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究枇杷果实重要性状的遗传倾向以及果实性状间的相关关系,以期为枇杷杂交育种的亲本选配提供参考。【方法】对宁海白与大房杂交产生的130株F1杂种后代的7个果实重要性状进行调查以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调查的7个果实性状均呈正态分布,其中果肉厚度、果实横径、果实质量、果实纵径等4个性状表现出趋低遗传倾向;种子数、种子质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3个性状表现出趋高遗传倾向。相关性分析显示,果实质量与其他6个性状均呈极显著相关,而通径分析显示,果实横径、种子质量、果肉厚度、果实纵径、种子数是影响果实质量的主要因素,其中果实横径和种子质量对果实质量的影响最大,而种子数的影响最小。【结论】7个果实重要性状均为数量性状,其中果肉厚度、果实横径、果实质量、果实纵径遗传倾向趋于趋低遗传,种子数、种子质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趋高遗传;果实横径和种子质量是影响果实质量的关键性状。  相似文献   

2.
苹果不同果形果实性状及其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皇家嘎拉”和“藤木一号”苹果正反交171株F1代的果实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果形苹果果实基本性状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苹果不同果形果实以单果重变异较大,横径变异较小;9种果形果实纵径或横径增加时,其单果重均会显著或极显著增加,果肉硬度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愈高时,单果重会产生下降趋势,在果形指数越小(扁圆形)或越大(卵圆形、长圆锥形)时,单果重有升高的趋势;果实纵径增加时,长圆锥形果实果形指数增加最为显著,而果实横径减小时,短圆锥形果形指数增加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杏果实主要性状的遗传倾向以及其在正、反交后代中的遗传差异,为杏育种过程中的父母本选配以及后代性状表现的预测提供依据。【方法】对‘串枝红’与‘赛买提’正、反交组合的单果质量、果面盖色、果实形状、果肉硬度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性状进行了调查,每株杂交后代调查10个果实。【结果】正、反交后代果实大小(单果质量与果实纵、横、侧径)均有偏小的遗传倾向;果面盖色属于质量性状,有彩色相对于无色为显性;果实形状(果实外观形状、纵径/横径、侧径/横径)果实形状表现为趋圆的遗传倾向;正、反交后代果肉硬度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呈偏低遗传的倾向;果实风味表现为偏酸的遗传倾向。【结论】‘串枝红’与‘赛买提’正、反交后代单果质量、纵、横、侧径多为累加效应形成,且正、反交组合果实累加效应相似,均完全解体;两组合可溶性固形物虽然存在加性效应数量性状的解体,但在子代中由于新的累加效应形成,后代出现超高亲株系。  相似文献   

4.
核桃杂交后代叶片与果实性状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5个核桃杂交组合的374个后代为试材,调查与测定了叶片和果实的10个性状,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核桃育种和早期选种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坚果横径、纵径和壳厚与单果质量在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中均达显著水平;叶片各性状和单果质量的相关性不显著;通径分析的结果表明,坚果纵径、横径、壳厚和比叶重对单果质量的通径系数分别为0.160 4、0.626 3、0.290 8、-0.163 9,这4个因素对坚果单果质量的贡献达极显著效应,是影响核桃单果质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枇杷种质资源果实若干性状及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224份枇杷种质果实11个性状的分布情况及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枇杷种质资源果实的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食率、果实纵经、果实横径、果实侧径、果形指数、萼片长度、萼片基部宽度、萼筒宽度和深度等11个性状存在广泛的分布,变异系数在11.81%~48.92%之间,分布区间以单果重为最大,果形指数为最小;(2)果形指数不能完全反映果实形状;果形指数在0.91~1.10之间的种质果形最为丰富;(3)单果重与果实纵径、果实横径、果实侧径、萼片长度、萼片基部宽度、萼筒深度、可食率及果形指数等8个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可食率与单果重、果实纵径、果实横径、果实侧径、萼片长度、萼片基部宽度、萼筒深度及果形指数等8个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果形指数与果实纵经、单果重、萼筒深度、可食率等4个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新疆野核桃坚果表型性状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经典形态差异分析方法,了解新疆野核桃种质坚果表型性状多样性,为新疆核桃种质起源研究及资源保护等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对34份新疆野核桃种质的16个描述性状和11个数量性状进行测定,参考《GB/T20398—2006核桃坚果质量等级》和《核桃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等标准进行相关性状测定,应用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方法对新疆野核桃坚果表型性状进行评价。【结果】不同新疆野核桃种质间存在显著差异,34份野核桃种质坚果大小有变小的趋势。11个数量性状平均变异系数为9.92%,其中单果仁质量变异系数最大,为19.98%,横径变异系数最小,为5.22%。相关性分析发现,11个数量性状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其中有29对性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2对呈显著正相关,1对呈极显著负相关,1对呈显著负相关。通过聚类分析将34份种质划分为8个类群。【结论】新疆野核桃在表型性状上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单果质量、单果仁质量、果形指数、壳胴、出仁率、核壳厚度可以作为新疆野核桃坚果品质评价和良种选育的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7.
