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森林是重要的临时陆地碳库,造林作为一种土地利用变化方式,可以增加陆地碳汇,减缓大气中CO2的积累。该文阐述了人工林增强碳汇功能的影响途径,造林后植被碳和土壤碳的变化,指出当前研究中的不足及今后的努力重点。加强对人工林碳汇的客观研究,对我国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科学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综合阐述人工林碳库动态研究对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和区域林业经济持续发展意义的基础上,对有关土壤碳库动态和稳定性的主要指标,如TOC(总有机碳)、DOC(可溶性有机碳)、MBC(微生物生物量碳)、POMC(颗粒有机物碳)和SR(土壤呼吸)等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重点评价,针对我国人工林经营和碳库研究现状,结合国际农林业土壤碳收支和动态研究趋势,认为我国主要人工林碳库研究的2个主要方向为:(1)土壤碳库物理化学稳定性指标与生物的交互作用;(2)土壤碳库动态与全球变化关系及其环境效应评价。  相似文献   

3.
森林土壤碳库是全球生态系统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人工林土壤碳汇动态变化规律。以河南省国有登封林场栓皮栎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抽样法在林地内设置186个样地(10 m×10 m),应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构建并使用结构方程模型识别出土壤有机碳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栓皮栎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值为18.59 g/kg,其空间分布呈斑块状,高低值区分布较为分散;而平均土壤有机碳密度为2.47 kg/m2,其空间分布特征与土壤有机碳含量表现出高度一致性,但整体分布更均匀。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与胸径、树高等林分因子,与土壤全氮、土壤速效磷等土壤因子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结构方程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有机碳密度受土壤化学性质影响均最大,其中土壤全氮的贡献度最高。研究对于揭示人工林土壤碳汇形成机制,制定土壤碳汇调控技术措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人工林碳储量影响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工林在固定大气CO2及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是实施碳减排计划最主要的媒介之一。人工林的碳汇作用被认为是减缓全球变化的一种可能机制和最有希望的选择而成为全球变化减缓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人工林碳储量受自然条件、人类活动、林分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因此, 人工林碳储量动态及过程、人工林碳汇功能与人工林经营与管理、人工林碳汇与碳贸易等是未来全球变化和林业生态工程研究的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5.
CDM-ARP火炬松林碳汇监测方法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浙江省设立的火炬松样地资料,建立火炬松人工林立地指数模型、生长收获模型、生物量模型等,区分不同立地条件、采用定量方法,并考虑间伐因素,建立了浙江省CDM-ARP火炬松林碳汇监测方法学,对火炬松林分碳密度、碳储量和CO2净吸存量进行监测。监测方法分为项目规划阶段(造林前)预测和林分生长阶段(造林后)监测。选择易测定的碳库作为监测对象,并用常规测树因子来估测较难测定的各器官生物量,用生物量法估算碳汇量。  相似文献   

6.
CO2是工业和化石燃烧的排放气体,不断加剧温室效应,森林大量吸收固定大气中CO2,成为巨大的碳汇.为减缓不断加剧的全球气候变化,林业正在经历发展方向的调整与转变,固碳林业悄然兴起,包含碳汇造林、保护森林碳库、发展低碳经济和碳替代措施等4个方面.在唱响“生态家园”,发展绿色GDP的目标下,摸清当地碳汇能力,开展碳价值测算,为低碳经济发展和保护碳库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四川省苍溪县为例,开展林业碳储量、固碳能力、固碳潜力及固碳价值的测算和研究,为今后绿色GDP计量、发展低碳经济、碳汇融资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全球气候变化对森林尤其是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水化合物分配模式产生显著影响,可导致人工林大面积死亡,会因此产生碳排放,由碳汇变为碳源。对现有人工林进行可持续科学经营管理,提高碳同化效率,减缓大气CO2浓度升高趋势,增加林分碳储量,提高森林适应性,是当前和未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发挥人工林减缓并适应气候变化作用的重要举措之一。我国现有针叶人工林面积占人工林总面积的70%以上,但每公顷平均碳储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7%,因此森林增加碳汇的重点应该放在提升现有针叶林的碳密度方面。然而,有关针叶树碳水化合物分配机制以及针叶树如何通过调节碳分配模式来适应环境变化等方面的研究存在很大争议。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绍不同时空尺度下针叶树碳源和碳汇的内涵和确定标准,其次讨论碳水化合物在针叶树体内运输途径以及生长、储存和防御等方面的分配模式,进而分析影响碳水化合物分配的外界因素和内在调控机制,最后结合碳水化合物分配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以及利用培育措施提高针叶林碳汇能力方面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建议:1)时空尺度演绎视角下碳水化合物分配机制;2)极端气候条件下多环境因子对针叶树碳水化合物分配综合作用机制;3)针叶树碳汇林培育理论体系构建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8.
大巴山林区主要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林是目前陆地碳汇增长最主要的媒介之一,大力营造人工林可以成为固定大气中CO2、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对大巴山林区4种主要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密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主要人工林土壤各层有机碳含量在0.434%~2.341%之间,且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1m深度内平均值分别为0.928%(马尾松)、1.566%(杉木)、1.537%(桉树);各类人工林1m深度内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分别为145.4、125.9和79.9Mg/hm^2(1Mg=10^6g),大小分布序列为:桉树〉杉木〉马尾松。研究表明,减少人类干扰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对提高该区域人工林生产力水平及生态系统碳储存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为扰动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人工林与天然次生林的土壤呼吸差异及翻土后对人工林土壤呼吸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次生林的土壤呼吸显著小于人工林,而有机质含量却相反;人工林翻土后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十分显著。因此,保护天然次生林、控制森林砍伐、合理使用土地,这对保持土壤肥力、控制土壤CO2排放、维持全球碳平衡及稳定全球气候变化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广东三岭山森林公园的马尾松、尾叶桉、大叶相思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研究对比它们的碳储量和碳汇经济价值,为评价广东的3个优势造林树种的碳汇能力及为广东的造林选择提供依据。结果表明:3种人工林树种单位碳储量由大到小排列次序为:尾叶桉(166.89 t·hm-2)>大叶相思(128.72 t·hm-2)>马尾松(70.12 t·hm-2)。3种人工林平均碳汇经济价值按大小排列次序为:尾叶桉(45611.04元·hm-2)>大叶相思(35179.18元·hm-2)>马尾松(19163.80元·hm-2)。尾叶桉是这3种人工林中碳储量的主要部分,对广东三岭森林公园发挥着巨大的碳汇功能并具有强大的碳汇经济价值。因此,可以考虑在广东省碳汇造林时选择尾叶桉种植。  相似文献   

