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县四月份常有“倒春寒”(指连续三日日平均温低于摄氏十二度的现象)出现,据记载从一九五八年至一九七九年二十二年问四月上旬“倒春寒”出现十一年次,占百分之五十;中旬出现六年次,占27.2%。而百分之八十的年份任意五日滑动平均温稳定  相似文献   

2.
(一) 黔中地区稻田海拔1100~1400水,年均温13~15℃,水稻多是单季。因水稻是喜温作物,芽期最低温籼稻为10℃,粳稻9℃,穗期最低温籼稻18℃,粳稻17℃,温度低了不利水稻生育,按黔中地区适应水稻生育期是4月中旬至10月中旬,约180天。实践证明,芽期、穗期温度低于临界限连续三天以上,均会造成烂秧和不实空秕。黔中地区4月中、下旬倒春寒低温频繁,为了防止低温烂芽烂秧,近年各地采取保温育  相似文献   

3.
每年九至十月份,由于北方冷空气南下,总使我县出现日平均气温连续三天或三天以上低于20℃的低温阴雨天气,当地群众称为“秋风”。秋风给水稻扬花灌浆带来危害。我县均为一季中稻,抽穗开花期一般在八月中旬至九月上旬,若遇这种天气,对水稻抽穗、扬花极为不利,形成空壳,造成水稻减产。据调查,秋风在我县的东部石固、和平公社,东南部的五德、青阳、地印等公社,以及西部的本社、回隆、永河公社等地势较高地区出现较多,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秋风天气的影  相似文献   

4.
水稻地膜育秧技术,自1981年在我省开始试验、示范和推广以来,深受农民群众欢迎,逐年有所发展。几年生产实践证明,地膜育秧是当前我省水稻生产上较为经济有效的一种新的育秧方法,不仅解决了我省水稻常因低温冷害造成烂秧的问题,而且是水稻生产保面积、保良种、争季节、省成本、创高产的一项有效措施。 (一) 我省属于云贵高原山区。粮食生产以水稻为主。在水稻育秧时节,由于春季气温低和“倒春寒”的危害,给水稻育秧带来了极大的  相似文献   

5.
水稻工厂化育秧是在人工控制水、肥、土、温、湿、气等条件下,给种子、秧苗以最适宜的生长条件,培育的秧苗均匀、健壮、整齐,可为农户和种粮大户提供高质量的秧苗,减轻“倒春寒”影响的一项新技术。该技术是实现水稻生产种子良种化、育秧工厂化、供秧商品化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6.
种植方式和播(移栽)期对麦(夏)棉两熟棉铃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麦(夏)棉两熟棉铃发育受以温度为主的气候条件和种植方式两个因素影响, 铃期平均日均 温低于20℃的麦套、 麦后直播夏棉棉铃发育明显劣于正常播种的单作夏棉(铃期平均日均温 大于20℃), 相同播期、 铃期平均日均温均在18℃左右的套夏棉和麦后直播夏棉的棉铃发 育差异较小。 铃期平均日均温在20℃以上的套夏棉、 麦后移栽夏  相似文献   

