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稻种子包衣剂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15%多福悬浮种衣剂对水稻种子进行包衣处理,研究发现:在秧苗期,该种衣剂能提高秧苗茎蘖数、根长、鲜重和叶绿素含量,对苗高、叶龄和根数的影响不明显.对水稻经济性状及产量调查发现,种衣剂能显著提高每窝穗数、有效穗、穗平均着粒数、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对株高、穗长、穗平均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不同机插取秧量对杂交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杂交稻机插适宜取秧量,选取大面积种植的杂交稻品种Y两优1号及中浙优1号为材料,设置2,4,6,8,10档5个机插取秧量,研究其对杂交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机插取秧量的增大,杂交稻机插质量明显上升,漏秧率显著减小,田间基本苗数及群体茎粟数均有所增加。同时,机插取秧量的增大引起植株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增加,但其干物质主要集中在茎叶部位,穗部干物质积累量没有明显提高。从最终产量表现来看,随着机插取秧量的增大,产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较小的取秧量导致田间水稻有效穗数不足,而较大的取袂量则降低了水稻结实率。综合两品种试验结果,机插最适取秧量为6档,成穗率高的品种可降至4档。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不同穗粒结构杂交稻品种高产栽培的增产因素,以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穗粒结构不同的杂交稻汕优63、Ⅱ优838、丰两优四号3个品种为试验材料,根据3个品种参加区试的产量构成,进行有效穗、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4个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分析、4个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关分析、4个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穗数多、每穗粒数中等的汕优63,高产栽培增产的主要因素是提高有效穗与每穗粒数,对增产的贡献率分别为37.3%和38.1%,提高结实率对增产的贡献率为24.1%;穗数中等、每穗粒数较多的Ⅱ优838,高产栽培增产的主要因素是提高有效穗,对增产的贡献率为62.2%,提高每穗粒数对增产的贡献率为26.2%;穗数较少、每穗粒数多的大穗型品种丰两优四号,高产栽培增产的主要因素是提高有效穗和每穗粒数,对增产的贡献率分别为49.2%和44.8%。可见,穗数多、每穗粒数中等的品种高产栽培的增产因素是提高有效穗与每穗粒数,同时提高结实率;穗数中等、每穗粒数较多的品种高产栽培的增产因素是提高有效穗,同时提高每穗粒数;穗数较少、每穗粒数多的大穗型品种高产栽培的增产因素是提高有效穗和每穗粒数。  相似文献   

4.
优质香稻黔香优302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全香型杂交水稻新组合黔香优302的主要农艺性状及其在贵州省5个试验点的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黔香优302每穗实粒数、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变异系数较大,各农艺性状中对产量影响最大的产量因子是每穗实粒数、千粒重、有效穗数,其中有效穗数对产量的直接正向作用最大,有效穗数与每穗粒数之间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在栽培技术上,应主攻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与结实率,并协调有效穗数与每穗实粒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单本密植机插对杂交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单本密植机插和常规机插对杂交稻分蘖动态、干物质积累、辐射利用率和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在湖南省浏阳市以杂交稻泰优390、五优308为材料和在广东省肇庆市以五优308为材料,进行印刷播种和常规播种的秧苗素质比较以及单本密植机插和常规机插的大田栽培试验。结果表明,两试验点印刷播种的叶龄、白根数、总根数、茎基宽、地上部干重和地下部干重均明显高于常规播种。单本密植机插的最高分蘖数和有效分蘖数显著低于常规机插,但单本密植机插的每穗粒数、总颖花数、结实率和千粒重高于常规机插,增产10.28%~13.96%,达到显著水平。从穗部性状来看,单本密植机插的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穗长、着粒密度和单穗重均显著高于常规机插。在生长前期,单本密植机插的干物质积累和叶面积指数低于常规机插,而成熟期干物质量比常规机插高0.61%~9.45%,且收获指数显著高于常规机插。此外,单本密植机插的截获辐射量和截获率低于常规机插,而辐射利用率显著高于常规机插。由此可见,杂交稻单本密植机插不仅可以降低用种量、提高秧苗素质,还能增加每穗粒数、总颖花数、千粒重及提高结实率、收获指数和辐射利用率,从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杂交水稻不同移栽规格及密度对产量影响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移栽密度1.33万窝/667m2条件下,A处理(0.3×0.14)m(每窝插1粒谷秧),单产863.8kg/667m2产量居第1位;其次是D处理(0.23×0.18)m(每窝插1粒谷秧),单产823.4kg/667m2产量居第2位;产量居第3是B处理(0.27×0.15)m(每窝插1粒谷秧),单产820.4kg/667m2;产量居率4位D处理[(0.33+0.17)×0.17]m(每窝插1粒谷秧),单产794.7kg/667m2。在移栽密度0.67万穴/667m2条件下,E处理(0.3×0.27)m(每窝插2粒谷秧),单产734.7kg/667m2居第5位;产量居6位的是F处理[(0.45+0.27)×0.23]m(每窝插2粒谷秧),单产708.0kg/667m2。在白泥大坝水稻移栽密度在1.33万窝/667m2比较适宜,移栽方式以宽行窄株为好。  相似文献   

