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剪叶模拟试验,测定稻纵卷叶螟对水稻的为害情况,验证水稻被该虫为害后的自然补偿能力。结果表明,在当地一般种植密度和肥力水平下,分蘖盛期宜香752品种受害程度≤50%,对水稻产量无明显影响;在分蘖盛期前受害,水稻自身具有较强的自然补偿能力。孕穗末期受害程度在10%~50%,水稻减产6%~16%,对水稻产量有明显影响;水稻进入孕穗末期,叶片受害程度达到10%以上,对水稻产量造成损失。因此,孕穗末期应及时做好稻纵卷叶螟防治,以减少水稻损失。  相似文献   

2.
柳枢  张志海 《植物保护》1981,7(6):35-35
有史以来鼠类就是人类的大敌。防治农田鼠害的办法很多,目前仍以化学防治为主。 一、药剂毒饵灭鼠法 毒饵诱杀的药剂种类很多,有磷化锌、敌鼠、灭雀灵、1605等。以磷化锌制成的毒饵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
连作晚稻三化螟为害损失与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三化螟幼虫在晚梗稻分蘖、圆秆、孕穗、破口期均能侵入,所形成的为害株数、为害类型和幼虫存活率与生育期有密切关系,为害丛、株增长呈S型曲线。分蘖期、孕穗—破口期引起丛、株为害率和损失率与卵块密度显著相关,每个卵块损失稻谷分别为59.11±2.99g、74.58±3.31g。考种结果表明,产量损失的主要原因是有效穗减少。在现有生产条件下,三化螟经济允许卵块密度为:分蘖期130—150块/666.7m~2,孕穗—破口期100—120块/666.7m~2;防治指标:分蘖期100—110块/666.7m~2,为害团50—60个/666.7m~2,丛为害率2.0%—3.0%,株为害率1.0%—1.5%。  相似文献   

4.
苯醚甲环唑·丙环唑30%乳油防病增产效果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丙环唑30%乳油对水稻具有一定的防病增产的作用.苯醚甲环唑·丙环唑30%乳油20mL/667m2在水稻孕穗末期、齐穗期各防治1次.对水稻纹枯病防效在70%左右;对稻曲病的防效在35%左右;对水稻增产9%左右.在水稻孕穗末期、齐穗期防治2次比水稻孕穗末期或齐穗期防治1次的防病增产效果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5.
德阳市旌阳区地处龙泉山脉尾部.幅员面积648km^2.属国家级优质粮油产区.水稻常年种植面积在1.7万hm^2以上.三化螟属鳞翅目,螟蛾科,以幼虫蛀食稻茎.专食水稻。分蘖期为害,造成“枯心”.孕穗至抽穗期为害.造成“枯孕穗”和“白穗”,转株为害.形成“虫伤株”.“枯心苗”和“白穗”是稻株受害后的主要症状.  相似文献   

6.
近十年来,大面积采用磷化锌灭鼠以控制鼠类数量,无论对预防鼠传疾病或保护农田作物免遭鼠害都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惟历年配制毒饵,各地都系用原粮或家畜饲料,致耗费颇巨。为了达到灭鼠目的,但又不用原粮和家畜饲料,作者曾选试了四种经济价值低的非原粮诱饵配制磷化锌毒饵作模拟投药封洞灭野鼠试验,现将结果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为害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在水稻任何生长时期和任何环境条件下都可以发生为害,其中以苗期、分蘖盛期、孕穗期发病最重。从晚造发病情况看来:发生期长,水稻全生长期都可以发病;病源残存时间长,能重复侵染次数多。水稻一经发病后,病菌就不断侵染,不断形成新病斑,有时当水稻新叶还未完全抽出,已被病菌侵入,形成油渍状透明斑,5—7天后病斑呈褐色透明条状,并且开始分泌大量细菌溢  相似文献   

8.
作者研究了不同投饵方式,不同灭鼠季节和不同杀鼠剂的农田灭鼠效果,并研究了溴代毒鼠磷和磷化锌不同浓度与不同投饵量对农田害鼠的灭杀率,筛选出了农田灭鼠优化技术:封锁带式投饵,0.5%溴代毒鼠磷小麦毒饵每堆投饵2克,全年中灭鼠适期为3—4月份。这套优化灭鼠技术较从前采用的灭鼠技术提高了灭效,而且大幅度降低了灭鼠成本。  相似文献   

