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针对车辆噪声振动舒适性的问题,基于某后驱电动车型噪声振动舒适性性能研究,经试验确认后排轰鸣声由于传动系统产生弯曲模态引起。通过在后桥鼻锥位置增加动力吸振器,能有效降低共振处的幅值,进而改善车内后排轰鸣声。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汽车产业越加发达,车辆的内部结构的优化越加重要。作为优化车辆内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前扰流板不仅关系着发动机机舱进气量而且对整体车辆气动阻力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基于此,文章以前扰流板对机舱进气量和车辆气动阻力的影响为研究对象,通过前扰流板对机舱进气量和车辆气动阻力的重要性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前扰流板高度对机舱进气量和车辆气动阻力的影响。文章旨在对车辆前扰流板进行研究,并对车辆前扰流板高度的改进提供借鉴,进而促进汽车内部结构的优化,提升汽车性能。  相似文献   

3.
文章针对某商用车发动机1 500rpm左右驾驶室后排出现轰鸣现象,研究了结构噪声产生的原因及传递路径。应用CAE仿真技术对中冷器的振动特性进行分析,通过试验TPA传递路径分析方法发现中冷到车身传递路径对轰鸣灵敏度有贡献。通过CAE仿真技术,提出优化中冷与车身连接衬套的刚度,最终问题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4.
某SUV四驱车型存在明显的加速轰鸣声问题,严重影响了四驱车型的量产。通过噪声测试、模态分析等方法对噪声产生路径及解决方案进行了研究,判断该轰鸣声是由后主减速器振动传递到车身引起。通过优化主减与车身连接支架,增加减振措施,使驾驶员右耳噪声能量降低10 dB以上,有效解决了该轰鸣问题,使整车噪声舒适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5.
针对某型客车在70km/h至90km/h速度范围内行驶时后排座椅处地板振动较大问题,进行了车身骨架有限元模态分析和整车道路试验。利用频谱分析技术对道路试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后发现,后悬架振动和车辆在较高速行驶时发动机产生的高频振动是后排座椅处地板振动的两个能量来源,其中来自后悬架的振动是主要振动原因,车身骨架模态频率与发动机在这一行驶条件下激励频率重叠是另一个振动原因。  相似文献   

6.
文章为了解决国内售后市场某款SUV车型在高速行驶过程中出现的轰鸣声问题,使用LMS测试设备测试样车相应的振动噪声数据进行分析,提出优化方案,制造样件进行验证,轰鸣改善明显,客户满意。这对于解决类似汽车轰鸣问题的途径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汽车座椅是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安全与舒适的任务,座椅的加工中,板材成形性能是影响零件质量的主要因素。为了提高汽车后排座垫侧支座冲压成形的质量,需要对冲压成形工艺进行参数优化。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了压力、模具的间隙和金属板材的尺寸对车辆后座缓冲垫的成形质量和折叠材料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压边力为2 MPa,凹凸模间隙为1 mm,板材尺寸为225×270 mm,材料冲压成形的拉薄率最低,成型件有轻微褶皱但仍在标准范围内且不影响使用。该研究有助于对汽车后排座垫侧支座的冲压工艺的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8.
针对某车型booming声音通过道路试验进行噪声源识别,确定噪声源为发动机2阶激励与112 Hz共振引起。振动测量表明该频率点为动力转向泵。为此对动力转向泵进行有限元分析,并对其支架进行结构优化,以提高其固有频率,错开发动机的2阶激励。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转向泵支架能很好地解决该异响问题,整车NVH性能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9.
利用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数值模拟方法对某车型汽车发动机舱流场进行仿真分析,发现该车发动机舱冷却模块和进气格栅组成的"前舱"回流现象明显,热源局部高温。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布置密封导流通道、冷却模块倾斜5°、冷却风扇中置及采用双冷却风扇4种优化方案,经过比较分析发现,在进气格栅与冷却模块之间增加密封导流通道,空气流量提高明显,经过散热器的空气流量平均提高了10%以上,经过中冷器的空气流量平均提高了50%以上,有效改善了原车发动机舱的散热性能。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决某款电动轻卡车型在原地开空调出现的轰鸣问题,使用LMS测试设备测试样车相应的振动噪声数据进行频谱分析,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调整压缩机工作转速,避开了方向盘模态和驾驶室局部模态,轰鸣消除,公司评审通过。  相似文献   

11.
机动车的车型是依据车辆的机械性能、承载量而设计的,若私改车型,往往适得其反,欲速不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改型后的车辆安全性、稳定性降低。当车辆行驶在坡度大、不平路面或急转弯处时,容易左右摇晃,颠簸起伏,发生侧翻,酿成事故。2.有的车辆特别是农用三轮车,本来体积就小,如更换大皮带轮提高转速,又没有必要的应急安全保护设施,再加上超速超载,不但缩短了机件的使用寿命,而且容易发生机械故障和交通事故。3.驾驶三轮车必须依靠臂力和腕力操作,若严重超载,驾驶员往往力不从心,长时间操作易疲劳过度,造成方向失控,引发事故。广大驾驶员要…  相似文献   

