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爪哇白豆蔻青枯病是近年来在我国首次发现的一种新病害。通过对病害的诊断和病原菌的形态、染色反应、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特性以及致病性的进一步测定,确认本病的病原菌是青枯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Smith)Smith]。根据本病菌的供试菌株对6种糖、醇的利用情况,认为本病菌株属于Hayward的生物型Ⅲ。  相似文献   

2.
青枯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E.F.Smith)虽然是一种寄主范围非常广泛的病原细菌,但据国外研究,青枯菌是一种复杂的类群,按青枯菌对寄主致病性以及其他特性并将其划分为小种、株系或致病型。 在我国花生青枯病是青枯菌致病的重要病害之一,病害遍及南方广大的花生产区以  相似文献   

3.
烟草青枯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程  黎定军  陈武 《作物研究》2011,25(6):639-642
综述了利用无致病力产细菌素青枯菌、芽孢杆菌、假单胞杆菌、链霉菌、植物性药物等生物防治因子防治烟草青枯病的作用机理和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生物防治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广州地区番茄青枯病菌的系统发育分析及致病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2013年,于广州地区采集番茄青枯病病样并进行病原分离工作,经分子鉴定后获得9个菌株。通过PCR扩增获得了其中9个菌株的egl基因序列,采用国际新兴的青枯菌演化型分类框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以NCBI数据库中分离自不同寄主的青枯菌菌株egl基因序列为参考序列进行系统发育树构建。结果表明:9个菌株属于青枯菌演化型I型即亚洲分支菌株的4个序列变种,分别为序列变种13、14、34、44。以高抗青枯病番茄材料‘兴农021’和敏感材料‘金冠3号’为试材,评价了其中5个菌株的致病力,结果表明3-1和18-6致病力较高。  相似文献   

5.
凉山州位于四川省南部,辖17个县、市,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全省以凉山州马铃薯种植面积最大,为6.2万hm2。在生产上,马铃薯青枯病危害较重,到目前为止全州马铃薯青枯病发生面积近2万hm2。20世纪80年代初马铃薯青枯病只有零星发生,少数田块个别株出现萎蔫枯死,80年代末全州范围内17个县市的乡镇,调查48个品种均有发病,发病十分普遍,危害严重,平均病株率在2% ̄47.3%之间。90年代中后期马铃薯青枯病迅速传播、扩散、蔓延,田间一般损失20% ̄40%,严重的威胁着马铃薯生产。马铃薯青枯病主要是青枯雷氏杆菌(Ralstoniasolanacearum(E.F.Smith)c…  相似文献   

6.
青枯病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细菌性青枯病是由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一种世界范围的细菌性土传病害,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及部分温带地区。青枯病菌寄主广泛,可侵染50多个科的200余种植物,给作物生产带来巨大损失。充分了解青枯病菌是进行青枯病防治的重要前提。本文从青枯病菌的菌群分类、基因组结构、致病机制与致病途径、病菌检测等方面做了系统的阐述,并对基于青枯病菌及寄主植物基因组序列信息,研究和探讨青枯病菌致病机制与青枯病防治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1     
在1993~1998年间对采自中国浙江省的116批及菲律宾吕宋岛的129批稻种进行了假单胞杆菌及相关细菌多样性研究。分别从浙江省和吕宋岛分离出1200多个和2300多个有关菌株,并对它们进行了细菌学、致病性和数值分类(Biolog)法测定。结果显示,吕宋岛稻种上的荧光细菌数明显高于浙江省。鉴定出16个假单胞杆菌种或型及2个相关种,其中约一半的细菌种尚未有从稻种上分离出来的记录。503个菌株对水稻纹枯病菌、水稻叶鞘腐败病菌及水稻细菌性褐条病菌的拮抗性测定表明,在浙江省约占稻种细菌总数12%的菌对一个或多个水稻病原菌具拮抗性,而在吕宋岛约占17%左右。  相似文献   

8.
 在1993~1998年间对采自中国浙江省的116批及菲律宾吕宋岛的129批稻种进行了假单胞杆菌及相关细菌多样性研究。分别从浙江省和吕宋岛分离出1200多个和2300多个有关菌株,并对它们进行了细菌学、致病性和数值分类(Biolog)法测定。结果显示,吕宋岛稻种上的荧光细菌数明显高于浙江省。鉴定出16个假单胞杆菌种或型及2个相关种,其中约一半的细菌种尚未有从稻种上分离出来的记录。503个菌株对水稻纹枯病菌、水稻叶鞘腐败病菌及水稻细菌性褐条病菌的拮抗性测定表明,在浙江省约占稻种细菌总数12%的菌对一个或多个水稻病原菌具拮抗性,而在吕宋岛约占17%左右。  相似文献   