9.
贵州省2011—2016年农区鼠种组成及种群数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1—2016年,在贵州省设置17个鼠情监测点,采用夹夜法进行鼠情监测.监测结果分析表明,住宅区和农田区共置夹418941个,捕获鼠类8613只,鼠种种类隶属啮齿目和食虫目14种.住宅区优势鼠种为褐家鼠、黄胸鼠,分别占总鼠数的52.83%、26.04%,农田区(稻田、旱地)优势鼠种为黑线姬鼠,占总鼠数的57.43%.住宅区鼠类平均捕获率为2.04%,农田区鼠类平均捕获率为2.10%.鼠类种群数量与历年相比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住宅区和农田区鼠类种群数量在不同月份、不同季节、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二化螟是水稻上的主要害虫之一.以幼虫为害水稻.初孵幼虫群集在叶鞘内为害.造成枯鞘.3龄以后幼虫蛀入稻株内为害,水稻分蘖期造成枯心苗,孕穗期造成枯孕穗.抽穗期造成白穗.成熟期造成虫伤株一般年份减产3%~5%.严重时减产30%以上。2013年崇阳县水稻二化螟发生面积10.4万hm2次,防治面积19.3万hm2次,挽回损失29454.7t.实际损失5875.4t。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水稻区鼠类防治指标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稻田鼠密度(x)与水稻产量损失率(V)呈直线正相关。经回归分析,二者间数量关系可用模型y=-2.2072+0.9581x±0.5862加以刻画;并根据不同地区的生产水平、产品价格、防治效果、灭鼠费用以及鼠种间生态习性的差异和社会接受能力等因素,建立了防治指标的动态数学模型。根据这一动态模型,结合本地区目前的生产实际,当经济允许损失水平为2%时,水稻成熟期鼠类防治指标为鼠密度4.35%。  相似文献   

12.
郦子华 《广西植保》2000,13(1):35-37
三化螟是柳州地区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 1a发生 4代 ,以 1、 3代为害早、晚稻秧苗造成枯心苗 ;2、 4代为害早、晚稻孕穗至灌浆造成白穗和枯孕穗。 90年代平均每年实际损失粮食 2 379t,对水稻的高产稳产造成严重威胁。 1999年三化螟的发生是 90年代以来较重的一年。1  1999年三化螟发生实况  柳州地区 1999年水稻种植面积 :早稻10 .70万 hm2 ,中稻 1.87万 hm2 ,晚稻 9.0 6万 hm2 。由于气候的影响 ,早稻的播、插期比常年推迟、延长半个月左右。三化螟全年属中等局部偏重发生 ,尤以第 1、 2、 3代的发生明显较往年重。各世代累计发生面积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摸清贵州省岑巩县不同生境的鼠种种类、组成及鼠类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为鼠害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夹夜法,每月在住宅区、稻田区、旱作区置夹进行鼠情监测,对贵州省岑巩县2003—2022年鼠情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岑巩县农区鼠种有9种,其中,住宅区以黄胸鼠、小家鼠为优势鼠种,分别占总捕获数量的61.78%、32.44%,农田区(稻田区+旱作区)以黑线姬鼠为优势鼠种,占总捕获数量的82.13%。住宅区、稻田区、旱作区捕获率分别为2.08%、1.13%、1.26%,平均捕获率为1.49%,每年在3—4月和9—10月出现2个种群数量高峰期,在不同年度、不同月份、不同季节之间,鼠类种群数量存在明显差异。【结论】黄胸鼠、小家鼠、黑线姬鼠3种主要害鼠是当地监测和防治的主要对象,每年3月和8月为当地鼠类防治的最佳时期,防治方法可选择推广应用毒饵站灭鼠技术和TBS灭鼠技术。  相似文献   

14.
龙艳  陈玮 《植物医生》2012,(6):40-41
水稻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属同翅目,飞虱科。主要在水稻分蘖盛期至孕穗抽穗期为害水稻,易大量增殖,暴发成灾。虫口大时,受害水稻上层稻叶黄化,下层叶片则黏附飞虱分泌的蜜露而滋生烟霉,严重时稻叶变黑、枯死,逐渐全株枯萎,造成严重减产或颗粒无收。为了评价河北省衡水北方农药化工有限公司提供的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对水稻白背飞虱的田间防治效果,观察药剂对水稻和田间非靶标生物的安全性,为农药登记提供  相似文献   

