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北渔业》2008,(7):65-65
中国水产科学院北戴河中心实验站.分别于7月2日和9日在河北省北戴河金山咀海域增殖放流体长3cm以上和6cm以上的真鲷苗种33、68万尾、49.58万尾。这是该站承担“农业部2008年渔业增殖项目”后放流的第二批、第三批真鲷苗种,这两次放流的真鲷苗种质量好.数量实,增殖放流程序和操作方法规范。河北省渔政处派员对增殖放流活动进行了现场监督。  相似文献   

2.
通过世代分析对1990年至2002年鹿儿岛湾真鲷(Pagrus major)自然种群和放流种群的种群大小进行了评估,评估模型考虑了渔业资源管理和增殖放流措施。结果表明放流种群的规模有所减少,而自然种群的规模维持不变。真鲷自然种群的捕获量日趋减少,而放流种群的捕获量已超过50吨。研究结果表明增殖700000—800000尾真鲷种苗与其50吨的捕捞量相协调。在各种捕获量和放流量情况下,采用种群动力学模型预测了2017年真鲷的捕获量,其结果表明提高放流真鲷的数量能增加其捕获量。  相似文献   

3.
二、育苗放流技术 作为放流或养殖用的人工苗种,有车虾、鲍、海参、银蛙、真鲷、香鱼、河豚鱼、梭子蟹、海带、紫菜等;利用海区天然苗种作为养殖或放流用的,有,蛳鱼,牡蛎和扇贝等。这次,我们没有考察到紫菜、海参和梭子蟹的育苗情况。下面将考察到比较特殊的育苗技术和放流增殖效果作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4.
目前,日本的栽培渔业主要是以栽培渔业中心,自治团体,渔协等为中心,以日本对虾,真鲷,三疣梭子蟹等为主要对象的全国性的种苗生产,放流事业。种苗大量生产技术作为放流的先决条件业.已确立并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特别是近年来,种苗生产,放流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地增加,从1980年的成果来看,全日本共放流真鲷1.000万尾,日本对虾近8亿尾,独角新对虾和三疣梭子蟹各1,000,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音响驯化技术对南海北部真鲷(Chrysophrys major)幼鱼的驯化效果,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200Hz方波连续音对体长4.4~6.6 cm的真鲷幼鱼进行连续8 d音响驯化,结果表明:对照组(无音响驯化组)真鲷幼鱼试验期间在水池中随机分布,试验组(音响驯化组)真鲷幼鱼在驯化期间出现次数最大的区域逐渐向声源靠近。驯化期间试验组真鲷幼鱼的反应时间逐渐缩短,驯化第4天后反应时间无明显变化,驯化全过程反应时间均快于对照组;驯化期间聚集时间逐渐缩短,驯化第4天后聚集时间无明显变化,从第3天起快于对照组;停留时间从第3天增加明显并远高于对照组;聚集率呈逐渐增加趋势,第4天后聚集率无明显变化,整个驯化过程,试验组聚集率均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200 Hz方波连续音对南海北部真鲷幼鱼具有明显的驯化效果,且在驯化4 d后真鲷幼鱼即可建立明显的条件反射。  相似文献   

6.
真鲷(Pagrus maior)是日本人工养殖和放流增殖的主要鱼类品种,其养殖产量仅次于鰤鱼居第二位。真鲷的主要养殖地是长崎、熊本、三重、爱媛、和歌山、高知、大分、鹿儿岛等县。  相似文献   

