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袋栽香菇生产,接种是个关键,它必须在相对无菌的空间,通过无菌的工具,将纯的香菇菌种接入彻底灭菌的料袋,并从各方面杜绝杂菌的侵入。但从目前香菇菌袋总的污染情况来看,接种污染仍占相当大的比例,尤其是发展新区有些菇农缺乏有杂菌的意识,无菌操作不严,常导致大批菌袋污染,损失惨重。现将香菇袋栽接种污染的表现与原因剖析如下:1环境污染在年久失修、阴暗潮湿、通风不良的破旧房屋内接种,环境中的杂菌基数过大;接种间不进行认真整修,达到不密闭的基本要求,虽用消毒药剂进行过多次熏蒸,仍达不到应有的消毒效果;个别菇农为…  相似文献   

2.
在指导食用菌生产的过程中,发现陕西省汉中市各县(区)黑木耳原种生产成品率普遍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易感染杂菌。主要原因有:①培养料灭菌不彻底。表现为整个培养袋上都长出均匀的杂菌菌落,污染率达90%。②接种过程不规范或菌袋有问题。表现为杂菌在袋口周围或培养袋被刺破的地方形成圆形扩散的菌落,且菌丝稀疏。③菌种本身  相似文献   

3.
1 感染杂菌的原因 1.1 培养料灭菌不彻底 培养料灭菌不彻底一般在接种3天后就可看出明显症状,即杂菌不仅在袋料表面出现,而且在袋料内的很多部位发生;香菇菌种的菌丝刚开始吃料生长,杂菌就在袋料的各个部位捷足先登. 培养料灭菌不彻底的原因一是灭菌时料袋挤压过紧,二是灭菌时蒸汽流通不畅,三是灭菌期间有降温现象,四是灭菌时灭菌锅内留有死角,五是灭菌时间未达到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4.
张汉文 《食用菌》2001,23(6):23-24
银耳代料栽培因其生长周期短 ,且属中温型恒温结实菌类 ,两种菌丝混合体的生物学特征与众不同 ,在管理上只要有一个环节稍有疏忽、或遭受大自然恶劣气候侵袭 ,都会导致不出耳、欠产或全部失收。我们综合各地失败原因进行了剖析 ,将属于技术性失误归纳为十个方面 ,供参考。1 菌袋基质欠佳 表现在接种后杂菌污染严重 ,主要原因是料袋灭菌不彻底 ,潜存杂菌 ;料袋质次 ,多针孔 ,以致污染严重成品率不高 ;也因培养料配制时水分过高 ,发菌慢引起杂菌污染 ;拌料装袋时间延长 ,袋温高微生物活跃 ,其料酸败 ,菌种无法吃料定植。2 栽培季节不当 在…  相似文献   

5.
袋栽香菇污染率高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淑芳  张占兴 《食用菌》1998,20(1):38-39
近年来,我国香菇代料栽培发展很快,但由于有些菇农对生产中的关键技术环节重视不够,导致污染率高,造成香菇减产或绝收。 1 污染原因 1.1 料袋灭菌不彻底造成污染 特征是杂菌在料袋内普遍发生,种类多样。有时前期无任何表现,后期突然暴发。造成灭菌不彻底的原因:①灭菌灶设计不合理,仓内有“死角”。②温度达100℃保持的时间太短,袋料中心由于传热慢灭菌不彻底。③原料严重霉变,杂菌基数大,按常规灭菌达不到彻底灭菌要求。 1.2 表面微孔造成污染 特征是出锅后5~10天,在袋表有杂菌小斑点,细查在袋膜有小孔。造成微孔污染的原因:①塑料袋质量不高,韧性差,本身存在有微孔。②在装料、出锅、转运过程中操作粗放,造成的小孔。③灭菌灶仓壁粗糙,在装锅过程中扎破袋造成的微孔。 1.3 接种过程中造成污染 特征是接种穴周围有杂菌斑。主要原因:①接种室消毒不彻底有杂菌孢子存  相似文献   

6.
香菇袋式栽培对薄薄的塑料袋提出了极为苛刻的质量要求,即使只有针头大小的孔,在高温季节也难免招来杂菌污染,影响香菇菌丝的生长。为此,笔者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推出了双袋法栽培香菇新工艺。 具体操作方法:用常规的筒袋装料扎口后,在料袋的适当位置上扎一个孔,然后套上外袋。外袋袋口用活结扎好入锅灭菌,冷却后,脱下外袋按常规法打孔接种。注意灭菌前扎的孔也应接入菌种。接种后仍套上外袋,扎好袋口培菌,待菌丝圈长到直径10cm左右时,解开袋口通气以代替刺孔,菌丝进一步生长后再脱去外袋进行刺孔等常规管理。脱下的外袋保管好可重复使用2~3次。 双袋法因在灭菌前预先扎孔,大大减少了因涨气袋破裂以及沙子、锯末刺破等造成的污染;又省去了封胶布,不仅节省成本,还可避免因操作不当划破筒袋而  相似文献   

