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为了探明中国主要养蜂地区蜜蜂微孢子虫的种类及分布,采用多重PCR的方法对采自中国部分主要养蜂地区的68份蜜蜂样品中含有的微孢子虫进行种类鉴定。结果发现所有样本中仅采自山东寿光的样品中检测出蜜蜂微孢子虫(Nosema apis),其他所有样品均只检测出东方蜜蜂微孢子虫(Nosema ceranae)的存在。初步推断在中国主要养蜂地区寄生危害西方蜜蜂的微孢子虫种类主要是东方蜜蜂微孢子虫,该结果为微孢子虫病在中国的流行规律及防治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吉林省蜜蜂微孢子虫的感染情况、传播动态及流行病学特点,在舒兰、安图、集安、敦化和蛟河等5个地区共50个蜂场采集蜜蜂样品,采用蜜蜂消化道涂片检验法进行蜜蜂微孢子虫病的感染情况调查。结果上述地区蜂场均检出有蜜蜂微孢子虫感染,总检出率为32%。调查结果表明,吉林省主要养蜂地区饲养蜂群中存在蜜蜂微孢子虫感染。  相似文献   

3.
孢子虫病是西方蜜蜂的主要病害之一,其病原包括蜜蜂微孢子虫(Nosema apis)和东方蜜蜂微孢子虫(Nosema ceranae)。本文主要介绍蜜蜂孢子虫病的检测和防治方法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蜜蜂微孢子虫已被确认为是导致世界性蜜蜂损失的重要病原之一。因商业目的导致不同地区蜂种栖息地扩张与重叠,使两种原寄主分别为东、西方蜜蜂的微孢子虫(东方蜜蜂微孢子虫和西方蜜蜂微孢子虫)得以在不同蜂种间传播。新病原的入侵在对当地蜜蜂资源造成威胁的同时,外来蜂种成为地区性病害传播的媒介。而迁徙性的蜜蜂饲养模式进一步将这种不利影响放大,进而威胁整个养蜂业的持续发展。研究数据显示,东方蜜蜂微孢子虫在人工饲养蜂群中已取代西方蜜蜂微孢子虫成为优势寄种群,但在自然条件下这两种蜜蜂微孢子虫如何作用饲养蜂群的相关数据缺乏。对东、西方蜜蜂混合饲养蜂场和山区东方蜜蜂隔离蜂场的蜜蜂样本进行两种蜜蜂微孢子虫PCR特异性检测,仅检出东方蜜蜂微孢子虫,且西方蜜蜂蜂群微孢子虫感染率高于东方蜜蜂,混合饲养蜂场东方蜜蜂蜂群微孢子虫感染率高于山区东方蜜蜂隔离蜂场感染率。  相似文献   

5.
蜜蜂微孢子虫病(microsporidian disease)病原为蜜蜂微孢子虫(Nosema p.),是一种分布广泛的成年蜂病,为重要的检疫性病害。对感染蜜蜂微孢子虫病的越冬蜂进行研究发现,蜜蜂微孢子虫感染率与蜜蜂越冬安全关系密切,各组合实验蜂群蜜蜂越冬死亡率均为差异极显著(U检验,P0.01),即感染蜜蜂微孢子虫的蜂群,蜜蜂死亡率和饲料消耗量都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不同程度发生下痢症状。为蜜蜂微孢子虫的侵染机制研究提供理论数据,为进一步筛选功能基因奠定基础,从而推动我国特色蜜蜂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蜂业》2017,(11):62-63
<正>一、前言烟曲霉素是一种从烟曲霉中分离得到的抗生素,是目前唯一一种能够有效治疗微孢子虫病的药物,近六十年来被广泛应用于西方蜜蜂微孢子虫病的治疗。最近发现它也能抑制东方微孢子虫的繁殖。2004年,Huang WF等发现,从中华蜜蜂中提取的东方孢子虫可以感染意大利蜜蜂,这引起了人们对于蜜蜂健康的担忧。在意大利和西班牙,蜜蜂的数量逐年下降,这与孢子虫病的盛行不无关系。Pajuelo AG和Williams GR等人研究证明,在一定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叙述了国内外学者研究蜜蜂微孢子虫病的成果,包括:蜜蜂微孢子虫(Nosema apis)的生物学,发育周期,孢子虫病的流行规律及影响发病的因素,患病蜜的病理及孢子虫病的诊断防治。  相似文献   