7.
<正> 二、育苗放流技术作为放流或养殖用的人工苗种,有车虾、鲍、海参、银鲑、真鲷、香鱼、河豚鱼、梭子蟹、海带、紫菜等;利用海区天然苗种作为养殖或放流用的,有(鱼师)鱼,牡蛎和扇贝等.这次,我们没有考察到紫菜、海参和梭子蟹的育苗情况.下面将考察到比较特殊的育苗技术和放流增殖效果作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8.
为了成功地进行真鲷(Pagrosomus major T.et s.)人工放流,本文作者进行了几次试验,以指导生产高质、健壮的真鲷种苗,其试验结果概括以下:1、在水温24和28℃下,体重70~500毫克的稚鱼对丰年虫(Artemia salina)的摄食量为110~160%(湿重/湿重/天)。2、体重为0.4和2.6克的稚鱼,其维持体重的摄饵量分别为1.62%(干重/湿重/天)和1.26%。当它们的摄饵量分别为7.21%和5.83%时,生长率最大。摄饵量越大,鱼体蛋白质和类脂物的含量就越高,且停食耐力也越高。3、每4小时一次采样分析了能登岛箱名海湾内培育网箱中的水温、溶解氧、NH3-N9化学需氧量和悬浮固体。结果发现它们对稚鱼的生存率没有直接影响。网箱内的水体全部交换需要6~8小时。4、44天内在七尾湾放流的种苗回捕了27尾,对它们的体成分和胃容物重量进行了分析,看来放流鱼苗最小需要7天时间才能适应放流水域的环境。  相似文献   

9.
《水产科技情报》2007,34(3):139-139
5月31日,2007年黄、渤海生物资源增殖放流启动仪式在山东青岛举行,300多万尾水生生物苗种被放流大海,其中有日本对虾160万尾、海蜇100万只、梭子蟹40万只及真鲷、牙鲆、黑鲳等海水鱼类4.8万尾。同期,辽宁省、河北省和天津市的生物资源增殖放流活动也全面展开,预计此次活动将向黄、渤海近海海域放流各类水生生物苗种34.8亿尾,放流规模创历年之最。  相似文献   

10.
日本牙鲆人工苗种体色异常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光 《水产学报》1988,12(2):177-182
近年来,日本的牙鲆苗种生产技术不断提高,生产量逐年增多。1984年全国生产牙鲆苗种总计约1375万尾,其中放流用苗种848万尾,养殖用苗种527万尾。牙鲆放流增殖在全国的三十三个县展开,牙鲆养殖鰤鱼、真鲷而成为第三大鱼类养殖业。但是,在人工苗种生产过程中,有眼侧体色异常(呈白色,以下简称白化)个体的发生率很高。  相似文献   

11.
姚守信 《海洋渔业》1986,8(4):180-180
辽宁省东沟县与日本明华贸易株式会社技术合作项目——大麻哈鱼孵化放流试验,于4月15日在东沟县举行了放流剪彩仪式。这项试验成功后,将为我国北方渔场增加一个新的人工放流品种。  相似文献   

12.
日本的渔业研究是由许多机构承担的,其中包括十九所大学,十一处政府实验所,大约八十个县的实验室和许多私人机构。目前日本水产养殖的主要力量似置于放流规划——特别是真鲷、鲍鱼和鲑鱼的放流上。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在中国福建省泉州市进行,旨在示范用高大豆粕饲料在近海网箱将真鲷从鱼种养殖至商品规格的生长性能。试验将真鲷放养在3个6.4米~3的网箱内,放养密度为1000尾/箱。投喂的饲料为一种含粗蛋白45%和粗脂肪12%的饲料,该饲料的配方中含有32%的大豆粕,以部分替代鱼粉。经118天的饲养,真鲷从257克长至平均950克。3个试验网箱的平均毛产量为98.2千克/米~3(628千克/箱)。平均成活率为6 7.6%。平均饲料转化系数为3.4:1。平均的净收入为人民币1859元/箱(222美元/箱),并取得14%的投资回报率。用高大豆含量饲料养殖,真鲷展示了快速的生长,在计划180天的生产期内仅用了118天即可将其养殖至目标商品规格500克的2倍大小。在试验第60天,因真鲷疾病和因换箱操作造成的鱼类高死亡率,使鱼类的饲料转化系数受到了显着影响。  相似文献   

