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蹄笋无公害栽培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竹,是我国南方著名的优良丛生竹种(指没有竹鞭,地下茎粗短,竹竿呈丛生状的竹子,也称合轴丛生竹)之一,主要分布在闽台、两广和浙江省平阳、瑞安、苍南等地.绿竹出笋期长,其笋形似马蹄,俗称"马蹄笋".其笋味鲜美,营养丰富,为笋中上品,深受群众喜爱,现已成为山区农民发展效益农业、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绿竹属禾本科竹亚科绿竹属丛生竹种.是我国南方优良的笋材两用竹种之一.因其笋形似马蹄.故俗称“马蹄笋”。马蹄笋是食笋用笋家族中的上乘品种.含有人体必需的18种氨基酸.还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和维生素。绿竹笋用林以促进产笋、提高笋产量为目的,现将绿竹笋用林丰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绿竹主要分布于浙江省南部以及福建、广东、广西等区域,是我国中南亚热带地区著名的夏秋季笋用丛生竹,因笋体形似马蹄,又名"马蹄笋"。绿竹在浙南产笋期为6月至10月,恰值浙江省毛竹春笋、冬笋、雷竹笋等主要笋用竹的产笋淡季,笋期长达4个多月。马蹄笋属典型的泥下笋,笋体适中(300~650克),可食率高,笋肉厚  相似文献   

4.
以撑绿竹和硬头黄竹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年龄、母竹留养、胸径结构和立竹密度对2种大径丛生竹生长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2种丛生竹结构特征对其出笋率、繁殖率和生物量增长率有重要的影响。其中,硬头黄竹退笋率随着年龄结构指标的增加而升高,繁殖率和生物量增长率随着年龄结构指标的升高而降低。撑绿竹在年龄结构0.75~1.25时,有较低的退笋率,较高的繁殖率和生物量增长率。硬头黄竹保留2~3株母竹可以取得较高的繁殖率和生物量增长率;撑绿竹保留2~5株母竹时,具有较高的繁殖率和生物量增长率。留养母竹的平均胸径并非越大越好,硬头黄竹母竹平均胸径为4.0 cm时,退笋率最低,繁殖率和生物量增长率最高;撑绿竹母竹平均胸径6.5 cm时,具有较低的退笋率,最高的繁殖率和生物量增长率。硬头黄竹在立竹密度6 000株·hm-2、撑绿竹在立竹密度5 818株·hm-2时,有最低的退笋率,最高的繁殖率和生物量增长率。2种大径丛生竹合理结构模式为:硬头黄竹2 000~3 000丛·hm-2,留养母竹2~3株·丛-1,年龄结构为0~0.49,母竹平均胸径4.0 cm;撑绿竹1 066~2 909丛·hm-2留养母竹2~5株·丛-1,年龄结构为0.75~1.25,母竹平均胸径6.5 cm。  相似文献   

5.
徐嘉科 《新农村》2005,(8):11-11
麻竹、绿竹、大典竹等丛生笋用竹,造林后2-3年就可以投产。投产期间根据竹林和竹笋的生长发育规律,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使之持续丰产。  相似文献   

6.
以优良丛生笋用竹种麻竹、绿竹、勃氏甜龙竹为对象,针对其栽培中普遍存在的竹林立地生产力发挥不佳、产量质量不稳定和竹林退化等现实问题,对竹林丰产林分结构优化、散生状培育、促进笋芽萌发、土壤生态管理和病虫害生态控制的无公害、有机竹笋栽培等技术开展的"丛生笋用竹高效可持续经营技术"系列研究,日前在浙江通过专家鉴定。  相似文献   

7.
绿竹为禾本科慈竹属笋竹兼用的丛生竹种。绿竹笋含糖、蛋白质、淀粉、多种维生素和18种游离氨基酸,是深受人们喜爱的绿色食品。绿竹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适宜在年平均气温1~21℃、年降雨量1400mm的亚热带生长。绿竹栽植当年可以出笋成竹,第3年开  相似文献   

