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试验通过研究饲粮中铜水平对意大利蜜蜂工蜂幼虫生长发育、生理功能、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确定意大利蜜蜂工蜂幼虫饲粮中铜的适宜水平。选取1日龄意大利蜜蜂工蜂幼虫1440只,随机分成6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24只幼虫),分别饲喂铜添加水平为0(对照)、1.00、2.00、3.00、4.00和5.00μg/g的饲粮(实测饲粮铜水平分别为2.69、3.62、4.63、5.64、6.61和7.67μg/g),饲养至幼蜂羽化出房。分别取4、5、6日龄工蜂幼虫测定血淋巴生化指标、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相关基因相对表达量,并计算工蜂幼虫的化蛹率和羽化率。结果表明:1)饲粮中铜水平对化蛹率和羽化率有显著影响(P<0.05),羽化率在铜水平为3.62μg/g时达到最高,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5.64、6.61和7.67μg/g铜组(P<0.05)。2)饲粮中铜水平对血淋巴中总蛋白(TP)、总胆固醇(TCHO)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饲粮中铜水平的升高,6日龄工蜂幼虫血淋巴中TP、TCHO含量均持续下降。3)饲粮中铜水平对工蜂幼虫4、5和6日龄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 SOD)、6日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 Px)以及6日龄铜蓝蛋白(CP)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饲粮中铜水平的升高,工蜂幼虫6日龄Cu/Zn SOD、GSH Px以及CP活性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分别在铜水平为3.62、5.64、6.61μg/g时达到最高。4)饲粮中铜水平对5日龄工蜂幼虫过氧化氢酶(CAT)、Cu/Zn SOD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饲粮中铜水平的升高,5日龄工蜂幼虫CAT、Cu/Zn SOD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且均在铜水平为3.62μg/g时达到最高。综述所述,饲粮中铜水平影响意大利蜜蜂工蜂幼虫的生长发育、生理机能以及抗氧化能力。分别对饲粮中铜水平与意大利蜜蜂工蜂幼虫的羽化率和6日龄GSH Px活性进行曲线拟合,得到意大利蜜蜂工蜂幼虫饲粮中铜的适宜水平为4.96~5.34μg/g。  相似文献   

2.
以在饲料中饲喂添加LD_(10)(0.01mg/ml)和LD_(50)(0.1mg/ml)的吡虫啉作为处理组,基础饲料作为对照组,实验室内人工饲育意大利蜜蜂1日龄幼虫直至羽化出房。记录幼虫成活率、化蛹率和羽化率,测定各发育时期保护酶系的酶活力值,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结果表明,处理组中的保护酶系活性均高于对照组,说明吡虫啉的胁迫对蜜蜂体内保护酶系的生成起到了激活作用;保护酶系的酶活力变化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蛹期时达到最大,说明化蛹期是蜜蜂体内保护酶系活性较高且解毒功能较强的阶段。  相似文献   

3.
吡虫啉(imidacloprid)是新烟碱类杀虫剂,在农林害虫防治中广泛使用。在已明确吡虫啉对家蚕的毒性基础上,采用质量法研究吡虫啉导致的家蚕慢性中毒对幼虫生长发育及食物利用的影响,并采用酶活力测定法分析吡虫啉对5龄幼虫中肠3种消化酶(淀粉酶、蔗糖酶、海藻糖酶)活性的影响。添食高浓度(10~(-1)和10~(-2)mg/L)吡虫啉药液对家蚕3龄和5龄幼虫的生长发育及食物利用有明显抑制作用,幼虫的体质量及其增加量、相对生长率、取食量、相对取食量、食物利用率、食物转化率均显著降低(P≤0.05),而近似消化率显著升高(P≤0.05);添食低浓度(10~(-3)、10~(-4)和10~(-5)mg/L)吡虫啉药液对家蚕3龄和5龄幼虫的生长发育及食物利用则有促进作用,幼虫的取食量、相对取食量、消化量、食物利用率和近似消化率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同时体质量及其增加量、相对生长率也升高。添食低浓度吡虫啉药液对5龄幼虫中肠内淀粉酶和海藻糖酶的活性起促进作用;而添食高浓度吡虫啉药液在幼虫5龄1~5 d时对中肠内淀粉酶和海藻糖酶的活性起抑制作用,随着幼虫的生长发育,酶活性逐渐恢复正常并高于对照。吡虫啉对5龄幼虫中肠的蔗糖酶活性具有抑制作用,且添食药液浓度越大,抑制作用越明显,至5龄后期又恢复到正常水平或高于对照。试验结果表明,家蚕添食不同浓度吡虫啉药液后的慢性中毒过程中,蚕体的生长发育、取食行为、对食物的利用和消化吸收等均发生了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4.
