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以黄瓜种子采前不发芽自交系Q12和采前极易发芽自交系P60为亲本,构建P_1、P_2、F_1、B_(1:2)、B_(2:2)、F_(2:3)群体,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方法对黄瓜种子采前发芽性状的遗传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瓜种子采前发芽性状的遗传符合D-1遗传模型,即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在B_(1:2)、B_(2:2)、F_(2:3)群体中,主基因的遗传率分别为76.38%、45.59%、87.54%,多基因的遗传率分别为3.12%、41.18%、3.36%,表明主基因对黄瓜种子采前发芽性状的遗传起到重要作用。环境方差所占比例较小,说明黄瓜种子采前发芽性状主要受遗传基因的控制。  相似文献   

2.
番茄绿果与橙果间果实颜色及主要色素含量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番茄组合绿樱(绿果)×金珠1号(橙果)的6个世代遗传群体(P1、P2、F1、BC1、BC2和F2)进行果色性状、番茄红素含量、叶绿素含量和胡萝卜素含量等的遗传规律分析。结果表明:正反交F1的果色性状无明显差异,而色素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说明番茄果色性状受核基因控制,而色素含量遗传除受核基因控制外还可能存在胞质效应。采用多世代联合分析法的分析结果表明,番茄绿果与橙果间的果色性状符合2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MX2-A-AD)遗传模型,其BC1、BC2和F2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3.42%、78.25%和61.41%,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2.87%、15.35%和34.94%,即果色性状遗传的主基因遗传力较强;叶绿素含量符合1对负向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MX1-AEND-AD)遗传模型,其BC1、BC2和F2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0、1.73%和0.65%,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45.47%、0和37.82%,即主基因遗传力在BC2群体中最高,多基因遗传力在BC1群体中最高;番茄红素含量与胡萝卜素含量均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MX2-ADI-AD)遗传模型,其BC1、BC2和F2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5.74%、1.79%、84.26%和61.53%、87.21%、81.05%,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0.32%、74.12%、12.68%和0.68%、0、0,表明番茄红素含量和胡萝卜素含量的主基因遗传力较强。  相似文献   

3.
保护地黄瓜苗期性状遗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以6份保护地黄瓜自交系为试材, 采用完全双列杂交设计轮配法(不含反交) 配制15 个组合, 研究了黄瓜苗期子叶面积、真叶面积、地上部鲜样质量、株高和下胚轴长度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单株子叶面积、真叶面积和地上部鲜样质量的遗传以显性效应为主, 广义遗传力分别为93. 3 %、97. 2 %和94. 3 % , 狭义遗传力分别为35. 3 %、43. 7 %和52. 9 %; 株高和下胚轴长度的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 广义遗传力分别为98. 2 %和97. 8 % , 狭义遗传力分别为78. 2 %和87. 6 %。控制这些性状的基因可能是寡基因或寡基因组。  相似文献   

4.
以果实性状差异较大的来源于美国的厚皮甜瓜ms-5和黑龙江省薄皮甜瓜HM-1为亲本,构建P_1、P_2、F_1和F_2群体,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模型对甜瓜果实长度、宽度及果形指数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果实长度受到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模型控制;果实宽度受到2对加性-显性上位多基因遗传模型控制;果形指数受到加性-显性-上位效应多基因控制。主基因在F_2代群体中遗传率果实长度为54.5%;果实宽度为61.4%和58.0%,显性效应占主要作用;果形指数主基因遗传效应为20%和11%,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5.
唐慧珣  司龙亭 《园艺学报》2013,40(3):549-553
 采用发芽率作为种子休眠性的参考性状,对黄瓜种子休眠性进行遗传分析。运用植物数量 性状主基因 + 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对2 个稳定的黄瓜高代自交系M6(P1)与M87 (P2)杂交组合的P1、P2、F1、B1、B2 和F2 共6 个世代群体的种子休眠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瓜 种子休眠性的遗传符合1 对加性–显性主基因 + 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D-0),在B1、B2 和 F2 这3 个家系世代,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35.75%、44.60%、64.29%,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13.89%、13.20% 和3.38%。环境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例分别为50.36%、42.20%、32.33%。黄瓜种子休眠的遗传体系中主 基因具有重要作用,环境方差占有较大比例,不适宜早代选择。  相似文献   

