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传统麦茬夏花生生育期短,播种时墒情不足,出苗差。本文介绍了麦茬夏花生"干播湿出"及水肥一体化技术措施,为实现高质量麦茬夏花生生产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2.
以夏花生麦田套播(免耕)和麦茬直播(耕翻)两种播法,研究覆膜栽培对土壤肥力因素的影响.两年结果表明,覆膜能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增加土壤中速效性养分,微生物数量和地温,提墒保墒;加速夏花生前、中期的生育进程,延长饱果成熟期,协调荚果充实期“源”、“库”、“流”之间的关系.大面积覆膜花生平均亩产258.9kg,比露地夏花生增产36.4 %.  相似文献   

3.
<正> 1.选好品种和安排好茬口 夏花生的品种选择应根据当地无霜期的长短和夏花生的有效生长期来决定。目前,皖东地区普遍选用的花生品种为白沙1016、皖花2号等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质高产品种。油菜茬花生,由于茬口早,茬口肥,产量比麦茬夏花生高,所以应尽量抢墒早播,合理施肥,争取更高产量。  相似文献   

4.
东明县农业局从实际出发,通过实施花生改麦套为夏直播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引进和集成组装及示范推广花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从根本上克服了麦田套种花生实现高产难和麦秸、麦茬直接还田难。发展夏直播花生对优化当前种植业结构,加快新技术成果推广普及,以及稳定花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根据夏花生的生育特点和生长期的气象条件,总结出抢墒早播、科学施肥、合理密植、适时化控等夏花生高产栽培配套技术,给夏花生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从而达到高产目的。  相似文献   

6.
滑县位于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优质花生规划区"内,是河南省中大果花生主产区之一,主要以麦垄套种夏花生为主,常年播种面积300hm2左右,总产13万吨.现根据该区夏花生生育特点提出安阳一带夏花生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7.
夏玉米的高产生育模式及其控制技术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麦茬复种夏玉米,是华北平原常见的种植方式。它具有高产、省工和便于机械化等优点,符合农村商品化和专业化生产的发展方向,面积日益扩大。为发挥夏玉米的增产潜力,我们于1978年开始对它的生育规律进行了系统观察,并在此基础上进而研究其高产生育模式及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8.
正花生是山东省兰陵县主要种植的经济作物,特别是山区种植面积高达20万亩,种植方式主要是小麦茬夏花生、大蒜茬夏花生、春花生。花生单粒精播高产栽培技术,可节省种子、降低花生种植成本,发挥单株生长、生产的潜能,提高花生产量和质量。与常规双粒播种相比,亩节省种子(荚果)约7 kg、减少用种成本60余元,亩增产15 kg、增收105元,合计亩增纯收入约165元。  相似文献   

9.
<正>一、夏直播花生的生育特点我国北方地区夏直播花生生育期间气温高,雨热同季,生长发育迅速。各生育阶段相应缩短,具有"三短一快"的生育特点,即苗期短、有效花期短、饱果成熟期短、生长发育快。在山东烟台夏直播花生全生育期为100~110天,比春花生缩短30~40天。播种至出苗较春花生缩短8~10天,出苗至开花缩短5~10天,开花至成熟缩短20天左右。  相似文献   

10.
<正>河北省大名县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是全国有名的粮食生产先进县、"中国花生之乡"。为确保县域花生面积稳定发展,加快种植结构调整步伐,提高劳动生产率,大名县引进试验示范了"麦茬花生夏直播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技术",取得成功,值得推广。1适宜夏直播花生生产的基本条件花生生育期活动积温达到2 800℃以上,≥15℃有效积1 100℃以上,生育期110 d以上。生产地块为轻壤或沙壤土,土层深厚、地势平坦、排灌方  相似文献   

11.
小麦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对冬小麦出苗和光合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冬小麦品种烟农19为材料,研究小麦秸秆全量粉碎覆盖还田和玉米秸秆全量粉碎翻埋还田对冬小麦出苗和光合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玉米秸秆连续全量还田可增加小麦的出苗数、出苗率和出苗均匀度,形成高产群体。播种过深和水分不足成为影响出苗的主要因素,秸秆阻碍对小麦出苗也有一定影响。小麦玉米秸秆连续全量还田提高了小麦的成穗数、群体干物质积累,同时也提高了叶片光合性能及群体的光合生产效率。小麦玉米秸秆连续全量还田主要促进了穗粒数的提高,穗数和千粒重也有所提高,进而显著提高了小麦籽粒产量。在本试验中小麦玉米秸秆两季连续全量还田处理对冬小麦出苗、光合生产以及产量的增加效应高于单季秸秆还田,玉米秸秆单季还田的增加效应高于小麦单季秸秆全量还田。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小麦几种常见穗部病害,如小麦颖枯病、黑颖病、散黑穗病、腥黑穗病和蜜穗病的侵染循环、发生规律及危害症状,提出了以种植抗病品种为基础,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抗病能力,辅以药剂保护的综合防治方法。为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不同品牌、不同浓度的洗洁精对小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洗洁精能明显地抑制小麦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随着洗洁精浓度的增加,小麦种子的发芽率、株高明显的降低,当洗洁精被稀释20倍以下时,小麦无法生长。  相似文献   

