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野生稻DNA导入栽培品种获得变异后代的抗病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花粉管通道导入技术将普通野生稻(AA染色体组)DNA导入宁夏水稻栽培品种宁粳23号、宁粳16号中,获得163个变异后代,变异性状极其广泛,对其中22份材料在全生育期经苗期、成株期抗病性鉴定,表现广谱抗性材料有4份,其中2005D3-136,2005D3-60无论在农艺性状还是在抗病性上变异都优于受体。  相似文献   

2.
连续多年鉴定了21份普通野生稻(从染色体组)DNA导入后代株系对稻瘟病的抗性,筛选出3个稳定抗病的后代株系2005 D3-60、2005 D3-136和2005 D3-112,以其与感病地方品种白皮稻的杂交F1代和F2代为材料,初步分析了导入后代对稻瘟病菌系01-13-1的抗性遗传特性.研究结果表明:3个组合的F1代对01-13-1菌系全部表现抗病,说明其抗病性都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2005 D 3-60/白皮稻和2005 D 3-136/白皮稻的F2代抗感分离比例为9:7,说明对01-13-1的抗性是由2对显性基因控制,且基因存在互补作用,而05 D 3-112/白皮稻的F2代抗感分离比例为27:37,说明其抗病性是由3对显性基因控制的,基因亦存在互补作用;3个组合正反交的F1代均表现抗病、F1代分离比例相同,说明导入系中抗稻瘟病性状属细胞核遗传.  相似文献   

3.
采用营养液水培法对普通野生稻DNA导入宁夏栽培水稻宁粳16号中获得的12份后代材料进行苗期的耐盐性鉴定.结果表明,在120 mmol/L NaCl处理下,材料D44、D43、D5-24、DJ 13、DJ 24和D 5-45的平均死叶率相对较低,地上和地下部能够保持较高的含水量,说明其受盐胁迫的伤害较小;所有材料的可溶性糖含量和脯氨酸积累量都较0 mmol/L NaCl的高,其中材料D43、D44、D5-24、DJ 24、DJ 25和DJ13的可溶性糖含量提高的量较其他材料高,而脯氨酸的相对积累量较其他材料低,说明这几个材料的渗透调节能力较强,相对于其他材料较耐盐.  相似文献   

4.
导入普通野生稻DNA的水稻变异种质的耐盐性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旨在研究导入普通野生稻DNA的水稻后代的耐盐性,从中筛选出耐盐性较强的材料,为水稻耐盐育种提供种质资源。以普通野生稻DNA导入到宁夏栽培水稻‘宁粳23号’中获得的10份变异后代为材料,研究各材料在盐胁迫下的发芽特性和幼苗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在170 mmol/L NaCl处理下,材料D42、D5-54、D5-27、D-10、D102、DJ18和D68的发芽势和发芽率均较高,相对盐害率较低,在盐浓度为120 mmol/L时,材料D5-27、DJ18、D5-54和D-10的耐盐性为强,地上和地下鲜、干重的盐处理与非盐处理的比值较高,材料D5-27、DJ18、D5-54和D-10的可溶性糖积累量高于其受体。材料D42、D5-54、D5-27、D-10、D102、DJ18和D68的芽期耐盐性较强,材料D5-27、DJ18、D5-54和D-10属于苗期较耐盐的材料。  相似文献   

5.
水稻外源DNA导入系的创建及主要性状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花粉管通道法将稗草总体DNA和玉米总体DNA导入水稻受体R122中,获得的D1代变异频率分别高达1.487%和3.81%。对稳定的3个玉米DNA导入系和4个稗草DNA导入系研究表明,与受体R122相比,导入系在株型、株高、生育期、分蘖力、着粒密度、粒形、稃尖颜色、稻瘟病抗性、稻米品质、恢复力和耐储藏性等生物学性状方面发生了广泛的变异。同时讨论了外源DNA导入水稻的变异频率和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将λDNA导入中国春小麦,对其后代D1,D2代的花粉母细胞(PMC)减数分裂行为进行了细胞学观察,并对形态性状的变异进行了跟踪统计。D1、D2代的减数分裂过程中均出现了单价体、染色体落后、染色体桥、多极分裂等异常现象。D1代PMC减数分裂变异率为25.54%,但未发现明显的形态性状变异。D2代PMC减数分裂变异率为24.05%,与D1代相比,D2代的PMC减数分裂变异开始分化,观察的出现PMC减数分裂变异的30个单株中变异幅度为9.04%~57.14%。D2代群体形态性状发生了丰富的变异,在株高、茎秆硬度、穗长、穗粒数等方面出现了变异,并且出现了茎秆坚硬、穗长增长、穗粒数增多的优良个体。  相似文献   