意大利蜜蜂工蜂幼虫饲粮的适宜赖氨酸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研究意大利蜜蜂工蜂幼虫饲粮的适宜赖氨酸水平,为探明意大利蜜蜂工蜂幼虫发育阶段的赖氨酸营养需要提供理论依据。选用1日龄意大利蜜蜂工蜂幼虫1 200只,随机分为5个组,每个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48只。5组工蜂幼虫分别饲喂赖氨酸实测水平为6.08(对照)、11.08、16.08、21.08和26.08 mg/g的饲粮,饲养至幼蜂羽化出房。分别于特定日龄测定工蜂幼虫化蛹率(6日龄)、虫体总蛋白含量(6日龄)、羽化率(21日龄)等生长指标以及血淋巴生化指标和免疫相关指标(6日龄)。结果表明:1)11.08 mg/g赖氨酸组的工蜂幼虫化蛹率和羽化率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2)与对照组相比,11.08~26.08 mg/g赖氨酸组6日龄工蜂幼虫虫体总蛋白含量和血淋巴中游离赖氨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其中饲粮赖氨酸水平为26.08 mg/g时6日龄工蜂幼虫虫体总蛋白含量和血淋巴中游离赖氨酸含量最高。3)6日龄工蜂幼虫血淋巴中甘油三酯含量随饲粮赖氨酸水平的升高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中饲粮赖氨酸水平为16.08 mg/g时处于最低值,极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1)。4)11.08~21.08 mg/g赖氨酸组6日龄工蜂幼虫血淋巴中溶菌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随着饲粮赖氨酸水平由21.08 mg/g升高到26.08 mg/g,6日龄工蜂幼虫血淋巴中溶菌酶活性急剧下降,26.08 mg/g赖氨酸组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5)饲粮赖氨酸水平为11.08 mg/g时,6日龄工蜂幼虫虫体溶菌酶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赖氨酸水平时(P0.05)。与对照组相比,11.08~16.08 mg/g赖氨酸组6日龄工蜂幼虫虫体防卫素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由此得出,赖氨酸能够促进意大利蜜蜂工蜂幼虫生长,促进蛋白质和赖氨酸的沉积,提高羽化率,并在一定程度上对脂质代谢和幼虫免疫能力产生调节作用;综合考虑上述指标,推荐意大利蜜蜂工蜂幼虫饲粮的适宜赖氨酸水平为11.08~16.08 mg/g。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旨在探索饲粮中泛酸水平对意大利工蜂蜜蜂幼虫发育、机体抗氧化能力及辅酶A(Co A)合成相关酶基因表达的影响,以期得到蜜蜂幼虫阶段饲粮中泛酸的适宜水平。试验选取1日龄意大利蜜蜂工蜂幼虫1 80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20只。5组工蜂幼虫分别饲喂泛酸实测水平为0.92(对照)、1.22、1.52、1.82、2.12 mg/g的试验饲粮,饲喂至化蛹。分别取5日龄和7日龄幼虫测定体重、体成分、血淋巴生化指标、抗氧化指标、Co A合成相关酶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并计算幼虫的化蛹率和羽化率。结果表明:1)饲粮中添加泛酸可显著提高虫体鲜重、干重以及粗脂肪含量(P0.05);当泛酸水平为2.12 mg/g时,幼虫的羽化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2)饲粮中泛酸水平对5日龄工蜂幼虫血淋巴中总蛋白(TP)、总胆固醇(TCHO)、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且分别在1.82、1.82、1.22、1.52 mg/g组含量最低。3)5日龄和7日龄虫体总抗氧化能力(T-AOC)以及5日龄虫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随饲粮泛酸水平的升高而显著升高(P0.05)。4)饲粮泛酸水平显著影响5日龄幼虫泛酸激酶4基因和磷酸泛酰-半胱氨酸脱羧酶基因的相对表达量(P0.05),且均在泛酸水平为1.82 mg/g时相对表达量最高。分别以5日龄虫体的干重和羽化率作拟合曲线,获得意大利蜜蜂工蜂幼虫饲粮中适宜的泛酸水平为1.85~2.01 mg/g。  相似文献   

6.