7.
食用菌的接种方法有多种,混合接种是食用菌速生栽培技术的关键。菌种选育、栽培料制备、接种和发菌又是混合接种技术成败的关键。混合接种技术需要选育抗杂能力强的菌种;制备的培养料既要适合菌丝的生长,又要降低杂菌的密度;混合接种的过程要减少杂菌的污染;发菌温度要因菌种的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8.
黑木耳代料栽培由于极易污染杂菌,因而生产发展不快。近两年来,盐城市有不少菇农和菌种场试种黑木耳,多数因杂菌污染而失败。我们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在袋栽黑木耳防杂菌污染技术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1987年6月8~20日,共生产1120袋(17×33厘米聚丙烯袋),其中青霉和水霉污染的仅32袋,没有出现链孢霉污染。菌丝50~55天发到袋底,成品率97%。其中污染杂菌的29袋重新灭菌接种,发菌正常,实际只报废3袋。现将防污技术要点简介如下:发菌栽培期避开高温梅雨季节我地区袋栽黑木耳一般都安排在7月中旬,此时正值梅雨高温期,空气湿度常达90%左右,气温有时达32~34℃,杂菌污染率高,一旦发生链孢霉污染,很可能导致绝收(?)椐我们试验(?)秋耳袋栽可提早到5  相似文献   

9.
韦文添 《蔬菜》2007,(12):23-24
食用菌的菌种生产和袋栽(熟料栽培)是在严格无菌条件下培养特定菌类的过程。培养材料通常带有许多的微生物,在接种前要求培养基或培养料处于无菌的状态,接种后还要给予一定的生长条件,进入食用菌菌丝的培养期(发菌期)。由于自然界中,微生物广泛存在,且繁殖速度快,在菌种生产过程及袋栽发菌期间,稍有不谨就会造成菌种污染或菌袋污染,从而影响菌种的质量、导致栽培失败。  相似文献   

10.
黄玉安  刘汉国 《食用菌》2006,28(2):56-56
常规的平菇栽培接种是将菌种从瓶或袋中取出弄碎,再接到栽培袋的两头料上,菌丝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其生长须经愈合恢复期,此时易发生污染。为此笔者改变了接种方法,通过多次试验。终于摸索出平菇无损伤接种法。采用该法不损伤菌种,接种后菌丝生长快,浓密洁白、粗壮,接种后来发现菌袋污染,同时节省了菌种。现将具体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我市棚式栽培食用菌比较普遍,本文主要介绍棚式栽培金针菇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 菌丝迟迟长不满不能解袋出菇 1.1 主要原因 ①菌种用量少。②菌丝长到2/3时,因袋内氧气不足,影响了菌丝的长速。③发菌期培养温度不适或袋料过干、过湿或污染严重,影响了菌丝的正常生长,延长了菌丝生长期。 1.2 处理办法 ①接种量7%~8%增加到10%~12%。②菌丝长到1/3时,把扎口解开,增加向袋供氧气,加速菌丝生长。③发菌期保持菌袋温度19~20℃,保证含水量70%,争取30~35天让菌丝长满袋。④把杂菌污染处理在最佳的状态,一是在拌料时每100kg培养料加入50%的多菌灵0.01%,生石灰2%~3%,石膏1%,充分搅拌均匀;二是进行熟料栽培,把料袋装锅在100℃下灭菌8~10小时;三是把全部接种用具放入接  相似文献   

12.
李庆利 《食用菌》2006,28(1):29-29
食用菌种植比较普遍,以平菇熟料袋栽为多,在拌料装袋灭菌接种过程中,或多或少有部分料袋水分偏多,接种菌丝萌发后就被料内多余水分阻止生长,造成菌丝易染杂,严重的可使部分菌袋报废,此现状困绕了许多种植户。笔者种菇多年,对接种后菌袋水多偿试过多种方法,由于袋内水分多少不一,因袋而宜从中选用了三种方式来解决袋内多余的水份,提高菌袋的成品率。具体介绍如下,供菇友参考。  相似文献   

13.
我县自推广袋栽黑木耳技术以来,栽培面积逐年扩大,杂菌污染也较严重,给耳农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为此,近几年来我们在栽培过程中,对杂菌的污染进行了重点探索,现就杂菌污染的原因及防治措施谈点浅见.(一)灭菌不彻底污染的杂菌,最常见的是霉菌.我区菇农大多是采用常压灭菌,因锅封闭不严,锅内装料又较多,常常灭菌不透,幸存的霉菌孢子萌发繁殖造成料袋污染.灭菌不透的料袋(17×35cm),接种  相似文献   

