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2018年,于江苏句容研究了释放花绒寄甲卵对桃园桃红颈天牛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释放比例为20:1~25:1、25:1~30:1的花绒寄甲释放处理对桃园桃红颈天牛均有明显抑制作用,释放初期湿度是影响其防效的主要气象因子。防治后20d,花绒寄甲释放区释放比例25:1~30:1的处理防效达87.8%。从防治效果和经济成本角度综合考虑,建议加强春秋两季虫情监测,通过分阶段多次释放来提升防效,春季发现少量桃红颈天牛排粪孔时按照20:1~25:1比例释放花绒寄甲,桃红颈天牛虫量较多时按照25:1~30:1的比例释放花绒寄甲;秋季排粪孔有少许虫粪可进行人工捕杀,排粪孔虫粪较多时按照20:1~25:1比例释放花绒寄甲。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桑天牛被害株桑叶产质量的变化,在其它桑园管理措施一致的前提下,分别就桑天牛不同危害程度对桑叶产质量的变化进行调查。结果是桑天牛被害株不同被害程度对桑叶产质量的影响较大,应认真做好桑天牛的预测预报工作及加大桑天牛的防治力度,种茧育桑园更要重视对桑天牛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3.
桑枝和桑天牛虫粪挥发物对桑天牛长尾啮小蜂的引诱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天牛长尾啮小蜂(Aprostocetus fukutai)是蛀干害虫桑天牛(Apriona gernari)重要的卵期寄生蜂,开展该寄生蜂趋性行为与其寄主昆虫(桑天牛)和寄主植物(桑树)挥发物关系的研究对桑天牛的综合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嗅觉测定表明,经不同处理的桑枝和桑天牛虫粪对桑天牛长尾啮小蜂都具有显著的引诱作用,而且咬食桑枝和产卵桑枝的引诱活性高于正常桑枝。通过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TCT/GC-MS)对桑枝和桑天牛虫粪挥发物进行分析鉴定的结果表明:正常桑枝挥发物主要为酯类物质,咬食桑枝和产卵桑枝挥发物主要为萜烯类物质,且大多数挥发物的释放速率高于正常桑枝,咬食桑枝挥发物的数量多于正常桑枝而少于产卵桑枝;桑天牛虫粪挥发物的数量少于桑枝,主要物质为1,6-庚二炔。  相似文献   

4.
桑天牛的生活习性和防治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桑天牛成虫人工饲养试验 ,阐明了桑天牛补充营养习性 ,补充营养与产卵、寿命的关系。并进行野外调查和蛹期前后剖树检查 ,查明了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桑天牛危害的树种、桑品种间危害程度的差异性、桑天牛在桑树上的寄生率和自然死亡率、桑天牛蛹期前后的活动规律以及羽化后的取食和产卵习性。用 2 0 %氰戊菊酯5 0 0倍液制成的软膏防治桑天牛幼虫 ,效果达到 10 0 %。  相似文献   

5.
<正> 桑天牛属鞘翅目、天牛科。在武胜每两年发生一代,该虫成虫、幼虫均为害桑树。经过多年来桑病虫大田普查,已发现为害桑树的天牛有桑天牛、云斑天牛、虎天牛、黄天牛、六星天牛等,其中,在武胜分布较广,为害严重的是桑天牛。桑天牛除为害桑树外,还为害白杨、榆树、柑桔、刺槐、枫树、苹果树、柳树、海棠、沙梨、枇杷、樱桃、榕树、榨树等。现将桑天牛生长为害及防治对策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桑天牛在河北地区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黄大庄  王志刚 《蚕业科学》1995,21(3):188-189
桑天牛在河北地区的生物学特性研究黄大庄,王志刚,阎晔辉,纪殿荣,阎浚杰(河北林学院)有关桑天牛的生物学特性和防治方法国内外学者进行过不少研究。但我国学者多数以南方的桑天牛为调查对象,而北方地区桑天牛发生特性和为害情况同南方有明显差异。为了有效地防治北...  相似文献   

