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0 毫秒
1.
[目的]为了研究芦苇、红蓼、穗状狐尾藻和香蒲4种水生植物水浸提液对水华微囊藻生长的抑制效应。[方法]培养水华微囊藻细胞,制备4种水生植物的水浸提液,处理后通过藻细胞密度的测定计算抑制率。[结果]芦苇、红蓼、穗状狐尾藻和香蒲水浸提液对水华微囊藻的生长都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芦苇的抑制效果最明显。[结论]利用水生植物分泌的化感物质抑制水华微囊藻生长是一种有效的控藻方式。  相似文献   

2.
铜绿微囊藻·螺旋鱼腥藻和水华束丝藻竞争优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启华  赵林  谭欣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7):1990-1991,2031
用铜绿微囊藻、螺旋鱼腥藻和水华束丝藻进行单独培养和共培养,研究其生长特性和培养液N、P含量变化,探讨其竞争优势.结果表明:单独培养时,水华束丝藻生长优势最显著,其次是螺旋鱼腥藻;共培养时,水华束丝藻完全被抑制,P含量较高时,螺旋鱼腥藻生长占优,P含量较低时,铜绿微囊藻占优.铜绿微囊藻和螺旋鱼腥藻均向水体中分泌或释放较多的含N化学物质,而水华束丝藻几乎不分泌或释放含N物质.铜绿微囊藻、螺旋鱼腥藻、水华束丝藻和混合藻吸收的N、P比值分别为12.1、14.8、12.5和15.2,推测此比值是它们生长最适N、P比.该研究为解释自然水体中蓝藻水华优势种演替的原因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3.
石鲁娜  李正魁  吴凯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178-15182
[目的]研究铁、磷对太湖水华微囊藻(Microcystis flos-aquae)FACHB1028生长的影响,并观察其与微囊藻的相互作用。[方法]采用柠檬酸铁铵[Fe3(C6H5O7)2]和磷酸二氢钾(KH2PO4)作为培养基的外加铁源和磷源,考察不同浓度铁、磷对水华微囊藻FACHB1028生长的影响、铁对磷吸收的影响以及微囊藻生长过程中各指标和影响因素的相关性。[结果]水华微囊藻达最佳生长状态时,铁、磷的浓度分别为0.54、50.00μmol/L;不同浓度的铁影响着微囊藻对磷的吸收率,铁影响下微囊藻处于最佳生长时对磷的吸收速率也最高,但高浓度铁则抑制磷的吸收速率。在微囊藻的生长过程中,波长680nm处吸光度值、叶绿素和蛋白质含量等与藻个数呈显著相关,可以表示FACHB1028微囊藻的生长过程中生物量的变化。磷在浓度小于175.00μmol/L时与微囊藻的生长呈显著相关,但是当浓度大于175.00μmol/L时则不呈现显著相关。[结论]该研究可为蓝藻水华爆发机制以及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微囊藻属是淡水湖泊常见的水华优势蓝藻藻种,也是洪泽湖夏秋季节常见的优势蓝藻,所引发的水华会使湖水变混浊,透明度下降;藻类腐败产生难闻的腥臭味,释放微囊藻毒素,影响水质安全。依据2011—2016年洪泽湖11个监测站点的监测资料,分析了洪泽湖微囊藻属组成及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洪泽湖共检出微囊藻属4种,其中惠氏微囊藻、铜绿微囊藻出现频率较高且优势度较大,种群密度在夏秋季节明显高于冬春季节点;在空间分布上,成子湖区域、蒋坝等闸湾区域明显高于其他区域。最后提出了洪泽湖微囊藻属不同演替模式、不同分布规律全湖泊预警应急措施,为保障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质及饮用水安全、防控湖泊水华发生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龙爪槐提取物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周晓见  夏洁  靳翠丽  缪莉  董昆明  封克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322-15324
[目的]探讨龙爪槐提取物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测定了龙爪槐叶片浸取液对铜绿微囊藻的增殖抑制效果,并对活性组分进行了初步研究和分析。[结果]龙爪槐叶片的无水乙醇浸提物经正己烷、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依次分配后,提取物主要成分为极性组分(60%以上),而含量约为25%的非极性组分(正己烷相)具有显著的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效果。在25和50 mg/L正己烷相组分作用下铜绿微囊藻的7 d生长抑制率分别达75%和90%以上,同时还伴随着细胞中叶绿素a的破坏。[结论]为防治微囊藻水华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龙爪槐提取物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测定了龙爪槐叶片浸取液对铜绿微囊藻的增殖抑制效果,并对活性组分进行了初步研究和分析。[结果]龙爪槐叶片的无水乙醇浸提物经正己烷、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依次分配后,提取物主要成分为极性组分(60%以上),而含量约为25%的非极性组分(正己烷相)具有显著的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效果。在25和50mg/L正己烷相组分作用下铜绿微囊藻的7d生长抑制率分别达75%和90%以上,同时还伴随着细胞中叶绿素a的破坏。[结论]为防治微囊藻水华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齐健  陈建中  张剑  沈奇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8114-18115,18243
[目的]为生态治理太湖水华蓝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以南太湖水华蓝藻铜绿微囊藻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处理方式的花生壳对其生长的化感抑制作用。[结果]经高温高压灭菌后的0.1%和0.5%花生壳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经次氯酸钙消毒处理过的0.1%和0.5%花生壳以及0.05%~1.00%花生壳提取液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无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花生壳经高温高压处理后可以抑制水华蓝藻的生长。  相似文献   