【目的】进一步完善我国梨种质资源描述评价体系,确定梨若干果实数量性状的分级评价指标及参照品种。【方法】对国家果树种质兴城梨圃保存的梨11个种456份资源和114份新品种共570份材料的9个果实数量性状进行数据采集及整理,使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绘制各数量性状频率分布直方图,进行分级评价并选取参照品种。【结果】梨种质资源果实数量性状变异系数最大的是可滴定酸含量,为128.43%。9个果实数量性状数据均为偏正态分布。使用等距法绘制各果实数量性状频率分布图,果梗长度和果梗粗度采用5级分级,果心大小采用4级分级。由于脆肉型梨(含白梨、砂梨和脆肉型梨新品种)、西洋梨和秋子梨单果质量、果实横径、果实纵径、果肉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6个性状差异显著,因此分别进行分级,相应分级标准为:脆肉型梨和西洋梨的单果质量、果实横径和果实纵径采用4级分级方法,秋子梨的单果质量、果实横径和果实纵径采用3级分级方法;果肉硬度均采用3级分级方法;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可滴定酸含量均采用5级分级方法。每个性状的各等级选取2个参照品种。【结论】梨种质资源9个果实数量性状中可滴定酸含量的变异系数...  相似文献   

8.
以八月红×红香酥、苹果梨×八月红、苹果梨×丽江面梨和苹果梨×红香酥的539株杂交F_1代单株为试材,对梨果实性状在杂交过程中的遗传变异及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果形、风味和单果质量等3个性状在F_1代的变异系数均大于40%,属于高变异性状;萼洼宽度、果肉类型、果实纵径、果实横径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5个性状的变异系数均小于20%,属于低变异性状。单果质量和果形在F_1代的变异情况受杂交亲本影响较大,梗洼深度、果心大小和果实横径的变异受杂交亲本的影响较小。果实纵径、果实横径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F_1代呈正态分布,分级描述性状表型的分布不均匀。单果质量与果实横径之间、单果质量与纵径之间、横径与纵径之间、果肉类型与果肉硬度之间、果形与纵径之间、萼洼深度与萼洼宽度之间、梗洼深度与梗洼宽度之间均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以为梨杂交育种合理地选择育种亲本、提高育种效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以辽宁省果树所试验园现有苹果杂种树为试材,探讨了苹果粗皮病的发生对叶片和果实生长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苹果粗皮病发生程度与叶片纵径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叶片长度显著变小,与叶片横径、叶面积、叶形指数、叶柄长和粗负相关,与叶片厚度和叶柄粗度正相关;苹果粗皮病感染程度与B、Ca、Mg、Mn、K等5种矿质元素有负相关趋势,而与N、P、Zn、Fe等4种矿质元素存在正相关趋势;未结果树粗皮病的发生程度显著高于结果树;苹果粗皮病的发生程度与实生树果实的经济性状,除与果形指数间显著负相关外,与单果重、果实硬度、果实固形物、果实可溶性糖、果实可滴定酸、果实糖酸比、果实Vc等性状均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0.