7.
桑天牛是目前桑园主要枝杆害虫之一。为寻求高效低毒、简便易行的防治桑天牛药剂和防治方法,我们于1985年开始引进了由浙农大和省化工研究所联合研制的防治桑枝杆性害虫的新农药10%8310和20%8302乳剂,进行了连续3年的多点试验和推广。实践证明,“8310”、“8302”防治桑天牛效果好,方法简单,对人、畜、蚕作安全,是当前较理想的新农药。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 Fairmaire)是桑天牛等林木蛀干害虫重要的天敌昆虫,明确其雌、雄成虫的日活动行为节律,可为人工饲养和生物防治应用等提供理论依据。采用人工气候箱(温度22℃、RH 60%±10%)单头隔离饲养花绒寄甲成虫,对其移动、取食、饮水、木块处静息、木块外静息5种活动行为的日节律进行观察。各种活动行为的日时间分配:以木块处静息最多(63.39%),饮水行为最少(1.45%),各行为活动的日时间分配存在极显著差异。雌、雄成虫各活动行为的高峰时间:移动行为雌、雄成虫均出现在21:30;取食行为雌成虫在0:00,雄成虫在8:30和19:30;饮水行为雄成虫在6:00—6:30,雌成虫在8:30;木块处静息行为雌成虫在6:30,雄成虫在19:30;木块外静息行为雌成虫在10:00,雄成虫在10:00和13:30—14:30。雌、雄成虫各种活动行为在全天的时间分配:雌、雄成虫的移动、木块外静息及雌成虫的取食行为存在极显著差异,雌、雄成虫饮水和木块处静息及雄成虫取食行为均无显著性差异。雌、雄成虫各种活动行为在白天和夜晚时段的分配:雌雄成虫移动、雄成虫木块外静息行为存在极显著性差异,雌成虫木块外静息行为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他行为均无显著性差异。在上午、中午、下午和夜晚4个时间段的分配:雌、雄成虫的移动行为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雌成虫取食及木块外静息行为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他行为均无显著性差异;4个时间段雌、雄成虫之间仅夜晚在木块处静息存在显著性差异。以上结果显示,花绒寄甲成虫活动行为受到明显的时间影响,白天大多数时间处于静息状态,夜晚20:00至次日5:00处于活跃期;各种活动行为日节律在雌、雄成虫之间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桑天牛的发生,习性,天敌和防治进行了初步研究,得出如下几个初步結論。(1)桑天牛在广州地区的发生,一年一代的,占87.1%,二年一代的,占12.9%,生活在損刈桑的全部为一年一代,(2)刈枝形式不同,影响雌虫产卵,在根刈桑咬断上端枝条的产卵痕平均为62.2%,在中刈桑则为8.8%,(3)卵啮蜂寄生率平均为37%,孵化幼虫实际成活为64.5%,(4)用6%六六六乳剂(1:50倍液)注射防治幼虫,效果达100%,(5)根刈桑采取在冬期药剂注射防治幼虫为主,結合适期剪除咬断上端枝条的产卵痕,保护卵寄生蜂和捕捉成虫等措施;中刈桑采取适期捕捉成虫,刺破卵粒,剪除咬断上端枝条的产卵痕,保护卵寄生蜂和在冬期药剂注射防治幼虫等綜合措旋。  相似文献   

10.
为了减轻桑天牛危害,除抓住幼虫期防治外,本着治早、治小、治巧的原则,了解掌握桑天牛的产卵为害活动,是控制该虫蔓延极为重要的环节。为了探讨桑天牛的产卵规律,为进行早期防治提供依据,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于近年选择不同类型的桑园,就上述问题进行了调查,所得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郑曼  徐立 《蚕学通讯》2014,(2):27-32
蚕桑产业是我国的传统产业,现正向多个方向发展,部分省市桑树的种植面积随之扩大。桑天牛为桑树主要蛀干害虫,广泛分布于全国各蚕区[1-2],是威胁桑树生产的主要害虫之一,并危害多种农作物。本文综合文献资料,浅析了桑天牛的为害特点,并详细阐述了桑天牛的防治。  相似文献   

12.
桑天牛卵啮小蜂基因组DNA的提取及RAPD反应体系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天牛卵啮小蜂是抑制桑天牛的有效天敌。为使天敌能大量人工繁殖,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对单头桑天牛卵啮小蜂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及RAPD反应条件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采用改良的SDS方法,提取的DNA质量较高,适宜于RAPD-PCR扩增分析。在25μL反应体系中,RAPD分析的优化反应体系为:1.5mmol/L Mg~(2+)、2μL的dNTPs(2.5mmol/L)、320nmol/L随机引物、80ng模板DNA、0.8U TaqDNA聚合酶。  相似文献   

