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根据农业部下达的“低丘红壤综合开发利用研究”合同项目,浙江省林科所与浙江省农科院土肥所合作,从1981年起在兰溪上华开展了“低丘红壤树种对比和造林技术的  相似文献   

2.
低丘红壤湿地松适生优良家系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时9a,引种全国116个湿地松家系,经造林对比试验,以生长量为主要指标,以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及对病虫害的抗性为辅助指标,筛选出了在低丘红壤地区适生的湿地松优质家系4-6、4-31、4-26、p19、p5.其9a生时平均单株材积超过优良种源54.8%,超过普种140%,是低丘红壤地区湿地松造林的首选家系。  相似文献   

3.
以低丘退化红壤区植被恢复和生产潜力发挥为目标,对红竹幼林主要结构因子年际变化规律进行定位研究,结果表明:红竹抽鞭发笋能力强,年际立竹量明显,以造林后第2年增加最为显著,达2309株/hm2,第3年成林投产.新竹平均胸径造林后第3年达3.54 cm;地下鞭系多分布于土壤上层20 cm区间,造林后3 a鞭系长度10 m/m2以上,平均鞭径1.75 cm.单位面积林地鞭系侧芽数随造林年限的增加显著增多,造林后第3年较第1年增加119.4%.红竹在低丘退化红壤地生态适应性好,可规模化推广应用.造林母竹标准为2.5~3.5 cm径级的1~2 a生健康立竹,初植密度900~1500株/hm2.  相似文献   

4.
降香黄檀引种造林,其育苗方法分为播种育苗和侧枝扦插育苗。播种培育的苗木造林采用截干切根造林,侧枝扦插繁殖的苗木造林采用截干造林。在黄红壤地造林,成活率达98%以上,且林木生长良好。  相似文献   

5.
檫树人工造林的历史虽较短,但实践证明,即使在自然条件较差的丘陵区,其效果也是好的。例如,安乡县黄山头林场丘陵山地上的13年生檫树(初植每亩74株,现在每亩保存57株),平均胸径15.6厘米,平均树高14.2米,每亩立木蓄积7.08立方米。我所低丘红壤上13年生的檫树(初植每亩107株,造林后4年起陆续间伐,现在每亩保存66株),平均胸径13.9厘米,平均树高12米,每亩立木蓄积6.39立方米。上述檫林的造林整地及抚育管理均属一  相似文献   

6.
檫木人工造林历史较短,但实践证明,即使是在自然条件较差的丘陵区,檫木人工造林效果也是好的。例如,安乡县黄山头林场丘陵山地上的13年生檫木(每亩初植74株,现在每亩保存57株),平均胸径15.6厘米,平均树高14.2米,每亩立木蓄积7.08立方米。省林科所低丘红壤上13年生的檫木(每亩初植107株,造林后四年起陆续间伐,现在每亩保存66株),平均胸径13.9厘米、平均树高12米,每亩立木蓄积6.39立方米。这二块檫林整地质量及抚育管理都属一般,而单位面积上的  相似文献   

7.
野生山桐子人工造林试验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野生山桐子育苗试验获得成功的基础上,对野生山桐子在不同立地类型造林的成活率、保存率及生长量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在红壤、黄棕壤及潮土上进行造林时,野生山桐子均能成活,但在潮土造林上保存率较低,故山桐子不宜作为其主栽树种。为了提高野生山桐子的造林质量,宜选用2年生壮苗进行人工造林,并需要加强幼林的抚育管理。  相似文献   

8.
马尾松幼林施肥的综合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2-1995年在福建邵武花岗岩残积物发育的低丘红壤上营造的马尾松林中,连续进行4年施肥试验结果表明:造林时施N对马尾松造林成活率有显著影响,使其明显下降约8%;施用以P为主的肥料对生长的促进效果显著,胸径,蓄积分别较对照显著增加7.2%-19.5%,32.2%-52.2%,但其松梢害虫的虫株率则较显著提高;施K则无明显效应。  相似文献   

9.
江西低丘红壤水土流失区植被恢复策略及理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江西省低丘红壤5种不同类型水土流失区生态系统开展植被恢复与重建的技术及理论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江西低丘红壤水土流失区植被恢复取得成功的经验在于园地制宜的应用了森林培育学科的理论与技术,遵循依靠科技,适地适树,充分利用乡土种为主的种质资源,考虑群落结构组成和群落演替的规律,充分利用自然力的原则.总结出自然封育和人工重建是江西低丘红壤侵蚀区植被恢复的两种基本途径.选择适宜的植物种植材料进行合理的配置并辅以现代营林的科学技术理论与措施是植被恢复,控制水土流失、重建低丘红壤退化生态系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1992~1995年在福建邵武花岗岩残积物发育的低丘红壤上营造的马尾松林中,连续进行4年施肥试验结果表明:造林时施N对马尾松造林成活率有显著影响,使其明显下降约8%;施用以P为主的肥料对生长的促进效果显著,胸径、蓄积分别较对照显著增加7.2%~19.5%、32.2%~52.2%,但其松梢害虫的虫株率则较显著提高;施K则无明显效应  相似文献   

