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毛乌素沙地1990-2014年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利用的改变受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影响,土地利用变化又会影响景观格局,本研究应用3S技术和景观指数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毛乌素沙地1990、1995、2002、2008、2014年25年来土地利用动态过程与景观格局变化,并选取自然和人类活动等10个因子分析了其变化驱动力.结果显示,25年来固定沙地面积增加7.5%,半固定沙地增加3.8%,流动沙地减少42.95%,农田面积增加4.6%,低湿地和水体面积基本不变,城建用地面积增加.其中,增加的固定沙地主要由半固定沙地和流动沙地转变而来;增加的半固定沙地主要由流动沙地和固定沙地转变而来;减少的流动沙地主要转为固定沙地和半固定沙地.景观结构趋于复杂,类型斑块数增加,平均斑块面积减小,破碎度上升,呈现破碎化态势.各类型斑块数和分离度变化非常显著.研究区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主要是人为活动中的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人口、GDP和农林牧总产值因素所致,气候因素贡献不是很大.  相似文献   

2.
呼伦贝尔沙地米氏冰草种群构件年龄结构动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米氏冰草(Agropyron michnoi)是根茎型无性系植物。为了解米氏冰草在沙地生境中的繁殖适应机制,采取单位面积挖掘取样,对呼伦贝尔沙地不同演替阶段的米氏冰草分蘖株和根茎年龄结构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生长季末期与前期比较,米氏冰草分蘖株数量在流动和半固定沙地均增长了1.5倍,固定沙地无变化;而根茎长度在流动、半固定和固定沙地分别增加5.0,2.1和2.0倍。米氏冰草无性系分蘖株由4个龄级组成,分蘖株数量的年龄结构,在流动沙地均为明显增长型;半固定沙地由增长型转变成稳定型;固定沙地为稳定型。根茎在流动沙地由3个龄级组成,在半固定和固定沙地由4个龄级组成。随着生长季的进程,根茎长度的年龄结构,在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均由稳定型变成增长型,增长趋势从大到小排序为: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随着植物群落的次生演替进程,米氏冰草无性系构件的年龄结构呈由增长型向稳定型过渡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库布齐沙漠植被特征与土壤营养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实地定位观测的方法,研究库布齐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和人工种植的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和塔落岩黄芪(Hedysarumlaeve)植被与土壤养分特征变化。结果表明:土壤营养与盖度相互关联,总体趋势是植被水平高的其土壤营养含量也升高。天然植被的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全磷、全钾以及土壤蛋白酶、脲酶、转化酶含量均为固定沙地最多,其次为半固定沙地,流动沙地最少。人工种植的沙打旺和塔落岩黄芪植被土壤养分多数高于天然植被,其中,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全磷含量比天然植被分别高79.8%、15.0%、41.7%和29.3%,土壤蛋白酶、脲酶、多酚氧化酶和转化酶的活性比天然植被分别高30.6%、59.2%、8.6%和90.8%。群落组成为一、二年生植物种占44%~63%,多年生植物种占25%~43%,灌木和半灌木占8%~18%。植物种的多样性为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流动沙地。生物量为塔落岩黄芪沙打旺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流动沙地。  相似文献   

4.
不同沙地植被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对库布齐沙地的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和人工种植的沙打旺和塔落岩黄芪植被的土壤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固定沙地和半固定沙地土壤蛋白酶、脲酶、转化酶活性比流动沙地增加6.73%~59.09%,固定沙地酶活性最大,其次为半固定沙地,流动沙地活性最弱。多酚氧化酶在固定沙地和半固定沙地比流动沙地均有所减少。人工植被的土壤蛋白酶、脲酶、多酚氧化酶和转化酶的活性比天然植被分别提高了23.41%,37.10%,7.96%和47.41%。土壤蛋白酶和转化酶在夏季活性最大,脲酶在秋季活性最大,多酚氧化酶在春季和冬季活性大。蛋白酶、脲酶和转化酶在土壤表层0~2cm活性大,多酚氧化酶活性在0~20cm土层范围内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采用野外定点取样与室内培养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呼伦贝尔4种退化沙地土壤种子库密度多样性。结果表明:土壤种子库密度随草地沙化程度的加重而下降,且不同沙化阶段其下降率各异,从固定沙地到半固定、半流动、流动沙地,土壤种子库密度分别下降75.7%、83.4%和84.2%。种子库物种数的变异从固定沙地到半流动沙地变化较小,而到流动沙地变化较大,主要为一二年生植物(50%),多年生草本和灌木比例相对较少。土壤种子库物种多样性指数变化与密度变化不一致,其中半固定沙地最大,流动沙地最小。种子库群落相似性指数变化幅度在0.6087~0.9355之间,说明其空间异质性较小。  相似文献   