试验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iquid chromatograph mass spectrometer,LC-MS)对出房的1日龄工蜂进行代谢组学分析,以明确亚致死剂量的吡虫啉对蜜蜂生长发育期代谢的影响。采用蜜蜂幼虫人工室内饲养技术,选取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为研究对象,用含0.00001μg/μL亚致死剂量吡虫啉的日粮饲喂1日龄幼虫直至排便。记录蜜蜂的羽化率、初生重、出房时间;测量蜜蜂血淋巴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 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力;采用LC-MS方法检测亚致死剂量浓度吡虫啉处理蜜蜂羽化出房时的代谢物差异,对检测数据进行模式识别分析,筛选差异代谢物。结果表明,亚致死剂量的吡虫啉引起蜜蜂出房时间显著延长(P0.05);使蜜蜂血淋巴的SOD和POD活性显著升高(P0.05);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方法(supervised partial least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分析代谢组数据,结果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明显分离。试验共鉴定出18个蜜蜂差异代谢物。本结果可对进一步研究吡虫啉胁迫蜜蜂代谢物的代谢规律、阐明蜜蜂解毒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通过建立人肝微粒体体外孵育试验,考察泰妙菌素对4种CYP450亚酶的探针底物睾酮、非那西丁、氯唑沙宗、氢溴酸右美沙芬代谢的影响,以反映泰妙菌素对人CYP3A4、CYP1A2、CYP2E1、CYP2D6酶活性的作用。试验分为3组:药物试验组、阳性对照组(不含NADPH)、阴性对照组(不含CYP450抑制剂),孵育体系为100 μL,孵育试验在96孔板中进行。终止反应后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LC-MS/MS),以内标法检测96孔板中孵育液的剩余探针底物浓度。根据药物试验组与阴性对照组的探针药物代谢浓度之比,计算药物试验组的探针药物代谢率。使用Graphpad Prism 6.0软件,以药物试验组相对代谢率为纵坐标,药物浓度对数值为横坐标作图,计算试验组药物IC50值。针对泰妙菌素与CYP3A4的孵育试验设置多个孵育时间点观察孵育时间对IC50值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酮康唑对CYP3A4的IC50值为0.044 μmol/L,α-萘黄酮对CYP1A2的IC50值为0.030 μmol/L、4-甲基吡唑对CYP2E1的IC50值为0.022 μmol/L、奎尼丁对CYP2D6的IC50值为0.096 μmol/L。泰妙菌素对CYP1A2及CYP2D6的IC50值均大于50 μmol/L,对CYP2E1的IC50值为0.045 μmol/L,对CYP3A4的IC50值为1.609 μmol/L。延长泰妙菌素与CYP3A4的孵育时间(10~50 min)后,泰妙菌素对CYP3A4的IC50值由1.609 μmol/L增加至 8.657 μmol/L。本研究中4种亚酶常用抑制剂的IC50值与参照值相近,表明所建立人肝微粒体体外孵育试验方法可靠。以IC50值为指标显示泰妙菌素对CYP1A2和CYP2D6无抑制作用,对CYP2E1和CYP3A4存在强抑制作用,泰妙菌素可能是CYP3A4的可逆性抑制剂。  相似文献   

8.
