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鲮鱼     
我国目前养殖的鲮鱼品种有3种.即广东土鲮、印度露斯塔野鲮(简称野鲮)和麦瑞加拿鲮(简称麦鲮).其中野鲮和麦鲮是东南亚诸国主要养殖鱼类之一。1978年泰国ADK养鳗公司赠送我国广东省食品公司一批野鲮,八十年代末广东省又从印度引进麦鲮进行饲养,目前均已成为广东、广西、福建一带池塘养鱼的主要养殖品种之一。  相似文献   

2.
麦瑞加拉鲮简称麦鲮,属鲤科、耙亚科、鲮属,亚热带底栖鱼类,原产印度(又称印度鲮)。20世纪80年代由珠江水产研究所引进。90年代在广东地区大力推广养殖。目前,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区也开始大面积养殖。麦鲮在分类上与我国华南地区传统养殖的鲮鱼同为鲮属,是印度四大养殖鱼类之一。经引进我国试养,证实具有食性广、生长快、个体大、适应性强、容易养殖等优点。现将其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李建华 《内陆水产》2005,30(8):23-23
麦鲮又称麦瑞加拉鲮,是印度的四大养殖鱼类之一,属鲤科、鱼巴亚科、鲮属,亚热带底栖鱼类。体形似河中的刁子鱼(鲴鱼类),眼睛为红色。具有适应性强、耐低氧、食性广、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起捕率高、肉质细嫩味美等特点,在长沙地区得到很好的推广利用.现将麦鲮的池塘养殖方法总结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4.
林易  陆露 《内陆水产》2004,29(4):21-21
露斯塔野鲮简称野鲮.1978年从泰国引进我国养殖,属底栖鱼类。其体形呈棒状,腹部圆,头部扁平.吻钝.体色为深青绿色.背部颜色较深,腹部灰白.鳞片大.多数鳞片有红色斑.眼带红色.各鳍条粉红色。水温低于12℃停止摄食,最低临界温度7℃,最适生长水温20℃~30℃;耐肥、耐低氧、抗病力强、食性杂、生长快、群体产量高、外形美观。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肌间刺少、营养丰富。现将野鲮池塘养高产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蒋金华 《内陆水产》1992,(3):25-25,40
露斯塔野鲮是个体大,食性广、杂的淡水养殖鱼类。但其苗种期阶段成活率低,1984,1990年我区池塘套养野鲮苗成活率仅28%。为提高野鲮苗种成活率,探讨其培育方法,为生产单位提供规格40克/尾左右的隔年鱼种。作者于1991年在和平渔场开展了野鲮苗种培育试验。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露斯塔野鲮池塘养殖技术,达到大面积推广养殖的目的。1990年我们承担了湖南省科委、衡阳市科委下达的“露斯塔野鲮池塘养殖技术研究”课题,其研究内容包括:露斯塔野鲮人工繁殖技术;苗种培育技术;池塘混养技术及增产效益对照试验、调查等。各类试验除有单项试验报告和材料外,现将其养殖技术综述如下: 一、人工繁殖鱼苗技术 1、亲鱼选留和培育:1987年,我们组织和平乡和平村渔场从广东引进露斯塔野鲮苗2万尾,经发花培育转入成鱼塘混养,当年体重达156g。从中选留了50尾作为后备亲鱼,经两年放养和越冬培育,即1989年冬露斯塔野鲮体重达2.2公斤。从中选择无病无伤,体质健壮的露斯塔野鲮  相似文献   

7.
叶星  刘家照  洗炽彬 《水产科技》1990,(3):23-24,31
麦瑞加拉鲮鱼(以上简称麦鲮)是南亚次大陆国家传统的养殖鱼类之~。1982年自国外引进珠江水产研究所。麦鲮为杂食性底层鱼类,生长快,个体较大,易养殖。在池塘中混养净亩产可达50—100公斤。麦鲮的人工繁殖,在南亚次大陆国家已获成功。为了使麦鲮迅速地在我国繁衍并发展其养殖,作者于1985—1986年进行了麦鲮人工繁殖试验.并取得成功。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 露斯塔野鲮是个体大,生长快,食性广、杂的淡水养殖鱼类。为了评价其养殖价值,探索其养殖方式,为生产单位提供一些数据,作者于1981—1982年进行了露斯塔野鲮与鲮鱼(为了方便叙述,露斯塔野鲮和鲮鱼,以下分别简称野鲮和土鲮)个体生长速度、群体生产力比较的初步研究,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野鲮(Labeo rohita),又叫泰国野鲮或印度野鲮,原产于印度,后又移入泰国,学名为露斯塔野鲮。其形态似鲩非鲩,似鲮非鲮,其胸、腹、臀、尾、背鳍均呈淡粉红色,饲养三周年体重可达四斤以上。一九七八年由泰国一华侨商社ADK养鱼公司赠给广东省食品进出日公司。时过三周年,  相似文献   