以黄骅古贝壳堤18株野生酸枣为试材,连续2年测定其果实的形态和营养指标,分析评价其果实性状变异,以期促进黄骅古贝壳堤野生酸枣资源开发利用。结果表明:黄骅古贝壳堤酸枣果实性状存在较大变异,不同种质之间果实性状差异显著。在果实形态指标中,单果质量变异最大,其变异系数可达30.12%;果实纵径变异系数最小,仅为5.65%。在果实营养指标中,糖酸比变异最大,变异系数达到了59.47%;可溶性糖最小,其变异系数仅为38.81%。此外,单果质量和果实横径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单核质量以及单果质量和糖酸比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与可滴定酸以及可滴定酸和糖酸比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新疆野苹果分离群体的构建和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建立合适的用于构建新疆野苹果遗传连锁图镨的分离群体,【方法】以新疆红肉苹果和‘红富士’为材料,利用人工授粉方法构建了分离群体,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作图亲本多态性、杂种纯度和群体内部的遗传结构进行了检测。【结果】结果表明,新疆红肉苹果和‘红富士’的遗传差异较大;排除了15株不确定的个体,确定110株作为新疆野苹果遗传图谱构建的作图群体;株系间无重复现象;64对SSR引物组合在作图亲本间共检测到232个多态性位点,其中有191个位点在P<0.01水平上符合孟德尔期望分离比,占多态性位点总数的82.30%。【结论】选取该群体作为构建新疆野苹果遗传连锁图镨的分离群体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筛选苹果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中最适内参基因,【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5个传统内参基因18SrRNA、ACTB、GAPDH、UBQ、TUB在苹果不同基因型、不同组织、果实不同发育时期的mRNA表达差异情况。供试的6个不同基因型苹果分别为:新疆野生苹果、八棱海棠、丽江山荆子、‘津轻’、‘国庆’、‘金冠’;6种不同组织为果皮、果肉、叶片、愈伤组织、花瓣、种子;5个果实发育不同时期为花后28、50、74、95、115 d。【结果】经geNorm程序分析发现5种内参基因的表达稳定性各异,UBQ在果实不同基因型和不同发育时期的基因表达分析中最稳定;ACTB和UBQ在6种不同组织中表达均稳定。【结论】UBQ在参试样品中表达均比较稳定,是研究苹果基因表达分析中理想的内参基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种质资源评价是资源研究工作的重要环节,而数量性状的合理分级是种质资源评价的基础,因此对普通杏的143~478份品种资源果实数量性状进行统计分析和概率分级。【方法】果实数量性状平均单果质量、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性糖、可滴定酸、维生素C含量、核鲜质量、核干质量和仁干质量9项指标,根据K-S正态性检验和χ2检测对果实数量性状进行分级。【结果】果实数量性状的变异较为丰富,其中硬度的变异系数最大,为55.46%;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小,为14.95%。经K-S正态性检验对符合正态分布的数量性状统一用(X-1.2818S)、(X-0.5246S)、(X+0.5246S)和(X+1.2818S)4个点分为5级,使1~5级的出现频率分别为10%、20%、40%和20%、10%,根据χ2检测,对符合正态分布的数量性状进行概率分级。【结论】杏果实的遗传多样性丰富,将果实数量性状进行概率分级是比较理想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叶绿体基因(cpDNA)标记,对近十年间在我国苹果属植物的主要密集分布区收集的15种苹果属植物的叶绿体DNA进行序列变异分析,开展其遗传分化和遗传结构研究。【方法】利用4对叶绿体DNA引物扩增722份种质的4个非编码区trn H-psb A、trn S-trn G spacer+intron、trn T-5’trn L和5’trn L-trn F,对每个基因间区正反向测序获得的序列进行人工校对后,使用MEGA 7.0进行序列拼接和比对,使用Dna SP ver5.10.01计算叶绿体DNA的遗传多样性参数,利用Arlequin v3.5分析标准分子变异(AMOVA),运用Net Work ver4.6.1.2构建种内居群间的叶绿体DNA单倍型邻接网络关联图。【结果】4个cp DNA区域经测序、拼接、比对和合并之后的片段长度为4 120 bp,共有579个多态性变异位点,单倍型为100个,核苷酸多样性(Pi)和单倍型多样性(H_d)分别为0.008 52和0.879。Tajima’s D检验中,15种苹果属植物的4个cp DNA区域合并后遵循中性模型。AMOVA分析表明,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种群内,但种群间遗传变异也占较大比重。【结论】中国原产苹果属植物在叶绿体DNA水平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苹果属植物不同种具有不同的演化路线,各个种间以及种内起源演化关系错综复杂。山荆子和新疆野苹果的部分种质占据较为古老的单倍型,并在发展演化过程中经历过种群扩张。苹果属栽培种中国苹果、花红、楸子和八棱海棠的部分单倍型晚于部分新疆野苹果的单倍型。  相似文献   

15.
新疆野苹果叶形性状变异及其与SSR标记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从新疆天山地区新疆野苹果600个无性系中筛选得到的18个优系为研究对象,调查其叶形性状变异,并进行了SSR分子标记分析,探究叶形性状与SSR标记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调查的15个叶形性状在无性系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平均变异系数最大的为叶尖角α(达到25.39%),叶形指数L1/L3最小(仅为10.31%);叶片长的重复力最大(达到0.967),叶形指数L1/L3最小(仅为0.495)。以15个叶片性状为依据,可将各无性系完全区分开,并分为3类,各无性系间的遗传距离变化在1.293~7.235间。用均匀分布在17个染色体连锁群上的30对多态性SSR引物对18个无性系进行聚类分析,可将各无性系完全区分开,并可分为4类,各无性系间的遗传距离为0.089~0.689,平均遗传距离为0.433。所有叶形性状聚类结果与所有SSR标记聚类结果不相关。以单一叶形性状聚类结果与经过筛选的部分SSR标记聚类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绝大部分达到极显著相关,且大部分引物组合表现为累积效应,表明叶形性状与部分SSR位点具有紧密关联。  相似文献   

16.