7.
利用冷水胁迫和自然低温对宁夏29份水稻进行孕穗开花期耐冷性鉴定,结果表明:自然低温鉴定结果更准确,适合宁夏水稻种质孕穗开花期耐冷性鉴定.参试材料中宁粳12、宁粳23、宁粳35、宁粳28、宁粳16、宁粳41、宁粳36和富源四号孕穗开花期耐冷性强,可作为耐冷育种重点材料.  相似文献   

8.
王文 《中国种业》2018,(9):68-69
为鉴定宁粳8号在安徽沿江江南单季晚粳稻区的丰产性、适应性和抗病性,为引种提供科学依据,在该生态区域开展多点品比试验。结果表明:宁粳8号产量、抗病性、抗倒性均优于对照品种,适宜该生态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通过花粉管通道导入技术将甜高粱总DNA导入优良玉米自交系4112和8902中,并应用RAPD标记技术从导入后代中筛选出变异后代。从306个RAPD引物中筛选出79个引物对供受体及导入后代进行鉴定,其中10个随机引物在供、受体和导入后代间有多态性。对D1和D2代进行田间茎秆糖分调查,并对D2代室内考种,发现糖分含量和穗长、穗重、轴粗、穗粒重等穗部性状都发生了明显变异。结合分子鉴定结果,最终获得了一批变异材料。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如皋.市良种场在相同培管条件下种植的宁粳3号、武运粳19号、镇稻413号、通粳2018号、南粳44号、武陵粳1号、2674号7个品种稻谷的产量、质量、品质进行检测分析比较后,筛选出宁粳3号、武运粳19号、南粳44号、通粳2018号4个品种,它们不但产量高,且各项质量指标符合国家优质稻谷标准,适合在该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1.
超级稻宁粳1号在姜堰市机插单产一直徘徊在600kg/667m2左右,获得3000万朵/667m2以上颖花量比较困难,2005-2006年做了一些试验,旨在探索宁粳1号700kg/667m2穗肥施用方法,充分发挥宁粳1号超产潜力。结果表明,保持穗肥总量、前后比例不变,改变穗肥施用时间和方式:第1次穗肥提早到倒5叶施用,以复合肥为主;第2次可根据苗情,在倒3叶、倒2叶分次或倒2叶一次性施用尿素,能使机插宁粳1号700kg/667m2频频重演。  相似文献   

12.
2007—2008年对宁粳1号和宁粳3号的丰产示范方进行调查,2008年以宁粳3号为材料进行氮肥用量和前后比例试验,研究常规粳型超级稻超高产群体特征及对氮的响应。结果表明,常规粳型超级稻宁粳1号和宁粳3号抽穗后干物质积累占籽粒产量的70%~80%,茎叶等营养器官的表观转运率少,易高产稳产。足够的颖花量是高产稳产的保证,要达到11.0 t hm-2以上的产量,颖花数要 ≥ 42 000 m-2;要达到11.7 t hm-2以上的产量,颖花数要 ≥ 45 000 m-2,同时结实率 ≥ 90%,粒重 ≥ 26 mg。超高产群体抽穗期适宜叶面积指数(LAI)为7.0~7.5,叶色呈“黑黄”节奏变化,后期生长速率(CGR)高,收获指数(HI)≥ 0.5。氮肥的适量施用和适当后移,不仅可以保证宁粳1号和宁粳3号生育期“黑黄”节奏变化,建立抽穗期适宜LAI的群体,还可以保持超高产株型特征,提高抽穗后LAI、叶面积维持期、CGR和HI,最终实现超高产量。  相似文献   