蜜蜂属完全变态昆虫,不论蜂王、工蜂或雄蜂,都要经历三个过程(孵化、化蛹、羽化)和四型虫态(卵、幼虫、蛹、成虫)。其发育历期,记载不一,现以意种工蜂为制,谈两个问题:一、书上记载情况纵览蜂书,记载一致者有三项:1.卵期3天;2.产卵后第9天封盖;3.从产卵至出房计21天。记载不同者,可归纳为六点:1.幼虫期6天,蛹期12天。2.幼虫期7天,蛹期11天。3.幼虫期9天,蛹期9天。4.幼虫和作茧、休眠期10天,蛹期8天。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通过建立人肝微粒体体外孵育试验,考察泰妙菌素对4种CYP450亚酶的探针底物睾酮、非那西丁、氯唑沙宗、氢溴酸右美沙芬代谢的影响,以反映泰妙菌素对人CYP3A4、CYP1A2、CYP2E1、CYP2D6酶活性的作用。试验分为3组:药物试验组、阳性对照组(不含NADPH)、阴性对照组(不含CYP450抑制剂),孵育体系为100μL,孵育试验在96孔板中进行。终止反应后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LC-MS/MS),以内标法检测96孔板中孵育液的剩余探针底物浓度。根据药物试验组与阴性对照组的探针药物代谢浓度之比,计算药物试验组的探针药物代谢率。使用Graphpad Prism 6.0软件,以药物试验组相对代谢率为纵坐标,药物浓度对数值为横坐标作图,计算试验组药物IC_(50)值。针对泰妙菌素与CYP3A4的孵育试验设置多个孵育时间点观察孵育时间对IC_(50)值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酮康唑对CYP3A4的IC_(50)值为0.044μmol/L,α-萘黄酮对CYP1A2的IC_(50)值为0.030μmol/L、4-甲基吡唑对CYP2E1的IC_(50)值为0.022μmol/L、奎尼丁对CYP2D6的IC_(50)值为0.096μmol/L。泰妙菌素对CYP1A2及CYP2D6的IC_(50)值均大于50μmol/L,对CYP2E1的IC_(50)值为0.045μmol/L,对CYP3A4的IC_(50)值为1.609μmol/L。延长泰妙菌素与CYP3A4的孵育时间(10~50 min)后,泰妙菌素对CYP3A4的IC_(50)值由1.609μmol/L增加至8.657μmol/L。本研究中4种亚酶常用抑制剂的IC_(50)值与参照值相近,表明所建立人肝微粒体体外孵育试验方法可靠。以IC_(50)值为指标显示泰妙菌素对CYP1A2和CYP2D6无抑制作用,对CYP2E1和CYP3A4存在强抑制作用,泰妙菌素可能是CYP3A4的可逆性抑制剂。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旨在探索意大利蜜蜂工蜂成蜂饲粮中铜的添加水平对蜜蜂生长发育、生理生化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从蜂群中随机取3000只刚出房的蜜蜂,随机平均分成6组,分别命名为A、B、C、D、E、F,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00只蜜蜂;6组工蜂幼虫分别饲喂铜的添加水平为0.00、2.00、4.00、6.00、8.00、10.00μg/g的糖水,饲养至全部死亡。分别取成蜂测定体成分、血淋巴生化指标、抗氧化指标、相关基因表达量、制作中肠切片,并测定寿命。结果表明:(1)铜对蜜蜂寿命的影响显著,从蜜蜂存活率曲线图来看,当饲粮中铜的添加水平为2.00μg/g时对蜜蜂中肠食膜的结构最为有利。(2)与对照组相比,铜的添加水平为2.00~10.00μg/g组9日龄蜜蜂体组织铜含量显著升高(P<0.05),蜜蜂血淋巴中总蛋白(TP)和总胆固醇(TCHO)含量显著降低(P<0.05)。(3)9日龄蜜蜂蜂体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活性随着铜添加水平的提高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2.00μg/g时活性最高(P<0.05)。(4)当饲粮中铜的添加水平在0.00~10.00μg/g的范围内不断升高时,CAT、Ctr1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由此得出饲粮中铜的添加水平对蜜蜂的生理机能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1.
胶原酶二步灌流法获取原代大鼠肝细胞,用不同浓度的黄芩苷处理1~3 d,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色素P4503A1(CYP3A1)的表达。结果表明,通过胶原酶灌流法,每只大鼠可获得2-4×108个肝细胞,存活率约为95%。低浓度(<10μmol/L)的黄芩苷处理后,肝细胞CYP3A1的表达随黄芩苷浓度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呈升高的趋势。高浓度(>10μmol/L)黄芩苷对细胞产生毒性,原代大鼠肝细胞可用于黄芩苷药物代谢的研究,为探讨其他药物的代谢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采食量按1 000羽计算:1)肉鸡:采食量为:5 g×25 d×1 000羽÷1 000=125 kg。2)817肉杂鸡:采食量为白羽肉鸡的1/2。即1 000羽817肉杂鸡第25日龄的采食量为:5 g×25d×1 000羽÷1 000÷2=62.5 kg3)蛋鸡:每只鸡每天的采食量为:(单位为g)前1~9日龄,采食量为日龄数加2;第10~19日龄,采食量为日龄数加1;20~49日龄,采食量为日龄数;第50~120日龄,采食量为50+(日龄数-50)÷2;121日龄之后每天的采食量维持在120~125 g之间。即1 000羽蛋鸡第25日龄的采食量为:25  相似文献   

13.