13.
<正> 我县部分老桑园,近年来桑天牛危害日趋严重。为探索简便有效的防治方法,85年我们从浙江省化工研究所引进了“8310”和“8302”两种药剂,对桑天牛的为害田块进行了防治试验,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 目前,我县桑天牛等为害十分严重,已成为蚕桑生产亟待解决的问题,今年我县使用西南农业大学蚕桑系教授许恩远研制的“桑蛀膏”进行了防治桑天牛效应的试验。现将本次试验结果叙述于后:  相似文献   

15.
为害桑树的天牛种类相当多,已有报道的如桑天牛、虎天牛、黄星天牛、云斑天牛、星天牛等三十多种,但对黄天牛的报道甚少,黄天牛乃是一种尚未充分研究的桑树害虫。据笔者在合川调查,其成虫产卵于梢端使正在生长的桑梢枯死,严重影响夏叶产量。为防治黄天牛,减少桑叶损失,现将初步观察结果及防治方法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桑天牛,俗称大水牛,属鞘翅目,沟胫天牛科,是我国桑园一大害虫。它一生都危害桑树。成虫咬食枝皮,使枝条受到损伤及死亡;卵、幼虫、蛹都寄生在桑树体中;幼虫蛀空支干和主干,严重影响桑树生长发育及其寿命。怎样有效地防治桑天牛危害,笔者谈一点体会,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正> 阆中县柏桠镇自1983年以来,共栽有桑树364万余株,由于放松了培护管理,病虫害蔓延,桑树生长不良。据1985年分别在“四边”桑、“小桑园”和“间作桑”中进行调查:平均株害率达41.25%,枝害率14.78%,对养蚕损失较大。为了有效地防治桑天牛的为害,从1986年以来,利用广播讲座、办培训班和科技咨询市场等方式向广大蚕农宣传桑天牛的形态特征、习性和为害性,发动群众用人工捕杀方法消灭桑天牛取得了显著效果。我们的具体作法是:从蚕桑技术指导费中抽拨部份资金,采取收购办法,在逢场天设专人收购桑天牛成虫,集中烧  相似文献   

18.
研究桑天牛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为探讨桑天牛在不同区域暴发危害的规律提供理论依据。采用AFLP技术,对6个桑天牛地理种群的DNA进行扩增,5对引物组合得到扩增条带共241条,有多态性条带196条,平均多态性位点比率为81.33%,其中杭州种群具有13条特异条带。遗传距离分析结果:来自河北省的4个桑天牛地理种群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270 3;来自浙江杭州的桑天牛种群与来自河南济源的桑天牛种群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397 2,二者与河北省的4个桑天牛地理种群间的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418 2、0.333 4。聚类分析也显示,地理上相距越远,桑天牛种群间的遗传分化越大。  相似文献   

19.
桑天牛长尾啮小蜂对桑枝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和嗅觉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桑天牛长尾啮小蜂(Aprostocetus fukutai)是蛀干害虫桑天牛(Apriona germari)的重要卵寄生蜂之一,桑天牛危害的桑枝挥发物在该寄生蜂寄主生境定向搜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采用触角电位(EAG)仪测定了桑天牛长尾啮小蜂对8种桑枝挥发物的电生理反应,发现该寄生蜂对这8种桑枝挥发物都能产生电生理反应,且随着化合物浓度的增加电生理反应增强。利用Y型嗅觉测定仪测定了桑天牛长尾啮小蜂对不同浓度挥发物的趋性行为,结果显示0.01%月桂烯、0.01%里那醇和1%Z-乙酸-3-己烯酯对该寄生蜂均具有显著的引诱作用。研究结果对揭示桑天牛长尾啮小蜂寄主定向的化学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桑天牛的为害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桑天牛Apriona germari Hope是我国多种树木的重要害虫,以为害桑树最烈.近年来在嘉兴市桑园为害严重,影响蚕桑生产的发展.为此,我们于1980~1983年开展了桑天牛为害及综合防治的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