7.
母本秧龄和穴插谷粒数对苗穗结构,穗部性状及制种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母本秧龄对基本苗和上林穗有显著的影响,对穗平着粒数,实粒数有显著影响,对穗平着粒数,实粒数有显著影响;穴插谷粒数对基本苗,上林穗和穗着粒数影响很大,对最高苗也有显著影响。汕优63制种母本穴插3粒谷,插25d左右的秧龄,具有较合理的群体结构和穗粒结构,制种易获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8.
爪哇稻与其杂交种的性状相关性和超亲优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爪哇稻在长沙表现为大穗、大粒、分蘖少、生育期长和植株高。培矮64S/爪哇稻组合在秆高、穗长、单株有效穗、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单株产量、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方面存在正向超亲优势,在播始历期、结实率和千粒重方面存在负向超亲优势,杂种秆高与父本穗长、杂种穗长和父本穗长、杂种每穗总粒数与父本每穗总粒数和穗长、杂种每穗实粒数与父本每穗总粒数、杂种千粒重与父本每穗总粒数之间分别存在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  相似文献   

9.
选用3种穗型水稻品种,设置3种钵苗机插密度,以毯苗机插为对照(CK),系统研究钵苗机插不同密度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穗部性状、冠层叶系配置、茎秆物理特性和抗倒伏的影响,旨在探明水稻钵苗机插配套不同穗型品种适宜栽插规格及其增产特点;同时,阐明钵苗机插不同密度下水稻株型特征和抗倒伏特性。结果表明:(1)3种钵苗机插密度处理下,大穗型品种产量随密度降低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但均显著高于CK;中、小穗型品种产量有随着密度降低而下降的趋势。不同穗型品种穗数随着密度降低而显著减少,每穗粒数显著增加,结实率和千粒重无明显变化规律。(2)钵苗机插下不同穗型水稻品种的穗长、着粒密度、单穗重、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一次枝梗粒数和二次枝梗粒数均随密度降低而增加,且高于CK;一、二次枝梗数比值和一、二次枝梗粒数比值随密度降低而呈下降趋势。(3)钵苗机插下不同穗型水稻品种的上三叶的叶长、叶宽、叶基角、披垂度和比叶重随着密度降低而呈增加趋势;且上三叶的叶长、叶宽和比叶重高于CK。(4)随着密度降低,不同穗型品种钵苗机插水稻基部N1、N2、N3节间长度减少,茎秆粗度、茎壁厚度和节间干重增加,穗下节间长、秆长、株高、重心高增加,而相对重心高有减小趋势。(5)不同穗型品种钵苗机插水稻基部节间N1、N2、N3抗折力和弯曲力矩随着密度降低而增加,倒伏指数呈下降趋势,且低于CK。说明水稻钵苗机插配套大穗型品种宜适当降低密度,增加每穗粒数以获高产;中穗型品种需兼顾穗数和每穗粒数,提高群体颖花量而增产;小穗型品种依靠穗数而提高产量。水稻钵苗机插降低密度能改善穗部性状和增加上三叶的叶面积,但增大了叶基角和披垂度,同时利于缩短基部节间长度,增加基部节间粗度、茎壁厚度和充实度,从而提高抗折力,降低倒伏指数。  相似文献   