12.
在进行实际的轿车后排关于低频轰鸣的实验中,充分了解到低频轰鸣的主要特征和在轿车行驶途中关于灵敏度的问题分析,确定轿车的发动机在进行启动时低频轰鸣声,主要是对二级阶段的振动产生作用,在车身中是使用发动机的后悬置点来进行传送的。为了减小发动机在使用后悬置点进行振动传送,研究人员决定进行动力吸振器的装置,来削减轿车中的发动机在转动时所出现的低频轰噪声。  相似文献   

13.
你问我答     
《农村机械化》2009,(5):97-98
上一期“指点迷津”中提到马自达2是反置式发动机,第一次看到这个名词,麻烦解释一下。 厦门 胡艳秋 反置式发动机是针对发动机横置的布置方式而言的,目前采用横置发动机的车型中,大多数都是排气歧管在前进气歧管在后,反置式发动机则与之相反——进气在前排气在后。  相似文献   

14.
为了减小后排乘员在侧面碰撞中受到的伤害,运用LS-DYNA软件,按照2018版C-NCAP侧面碰撞试验方法建立包括移动可变形壁障、部分车身组件、车门、内饰件、座椅、后排SIDIIs假人及三点式安全带的某款汽车后排侧面碰撞的乘员约束系统仿真模型。通过实车试验碰撞结果和模型仿真结果进行对标,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利用该模型仿真分析了有无安全带两种工况下座椅侧气囊和气帘的不同匹配方式对后排小个子乘员损伤防护效果的影响。该分析结果为其他车型约束系统的开发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5.
车辆半主动悬架粒子群模糊混合控制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Matlab中建立4自由度1/2半主动悬架车辆模型后,构建模糊混合控制器,利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对模糊混合控制器的隶属度函数和模糊控制规则同时进行优化,开发了粒子群模糊混合控制策略。为了有效验证所提出的控制策略,在搭建的车辆半主动悬架系统控制策略硬件在环仿真试验平台上进行了粒子群模糊混合控制策略的半实物仿真试验。硬件在环仿真试验结果表明,粒子群模糊混合控制策略明显优于传统模糊控制策略,能有效地提高半主动悬架系统的综合性能,并且在不同路面输入激励下均能取得较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6.
结合平顺性开发中激励源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双轴运输车辆振动力学模型的计算推导,研究分析了对车轮质心垂向响应影响较小的车轮、悬架与车身等参数,提出了用基准样车车轮质心垂向响应的实测数据作为开发车型模型的强迫激励输入进行汽车行驶平顺性的仿真的方法,并试验验证了方法的正确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针对车辆工程中不同车型部件结构的特点,阐述了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的一般流程,报告了代表性较强的相关软件应用现状与发展,包括优化过程中有限元分析模型的数据转换、分析计算、CAD优化模型提取.对提高整车零部件刚度、降低车身骨架及各零部件自重的优化分析应用研究进行了概括.实例论证了应用有限元法进行机械承载结构拓扑优化设计是一种有效的优化方法,可为机械结构及零部件轻量化设计提供重要的概念化设计参考,对今后结构优化中拓扑优化技术发展方向、应用范围及趋势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针对某小型SUV车内异常轰鸣噪声,通过对噪声进行测试数据滤波分析和声音信号回放识别,确定车内噪声频率特征。利用噪声振动相关性分析和结构模态分析方法识别噪声声源和传播路径,并针对该小型SUV车内异常轰鸣噪声,从声源和传播途径方面提出了解决方法。分析结果表明,空调压缩机安装支架、制冷管路振动是车内异常轰鸣的主要噪声源,空调管路与车身纵梁连接点是主要传递路径。通过优化空调管路与车身纵梁的连接方式、增加隔振措施等方案,解决车内异常轰鸣噪声问题。该案例给由空调系统振动产生的车内轰鸣噪声的解决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9.
车型识别是智能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特定类车辆脸部特征相近,提取车头特征易导致模型辨别力差、识别精度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车辆侧面特征的车型识别方法。采用卷积神经网络实现对不同类型车辆的检测,使用统计模型计算目标车辆的横向位置。建立双相机(触发相机和抓拍相机)协同跟踪模型,利用感知哈希算法,对目标车辆实现判别式跟踪。最后抓拍相机完成车辆正面抓拍,完成目标车辆的车牌识别。最终的检测实验结果取得了81.94%的平均正确均值(Mean Average Precision,mAP)。  相似文献   

20.
如何让自己的车少“喝”油,降低车辆油耗,是驾驶员最为关心的事情,但怎样使自己的车省油呢﹖从长远来看,购车者应综合考虑环保、经济等因素,买车应买电喷车。经研究发现采用电喷车发动机的汽车,与采用化油器的同类车型相比,发动机功率提高大约10%,而油耗却下降10%以上,整个热机效率可提高5%左右。1电控喷射发动机的优点一是进气系统由于没有喉管部位,可极大地提高充气系数,从而增大输出功率,提高发动机的动力性。二是加减速反应灵敏。三是发动机起动容易,且暖机性能提高。四是能提供各种运行情况下最适当的混合气空燃比,燃烧效率高,排放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