8.
为了控制蓝藻门微囊藻属水华,在玻璃温室中进行了一个添加葡萄糖控制蓝藻门微囊藻属水华的试验。试验初始水体为发生严重蓝藻门微囊藻属水华的水体,叶绿素a浓度高达422.78 μg·L-1。试验共分为1个对照和1个处理,对照中不添加葡萄糖,处理中添加葡萄糖。葡萄糖的添加浓度依据水体总氮浓度而定,按DOC∶TN≈20∶1进行添加。试验过程中每个玻璃瓶均曝气。结果表明,处理的叶绿素a含量(Chl-a)、上午及下午的DO、pH值均明显低于对照(P<0.05),处理的DOC、TSS和OSS浓度均高于对照(P<0.05),处理和对照的TN、TP、DTN、DTP、SRP浓度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试验后期,对照和处理的微囊藻大群体均变小了,且处理中微囊藻群体比对照解散、解体得更明显,尤其是处理中微囊藻形成了小群体甚至是双细胞或者单细胞形态。结果表明,添加葡萄糖能够控制高营养水体中微囊藻水华,其机理是葡萄糖添加促进了水体异养细菌的生长,而与微囊藻形成竞争。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信号分子N-乙酰高丝氨酸内酯(AHLs)与铜绿微囊藻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以铜绿微囊藻为试验材料,采用5μmol/L AHLs处理铜绿微囊藻细胞,用DAPI染色后观察细胞凋亡的形态。[结果]AHLs在1μmol/L浓度下能诱导铜绿微囊藻的细胞凋亡,从而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和增殖。[结论]该研究结果为治理铜绿微囊藻水华爆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易爆发水华的蓝藻之一,对水产养殖生物和人类生活产生了极坏的影响.探索其发生条件,预测和治理水华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内容.由于水华发生的原因复杂,要更好地了解铜绿微囊藻的增殖情况,预测和防治其水华暴发,必须考虑到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单凭一个因子就预报、评论水华是片面的.目前关于多因素的实验报道极少,本研究利用均匀设计的优势,开展5 因素多水平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室内模拟水华蓝藻对沉积物中Cd迁移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内模拟太湖沉积物中重金属Cd在蓝藻水华爆发时的迁移释放,通过研究水华蓝藻的主要藻种群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生长对沉积物-水界面环境条件(如pH值、溶解氧、氧化还原电位)和不同深度沉积物氧化还原电位的影响来进一步分析铜绿微囊藻爆发时对沉积物中Cd迁移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铜绿微囊藻生长影响了界面pH值和溶解氧条件,改变了不同深度沉积物中的氧化还原电位,提高了Cd从沉积物内部向水体系中扩散的速率,铜绿微囊藻能够吸附上覆水中的Cd进而影响Cd在沉积物-水界面的交换.  相似文献   

12.
通过测定微囊藻模拟藻华颗粒和微囊藻水华藻华颗粒表面附生菌数量的变化,分析微囊藻(Microcystis)与附生假单胞菌(Pseudomonas)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在死亡藻体的模拟藻华颗粒表面附生菌数量迅速增加,而活藻藻华颗粒表面附生菌数量增长缓慢,在培养后期藻体大量死亡,附生细菌的数量不断增加,最后超过死亡藻体的模拟藻华颗粒的附生细菌数量。附生细菌在天然微囊藻藻华上定殖和生长也呈现类似的趋势,由于附生菌同藻华中微囊藻之间存在竞争,附生菌的存在促进藻体团聚,抑制附生细菌的定殖,但是在微囊藻的衰亡期产生的大量营养物质有利于附生细菌的生长,水体中附生细菌的数量不断增加,同时天然藻华上附生细菌的数量也大量增加,有利于其生长和定殖。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信号分子N-乙酰高丝氨酸内酯(AHLs)与铜绿微囊藻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以铜绿微囊藻为材料,采用5μmol/lN-乙酰高丝氨酸内酯(AHLs)处理铜绿微囊藻细胞后,用DAPI染色后观察细胞凋亡的形态。[结果]信号分子N-乙酰高丝氨酸内酯(AHLs)在1μmol/L浓度下能诱导铜绿微囊藻细胞凋亡,从而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和增殖。[结论]该研究结果为治理铜绿微囊藻水华爆发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新颖的治理思路。  相似文献   

14.
试验以5个不同质量浓度氟苯尼考处理铜绿微囊藻,测定其生长及生理响应。结果表明,氟苯尼考质量浓度低于0.1 mg/L时促进铜绿微囊藻的叶绿素a合成,而对藻胆蛋白含量和多糖分泌无直接影响;质量浓度高于1.0 mg/L时则抑制其叶绿素a合成,而藻胆蛋白和多糖含量均随处理质量浓度升高而增加。不同质量浓度的氟苯尼考处理对铜绿微囊藻光合作用相关基因rbcL以及光系统Ⅱ反应中心蛋白编码基因psaB和psbD1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rbcL和psaB基因的表达量在试验前3天均有下调,后期随质量浓度明显上调;psbD1基因在1.0 mg/L组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其他组。表明水中氟苯尼考质量浓度在1.0 mg/L以上有促进铜绿微囊藻的生长趋势。  相似文献   

15.
环境因子对新立城水库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铜绿微囊藻在纯培养体系中温度、光照、氮磷比对其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该铜绿微囊藻在28℃时生长最好,藻细胞密度达到最大值。在试验范围内,铜绿微囊藻在3 000 lx时生长最好,藻细胞密度达到最大值。15∶1是铜绿微囊藻生长较为理想的氮磷比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