9.
1997~1999年,分别从中国长江三角洲稻区的276份和日本稻区30份水稻种子样本中分离出3 200余个及303个非致病菌株。经细菌学、菌落形态及致病性测定后,对386个格兰氏阴性菌及30个阳性菌进行Biolog鉴定,并用3个水稻病原菌进行了拮抗性筛选。从中国的水稻种子中测得假单胞杆菌属的10个种及5个非假单胞杆菌属中的14个种;从日本的水稻种子中测得假单胞杆菌属的6个种及5个非假单胞杆菌属中的10个种。这5个非假单胞菌属中的14个种尚未有从中国稻谷上分离出来的记录。从中国的14个细菌种及日本的10个细菌种中测得拮抗菌,其中占拮抗细菌种总数64%的种来自假单胞杆菌属和芽孢杆菌属。  相似文献   

10.
在1993~1998年间对采自中国浙江省的116批及菲律宾自宋岛的129批稻种进行了假单胞杆菌及相关细菌多样性研究。分别从浙江省和吕宋岛分离出1200多个和2300多个有关菌株,并对它们进行了细菌学、致病性和数值分类(Biolog)法测定。结果显示,吕宋岛稻种上的荧光细菌数明显高于浙江省。鉴定出16个假单胞杆菌种或型及2个相关种,其中约一半的细菌种尚未有从稻种上分离出来的记录。503个菌株对水稻纹枯病菌、水稻叶鞘腐败病菌及水稻细菌性褐条病菌的桔抗性测定表明,在浙江省约占稻种细菌总数12%的菌对一个或多个水稻病原菌具拮抗性,而在吕宋岛约占17%左右。  相似文献   

11.
桑树青枯病是由青枯雷尔氏菌引起的细菌性病害,热带、亚热带地区发病严重,严重影响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雷尔氏菌不同种间致病力和宿主各不相同,其防治策略也相应不同,准确地分离鉴定病原菌是青枯病有效防控的先决条件。本研究采集、分离了海南省琼中县桑青枯病发病桑园(‘桂桑优62’)桑树根部、茎部病原菌,并通过致病性、生理小种、生化变种测定,结合16S rDNA、特异性引物、复合PCR检测体系、序列变种等分子鉴定方法初步确定了病原菌的种类和分类地位。结果表明,引发海南省琼中县桑青枯病的病原菌属于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生理小种5(race 5)、生化变种Ⅴ(biovar Ⅴ),病原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病原菌属演化型Ⅰ(phylotype Ⅰ)即亚洲分支菌株,序列变种12(sequevar 12)。这些结果将为海南桑青枯病的有效防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从我国六个省的花生青枯病发生地区采集的36个花生青枯菌分离株,通过对六个不同抗病性的鉴别品种进行人工接种表明,所有菌株对鉴别品种均具有不同程度的致病力,菌株致病性分化十分明显。根据致病性的不同反应,可以划分为7个致病型,其中的V型和Ⅱ型出现率最高达36.1%和25%。且分布地区相当广泛,为我国花生青枯菌占优势的致病型。试验证明,我国南方病区菌株的致病力普遍比北方强;同一地区可以有不同致病型菌株混合存在;同一母株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影响下,致病力会发生变化。通过7个省13处自然病圃的品种抗病性鉴定表现,所获结果与人工接种结果基本相同。只是在自然环境条件影响下,菌系的致病性分化更为复杂,出现的致病型更多。本试验为青枯菌系的研究,深入开展花生抗青枯病鉴定,发掘新抗源,加快抗病育种工作进程以及设计综合防治技术措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采用伤根法对3种常用桉树无性系组培苗进行初步的抗青枯病性能测定。结果表明,3种不同桉树无性系抗性强弱差异显著,DH32-29为中感品系,DH32-27和H1为高感品系。采用打孔法和浸根法测定了生物制农药多粘类芽孢杆菌细粒剂对桉树青枯病病原菌的室内拮抗作用和盆栽生防效果。结果表明:生物制剂农药多粘类芽孢杆菌细粒剂对桉树青枯菌具有较显著的抑菌效果,培养48 h后抑菌圈平均直径达到10.3 mm;浸根法处理后不同桉树无性系组培苗青枯发病率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生防效果随着无性系的抗性增加而升高。总体来看,多粘类芽  相似文献   

14.
1前言马铃薯细菌性青枯病是由青枯假单孢杆菌(PseudomonassolanacearumEFSmith),引起的一种侵染性病害。此病于本世纪初已在某些国家和地区发生,我国在60年代中期有反映,由于看法不一直至1979年才统一了认识。2分布和危害调查...  相似文献   