7.
通过连续三年的水稻分期播种试验,对不同类型品种幼穗分化期的长短与温光生态因素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幼穗分化期的长短受日照时数和日均温的影响。与日照时数多少呈正相关,与日均温高低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三熟制早稻“薄膜覆盖两段育秧”技术(以下简称“薄膜两段秧”),是将塑料薄膜覆盖和小块条寄两段育秧的育秧技术综合应用发展而来的。方法是,先采用水田旱育覆盖薄膜,待秧苗二叶到二叶一心时上水揭膜炼苗,随后按条寄育秧方法搞两段育秧,经过25~30天的肥水培育,移栽到大田。本乡自1979年试验成功后,连续五年进行了较大面积的示范和推广,累计种植面积达2379.1亩。实践证明,薄膜两段秧经济效果显著,技术简单易行,是一项促进三熟制早稻迟栽、早熟、稳产高产和晚稻平衡高产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水稻旱育秧增产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正确评价当前我省水稻旱育秧方式的效果 ,为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提供依据 ,我站组织实施了水稻不同育秧方式的多点试验。1 材料与方法1 1 试点基本情况试点于 1994年在瓮安、息烽、凯里和德江县进行。各点基本情况见表 1。表 1 试点基本情况试 点海拔 (m)前作大田肥力品 种瓮安银盏 10 48绿肥中等汕优 6 3息烽养龙司 815泡冬中上等汕优 6 3德江煎茶 76 0冬闲中上等汕优 6 3凯里鸭塘 6 2 5泡冬中下等汕优 6 31 2 试验设计设 5个处理 :A 旱育秧 ,B 旱育秧 (早播 7d) ,C 旱育两段秧 ,D 场坝两段秧 ,E 温室两段秧。采用随…  相似文献   

10.
我县水稻生育期气象灾害主要是育秧期倒春寒和抽穗扬花期的低温危害。近几年,由于推广了各种保温育秧措施,基本上解决了因倒春寒天气造成的水稻烂秧和延误季节的问题。对8月低温造成的空壳率增高,则采用调节播  相似文献   

11.
程正忠  李灿先 《种子》1998,(5):68-70
1试验材料组合:Ⅱ优46(Ⅱ-32A×密阳46)。2目的我县多年来杂交水稻制种母本育秧均采用湿润育秧方式,秧苗素质较差,不利于制种产量的提高。而水稻“旱育秧”、两段育秧”技术,成秧率高,秧苗矮壮,根系粗短,移栽后返青分康快,易达到预期的有效穗数、穗粒数等高产基础,从而提高制种单产。为探索大面积制种产量有新的突破,现将水稻“旱育秧”、两段育秧技术运用到杂交水稻制种上,特作本试验。3试验方法及过程3.1试验方法试验田面积1334m‘,其中用600m‘作对比试验,即:“旱育秧”、“两段育秧”与“湿润育秧”各200m‘,其余面…  相似文献   

12.
铜仁地区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地处云责高原向渝东、湘西丘陵的斜坡地带,区内地型复杂,立体小气候差异较大,倒春寒、伏旱和秋风等灾害频繁。2002年以前,铜仁地区水稻生产落后,品种搭配不合理、规范化程度较低、密度偏小、农家肥施用量严重不足,偏施氮肥,且长期习惯于水秧、湿润育秧,秧龄过大,秧龄弹性小,低位分蘖少,秧苗素质差,不能达到叶蘖同伸等同题,产量水平低。2002年遗受严重秋风造成水稻不同程度减产后,  相似文献   

13.
土壤生态条件与水稻秧苗抗寒能力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彭炎  洪晓富 《作物学报》1999,25(2):199-207
以早杂89A-华联2号供试,利用山区不同海拔高度的农业气候条件,研究了在苗床不同生态条件(床土、氮肥、水分)下育成的秧苗抗寒能力。结果表明:旱育秧的抗寒能力普遍增强。在五天平均日均温13.6℃的情况下,死叶率比湿育秧减少15.7%~16.9%;在五天平均日均温15.4℃的情况下,栽后新出叶的生长障碍比湿育秧明显减轻;分葵发生的  相似文献   