13.
宁粳50号是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用宁粳28号、宁粳24号和育种中间材料00HW-433进行复合杂交而成的水稻品种。2012-2014年参加宁夏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3年试验平均产量、增产点次、抗性水平等均达到宁夏农作物水稻品种审定标准,2015年通过宁夏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具有早熟、高产、优质、抗病、适宜轻简化栽培等特点,是目前宁夏优质稻主导品种。介绍了宁粳50号选育经过、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4.
花粉管通道法导入外源DNA创造燕麦新种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采用花粉管途径将不同倍性燕麦以及花生、大豆、小麦等不同作物外源DNA导入裸燕麦早熟品种品二号、中晚熟品种冀张莜四号和晚熟品种冀张莜五号,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变异,经过逐代选择鉴定,育成了一批裸燕麦新种质。本研究以GUS报告基因为外源目的基因用同样方法导入燕麦,从其导入一代(GT)中检测出了表达GUS活性的阳性植株。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土壤缺磷的国家,筛选发掘耐低磷的种质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利用土壤有效磷含量为8.53mg/kg与5.55mg/kg自然条件,以农业部948项目全球水稻分子育种计划采用的25份种质资源为供体亲本、云南优质高原粳稻品种滇粳优1号为背景构成的311份BC3F3世代和319份BC4F3世代的导入系为材料,分析耐低磷相关性状并以之为指标评价筛选导入系的耐低磷特性。结果表明,分蘖数、有效穂数、穗总粒数是较好的耐低磷筛选和评价指标;以中优早81为供体的1个株系在两试验点均表现耐低磷,还有2个株系仅在宜良试验点表现耐低磷,推断中优早81具有耐低磷特性,所形成的相关3个株系可以作为磷高效品种选育和研究的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16.
超高产常规粳稻宁粳1号和宁粳3号群体特征及对氮的响应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2007-2008年对宁粳1号和宁粳3号的丰产示范方进行调查,2008年以宁粳3号为材料进行氮肥用量和前后比例试验,研究常规粳型超级稻超高产群体特征及对氮的响应。结果表明,常规粳型超级稻宁粳1号和宁粳3号抽穗后干物质积累占籽粒产量的70%~80%,茎叶等营养器官的表观转运率少,易高产稳产。足够的颖花量是高产稳产的保证,要达到11.0 t hm-2以上的产量,颖花数要 ≥ 42 000 m-2;要达到11.7 t hm-2以上的产量,颖花数要 ≥ 45 000 m-2,同时结实率 ≥ 90%,粒重 ≥ 26 mg。超高产群体抽穗期适宜叶面积指数(LAI)为7.0~7.5,叶色呈“黑黄”节奏变化,后期生长速率(CGR)高,收获指数(HI)≥ 0.5。氮肥的适量施用和适当后移,不仅可以保证宁粳1号和宁粳3号生育期“黑黄”节奏变化,建立抽穗期适宜LAI的群体,还可以保持超高产株型特征,提高抽穗后LAI、叶面积维持期、CGR和HI,最终实现超高产量。  相似文献   

17.
高产、抗旱和耐盐选择对水稻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水稻生产受到许多环境因素的胁迫,其中干旱和盐害是两大最重要的非生物逆境,培育抗旱和耐盐品种是减轻这两种逆境危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利用籼型供体广恢122、Bg94-1和粳型供体原粳7号、沈农89366导入高产优质籼型品种丰矮占1号背景,创建BC3F5导入系群体,经目标性状筛选,以获得的2个高产抗旱导入系丰矮占1号/广恢122和丰矮占1号/原粳7号为亲本进行高产抗旱聚合,以高产耐盐导入系丰矮占1号/沈农89366和丰矮占1号/Bg94-1进行高产耐盐聚合。以聚合亲本为对照,在2个F2聚合群体中分别进行抗旱、耐盐、高产筛选,每个聚合群体分别获得30~42个不等的抗旱、耐盐和高产性状的极端个体,不同性状的选择强度变幅为8.3%~11.7%。3个目标性状极端选择后代在正常水田种植,其产量相关性状抽穗期、单株有效穗数、穗总粒数、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均呈现明显的分离,各性状的变异方向因不同的选择群体和选择性状而异。在2个聚合组合的6个选择群体后代,有效穗数和每穗实粒数对单株产量的贡献最大,前者平均贡献率为18.5%,变幅为12.9%~27.4%,后者平均贡献率为13.1%,变幅为9.0%~21.2%。经过不同性状的交叉筛选,2个聚合组合的抗旱选择群体分别出现10.0%和36.7%耐盐的株系,其平均耐盐水平与耐盐选择群体相当,表明水稻抗旱和耐盐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重叠。提出了利用回交导入系先进行抗旱、耐盐筛选,再进行产量选择和在此基础上对3个性状进一步聚合的高产抗旱和高产耐盐新品种培育策略。  相似文献   

18.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品种抗条2、抗条1、镇稻9号、宁粳1号(对照)、盐粳9号、2394、扬辐粳8号,共7个品种。  相似文献   

19.
为筛选出适应我市大面积种植的水稻品种,特引进各科研单位新育成的水稻新品种(系)进行比较试验,鉴定丰产性、稳定性、抗逆性。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参试材料镇稻11号、南粳45、南粳41优系、宁粳3号(对照)、南粳5055、武运粳24号、武运粳19号、HQ-2、W013、盐稻9号,共10个品种。  相似文献   

20.
田间条件下,以当地优质高产水稻品种武运粳7号为对照,研究抗条纹病品种南粳44和宁粳3号在巢湖市的适应性、丰产性和抗逆性,并探索其最佳氮肥水平与播期。结果表明,宁粳3号的平均产量为9 067 kg/hm2,仅次于武运粳7号的9 471 kg/hm2,南粳44的平均产量略低,为8 338 kg/hm2。3个水稻品种生育期极为相似,且生长状态均良好,对各种水稻常见病具有一定的抗性。可见,宁粳3号和南粳44是适宜巢湖市生长的优质粳稻品种。宁粳3号和南粳44氮肥适宜用量为240 kg/hm2,播期是5月15日到5月25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