河南垂丝海棠品种数量分类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在对河南省垂丝海棠品种进行调查的基础上, 把数量分类学中的Q型聚类分析方法应用于经鉴定命名的花果性状齐全的28个品种的分类, 并对51个性状进行了R型聚类分析。Q型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 花瓣数和果实形状应作为垂丝海棠划分品种群的标准, 并由此将垂丝海棠分为3个品种群: 单瓣海棠品种群、圆果海棠品种群和梨果海棠品种群; 3个品种群的演化顺序为单瓣海棠品种群→圆果海棠品种群→梨果海棠品种群。此外, 聚类分析还表明花朵大小, 果实大小, 花梗和果梗是否下垂, 有无刺状枝,花序下嫩枝长, 开花时幼叶颜色和着毛状况, 花丝颜色等性状可以作为品种群下划分品种的标准。R型聚类分析的结果揭示了51个性状特征中, 幼叶长和幼叶叶柄长(r= 0.897) 、老叶长和老叶叶尖距(r =0.847) 、花冠直径和花瓣长(r=0.761) 、老叶长和老叶中宽(r= 0.721) 、果实纵横茎和果实形状(r=0.710) 、花瓣数和花药色( r = 01747) 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17, 相关性较强; 其它性状对进化均具有独立作用, 对以后进行苹果属观赏海棠分类性状的选择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观赏海棠‘王族’自然杂交后代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叶、花形态性状分析及AFLP标记技术,对50份‘王族’(Malus‘Royalty’)观赏海棠的自然杂交后代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自然杂交后代叶和花18个形态指标的变异系数在3.44% ~ 42.68%之间,其中托叶长、托叶宽、叶面积、叶片鲜样质量、花瓣宽、花梗长的变异系数在20%以上,多样性特征显著。9对AFLP分子标记引物共扩增得到349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303条,占总数的86.8%。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24 ~ 0.36之间,Shannon信息指数在0.36 ~ 0.53之间。分析认为,‘王族’自然杂交后代不论是在形态水平上还是在分子遗传水平上都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尤其是形态上的差异更为显著。这些变异为观赏海棠选择育种提供了良好材料。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不同滴灌施肥技术参数对苹果品质的影响。【方法】设置一行树单、双行管(P1、P2)、滴头间距30 cm、50 cm(D1、D2)、施肥间隔期15 d、30 d(T1、T2),氮肥形态尿素、尿素硝铵溶液(U、UAN),分析了苹果单果质量、可溶性糖、维生素C含量等品质指标随不同滴灌施肥技术参数的变化情况。【结果】滴灌管布置方式和滴头间距对单果质量、纵横径影响显著,对果形指数影响不显著。滴灌管布置方式对维生素C和可溶性糖含量影响显著,对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含量等品质指标影响不显著。在对单果质量、纵横径及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方面,滴灌管布设方式和滴灌间距间也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表现为,一行两管高于一行一管处理。滴头间距对可滴定酸、可溶性糖、维生素C含量,以及糖酸比、硬度影响均显著,表现为滴头间距50 cm高于滴头间距30 cm(可滴定酸含量、硬度除外)。施肥间隔期对可滴定酸、糖酸比、固酸比和硬度影响显著,表现为施肥间隔期15 d高于施肥间隔期30 d(可滴定酸除外)。氮肥形态对单果质量、可溶性糖含量、糖酸比、硬度4项指标影响显著,且UAN较U分别提高9.71%、42.27%、47.37%、5.25%。【结论】采用基于主客观组合赋权的TOPSIS模型进行苹果品质综合评价指标排序,筛选出综合品质最优的滴灌施肥技术参数为一行两管、滴头间距50 cm、施肥间隔期15 d、尿素硝铵溶液处理组合。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湖南辣椒品种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间的相关性,以湖南本地16个辣椒品种为材料,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田间鉴定,分析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系数及通径分析系数。试验结果表明,湖南的主要辣椒品种间产量、株高等8个性状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有选育价值;鲜果产量与果宽、单果鲜质量、单株挂果数均呈显著正相关;农艺性状对辣椒鲜果总产量的直接贡献依次为:单株挂果数(0.648)单果鲜质量(0.629)果宽(0.511)果长(0.328)果肉厚(0.304)果柄长(-0.014)株高(-0.1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