15.
引起广西桑树“褐枯”的病原菌及致病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广西地区的桑树发病初期叶片褐枯情况进行调查,通过收集桑树病株并进行分离。结果表明,得到优势菌株42株,各菌株形态基本一致。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16S rDNA序列鉴定,比对后发现所有菌株序列均与劳尔氏青枯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RS)相似度达99%,生化型分析结果显示主要为生化Ⅰ型。随机选择10个菌株进行致病力实验,结果表明,各菌株均具有致病性,部分菌株致病率达90%以上。其后利用扫描电镜观察青枯菌侵染桑苗过程,发现侵染后期桑根木质部导管内聚集大量菌体,堵塞整个导管。上述结果表明:广西地区桑树“褐枯”症状病害属于桑树青枯病,病原菌为劳尔氏青枯菌RS,其致病机制是通过在桑根木质部导管内大量定殖,堵塞导管阻止水分运输,最终导致植株枯萎死亡。  相似文献   

16.
青枯灵防治水稻青枯病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枯病是水稻苗期的一种主要病害,近年来各地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每年仍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已构成了培育壮秧和适时早插的障碍。为了解决青枯病问题,1995年我们引进了丹东市农药总厂生产的青枯灵农药进行试验和示范,结果表明,青枯灵是防治水稻苗期青枯病较为理想的药剂。1青枯灵的作用1.1预防青枯病从各试验点用药结果看,喷洒青枯灵的秧苗均未发生青枯病,防效达100%;而未喷洒青枯灵的秧苗不同程度地发生了青枯病,严重者发病率高达30%。1.2治疗青枯病5月3日秧苗达2叶1心时发生了青枯病,(由于天气原因未能用药,上水保苗),…  相似文献   

17.
利用湖北省四个地点的马铃薯青枯病样本,对其病原物的菌落形态、碳水化合物利用、显微形态、鞭毛引物序列、演化型以及致病力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培养基上检测得到16个病原物菌落符合青枯菌菌落形态特征,包括菌落圆形,隆起,中间红色,乳白色分泌物,并伴有褐色物质;显微观察16个病原物中仅有6个病原物具有短杆状、两端钝圆的特点;而其中能够通过PCR扩增得到鞭毛序列的病原物仅有源自武汉的HZ4-14和HZ5-1,序列比对发现两者序列一致且与GMI1000等已测序青枯菌株同源性达到99%;演化型测定结果显示HZ4-14和HZ5-1均能得到144 bp的目标条带,为演化II型;利用四种不同马铃薯材料试管苗伤根接种鉴定结果显示两个菌株均具有一定致病力。结果表明,引起湖北省武汉市青枯病的病原物为雷尔氏青枯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生理小种2号,演化II型(美洲组)。  相似文献   

18.
论青枯菌潜伏侵染与花生抗性遗传改良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抗病品种是迄今防治花生青枯病最重要的途径。虽然花生的青枯病抗性育种成效较大,但过去的研究工作普遍忽视了青枯菌对花生的潜伏侵染及危害。本文论述了近年来关于青枯菌潜伏侵染对花生的危害、花生对潜伏侵染反应特性的遗传分化、检测青枯菌潜伏侵染的技术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花生的青枯病抗性机制进行了讨论,提出了针对潜伏侵染的抗性遗传改良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曾东方  许泽永 《花生学报》1994,(3):10-11,14
1991和1993年从湖北红安花生青枯病病地采集的花生种子,未经晾晒直接播于温室,青枯病发病率分别为4.8%和7.7%;种子进行青枯菌分离,带菌率4.9%;但风干2个月后播种,未见传病现象。另外,花生种子用病菌悬浮液浸泡24小时后,经烘,晾,晒干燥处理3天,当含水量降到10%左右时,分离不到青枯菌。  相似文献   

20.
采用80℃水浴处理与稀释涂布法从莺歌海盐场30%盐度晒盐池底泥中分离获得215株芽胞杆菌。采用16S rDNA PCR-RFLP与16S rDNA序列分析技术,对分离的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16S rDNA PCR-RFLP酶切图谱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100%的相似性水平上,分离菌株归属到9种酶切类型。16S rDNA测序结果显示,这些菌株主要分布在Pontibacillus、Halobacillus、Oceanobacillus和Bacillus等4个属,其中Pontibacillus为优势属。有7株芽胞杆菌的16S rDNA序列与数据库中相应模式菌的最大相似性在97.4%~99.0%之间,有可能为芽胞杆菌新种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