8.
吴艳艳 《中国蜂业》2010,61(2):52-54
<正>两年前,玛丽亚诺·伊赫斯博士的研究团队(西班牙养蜂分中心)因报道东方蜜蜂微孢子虫(Noce-ma ceranae)可能导致蜂群锐减而震惊蜂业界。突然  相似文献   

9.
北京市某规模化养蜂合作社的蜂群短期内死亡严重,疑似蜜蜂慢性麻痹病。通过对发病蜂场临床症状调查和实验室病毒检测,结合对无症状蜂场病原检测后,确诊发病蜂场病因主要为蜜蜂慢性麻痹病与蜜蜂微孢子虫混合感染;另外,无症状蜂场处于该疫病潜伏期,并有疫病暴发和流行风险。建议蜂农进行蜂群疫病自查与送检,争取早发现早治疗,避免更大损失。  相似文献   

10.
<正>蜜蜂微孢子虫病的病原为蜜蜂微孢子虫,是一种分布广泛的成年蜂病,为重要的检疫性病害。蜜蜂微孢子虫病对蜜蜂越冬及春繁效率影响较大~([1]),在繁殖季节,孢子虫可导致"爬蜂"等症状~([2])。据调查,吉林省各地区饲养的蜜蜂均被微孢子虫不同程度地感染~([3])。微孢子虫寄生在蜜蜂中肠上皮细胞内,以蜜蜂体液作为营养发  相似文献   

11.
<正>蜜蜂孢子虫病是由蜜蜂孢子虫寄生在蜜蜂中肠上皮细胞所引起的蜜蜂成虫的一种寄生虫病。该病在世界各养蜂发达国家都有发生,患孢子虫病的蜜蜂寿命缩短,产蜜、产浆能力明显下降。一、病原蜜蜂孢子虫病仅危害蜜蜂成蜂,对幼虫和蛹不致病。患病蜜蜂是此病传播的根源。病蜂体内孢子虫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巢脾、蜂蜜、蜂箱,蜂具和场地、水池等。蜜蜂孢子虫病虽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早春最为  相似文献   

12.
蜜蜂微孢子虫是一种真核微生物,可引起蜜蜂患蜜蜂微粒子病。患蜜蜂微粒子病的中肠严重受损,出现爬蜂、下痢等症状,最终导致蜜蜂群势减弱,产蜜量降低,对养蜂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目前微粒子病在蜂群中的传播已经非常广泛,对蜜蜂微孢子虫的防治研究是蜜蜂病虫害研究的重点之一。但是从事蜜蜂微孢子虫研究的前提就是获得大量纯化的蜜蜂微孢子虫作为研究材料,因此寻找有效的蜜蜂微孢子虫提取纯化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在意蜂中广泛流行以“爬蜂”为共同症状的蜜蜂病害,在养蜂生产中造成严重危害,各地对此有不少报道,并发表不同的看法,由此也导致了一些养蜂者对“爬蜂病”产生误解,不知到底是何因引起,因此出现滥用药、乱用药等现象。实际上,对意蜂发生的“爬蜂病”,只要仔细观察,就能看到有其不同的病理症状。本文就引起“爬蜂力的几种主要病害的发病特征介绍如下。一、孢子虫病孢子虫是长年寄生于蜜蜂(包括蜂王)体内的一种原虫,与蜜蜂系共生关系;正常情况下,寄生于蜜蜂肠道的马氏管中,当蜜蜂抵抗力下降时,便大量繁殖,影响正常的消  相似文献   