6.
利用12对微卫星引物对毛乌素沙地油蒿种群的遗传分化、基因流进行分析,采用Nei’s指数和Shannon指数估算3个不同类型沙地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计算种群相似系数和遗传距离,利用遗传距离构建系统树。结果表明:(1)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油蒿种群多态位点百分率为100%,说明油蒿种群基因组ISSR具有较高的多样性。(2)在遗传距离为6.0处可将184个样株大致分为三类,涵盖了135个样株,占采样总量的73.34%。结合样地定位记录,聚类结果与样株空间分布具有一致性,即可分为流动沙地、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油蒿种群。(3)流动沙地与固定、半固定沙地油蒿种群间的基因流较小,分别为0.7929和0.6848,半固定与固定沙地油蒿种群间存在着较高的基因流,为6.2930。半固定与固定沙地种群间的遗传一致度较高,为93.77%;流动沙地种群Shannon指数低。  相似文献   

7.
呼伦贝尔草地风蚀沙化地土壤种子库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采用野外定点取样与室内培养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呼伦贝尔4种退化沙地土壤种子库密度多样性。结果表明:土壤种子库密度随草地沙化程度的加重而下降,且不同沙化阶段其下降率各异,从固定沙地到半固定、半流动、流动沙地,土壤种子库密度分别下降75.7%、83.4%和84.2%。种子库物种数的变异从固定沙地到半流动沙地变化较小,而到流动沙地变化较大,主要为一二年生植物(50%),多年生草本和灌木比例相对较少。土壤种子库物种多样性指数变化与密度变化不一致,其中半固定沙地最大,流动沙地最小。种子库群落相似性指数变化幅度在0.6087~0.9355之间,说明其空间异质性较小。  相似文献   

8.
采用Sunscan冠层分析仪,对库布齐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流动沙地油蒿群落冠层光合有效辐射截获量(IPAR)进行研究,分层测量地上生物量重量.结果表明库布齐沙地不同沙地类型IPAR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流动沙地,不同沙地油蒿群落冠层IPAR与地上生物量具有显著相关性,冠层截获的光合有效辐射增加,固碳量加大,固碳能力提高.  相似文献   

9.
<正> 内蒙古高原干草原区内有一条较大的内陆河叫锡林河,全长175公里,流域面积约3900km~2。在锡林河中上游北部就是东西走向的10多公里宽,呈带状分布的风积沙地,是小腾格里沙地的一部分,面积为52000km~2以上,占全区草原面积的13%左右。由于长期自然环境的变化和植被的演替,至今沙地基本以固定、半固定形式存在,尚处于比较稳定与平衡阶段。沙地植被发育良好,区系地理成分复  相似文献   

10.
<正> 羊柴(Hedysarum mongolicum Turcz.)即蒙古岩黄芪,又叫山竹子,沙生半灌木,丛生,适宜在植被稀疏的流动和半流动沙地生长。1979年,我们在位于浑善达克沙地中南部的正兰旗桑根达来公社白音淖尔队试验场,划出124亩流动沙地  相似文献   

11.
1背景 占林省西部农牧区位于科尔沁草原,属于半湿润区草原淡黑钙土地带,具有半干旱区普遍特点,即生态系统脆弱,土地资源丰富,经济欠发达地区;幅员面积349.3万hm2,占全省的18.3%;草地植被以羊草杂草甸和羊草甸为主.  相似文献   

12.
共和盆地干草原柠条饲料林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共和盆地干草原营造柠条饲料林,开辟了干草原地区牲畜饲料的新来源。同时对防止草场沙化,阻止流动沙地面积的扩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柠条饲料林在半固定沙地状态下,生长、成林最快。饲料林的建立增加了该地区草地的生物量和产草量,改良了土壤结构,增加了土壤肥力,缓解了草畜矛盾。  相似文献   