将中药方剂五苓散和志贺样毒素Ⅱ型变异体(SLT-2e)分别加入大鼠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RIM-VEC)培养板中培养1、3、6和9h,观察五苓散及其抗SLT-2e对RIMVEC分泌NO的影响。结果:普通中药组中10μL/mL五苓散浓度在1-9h内使NO浓度升高;治疗组五苓散浓度0.1μL/mL、1μL/mL、10μL/mL在9h时内皮细胞分泌NO差异不显著;预防组0.1μL/mL在1-6h时变化不明显,在9h时NO升高;1μL/mL、10μL/mL在6h时NO量分泌最高,9h时下降。提示一定量的五苓散可使RIMVEC的NO分泌量升高(P<0.05);治疗组五苓散使NO分泌量不升高,预防组五苓散可使内皮细胞分泌NO量升高(P<0.05)。  相似文献   

14.
试验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iquid chromatograph mass spectrometer,LC-MS)对出房的1日龄工蜂进行代谢组学分析,以明确亚致死剂量的吡虫啉对蜜蜂生长发育期代谢的影响。采用蜜蜂幼虫人工室内饲养技术,选取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为研究对象,用含0.00001μg/μL亚致死剂量吡虫啉的日粮饲喂1日龄幼虫直至排便。记录蜜蜂的羽化率、初生重、出房时间;测量蜜蜂血淋巴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 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力;采用LC-MS方法检测亚致死剂量浓度吡虫啉处理蜜蜂羽化出房时的代谢物差异,对检测数据进行模式识别分析,筛选差异代谢物。结果表明,亚致死剂量的吡虫啉引起蜜蜂出房时间显著延长(P<0.05);使蜜蜂血淋巴的SOD和POD活性显著升高(P<0.05);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方法(supervised partial least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分析代谢组数据,结果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明显分离。试验共鉴定出18个蜜蜂差异代谢物。本结果可对进一步研究吡虫啉胁迫蜜蜂代谢物的代谢规律、阐明蜜蜂解毒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了黄粉虫饲料、幼虫、蛹、成虫以及虫蜕和肉中氨基脲含量。样品用盐酸水解、2-硝基苯甲醛衍生、乙酸乙酯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内标法定量。结果在没有使用任何硝基呋喃类药物的情况下,各日龄段黄粉虫中氨基脲含量依然超标严重,虫蜕中氨基脲含量为831μg/kg,成虫993.7μg/kg,干蛹896μg/kg,幼虫干品40~132μg/kg,肉中2.8μg/kg。表明氨基脲随着黄粉虫日龄的增长呈增长趋势,其中成虫干品氨基脲含量最高,而肉中含量最低,推测黄粉虫中氨基脲含量超标并非人为因素造成,氨基脲是黄粉虫的内源性物质。  相似文献   

16.
王浆高产蜜蜂和意大利蜜蜂工蜂蛹期生长发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比较王浆高产蜜蜂(Apis mellifera L,浆蜂)和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工蜂蛹期的生长发育过程,结果发现浆蜂和意蜂的工蜂蛹体重和头重随着日龄的增长均极显著降低(p〈0.001);各日龄浆蜂工蜂蛹的体重和头重均极显著高于意蜂蛹体重和头重(P〈0.001);浆蜂工蜂蛹体重随日龄变化回归曲线为:y=69.85555+11.7309x-0.4261x^2,决定系数R^2=9975;意蜂工蜂蛹体重随日龄变化回归曲线为:y=75.3093+9.5603x-0.36069x^2,决定系数R^2=0.9951;浆蜂工蜂蛹头重随日龄变化回归曲线为:y=52.4847+104846x-0.3564x^2,决定系数R^2=0.9964;意蜂工蜂蛹头重随日龄变化回归曲线为:y=55.9616+10.6083x-03547x^2,决定系数R^2=0.9948。由此可见:(1)浆蜂虽然经过多年选育产浆性状发生了变化,但是工蜂蛹期生长发育曲线与意蜂基本吻合;(2)各日龄浆蜂工蜂蛹期头重均显著高于意蜂,这可能是浆蜂产浆量提高后,头部分泌王浆的腺体产生变化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野桑蚕人工饲料育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解决野桑蚕作为试验昆虫在室内饲养难的问题,以江苏启东野桑蚕为材料,用家蚕低成本饲料进行了饲育研究。在催青期温度25℃、饲育温度27~25℃以及光照条件1~2龄12 L 12 D、3~5龄15 L 9 D的条件下,野桑蚕人工饲料育的2龄起蚕率为31.3%,幼虫期20~48 d,雌、雄蛹体质量分别为0.45、0.25 g,蛹期17~23 d,雌蛾平均产卵266粒,产滞育卵的母蛾占45.0%。研究结果表明,人工饲料育能够使野桑蚕顺利完成世代发育。  相似文献   

18.