14.
水稻强化栽培(SRI)在"秋风"气候条件下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2002年选用9个贵州省自育杂交稻组合在贵州贵阳(海拔1140m)进行SRI试验,以同组合的高产栽培试验作对照。2002年8月中旬贵州遭受历史罕见低温(秋风)危害,8月9日-20日试验点上连续12d平均气温低于20℃,伴随降雨达10d,连续10d日照时数为0,参试杂交稻组合均遭受“秋风”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SRI能有效地提高穗粒数、穗实粒数和结实率,提早齐穗期2-3d;采用30cm×30cm规格,黔两优58、金优467、K优467、金优431产量较高。本文讨论了SRI在贵州中高海拔稻区避低温(秋风)影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南郑春季低温及对水稻育秧的危害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分析了1966—2003年南郑春季(4—5月)低温发生情况,用<12℃的负有效积温和最低气温划分低温对水稻的危害程度。结果表明南郑春季<12℃的低温都发生在4月份,39%年份无危害,21%年份有轻危害,19%年份有中危害,21%年份有重危害。倒春寒发生频率为21%,集中于5月上中旬。<12℃低温属连阴雨型的是晴冷型的2倍,倒春寒年份常伴有连阴雨型低温。分析了低温对水稻育秧的影响,4月中下旬是秧苗受<12℃低温危害的关键时期,5月上中旬是秧苗受倒春寒危害的关键时期。针对不同类型低温,提出了不同预报服务和田间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6.
南方稻区是我国稻谷的主要产区,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均占全国的93%以上。发展稻谷生产的首要关键是育秧。南方春季育秧期间,寒流频繁侵袭、冷热变化大,阴雨低温天气多,常出现“倒春寒”,易造成大范围内烂秧,严重阻碍了水稻生产的发展。为解除对烂秧的威胁,南方于1981年开始对地膜育秧的作用效应与育秧技术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经1984年291.21万亩、和1985年478.65万亩的大面积育秧实践,充分证实地膜育秧不仅是防止烂秧、培育壮秧的最经济有效方法,而且是争早播、早栽、早熟、高产的有效措施。为正确指导今后更广泛地推广地膜育秧,充分发挥其效果,根据各省、市试验研究和大面积推广中的成功经验,并经南方水稻地膜育  相似文献   

17.
我县位于贵州中部,地势较高,全县平均海拔1,398.5米,最高1,694.8米,最低1,102.1米,相对高差592.7米。立体农业较为显著。历年倒春寒频繁,水稻育秧常年烂秧面积约在3,500亩,严重年份达5千—6千亩,损失良种几十万斤。更严重的,因贻误栽插季节,以致八月中旬不能安全齐穗,而遭受秋风低温的袭击,导致减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今年三月我们组织有关人员到省外学习地膜育秧技术。回来  相似文献   

18.
雷公山高海拔山区气候冷凉,倒春寒和秋风危害频繁,水稻生产受较大的影响,一般单产250kg/667m2。研究通过应用旱育秧、选用中早熟品种和强化栽培技术等达到前期防倒春寒,中后期避秋风,确保安全齐穗,实现了水稻超增产。试验区最高产量达622.9kg/667m2较当地最高单产的320.7kg/667m2增长94.23%。  相似文献   

19.
作物光温生产潜力指数的准确性直接影响着农用地质量分等成果的真实性。使用逐级订正模型先后从播种日期、插秧日期、育秧期间水稻所处气温、气候数据4个方面对富锦市水稻光温生产潜力指数进行修正,并对修正结果进行分析,以期为后续的农用地分等工作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原插秧日期并不符合水稻生长的客观规律,接下来的农用地分等工作应该对水稻的播种日期、插秧日期进行修正更新;温室育秧技术通过提前水稻播种日期、插秧日期并增加育秧期间水稻所需积温,从而提高水稻光温生产潜力指数;温室育秧技术和气候变化均使水稻光温生产潜力指数增加,但温室育秧技术对富锦市水稻光温生产潜力指数影响程度较大。  相似文献   

20.
我国水稻育秧新技术应用情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耕作与栽培》1992,(2):62-64
近10年来,我国水稻育秧技术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形成了培育多种类型壮秧的育秧配套技术,北方建立起以旱育秧为主的培育壮秧的系列技术,南方发展到以地膜育秧、温室育秧、两段育秧、湿润育秧等为主的多种育秧技术,把我国水稻育秧技术推向一个新阶段。现将我国目前重点推广应用的水稻育秧新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