表明林木对土壤的改良作用是一个长期的持续过程  相似文献   

17.
樟子松优良家系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大、小兴安岭及呼伦贝尔沙地4个产地的樟子松优树在4个地点进行了多年多点重复的半同胞子代测定。根据子代林定植后28年的观测结果,按着家系综合评定标准,对237个樟子松优树子代进行测定评选,评选出罕达盖优良家系11个,卡伦山产地优良家系14个,古莲产地优良家系4个,塔尔根优良家系3个,为建立高世代种子园提供优良物质材料,并为樟子松优良家系生产推广应用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在渐伐后郁闭度不足0.4的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冠下进行人工更新试验,10年后观测各树种的生长状况,并对林下的土壤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利用这种冠下人工更新方式使樟子松纯林转变为多树种混交的复层林;色木槭等4个树种可以作为冠下更新的主培树种;冠下人工更新可以逐渐改良土壤,延缓樟子松人工林林地土壤的衰退.  相似文献   

19.
就樟子松纯林和樟子松落叶松混交林下的土壤主要养分的含量、性质进行研究,探讨不同林型下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异性以及土壤各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揭示研究区域内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和变异的某些规律。结果表明,樟子松纯林和樟子松落叶松混交林下土壤pH值变异系数为4.22~5.90,属弱变异性;樟子松纯林下层土壤的有效磷含量变异系数达到90.97%,属于强变异性,其他所测的土壤养分指标变异系数在16.38%~50.89%,均属于中等程度变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