14.
《食用菌》2021,(3)
目的:为探索真姬菇液体菌种的最佳接种菌龄。方法:试验采用9种菌龄液体菌种,以培养948 h木屑菌种为对照。结果:9种菌龄的液体菌种接种栽培袋,菌丝长满袋时间比对照快5~11 d,菌龄114 h、138 h、162 h菌种接种后菌丝生长最快,菌丝满袋比对照快11 d;接种菌种菌龄89 h的栽培袋A级菇鲜菇产量最高,为445 g/袋,比对照提高10.7%,品质好。综合考察液体菌种接种后菌丝长速长势,鲜菇产量及品质,确定真姬菇液体菌种菌龄控制在89 h为宜。  相似文献   

15.
实践证明,在露天袋栽香菇工艺中,接种好坏是栽培成败的关键。据调查,菌袋污染率一般都在10~30%,少数严重的达50%以上,有的甚至全部报废。1986年福建省袋栽香菇1亿4千多万袋,因接种污染造成经济损失估计2~3千万元。因此,如何减少污染,是当前袋栽香菇生产上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现针对生产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作出原因上的分析,并提出防治对策。污染途径及表现(一)菌种污染。栽培种本身已被污染,或接种前菌种处理不当,接种后直接污染菌袋,污染部位出现在接种穴口周围,常表现为局部的连续性污染。(二)配料装袋不当。拌料过湿,导致香菇菌丝  相似文献   

16.
用玉米粒制作食用菌菌种,使用接种后菌丝萌发力强,吃料快,粗壮浓密,长势旺,且接种用量少,操作方便.但在菌种制作过程中,有时会遇到以下情况:浸泡的玉米粒须经烧煮熟化,如烧煮时间掌握不当,水分控制不好,偏干时培养基灭菌不易彻底,接种后菌丝稀疏,且易招致杂菌污染;烧煮时间过长,含水量偏高,菌丝生长后期,特别是在高温季节,培养基易出水或液化,严重影响菌种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李庆利 《食用菌》2007,29(1):65-65
我地长丰县,个体种菇户很多,除了双孢菇外,多数用塑料袋栽。栽培场地接种室长期得不到更换,使杂菌基数逐年增多,致使不少种菇户接种后菌袋受杂菌感染加重。杂菌感染袋,有些虽能发好菌,但出菇偏少,病害多。上述情况发生,究其原因跟接种时把关不严有一定关系,有些种菇户把灭菌后的料袋放到室内或菇棚内简单的点燃一些灭菌药品即接种导至如此。笔者用简便方法可使接种成功率得到提高,具体做如下:  相似文献   

18.
1菌种搅拌由于银耳菌种瓶内银耳菌丝多在菌瓶上部,香灰菌丝多在菌瓶下部,而底部还有部分未长到菌的培养料,所以银耳菌种在使用前必须进行拌种。混合均匀的菌种可提高菌袋出耳率,使出耳快。未混合均匀的菌种可能导致接入料袋内的种块没有菌丝(培养料),或只有一种菌丝,或两种菌丝的量不均衡。若接入的菌种块没有菌丝,则菌袋  相似文献   

19.
《食用菌》2021,(3)
为提高平菇生产效率、节约生产成本,以平菇8129菌株液体菌种和固体菌种作为试验菌种,考察液体菌种和固体菌种平铺、打穴接种方式对平菇熟料栽培菌丝生长、污染率、接种效率、生物学效率、成本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液体菌种打穴接种效率高、省时省力、接种成本低、杂菌感染率低、菌丝生长快、生产周期短;不同类型菌种及接种方式对平菇产量无影响。结论:平菇集约化生产宜采用液体菌种打穴接种方式。  相似文献   

20.
香菇菌袋污染原因剖析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污染香菇菌袋的主要霉菌有绿霉、根霉、毛霉、青霉等种,其次是链孢霉和曲霉(包括黄曲霉和黑曲霉)。这些种类广泛分布于环境中,因而制袋期围绕杜绝和杀灭霉菌营养体、繁殖体和休眠体采取相应技术措施至关重要。1 菌袋污染原因剖析杂菌污染菌袋分为两种类型:先天性污染和后天性污染。先天性污染,即杂菌繁殖体、休眠体和营养体本身存活于培养料中而没有被杀死,萌发后造成培养基污染;后天性污染,即杂菌已在培养基中不存在,由于料袋搬运、接种、扎袋封口不严密造成杂菌乘隙而入导致的菌袋污染。11 袋头污染 为塑料袋两头扎封不牢固或是扎封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