8.
笋用绿竹高产栽培措施福建省上杭白砂国有林场梁仰贞绿竹为禾本科慈竹属笋材兼用的丛生竹种。绿竹笋中含糖、蛋白质、淀粉、多种维生素和18种游离氨基酸,是深受人们喜爱的蔬菜佳品。绿竹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适宜在年平均气温18-21℃,年降雨量1400毫米的亚热...  相似文献   

9.
绿竹是我国南方著名的优良笋用丛生竹,因其笋形似马蹄,故称“马蹄笋”。马蹄笋是食用笋中的上乘品种,笋期长(5-11月),笋质脆嫩,含糖量高,营养丰富,含有17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磷、铁、钙等矿物元素和维生素,因此深受群众喜爱。  相似文献   

10.
绿竹林丰产结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对不同年龄组成的绿竹丛产笋量对比、丛立竹数和该丛当年笋产量的回归关系、以及绿竹丛立竹数 ( N)与丛冠幅 ( CW)的回归分析 ,结果表明 ,不同年龄组成的绿竹丛平均单株产笋量差异显著 ,由 1、 2年生竹组成的绿竹丛平均单株产笋分别比由 1~ 3年生竹组成的绿竹丛和 1~ 4年生竹组成的绿竹丛多 0 .1 638kg和 0 .1 979kg.丛立竹数为 4~ 7(株 /丛 )的绿竹林 ,在相应最大密度下可获得最大笋产量 (笋产量大于 4650 kg/hm2 ) .研究结果提出了绿竹林丰产结构指标 ,可为绿竹丰产培育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
绿竹,别称毛绿竹,为著名丛生笋用竹种之一.其笋细嫩清脆,味甘美,因笋体呈马蹄形,故又称马蹄笋.绿竹主要分布在温暖地带,产笋期长,每年6~10月为出笋期,而这一时期正好是象山县鲜笋供应的淡季.  相似文献   

12.
福建引种丛生竹座标法综合评定及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丛生竹是经济产量较高的一类竹种,因此对福建省丛生竹引种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确定6个主要生长性状作为评价指标。分别就龙岩、华安、南平的丛生竹种采用座标法综合评价与排序,考评结果表明:0-2级寒害级别丛生竹可作为邻近地区大面积推广的首选竹种;霞山坭竹、粉单竹、花眉竹、慈竹、大眼竹、银丝大眼竹等为材用竹种;银丝竹、妈竹、长枝竹等在较差立地上种植以作水土保持竹种;花吊丝竹、吊丝单竹、麻竹、勃氏甜龙竹、绿竹等为较好的笋用竹种,它们均具有较大的推广和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不同地类绿竹栽培效果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绿竹山地及河滩地造林对比试验表明 ,山地集约经营的绿竹林从林分结构特点上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散生性 ,而河滩上绿竹表现为较强的丛生 ;绿竹造林后新竹增长水平较为接近 ,但至稳定时 ,竹株胸径以河滩地为大 ,山地又以Ⅰ、Ⅱ级地为大 ;竹高与胸径的变化基本一致。绿竹平均单株产笋量以山地Ⅰ级最好 ,Ⅱ级其次 ,河滩Ⅱ级第三 ,山地Ⅲ级第四 ,而河滩Ⅲ级最差 ;各地类间单个笋重差异不显著。山地ⅠⅡ级地与河滩Ⅱ级地一样 ,同样是绿竹理想的造林地 ,山坡中下部可作为绿竹造林的新空间 ;研究结果为山地绿竹造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马蹄笋栽培管理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竹为禾本科竹亚科绿竹属植物,因其所产的笋形似马蹄,故又称"马蹄笋"。马蹄笋主要分布于浙江南部、福建、台湾、广东等地,是我国南方著名的笋  相似文献   

15.
绿竹俗称马蹄竹,为合轴丛生型的笋用竹。竹笋鲜嫩莹白,营养丰富,清甜美味,具有明目开窍、凉血解毒、降压、降脂、清暑解腻之功效,是较为理想的美容保健食品。为夏秋季的上等蔬菜。加工的“马蹄笋”畅销国内市场。  相似文献   