14.
土壤元素含量对小麦品质有一定影响。利用2005~2006年河北省农业地质调查成果,深入分析了河北平原土壤元素含量与小麦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元素含量对小麦品质有显著影响,其中,土壤Mg和Ca含量与小麦多个品质指标呈显著负相关,土壤中Mg和Ca含量高不利于小麦品质的提高;土壤中Se含量高有助于提高小麦品质。根据相关标准将小麦品质指标划分为3个级别,根据土壤元素含量与小麦品质指标的相关方程得到土壤元素含量临界值,并建立强筋优质小麦土壤元素含量比配模型。依据该比配模型,将河北平原区划分为强筋优质麦种植的优势区、适宜区和较适宜区,最终形成河北平原强筋优质小麦优化布局图。本研究结果对指导河北省优质强筋小麦生产布局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节水优质高产类型小麦系谱特点及超值品种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节水高产型小麦品种石4185、高产优质小麦品种高优503、高产品种邯4564等在河北省小麦生产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选用上述节水、优质、高产3种类型的代表品种,分析了其系谱及品种特点和育种方法等,并对超值小麦品种选育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小麦蚕豆间作系统中的氮钾营养对小麦锈病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田间小区试验表明:小麦/蚕豆间作系统中,间作有提高小麦氮吸收量的趋势。在低氮水平条件下间作优势和边行优势突出,间作平均提高小麦氮的吸收量2.33%~44.88%,边行优势平均为3.49%~66.66%;高肥料投入水平条件下,间作优势和边行优势减弱。随着氮肥投入水平的提高,小麦氮的吸收量也随之提高,而增施钾肥不能明显提高小麦氮的吸收量。间作和不同的施氮水平均不能明显提高小麦钾的吸收量,但增施钾肥有提高小麦钾吸收量的趋势。小麦/蚕豆间作可以明显降低小麦锈病的发生,间作相对防效达22.2%~100%,增施钾肥平均降低小麦锈病46.15%~59.1%。锈病的发生与小麦体内的氮素营养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r=0.747** ~0.7822**,与钾素营养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小麦倒伏原因与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敬昌  陈洁 《农技服务》2009,26(9):32-32,43
针对小麦倒伏的原因与类型,分析了小麦倒伏后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的影响,提出了预防小麦倒伏的措施,以期防止小麦倒伏,达到小麦高产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分析测定了当前河北省大面积推广的26个优质麦品种的物化性质和面团流变特性。结果表明:优质麦品种均属于强筋小麦,容重、湿面筋、蛋白质含量较高,品种间面团流变学特性差异较大。并针对河北省小麦品质现状、资源优势及区域特性,对今后优质小麦育种、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和品种的开发利用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云南小麦种植气候生态类型区划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气候立体性强、干湿分明,干旱、低温是制约云南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影响因子。为给云南小麦种植提供更加客观、科学的理论依据,根据云南小麦生育期间(10月—翌年5月)的降雨量、气温(积温)和日照时数的时间、空间分布与小麦生长适应性之间的相关性,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因子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法与GIS技术结合,对云南小麦种植区进行气候生态类型区划试验,并对区划结果进行综合评述。结果表明,云南小麦气候生态类型可划分为中北部冷凉小麦种植区、中部半干旱小麦种植区、中部半湿润小麦种植区和南部温暖湿润小麦种植区,其中中部半干旱区是云南小麦最适宜和优先发展种植区。  相似文献   

20.
加强弱筋小麦的选育与产业化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国内弱筋小麦市场的供求现状分析,认为应因地制宜的调整种植结构,加强弱筋小麦的选育和产业化开发,以提高国产优质小麦原粮的竞争力.并对弱筋小麦的育种体系和产业化发展进行了探讨分析.认为亲本选配,分离世代的品质筛选,稳定品系的系统鉴定对于弱筋小麦的选育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做好新品种的种性再加工工作,可以延长应用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