试验旨在研究汤阴北艾精油对CYP450酶各亚型活性和表达的影响。采用水蒸馏提取法提取北艾精油,通过GC-MS检测北艾精油成分。为研究北艾精油对CYP450酶活性的影响,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和北艾精油组(EO),分别灌胃0.1%吐温-80 100μL/g和0.1%吐温-80稀释的北艾精油(5%) 100μg/g,灌胃后给予20μg/g各探针药物,采用鸡尾酒探针法分别对给药后5、10、20、30 min及1、2、3、6、12、24、36、48 h血浆中3种探针底物的浓度进行检测,考察北艾精油对CYP1A2、CYP2E1和CYP2D6酶活性的影响;为探究北艾精油对CYP450酶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将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北艾精油组,分别灌胃0.1%吐温-80 100μL/g和0.1%吐温-80稀释的北艾精油(5%)100μg/g,连续灌胃3日,每日2次,末次给药24 h后提取总mRNA及肝微粒体,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测定CYP1A2、CYP2E1和CYP2D6 mRNA和蛋白表达含量。结果表明:①北艾精油主要成分为Eucalyptol;3-Cyclohexen-1-ol,4-methyl-1-(1-methylethyl)-3;(+)-2-Carene,4-.alpha.-isopropenyl-2;m-Mentha-4,8-diene,(1S,3S)-(+)-;Benzoic acid,2,4,6-trimethyl-2,4,6-trimethylphenyl ester。②对血液中非那西汀(CYP1A2底物)、右美沙芬(CYP2D6底物)和氯唑沙宗(CYP2E1底物)进行药代动力学分析可知,北艾精油具有抑制CYP2D6和CYP2E1酶活性的作用,而对CYP1A2酶活性无显著作用。③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测定结果表明,北艾精油可显著抑制CYP2E1和CYP2D6酶的表达。综上,北艾精油对CYP2E1和CYP2D6酶活性和表达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提示艾草精油不能同时与以CYP2D6和CYP2E1为主要代谢酶的药物同食。该研究结果可为北艾精油的合理用药提供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9.
脯氨酸是蜜蜂感染囊状幼虫病的早期标志[印度]辛格,R.P.等对在蜜蜂卵、幼虫及前蛹期的蛹(10日龄)中的个别游离和结合的氨基酸含量进了测定(样品由健康蜂群和感染泰国囊状幼虫病的蜂群取来的),发现氨基酸总量病群比健康群的多。一些氨基酸含量变化很大。但脯氨酸在染病群中,含量持续增高。在健康群的样本中,游离的脯氨酸占游离氨基酸总量的25%,从卵产出至10日龄变异很少。在病群样本中,脯氨酸含量在一天后几乎增加到50%,10天后几乎达90%。所以脯氨酸水平在卵、幼虫及蛹内升高,可作为蜜蜂早期感染囊状幼虫病的标志。  相似文献   

20.
Polycomb蛋白(polycomb group proteins,PcG)主要包含PRC1和PRC2 2个核心蛋白质复合体,其中PRC2在靶基因转录抑制起始阶段发挥作用,ESC作为PRC2的一个关键蛋白质,通过参与组蛋白H3K27me3的修饰来抑制基因转录。为了研究家蚕PcG蛋白的功能,克隆了长度为876 bp的家蚕Esc基因(BmEsc)WD40功能结构域编码序列,构建重组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后,成功表达并纯化了目的蛋白质,可用于进一步的抗体制备和功能研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BmEsc基因在家蚕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特征:非滞育卵中该基因的表达水平在卵期1~5 d相对较高,而滞育卵中该基因在卵期1~2 d的表达量低于非滞育卵,卵期6~9 d的表达量却高于非滞育卵,并保持较稳定水平;该基因在各龄幼虫龄中期的表达量较低,在5龄1~3 d和化蛹前的一段时期表达量较高,在蛹期的表达水平变化不大。初步推测BmEsc可能在家蚕早期胚胎发育、滞育卵中的靶基因沉默以及在幼虫蜕皮前后和化蛹变态前的组织分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