11.
<正> 南宁树木园(原示范林场)1965年曾在市郊砖红壤性侵蚀红壤、含有较多小卵石及石砾的低丘台地,营造了大面积柠檬桉纯林和上千亩混交林。与桉混交的树种有马尾松、相思树,板栗、千年桐等。因立地条件较差除松和相思树外,其他混交树种均未成功。在失败的混交造林地后来又补植松树,也获得了成功。现将桉、松混交造林的效益和增产原因分析研究如下: 一、桉、松混交造林的经济效益1.促进林木生长,增加林分产量:在贫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索不同立地条件对川黔紫薇生长的影响,选取湖南省森林植物园、湖南城步南洞林场2个试验点研究了川黔紫薇1年生播种苗生长情况;选取湖南省森林植物园、湖南城步南洞林场和城步茅坪3个试验点研究了造林6年的川黔紫薇幼树生长情况。结果表明:(1)2个试验点的川黔紫薇1年生苗株高、地径均有极显著差异,以板页岩发育的黄壤的城步南洞林场试验点的1年生苗平均株高和地径分别为1.65 m、1.16 cm,以四纪网纹层发育的低丘红壤的湖南省森林植物园试验点的1年生苗平均株高和地径分别为1.08 m、0.82 cm。(2)3个造林试验点的6年生川黔紫薇的树高、胸径均有极显著差异,以板页岩发育的黄壤的城步南洞林场试验点的植株生长最快,平均树高和胸径分别为5.8 m和7.94 cm,以石灰岩发育的黄壤的城步茅坪试验点的植株次之,以四纪网纹层发育的低丘红壤的湖南省森林植物园试验点的植株生长最慢。结论认为川黔紫薇能在湖南省低丘至山地较大范围内栽培,但最适范围是海拔500 m左右及以上可造林山地,并且该树种是石漠化治理的优良树种。  相似文献   

13.
在低丘红壤上设立湿地松纸浆林每公顷900~2 700株的5种初植密度随机区组试验,8年的结果表明,随造林密度增大,林分胸径、冠幅、活冠层长度和单株材积减小,不同密度间有显著差异;造林密度对树高生长没有显著影响。8龄时每公顷初植密度2 250株以上的林分已到间伐始伐期,但间伐下的小径材无造纸价值。结合造纸利用分析,每公顷1 350~1 800株是湿地松纸浆林较适宜的初植密度。  相似文献   

14.
湿地松容器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湿地松属深根性树种,主根发达,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格,除碳酸盐土壤外,在黄红壤和红壤山地均能生长。安溪市70年代就开始引种育苗,安溪竹园国有林场于90年代引种育苗。多年来,安溪竹园国有林场对湿地松种子采用不同方法浸种试验,出芽率达96%。百日容器育苗,即可上山造林。容器育苗造林方便,苗木成活率可达98%以上。作者在育苗实践中,对湿地松种子采用不同方法浸种进行处理,总结出一些育苗技术经验,现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5.
在连续3年进行大范围油桐优树选择的基础上,于1985年营造了油桐无性系测定林。经过6年观测,从50个决选优树中,评选出19号、23号、36号和37号4个优良无性系。其产量比对照增产一倍以上。比所有参试无性系平均产量增加60%以上,比面上平均产量高4.5倍。可在低丘红壤区推广油桐无性系造林中应用。  相似文献   

16.
我们从1979年承担林业部与省林业厅联营的油桐良种繁育基地的建设任务以来,针对低丘红壤有机质缺乏、土壤粘重、酸性强等不利于油桐生长的条件,进行了一系列速生丰产造林技术措施的探讨,初获成效。现已造林的900多亩桐林,二年生就开花结实,三年生平均亩产湿桐籽37.96公斤。其中浙林选5号品种20.9亩与浙林选8号品种17.89亩,平均亩产桐籽  相似文献   

17.
江西红壤低丘水土流失发生规律和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江西红壤低丘的主要特征、水土流失原因和水土流失规律,提出防治对策和该研究领域中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高寒阴湿山区翅果油树引种育苗与造林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丰富高寒阴湿山区育种与造林所需的种质资源,引进翅果油树的插条、种根和种子,采用地膜覆盖插根育苗、播种育苗和插条育苗等育苗技术,进行了育苗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地膜覆盖插根育苗技术的育苗效果高于播种育苗和插条育苗。还引进2年生翅果油树的截干苗木,分别采用与高杆和低杆农作物间作的方法,进行了间作造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当年造林且与高杆农作物间作造林的效果比与低杆农作物间作造林的好。育苗与造林试验结果均表明了翅果油树可适用于高寒阴湿山区中育苗和栽植。  相似文献   

19.
一、桉树无性系育苗的意义和两条主要途径桉树是我国华南地区的主要造林树种之一,当前主要用实生苗造林。由于桉树种类多,种内和种间都极易杂交,生产的种子优劣不一,故用实生苗造林的林分分化大,产量低、质量差。为提高按树人工林的产量和质量,我国在70年代初期已开展桉树扦插育苗的诚验,但成活率低。1981年,巴西用伐桩萌芽条扦插育苗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应用于生产,使桉树人工林的产量比实生苗提高1.1倍。该项成果促进了近年来我国华南地区桉树扦插苗的热  相似文献   

20.
巴东位于三峡库区,是一个典型的贫困山区县,水土流失严重,1998年被国家列为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县(示范区)。为确保建设质量,我们借鉴以往项目建设经验,加大了容器育苗力度,在低山河谷地带立地条件恶劣的山头地块全部使用营养坨育苗造林。事实证明,容器育苗造林是山区提高造林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它不仅可以提高造林成活率、延长造林时间,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立地条件,加速苗木生长,可谓一举多得。但容器育苗对技术要求比大田育苗要高得多,特别在山区进行容器苗造林存在包装、运输技术等问题,必须通盘考虑,统筹安排,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