10.
籼糯稻产量性状及育种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提高常规籼糯稻育种和栽培水平及效率,通过相关和通径分析,研究40个早籼糯以及61个晚籼糯新品系和品种的产量性状对产量的效应及其相互关系,并结合育种实践探讨籼糯稻高产育种的主攻方向。结果表明:早籼糯各产量性状除生育期、结实率外均与产量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株高、穗长与每穗粒数之间的相关分别达极显著、显著水平,有效穗数对产量贡献最大(46.41%),其次为每穗粒数(34.16%);晚籼糯的每穗粒数、有效穗数与产量的正相关分别达极显著、显著水平,株高与每穗粒数、穗长之间的相关也达显著水平,每穗粒数对产量贡献最大(38.80%),其次为有效穗数(33.80%)。并根据试验结果和育种实践,提出早籼糯稻的育种主攻方向是在一定千粒重基础上重点提高有效穗数,并通过适当提高株高、穗长来增加每穗粒数;晚籼糯稻育种主攻方向是在一定有效穗数的基础上着重提高每穗粒数,并通过增加植株高度来提高穗长和每穗粒数。  相似文献   

11.
安丰A是福建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选育的野败籼型三系不育系,贵州省已经利用该不育系配制育成了3个杂交稻组合,通过了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研究安丰A的生育特性、开花习性、种植密度、基本苗等能够促进其繁殖产量提高,进而加速该不育系在贵州省的应用。对母本安丰A设置了相同行距下不同株距和每穴插不同谷苗数的种植密度试验,研究不同密度对安丰A的抽穗期、盛花期、有效穗、穗长、实粒数、繁殖产量、千粒重等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种植密度对安丰A的盛花期、实粒数、有效穗、繁殖产量等有较大的影响,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而对抽穗期、千粒重、穗长的影响不大;穴插不同谷苗数对安丰A的穗长、有效穗等有较大的影响,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对抽穗期、盛花期、千粒重、每穗实粒数等影响不明显。安丰A在种植密度为17.25万~22.16万穴/hm~2,每穴插3粒谷苗情况下繁殖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不同基本苗机插对中稻1号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共设6个不同基本苗机插处理,分别为A(每穴2苗)、B(每穴3苗)、C(每穴4苗)、D(每穴5苗)、E(每穴6苗)、F(每穴7苗).结果表明,在D处理条件下,中稻1号的有效穗、穗长、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最高,获得高产的主要原因是单位面积穗数及每穗粒数的增加;中稻1号不同基本苗机插12d后(6月30日)初始分蘖,至7月25日,处理C、D、E、F分蘖达高峰期,处理A、B分蘖高峰期晚5d.相同机插时间下,适龄移栽的中稻1号D、E、F处理在移栽至拔节阶段的群体生长速率均高于A和B处理.拔节(7月20)至抽穗阶段(8月15)的E和F处理群体生长下降速率均高于D处理.中稻1号每穴不同基本苗机插10叶前发生分蘖均能成稳,分蘖时间跨度小,成穗质量相对较好,结实率高.另外,D处理的成穗数最高,达到358.68万穗/hm2,成穗数由高到低依次排列为D>E>F>C>B>A.综上所得,中稻1号机插最适每穴基本苗数为5苗.  相似文献   