15.
衢县为大、小麦混作区。大麦一般比小麦和其它作物成熟期早,是春季农田鼠类的主要食物源。鼠害在夏熟作物中亦以大麦较为严重,田间株受害率达5—20%。危害大麦的鼠类以黑线姬鼠(Apodemus aqrarius)为优势种群。据1986—87年大麦生育期间农田7956夹次的调查,捕获鼠类260只,黑线姬鼠占74.2%,褐家鼠、黄胸鼠等其它五个鼠种共占25.8%。为了解鼠类在大麦田的取食行为,提供合适的鼠害抽样技术,笔者等对大麦田鼠害株的田间  相似文献   

16.
采用夹鼠法对灵川县农田和住宅区的鼠情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农田区的优势鼠种为黄毛鼠,住宅区的优势鼠种为褐家鼠。在灵川县鼠害的发生有2次高峰,分别为4月上中旬和9月。文章还根据灵川县鼠类的发生和为害规律,提出了害鼠的防治措施和意见。  相似文献   

17.
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革新与发展,特别是近年推广水稻轻型栽培技术以来,稻田病虫害系统发生了相应变化。在重庆地区,水稻中后期主要病虫有稻飞虱、二化螟、二代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稻瘟病等,主要集中在水稻孕穗至抽穗期进行复合为害,单个病虫的防治时间也较为吻合。通过田?..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水稻三化螟防治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中国为害水稻較重的螟虫已知有6种,以三化螟 Tryporyza incertulas (Wlk.)最为重要,分布于我国中南部稻区。本文阐述了气候、食料、水稻栽培制度和生物等因素对三化螟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并指出作为螟虫食料的水稻及其栽培制度的作用更为明显。研究証明,三化螟的产卵、侵入、成活、繁殖和为害都与水稻的生育期有密切关系,水稻的分蘖期及孕穗期,都是水稻最易受害的生育期,在这两个时期被害,会造成枯心或白穗;而秧田期、移植至回青期、圓稈期和成熟期都对螟虫不利。螟虫的发生基数和生活环境条件,密切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动,而这些都受水稻栽培制度的影响。发生基数决定于春季螟虫的有效虫源,其数量的大小对当年的螟虫,尤其对第一、二代的发生量有密切关系。螟害程度主要决定于:(1)种群数量和(2)水稻最易受害的生育期与螟虫盛发期配合程度的综合作用。为了加強防治,各地区必须因地制宜,利用耕作栽培措施,一方面尽可能消灭虫源、压低发生基数、控制以后各代螟虫的发生;另一方面力求改进栽培技术、調节水稻生育期,恶化螟虫的生活条件,避免或減輕螟害。化学防治也是治螟的一項重要措施。目前广泛应用的药剂是6%丙体六六六,每亩用量在防治枯心时为1.5斤,防治白穗为2斤。主要的施药方法为泼浇和撒毒土,两者对防治枯心的效果都很好;撒毒土防治白穗的效果虽稍差,但操作簡便易行。在螟虫发生期內,适值分蘖和孕穗的水稻田一般都要施药;但預测螟害低于1%的田块,可不防治。防治枯心的施药适期一般在孵化高峯前1—2天天开始,如虫量很大,要提前到盛孵始期用药。防治白穗的施药适期是:在蚁螟盛孵前孕穗的水稻,普通在盛孵始期开始施药;蚁螟盛孵后孕穗的水稻,在孕穗始期开始用药。稻螟是我国长期以来的一种严重害虫,解放前因螟害常年損失稻谷10%以上。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領导下,科学技术有了显著的进展,治螟工作貫彻了“防治并举、以防为主”的方針,“以农业防治为基础,重点使用药剂綜合防治”的策略;采用了准确的預测預报;开展了群众性的防治活动,基本上控制了螟虫的危害,1663年的螟害率已压低到2%左右,不少地区已降低到1%以下。这都是在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紅旗光輝照耀下,領导、技术人員、群众三結合所取得的成果的  相似文献   

19.
张式谷 《植物保护》1965,3(4):147-148
稻纵卷叶螟,是粵东地区晚造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丘陵和平原地区发生较多;滨海和高山地区发生较少。发生和为害时期,以8、9月间,即第四、五代发生为害最烈,第一至三代和第六代发生轻微。  相似文献   

20.
2013—2014年在瓮安县开展TBS围栏控制农田害鼠试验。结果表明,2个TBS围栏共捕获鼠类374只。鼠种种类有黑线姬鼠、小家鼠、褐家鼠等3种,以黑线姬鼠和小家鼠数量最多,分别占总捕鼠数的56.68%和37.97%,鼠种种类及种群组成与历年鼠夹法调查结果相接近。捕鼠高峰在6月和9月。开放式TBS围栏捕鼠数量明显多于封闭式。水稻田、玉米地害鼠平均控制效果为56.6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