16.
绿竹是笋用丛生竹,竹笋呈马蹄形(俗称马蹄笋),产笋期是夏秋,故称夏季竹笋。其肉质脆嫩,食味鲜美,是笋类中的佳品。绿竹笋期长,产笋期6至10月,要优质丰产,必须集约经营。如平阳县水亭乡前爿村笋农蔡兴旺2.7亩竹园,1985年亩产笋206公斤,1986年通过集约经营后,产笋量逐年增加,1992年亩产笋745公斤。利用此法栽培能使产笋期提早和延长,产量成倍增长,且笋体肥大、细嫩。  相似文献   

17.
周年供笋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给出四季均衡产笋的竹种配置模型及其周年笋基地营建措施,实现周年供笋、常年加工的新格局。历时5 a,通过对21种优良散、丛生笋用竹的笋期、繁殖力、出笋成竹率、产量特性、笋体理化性能、品质、适生范围及经营效益的综合测试、多点比较和数学评判,研究给出了浙南及其气候相似地区的周年供笋模式。其理想构筑竹种为雷竹、红竹、角竹、黄甜竹、绿竹、吊丝单及毛竹,诸竹适度面积配比4:4:4:3:5:6:4.该模式竹林具有笋期全年相衔、丰产优质、高效之特性。其4~5年生林分,投入产出比1:6.58,盛产竹林年收益10500元/hm~2.  相似文献   

18.
绿竹出笋规律与散生状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索和完善丛生竹散生状丰产栽培的技术理论,对绿竹Dendrocalamopsis oldhami不同笋目和二水笋的出笋规律及其在散生状栽培中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绿竹竹株秆基两侧各笋目(由下及上分别为头目、二目、三目和尾目)出笋顺序依次为二目、三目、尾目和头目。竹笋产量以三目最高,达247.60 g·m-2;二目和头目次之,分别为239.30和222.40 g·m-2;尾目最低,仅70.60 g·m-2。各笋目所发笋至母竹距离分别为24.32 cm(头目),19.48 cm(二目),三目13.06 cm(三目)和8.44 cm(尾目)。各目成竹胸径:头目、二目>母竹,三目与母竹差异不明显,尾目<母竹。绿竹散生状栽培中适宜选择留养秆基中下部笋目成竹,因尾目发笋质量差,产量低,距母竹近,成竹胸径小,培育中可采用有意识抹芽,以减少营养消耗,促进其他笋芽萌发。二水笋至母竹距离明显大于一水笋,且其成竹(仅指单母竹二水笋成竹)胸径与母竹差异不明显,在散生状栽培中的应用潜力很大。表5参10  相似文献   

19.
绿竹地下茎发笋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绿竹地下茎生物学特性即竹蔸秆基芽目萌发规律、蔸根芽点发根规律及竹丛蔸幅与发笋量的关系研究表明:各母竹的笋目数量变幅为3~10个,多数为5~9个,不同径阶绿竹母竹的秆基笋目数量不同,与径阶呈正相关;秆基笋目从2月开始萌发,3—5月为萌发高峰期,6月以后基本停止萌发;绿竹在6年生以后,整个母竹根系进入老化期;竹丛蔸幅和发笋量呈显著正相关,用Y=0.0424X^2-1.7755X+28.961拟合绿竹竹丛蔸幅和发笋量之间的关系较适宜.  相似文献   

20.
绿竹是一种以笋用为主的竹种,笋形似马蹄,笋肉莹白鲜嫩,清甜。绿竹一般3年即可成林产笋,出笋期为5~10月,每667m。产量可达750~1000kg,是经济效益较高的长效竹种。古田县黄田镇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0.2℃,年无霜期330d以上,年降水量1417~1573mm,土层深厚,土壤酸碱度适宜,非常适于绿竹的栽培,现有绿竹种植面积达1200hm2,尤以闽江两岸海拔300m以下的丘陵山脚种植最多。现将其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