6.
黄瓜单性结实世代遗传效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应用数量遗传学原理,研究了黄瓜6个世代雌花数、单性结实果数、单性结实产量3个主要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各性状的基因效应均符合加性-显性模型,且均以加性效应为主,加性方差(即狭义遗传力)分别占总方差的24.80%、34.75%和34.31%;显性方差均相对较小,显性势均为正向部分显性;控制这3个性状的最少基因对数分别为3、3、4对;选育黄瓜单性结实新品种宜采用杂交育种法,3个性状适宜的选择世代分别在F2、F4和F4代。  相似文献   

7.
黄瓜嫩果皮颜色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 个嫩果皮颜色不同的黄瓜自交系为试验材料,通过目测分类、色彩色差仪测定果皮色L 值和C 值,并利用P1、P2、F1、B1、B2 和F2 等6 个世代联合分析方法,研究了黄瓜嫩果皮颜色的遗传规 律。结果表明:黄瓜嫩果皮颜色性状符合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 + 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 因模型(E-0 模型);L 值和C 值F2 代主基因遗传力分别为93.61%和80.86%,遗传力较高;多基因遗传 力和环境效应都较低,在育种时对黄瓜嫩果皮颜色的选择应在早期分离世代进行。  相似文献   

8.
野生藏药独一味种子萌发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种子进行光照、温度、浸种时间和赤霉素处理,统计其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胚根长度.结果表明:在光照条件下,15、20、25℃时种子的发芽率分别为83.33%、82.67%、80.67%,25℃时发芽势最高为68%,发芽指数最大为7.92,胚根最长为1.24 cm;在光照条件下15、20、25、30、35℃的发芽率均显著高于黑暗;浸种24 h发芽率最高;经50、200、350、500 mg/L的赤霉素处理的种子萌发各指标都低于对照(蒸馏水).初步探明,独一味种子无休眠现象;适宜萌发条件为光照下,温度20~25℃,属中温萌发型,高温40℃和低温10℃对种子萌发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全雌黄瓜单性结实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闫立英  娄丽娜  娄群峰  陈劲枫 《园艺学报》2008,35(10):1441-1446
 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黄瓜强单性结实雌性系‘6401’ 与非单性结实自交系‘6429’、‘6426’杂交组合多世代群体的单性结实性进行联合分析,结果表明:全雌黄瓜单性结实性在不同遗传背景下遗传表现基本一致,单性结实性遗传均表现为不完全隐性基因遗传,符合E-1-1模型,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两组合第1主基因显性效应、主基因显性×显性互作效应以及多基因效应较大。‘6401×6429’组合的B1、B2、F2群体(主基因+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1.36%、72.31%和76.78%;‘6401×6426’组合的B1、B2、F2群体(主基因+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0.50%、75.39%和74.58%。强单性结实全雌黄瓜品种选育以双亲均为强单性结实为宜。  相似文献   

10.
黄瓜黑斑病抗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感黑斑病自交系L63和抗黑斑病自交系L9为亲本建立了6个世代联合群体(P1、P2、F1、BC1S、BC1R、F2),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群体的黑斑病抗性进行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表明,黄瓜抗黑斑病性状符合D-2遗传模型,受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BC1S、BC1R、F2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0.23%、60.23%、75.18%,多基因遗传率均为0。说明控制黄瓜黑斑病的抗性为主基因遗传,并且遗传稳定,环境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例大于24.82%、小于39.77%,也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选用综合生产性能表现较好、性状差异较大的5个芥蓝自交系,采用Griffing完全双列杂交方法IV组配10个杂交组合,对8个经济性状进行了配合力分析,对其中差异显著的5个经济性状进行了遗传力参数分析。结果表明:5个经济性状均受到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影响,其中薹质量、薹粗和叶宽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控制,单株质量同时受显性效应和加性效应控制,节间长则以显性效应为主。综合比较5个芥蓝自交系杂交组合后代表现,亲本A(0925)和亲本D(0948)一般配合力(GCA)较高,与其配组可望得到特殊配合力(SCA)最高的F1,但在亲本选配时还应考虑双亲间的特殊配合力。  相似文献   