13.
熊寿福  张健 《种子》1991,(4):28-31
穗长、穗粒重两性对小区产量直接影响较大;每穗实粒数和每穗不实粒两性状数对小区产量直接影响很小,但通过其他性状对小区产量的间接负影响很大;每穗总粒数对小区产量直接负影响很大,株高通过其他性状对小区产量间接正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4.
一、产量构成据近几年在苏州、无锡两市大面积示范结果,机插水稻一般亩产在500公斤以上,基本同手插大苗持平。高产单位及丰产方亩产550~600公斤,高产田块达656.5公斤。又从11组对比试验田块考种核产表明,机插水稻较常规水稻亩穗数增9.7%,每穗粒数减少8.3%,增穗所得略大于穗形减少所失,平均亩产增5.7%。从蓉南村及换新村近百块典型田块及试验的产量和穗粒结构资料分析表明,机插水稻高产,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5.
辽宁水稻穗型分类及其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以辽宁省近年来育成的40个水稻品种为试材,研究了穗部性状的品种间差异、穗型分类方法及其与穗部性状、产量和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调查的13项穗部性状的品种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以单穗重、着粒密度、穗直立程度和穗型指数为指标,分别将试材划分为重、中、轻,密、中、稀,直、半、弯,上、中、下4类各3种穗型;总体看重穗型有与密穗型相对应的趋势,共同特点是穗数少而一次枝梗数和每穗粒数多,着粒密度大,二次枝梗粒数及其占每穗粒数的比率(二次粒率)高,结实性特别是二次枝梗结实性差,因而产量潜力较高但是品质较差;直立穗型与重穗型和密穗型的对应关系不如前两者之间明显,在穗数、一次枝梗数、每穗粒数、着粒密度等方面与重穗型和密穗型相似,但是二次粒率低,结实率高,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都优于重穗型和密穗型;上部优势型在结实性和品质性状上有明显优势,但是产量较低。因此,直立穗型与上部优势型相结合将有利于北方粳稻产量和品质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6.
高羊茅种子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吴佳海  尚以顺  牟琼 《种子》2000,(5):64-65
对高羊茅的7个农艺性状与单株种子产量进行了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7个农艺性状与单株种子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大小依次为单株穗数>每穗粒数>穗长>千粒重>茎重>株高》叶片重.7个性状与单椿种子产量直接通径系数大小依次为叶片重>株高>单株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茎重>穗长.叶片重、单株有效穗数和每穗粒对种子产量的贡献较大,茎重和穗长的效应较小,提高单株种子产量,要增加单株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并兼顾千粒重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安徽中籼稻主要产量因子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安徽省2000—2005年的中籼稻区域试验和联合鉴定试验的424个品种(组合)为材料,对产量性状作了相关分析及主成份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产量和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效穗呈显著正相关,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与有效穗呈极显著负相关,千粒重与有效穗呈负相关。所以在中籼品种(组合)的高产育种中,应以选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为主攻目标,即要选育穗大粒多型品种,不必过于追求有效穗和千粒重。穗实粒数、产量与全生育期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但不显著,即生育期短的品种(组合)也可以实现高产。主成份分析也表明穗实粒数、穗总粒数是高产育种主攻的关键。并在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中籼稻品种(组合)高产育种策略建议,为中籼新品种(组合)的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水稻新品种辽粳419的丰产稳产性及高产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子》2020,(8)
通过对辽粳419在各试点产量的变异系数、高稳系数和回归系数等的研究。结果表明:辽粳419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均优于对照品种辽粳9号,是一个极具增产潜力的水稻新品种。辽粳419在高产、更高产和超高产3个产量等级上,其每穗粒数和每穴穗数不断增加,但其结实率和千粒重变化幅度较小,尤其是在超高产水平下,在保证正常结实率和千粒重的情况下,实现了穗数和粒数的同步提高。对辽粳419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结果表明,每穴穗数和每穗粒数对辽粳419产量的影响最大,结实率和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作用相对较小,但会通过影响每穴穗数和每穗粒数而间接影响产量。因此,辽粳419的超高产途径应是在保持正常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同时,主攻穗数和每穗粒数。  相似文献   

19.
粳稻新品种新稻19号产量构成及相关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粳稻新品种新稻19号的主要农艺性状及其在河南省11个试验点的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新稻19号每穗总拉数、有效穗数变异系数较大,均与产量达显著正相关,其中每穗总粒数对产量的直接正向作用最大,有效穗数与每穗总粒数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沿黄地区超级粳稻选育应注重选择较大穗型并兼顾有效穗数多的品种较易达到超高产育种目标.在栽培技术上,应主攻每穗总粒数、有效穗数,并协调有效穗数与每穗总粒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基于盐碱地土质差、水稻产量低的问题,开展增施腐殖酸及减量施肥对水稻穗部性状与产量影响的研究。采用二因素完全随机设计,盆栽试验,共计12个处理,每个处理16盆,3次重复,设置腐殖酸3个水平,施肥量4个水平。结果随着腐殖酸施用量的增加,垦粳7号穗部性状中穗重、穗长、每穗一次枝梗数、一次枝梗穗粒数、二次枝梗结实率明显增加,一次和二次枝梗千粒重明显降低,理论产量明显增加,A2、A3较A1分别增加2.45、4.97g/穴;减量施肥对穗部性状影响不明显。腐殖酸通过增加垦粳7号穗粒数和每穴穗数,从而增加水稻的理论产量;随着腐殖酸施用量的增加,千粒重随之下降;减量施肥通过增加垦粳7号每穴穗数和穗粒数,B3理论产量较B2和B4分别高出0.90、1.29g/穴,从而保证理论产量。因此,增施腐殖酸及减量施肥通过增加垦粳7号每穴穗数与穗粒数提高和保证理论产量。以腐殖酸A3(31.68g/盆)配合B3(常规用肥量减量20%)组合即可保证理论产量,又可降低肥料使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