14.
蜜蜂微孢子虫可感染蜜蜂,引起蜜蜂孢子虫病,严重影响蜜蜂的生长繁殖,对养蜂业造成巨大损失,是感染蜜蜂的主要病原微生物之一。结合实验室经验,主要从感染前预防和感染后治疗两方面出发,介绍了蜜蜂孢子虫病的防治方法,为防治蜜蜂孢子虫病提供一个系统而全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正>爬蜂病,全国各地普遍发生,四季均有出现,对蜂群发展和养蜂生产造成损失。因引起爬蜂的原因不同,蜜蜂表现出的症状各异,应根据症状正确判断,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下面谈谈黑龙江地区常见的爬蜂病诊断和预防方法:一、孢子虫引发的爬蜂孢子虫病是蜜蜂消化道传染病,是由蜜蜂微孢子虫引起。病蜂行动迟缓,萎靡不振,腹部膨胀,中肠灰白,环纹不清,失去弹性。在本地区越冬后期产生痢疾而大量越冬蜂或整群死亡,春季在外界无蜜源,箱内又处在饲料短缺时长时间食用稀薄糖浆得不到及时排泄  相似文献   

16.
蜜蜂孢子虫病又称蜜蜂微粒子病,是危害养蜂生产的重要成年蜂传染性病害之一。该病在世界许多国家普遍发生,在我国一些省区也有不同程度的发生。近年来,在我国局部地区的中蜂,也发现有孢子虫病。  相似文献   

17.
蜜蜂孢子虫病是蜂群的一种侵袭病害。是由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单细胞原生动物——蜜蜂孢子虫,寄生在蜜蜂中肠上皮细胞内引起的,是普遍发生的一种成年蜂病,它给养蜂生产带来很大的损失,能引起蜜蜂群势的削弱或全群死亡。  相似文献   

18.
蜜蜂微子虫病是世界性分布的成年蜜蜂传染病,对蜂群危害大。为寻找控制蜜蜂微孢子虫病的药物,对癸氧喹酯进行了的试验。将含癸氧喹酯2×10-6、1×10-5、5×10-5g/mL的蔗糖液,分别饲喂4天前就接种了东方蜜蜂微孢子虫(Nosema ceranae)的意蜂工蜂,连续喂药7d,再停药4天。试验结果表明,5×10-5g/mL的癸氧喹酯能显著降低工蜂的微孢子虫感染率(P<0.05),3种浓度的药物均能显著降低工蜂微孢子虫的感染程度(P<0.05);而药物对工蜂日均取食量、死亡率、中肠蛋白浓度、中肠葡萄糖苷酶相对酶活无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19.
<正>蜜蜂孢子虫病,又称微粒子病,是由蜜蜂微孢子虫引起的一种成年蜂常见的消化道传染病。微孢子虫是一类专营细胞内寄生的原始的真核寄生虫,分布广泛,不同种寄生不同动物,对昆虫、鱼类、人类等几乎所有动物都有影响。微孢子虫的感染对蜜蜂、家蚕等经济昆虫构成了严重威胁,是蚕种检疫的主要内容之一。蜜蜂微孢子虫在蜜蜂中肠上皮细胞内生长、繁殖、破坏肠道正常功能,发病轻微时症状不明显,加上蜂场不具备确  相似文献   

20.
《中国蜂业》2017,(6):13-15
为了探讨东方蜜蜂微孢子虫对中华蜜蜂工蜂的感染性和寿命的影响,用不同浓度梯度东方蜜蜂微孢子虫溶液感染刚出房的中蜂,并置于恒温箱内(30℃、RH:70~80%)培养。结果发现,接种14天后,与对照组相比,随着感染浓度的升高,感染浓度较高组的孢子感染量和感染率显著高于感染浓度较低组(P<0.05);而根据每天记录的蜜蜂死亡情况分析,与对照组相比,感染浓度越高,中蜂的死亡率出现显著性差异的时间更早,这说明东方蜜蜂微孢子虫对中蜂寿命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