12.
大白菜耐热性遗传效应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吴国胜  王永健 《园艺学报》1997,24(2):141-144
以两组耐热和热敏感的大白菜对应亲本(177与276;176与279)及其杂交、回交世代(F1、F2、B1、B2)为材料进行耐热性遗传模型分析和遗传参数估算,得到一致的结果:大白菜的耐热性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以加性遗传效应为主,兼有上位性效应,显性效应不显著。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均较高。以耐热和热敏感的5个代表性亲本材料采用Grifing的双列杂交方法Ⅱ配制杂交组合进行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加性遗传方差组分很高,而显性遗传方差组分很小,与上述结果一致。同时,耐热亲本材料176和177均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是耐热性选育的较好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13.
黄瓜白粉病抗性遗传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采用多世代联合分析方法, 通过3个抗感杂交组合研究了黄瓜白粉病抗性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 3个组合的最适遗传模型皆是两对加性- 显性- 上位性主基因+加性- 显性- 上位性多基因模型(E2120模型) 。组合Ⅰ的主基因遗传率为64.26% ~95.47% , 两对主基因感病相对抗病为部分显性, 两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及第二主基因的显性效应较大, 两主基因的加性×显性互作效应也较大。组合Ⅱ和组合Ⅲ两主基因的遗传率分别为95.35%和96.04% , 两主基因的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和显性度较为相近。  相似文献   

14.
小白菜耐盐性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邱杨  李锡香 《中国蔬菜》2009,1(4):21-25
以8个具有不同耐盐水平的小白菜自交系为试验材料,按完全双列杂交Ⅱ正交全轮配法配制杂交组合,采用Hayman法对小白菜耐盐性基因效应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小白菜耐盐性遗传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耐盐性主要表现为显性,盐敏感性为隐性;遗传效应中存在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以显性效应为主,可能存在超显性,控制耐盐性表现显性的基因组数较少。  相似文献   

15.
西葫芦果实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应用数量遗传学原理, 研究了西葫芦3个杂交组合5个果实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 各性状的遗传符合加性- 显性模型, 在3个组合中具有不同程度的显性效应和加性效应; 3个组合中大多数果长、果径、果形指数和果肉厚的显性效应值为正值, 超过或者接近加性效应值。瓜柄长的显性效应值为负值。果长、果径及果形指数的广义和狭义遗传力较大。瓜柄长和果肉厚性状广义和狭义遗传力较小。  相似文献   

16.
平菇菌丝生长速度的亲子相关及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用10个平菇菌种单孢分离菌株,进行了多菌种、二菌种和菌种内三组4×4不完全双列杂交,采用试管平面培养基测定菌丝生长速度。结果表明,菌株间菌丝生长速度差异极显著,试管平面培养基测定菌丝生长速度误差小;亲本单孢菌株与后代杂交菌株菌丝生长速度间不相关;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差异均显著,菌种间杂交非加性效应占优势,菌种内交配以加性效应为主。本研究共选出菌丝生长速度配合力高的单孢菌株4个,杂交组合5个。  相似文献   

17.
苦瓜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及其与环境互作效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加性-显性与环境互作遗传模型, 分析了7个苦瓜亲本及其21个F1代在春、秋两个栽培 季节8个经济性状的数据, 估算了各项遗传方差分量。结果表明, 单株前期产量(单株前产) 、单瓜质量、果实纵径、果实横径、果肉厚和果形指数等6 个性状主要由加性效应控制, 加性方差的比率分别为45.2%、70.7%、89.4%、38.1%、41.2%和22.0% , 均达极显著水平; 单株产量和单株结果数则以加性×环境效应占优势(加性×环境方差的比率分别为24.5%和38.1% ) 。除单株结果数外, 其余性状的普通狭义遗传率和普通广义遗传率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单株结果数的互作狭义和互作广义遗传率最高, 也达到了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8.
番茄遗传图谱构建和抗晚疫病基因Ph-2的QTL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含有抗番茄晚疫病(Phytophthora infestans)基因Ph-2的樱桃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 var. cerasiforme)W.Va.700为父本,感病的普通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优良品系04957为母本,构建的260个F2单株为图谱构建群体,通过接种番茄晚疫病病原菌生理小种T1,对Ph-2基因进行了抗病性鉴定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抗性基因Ph-2对生理小种T1的抗性呈正态分布,属于数量性状遗传。进一步应用RAPD、SSR和AFLP的方法构建了包含12个连锁群,长度1 154.85 cM,平均图距9.47 cM的分子遗传图谱。检测到5个与抗性基因Ph-2相关的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i)位点,其中QPh2-1、QPh2-2、QPh2-3和QPh2-4,位于第3连锁群上,表型变异分别为26.95%、16.63%、16.24%和6.69%;QPh2-5位于第1染色体上,与OPK14的距离为0.76 cM,表型变异为33.87%;QPh2-2、QPh2-3和QPh2-4为减效QTL,QPh2-1和QPh2-5为增效和显性QT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