11.
气候变化是全球未来发展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森林作为_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介绍了森林碳库和碳汇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分析了碳汇监测的重要意义;林业碳汇监测急需完善针对区域的植被生物量模型,建立森林土壤碳储量和碳汇监测体系。  相似文献   

12.
我国森林碳库特点与森林碳汇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生态系统在稳定全球碳循环和缓解全球气候变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合理发展林业,可以实现固碳增汇,是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综述了森林碳库的重要地位、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特点,分析了通过增加森林面积和提高森林经营水平来增加森林碳汇的潜力。  相似文献   

13.
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库对氮沉降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土壤碳含量的输入和输出两方面综述了N沉降胁迫对土壤碳库的影响方式和过程,分析了目前N沉降对凋落物分解、细根生物量、土壤呼吸的影响的研究进展及其作用机制,但由于N沉降对土壤碳库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作用过程,N沉降对森林土壤碳库的总效应尚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土壤活性有机碳作为森林土壤有机碳的活跃成分,在凋落物分解和土壤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林火干扰通过改变土壤底物的数量和理化性质进而影响土壤活性有机碳,因而阐明林火干扰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是开展森林碳循环研究的基础。文中以6种土壤活性有机碳为研究对象,分别阐述林火干扰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影响的研究进展。针对目前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认为应进一步深化探究林火干扰后土壤微生物活性变化机制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揭示土壤碳库平衡的影响机理;加强林火干扰后C-N耦合循环特征的研究;深入研究林火干扰后影响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相互作用,综合评价林火干扰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短期与长期影响;加强林火干扰—土壤碳库—全球气候变化的交互关系研究,深入探讨林火干扰与土壤活性有机碳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影响机理。  相似文献   

15.
采伐对森林土壤碳库影响的不确定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森林土壤有机碳(SOC)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多样的森林类型和不同森林经营措施的干扰,使得森林土壤碳库维持机制以及碳固存过程的研究和森林土壤碳库的估算存在较大的变异。作为主要的森林经营措施之一,采伐对森林土壤碳储量以及碳过程均产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为深刻理解森林土壤碳库对于采伐干扰的响应,本文综述了近十几年来不同采伐方式下森林土壤碳储量及其主要碳排放过程——土壤呼吸的研究现状,综合分析了采伐方式、森林类型、采伐剩余物管理以及微生物因子等对土壤碳库的影响及其不确定性,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研究中尚未解决的主要问题:1)生物因子作为CO2产生的主体,在应对干扰时结构、功能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土壤碳排放以及碳固定,但它们具体作用机制以及过程并不清楚,需展开进一步的调查;2)不同森林采伐方式对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森林土壤的影响的复杂性,亟须在进一步加强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发展森林土壤碳循环的过程或机理模型,为森林生态系统完整的碳循环过程表达及碳计量提供技术支撑,以期为我国森林经营以及碳汇等方面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碳汇造林是以应对气候变化为目的的林业活动。森林具有强大的碳汇功能,通过造林增加碳汇已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支持和发展。以老顶山植被恢复工程碳汇造林建设示范项目为例,从碳汇林的造林地选择、整地、树种选择、栽植技术及抚育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一整套的技术措施,并对该项目效益进行了初步评价,同时,通过项目的实践对碳汇林建设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土壤碳排放量测定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呼吸作为碳的主要输出途径和CO2的重要源(汇),对于它进行精确、系统的测定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关键问题。本文探讨的LI-8100自动土壤CO2流量系统测定土壤碳排放量技术,对于研究森林土壤、农田土壤和草地土壤碳循环问题,提出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中国森林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土壤碳库在调节全球碳循环和碳平衡、降低大气CO2浓度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作为陆地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碳库,森林土壤有机碳对于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为了研究森林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为森林经营和土壤管理提供参考,文中从全球、全国和区域尺度上综述了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的研究进展,阐述了森林土壤有机碳各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