13.
科尔沁沙地不同恢复年限退化植被的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14,自引:10,他引:4  
 研究了科尔沁沙地封育0年的流动沙丘、封育11年的沙丘(流动、半流动和半固定沙丘)和封育20年的沙丘(流动、半流动、半固定和固定沙丘)的群落组成及其物种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沙丘的固定和封育年限的增加,植被丰富度、盖度和物种多样性逐渐增加,优势度逐渐减小。沙地退化植被恢复演替模式为:先锋植物沙蓬为主的一年生植物群落(流动沙丘阶段)→灌木差巴嘎蒿和一、二年生草本植物为主的群落(半流动和半固定沙丘阶段)→一、二年生草本和多年生草本为主的杂草群落(固定沙丘阶段)。在沙地退化植被恢复过程中,群落物种组成结构存在递进性和渐变性;禾本科植物和多年生草本逐渐增加,植物群落结构趋于复杂、草本质量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4.
牛心朴子(Cananchum komarovii Al.Iljinski)是内蒙古西南部沙地较为常见的沙生植物,随着草地沙化面积扩展,已广泛分布到草原和荒漠草原地区,在沙化严重的地段,民为醒目的暗绿色背景,通过观察,该种具有耐沙埋,耐风蚀,生活力强,分蘖芽多,萌发较快,发芽率高的特性,根量集中于15-30cm的沙层中,不定根发达,可作为流动和半流动沙地上的固沙先锋植物,同时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和广泛的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15.
不同植被类型对毛乌素沙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比分析毛乌素沙地9种主要植被类型样地中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及其在土壤剖面上的分布差异,研究了不同植被类型对毛乌素沙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0~80 cm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平均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大小关系均为:马蔺群落>芨芨草群落>旱柳群落>固定沙地油蒿群落>沙柳群落>半固定沙地油蒿群落>农田>中间锦鸡儿群落>流动沙地。随着土层加深,固定沙地油蒿群落、中间锦鸡儿群落、旱柳群落、芨芨草群落、马蔺群落和农田的有机碳含量均显著增加,而半固定沙地油蒿群落、流动沙地、沙柳群落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加深逐渐减少。各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密度在土壤剖面上的垂直分布格局和有机碳含量相似,但二者变化幅度不同。在流动沙地上进行植被建设有助于土壤固碳,且油蒿群落和沙柳群落的固碳效果较好。应尽量减少和避免强烈的人为干扰,以防止浅层土壤碳发生变化,维持土壤碳库稳定。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赤峰,自古以来是保卫京、津的军事、政治重镇,从市区向北车行不到2小时的翁牛特旗地区,原本属于科尔沁草原。如今的名称却改成了科尔沁“沙地”。  相似文献   

17.
加强草原保护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举措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明富 《草业科学》2006,23(3):107-108
我国天然草原面积近4亿hm2,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41.7%,占世界草原总面积的13%,仅次于澳大利亚,居世界第二位,比耕地面积和森林面积都大得多[1]。我国天然草原主要分布在西北部,是欧亚大陆草原的东翼,从大兴安岭东麓的嫩江流域,经科尔沁草原、锡林郭勒草原、乌兰察布草原、鄂尔多  相似文献   

18.
对呼伦贝尔沙化草地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的米氏冰草(Agropyron michnoi)种群种子雨时间动态及有性繁殖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米氏冰草种群的种子雨时期集中在8月8日-9月22日,持续45 d。米氏冰草种群种子雨强度的波动变化均与最大风速呈线性回归关系。不同生境之间,半固定沙地的米氏冰草的种子雨强度总是显著高于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的米氏冰草的有性繁殖体的穗长、穗宽、单穗质量、每穗上的小穗数量及种子百粒重等均显著高于固定沙地。在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种子雨数量分别占其种子产量的29%和10%。因此,沙地微生境的变化对米氏冰草种子雨散布的时期及波动规律无影响,而对其有性繁殖体的形态特征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库布齐沙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对库布齐沙地不同生境下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自身同氮菌数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菌种之间表现为细菌最多,其次是自身固氮菌、放线菌,最后是真菌.土壤微生物数量垂直分布顺序是5~10cm>2~5cm>10~20cm>0~2cm.在土壤有无结皮不同样地间微生物数量排列顺序是固定沙地藓结皮>半固定沙地藻结皮>固定沙地无结皮>半固定沙地无结皮>流动沙地无结皮>固定沙地藻结皮.4种微生物数量的季节变化为夏季是秋季的2.25倍,是冬季的26.13倍,秋季是冬季的11.64倍.  相似文献   

20.
科尔沁草原沙地草场冷季产草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奈曼旗为典型区,对科尔沁草原沙地草场的冷季产草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沙地草场的冷季产草量具有时序上的衰减性和空间格局上的相对稳定性,主要受草场类型、生境、利用状况和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同时,沙地草场的过牧有高度的选择性。因此,改变传统的放牧制度和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是本区畜牧业健康发展所急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