14.
渔业动态     
日韩共同标志放流河鲀、真鲷苗种 日本九州北部三县(福冈、长崎、佐贺)和韩国一市三道(釜山市、庆尚南道、全罗南道、济州道)的水产行政官员于1995年8月4日在对马、济州岛之间的日韩渔业共同制定的海域(北纬34度、东经128度11分)内进行了“红鳍东方纯、真鲷苗种放流“。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近年来真鲷养殖的亟需,因地制宜地研究了不同植物蛋白源对真鲷生长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真鲷对营养的需要,设计了三种饲料配方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以花生饼为植物蛋白源的B号饲料饲喂真鲷,增长率最高,饲料系数为2.22。  相似文献   

16.
正在调查养殖鱼类对恶性浮游生物(黄色鞭毛藻)抵抗力的日本德岛县水产试验场,最近对真鲷作了抵抗力试验。其结果,在每毫升浓度为2千个黄色鞭毛藻的水槽中真鲷安然无恙。弄清了在竹荚鱼、黄尾魳、真鲷三种鱼种中,真鲷仅次于竹荚鱼,对黄色鞭毛藻具有较强的抵抗力。  相似文献   

17.
山东省日照市水产研究所承担的真鲷池塘养殖试验项目,最近通过专家鉴定。该成果填补了国内一项空白,其技术居国内领先水平。真鲷俗称红加吉鱼,属鲈形目底层鱼类,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在国际市场上供不应求。日照市水产研究所在突破真鲷人工育苗后,又经过两年的试验,养殖出400克以上的真鲷901尾,成活率达  相似文献   

18.
300Hz矩形波连续音对真鲷音响驯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种资源管理型的渔业方式,音响驯化型海洋牧场的开发是新世纪海洋渔业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但对海水鱼类进行驯化时采用何种频率和波形声音的研究积累尚少。在实验室条件下,用300Hz矩形波连续音对真鲷(Chrysophrys major)进行音响驯化实验,结果表明,真鲷的反应时间逐日缩短并接近对照组,平均反应时间为15.1s,其中第5天、第6天、第10天的反应时间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聚集时间逐日减少并从第7天开始低于对照组,平均聚集时间为41.3s,其中第10~15天的聚集时间与对照组有极显著差异(P〈0.01);聚集率则逐日增加并从第3天开始超过对照组,平均聚集率为87.6%,其中第4天、第10-15天的聚集率与对照组有极显著差异(P〈0.01)。由此可见,300Hz矩形波连续音对真鲷具有明显的驯化作用。  相似文献   

19.
渤海重要底层鱼类食物重叠系数与鱼类增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从渤海鱼类增殖角度出发,用 Pianka(1973)提出的公式计算了渤海底层鱼类种间的饵料重叠系数,结果表明:渤海底层鱼类中只有17个种之间的饵料重叠系数超过0.7,即饵料严重重叠。重叠的饵料大都是小型底栖虾、蟹类和小型底栖鱼类,渤海中这些饵料生物比较丰富。摄食鱼类的种类主要为鲈鱼、真鲷、牙鲆,它们主要摄食小型中上层鱼类,这些小型鱼类资源在渤海也很丰富,因此,在渤海进行增殖,其饵料保障较好。根据鱼类种间饵料重叠和饵料生物的分布,黄盖鲽的增殖放流应在秦皇岛外海,其次为莱州湾;半滑舌鳎应在莱州湾和黄河口;真鲷、牙鲆应在莱州湾。为了增加渤海的饵料资源,进行优质鱼类放流增殖,应加强对渤海绵鳚、孔鳐、鲈鱼的捕捞。  相似文献   

20.
大连近海皱纹盘鲍的放流增殖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试验海区放流壳长1.0 ̄3.7cm、平均1.93cm的皱纹盘鲍种苗33.18万个,放流3年后进行回捕,以人工配合饲料饲育的鲍苗特有的翠绿色壳为标志与天然鲍相区分,用随机取样法抽样统计,3次调查的平均结果为放流后3年的推算回捕率达31.6%,壳长平均年增长1.9±0.6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