10.
露斯塔野鲮     
《广西水产科技》1983,(2):18-20
露斯塔野鲮labeo rohita原产印度露斯塔地区,1978年由泰国ADK养鳗有限公司赠给广东省食品公司,1981年冬从珠江水产研究所引进我区重点社、队、农场试养,翌年又连续引进,分别在我区重点社、队、农场试养;今年六月份二冬龄露斯塔野鲮亲鱼首次在我区经人工催产繁殖成功。  相似文献   

11.
<正> 露斯塔野鲮(以下简称野鲮)是比鲮鱼(以下简称土鲮)生长快、个体大,群体产量高、生产潜力大、深受生产者欢迎的淡水养殖鱼类。初步品尝认为野鲮肌纤维较粗,鲜味逊于土鲮。为探讨其原因以及进行营养学的评价,作者于1982年对野鲮和土鲮进行了营养成分的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2.
麦瑞加拉鲮鱼(简称麦鲮)属鲤科,鲃亚科。鲮属,原产于印度,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末引进。麦鲮体长、侧扁、圆筒形。浅红色的尾鳍基部有一明显的黑斑(苗种期更明显),口下位,背部青色,腹部银白。麦鲮是一种亚热带鱼类。不耐低温。水温在7-9℃以下被冻死,11℃以下冻伤,15℃左右时停食,18℃以上时可越冬。麦鲮在我国主要分布于珠江流域及海南省.现常作养殖鳜鱼的阶段性饵料鱼被长江流域的养殖单位引进和养殖。麦鲮食性杂,主要以植物性饲料为食.也食部分浮游动物,人工饲料中喜食菜粕类和未完全消化的畜禽排泄物。麦鲮具有耐密养、群体产量高、抗病力强、养殖周期短、易起捕。外形美观、肉质鲜嫩等优点,深受广大生产者和消费者喜爱。现将麦鲮的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罗思荣 《水产科技》1993,(5):19-19,18
近几年来,许多地方均出现了暴发性鲢、鲮、鲤、鲫等养殖鱼类出血病。其症状为鱼鳝条基部充血,腹积血水,肛门流出血水状粘液。病情来势很猛,传染速度快,危害性极大,给养鱼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如本市梅江区三角镇养鱼专业户梁启昌、钟健辉,有13公顷多池塘,连续两年出现大规模暴发性出血病,一天就死鱼几百公斤,损失极为严重。1992年,  相似文献   

14.
1982年7月1日,我县通过广西水产研究所从珠江水产研究所引进了一批露斯塔野鲮(简称野鲮)鱼苗。在试养中,我们对野鲮的性状、习性和食性进行了观察。现将初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洗炽彬  刘家照  叶星 《水产科技》1990,(4):20-22,32
麦瑞加拉鲮鱼(Cirrhinus mrigala)(下称:麦鲮)原系南亚次大陆国家的养殖鱼类。1982年引进我国。经几年的饲养观察,证实此鱼是杂食性底层鱼类,具有生长快、个体较鲮鱼(Cirrhinus molitorella)(下称:土鲮)大,且易于养殖等优点,适当地与家鱼混养,可以提高池塘的鱼产量。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斑鳠(图见彩中插2)人工养殖经验,笔者曾分别在池塘和网箱中进行斑鳠养殖试验,在池塘中养殖,由于池水富营养化、透明度比较低等原因,斑鳠体色变黑,肉质品味远不如在河道野生的斑鳢。而存河道中设置网箱饲养的斑鲮体色不变,肉味和在河道野生的斑鲮一样鲜美,价格也相差无几,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将网箱养殖斑鳢的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贺红川  任旺 《科学养鱼》2006,(7):8-9,I0001
华鲮(Sinilabeo rendahli,图见彩中插2)属鲤形目,鲤科,野鲮亚科,华鲮属。俗称:青龙棒,桃花棒,野鲮鱼,青衣子,是广大消费者最喜好的水产品之一。合川市三江水生生物研究所于2002年始对华鲮进行驯养及人繁研究取得成功,并解决了苗种培育相关问题。本试验采用自繁华鲮水花在3年中进行了苗种培育,得到了本地区华鲮鱼苗和鱼种培育阶段的最佳放养密度,和在此密度下的养殖周期,为广大养殖户进行华鲮的苗种培育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8.
露斯塔野鲮(简称野鲮),原产于印度露斯塔地区,1978年引入我国,1982年7月1日,通过自治区水产研究所,从珠江水产研究所引入王林县试养。现把两年来的试养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一年两季高密度培育麦瑞加拉鲮鱼种试验刘正坤,朱德泉,赵智毅(株洲市畜牧水产局412000)麦瑞加拉鲮鱼(简称麦鲮)原产于东南亚诸国,“1984年珠江水产研究所从孟加拉国引进,目前已是广东、广西池塘主要养殖品种之一。1992年株洲市首次从广西南宁引进,...  相似文献   

20.
广州市白云区现有养鱼面积44,743亩,鱼塘26,369亩,近年来,随着放养密度与养殖面积的增加.管理措施不当,鱼塘出现鲮、鲫等鱼的暴发性流行病,给养殖生产者造成经济损失。为此,我们进行了暴发性鱼病的防治技术工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