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奇变瓢虫触角的电镜扫描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扫描电镜观察奇变瓢虫雌雄成虫触角超微结构,发现触角上分布有刺形感器、毛形感器、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和Bhm氏鬃毛。毛形感器数目最多,集中分布于端节,刺形感器、腔锥形感器和Bhm氏鬃毛较少,锥形感器最少。其中刺形感器、毛形感器和锥形感器各分为3个亚型。雌雄触角在形态、感器的类型和分布上无明显差异,但各触角背面与腹面感器在类型和分布上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
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韭菜迟眼蕈蚊成虫触角感受器的细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研究。根据感受器外部特征和内部结构,将触角感受器分5种类型,分别是毛形感器、锥形感器Ⅰ、锥形感器Ⅱ、机械感觉毛Ⅰ、机械感觉毛Ⅱ。这5种类型感受器分布在触角不同部位,毛形感器、锥形感器Ⅰ、锥形感器Ⅱ分布于鞭节,而机械感觉毛Ⅰ、机械感觉毛Ⅱ主要分布在柄节和梗节。对雌雄虫触角各种感受器数量比较发现,雄成虫毛形感器数量极显著(P<0.01)多于雌虫的,而雌虫锥形感器Ⅰ的数量极显著(P<0.01)多于雄虫的。  相似文献   

3.
应用扫描电镜技术,对枣实蝇触角感器的类型、分布数量以及雌雄间的差异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枣实蝇触角上共有5种感器类型:鬃形感器、毛形感器、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和棒状感器。触角各节的感器类型和分布差异较大,以毛形感器分布数量最多,在触角各节均有分布,成簇着生于触角上,主要位于触角鞭节上;鬃形感器常成簇分布于柄节和梗节基部,而下颚须上松散分布,是所有感器当中最长的;锥形感器仅簇生于鞭节上,有大小锥两类;腔锥形感器是一类具孔感觉锥,位于表皮凹陷中的感受器,形状似圆锥,多分布于鞭节,是所有感器中最小的;棒状感器形态似棒球仅生于鞭节基部,长度似微毛。雌虫和雄虫的感器类型,分布和数量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雌雄成虫触角感受器种类、数量、分布及其感受器间的差异。结果发现:龟纹瓢虫触角由柄节、梗节及鞭节组成,鞭节末端三节膨大呈锤状,雌虫的触角长度略大于雄虫。雌雄成虫触角上均有5种感器,分别是毛形感器(sensilla trichodea,ST)、刺形感器(sensilla chaetica,SC)、锥形感器(sensilla basiconca,SB)、腔形感器(Cavity sensilla,CaS)和B9hm氏鬃毛(B9hm bristles,BB),其中毛形感器和锥形感器数量最多,雌雄成虫触角背面感器数量大于腹面,外侧面感器数量多于内侧面。雌成虫触角感器数量多于雄虫,但雌雄成虫间触角感器的类型、分布和位置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家蚕(Bombyxmori)成虫触角的外部形态及其感受器的种类和分布,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家蚕成虫触角感器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家蚕雌、雄蛾触角上存在7种感器,即毛形感器、短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刺形感器、腔锥形感器、耳形感器和鳞形感器,其中腔锥形感器只存在于雄蛾触角上,毛形感器在雌雄触角中都最发达.该结果为家蚕的形态、生理和化学生态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华北落叶松鞘蛾(Coleophora sinensis Yang)成虫触角感受器的种类、形态、分布及功能。[方法]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华北落叶松鞘蛾雌雄蛾触角形态结构及感器的种类、数量和形态,并对雌雄蛾触角结构及感器的差异进行比较。[结果]华北落叶松鞘蛾雌雄蛾触角均为丝状,触角由柄节、梗节和鞭节3部分组成。雌、雄成虫触角大小不同,雌蛾触角长(2.57±0.33) mm,雄蛾触角长(3.39±1.27) mm,雌蛾触角鞭节由(43±3)亚节组成,雄蛾触角鞭节由46±3亚节组成。雌雄蛾在感器的类型、数量以及形态特征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雌雄成虫共观察到7种感受器:分别为毛形感器、腔锥形感器、板型感器、锥形感器(2种亚型)、鳞形感器、B?hm氏鬃毛感器,栓锥形感器,其中毛形感器数量最多。雄蛾毛形感器数量显著多于雌蛾,长度和基部直径也显著大于雌蛾。栓锥形感器为雌成虫特有,且数量最少。柄节和梗节被大量鳞片覆盖,只观察到B?hm氏鬃毛感器。各类感器功能仅根据前人的经验推测而来,还需要通过透射电镜和电生理试验等研究进一步验证。[结论]本研究为深入了解华北落叶松鞘蛾触角感器的生理功能提...  相似文献   

7.
花椒窄吉丁成虫触角感器超微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花椒窄吉丁(Agrilus zanthoxylumi)雌雄成虫触角进行观察,明确了花椒窄吉丁雌雄成虫触角感受器的类型、数量和分布位置及两性感受器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在雌雄成虫触角上均发现6类17种感受器:3种毛形感器、4种刺形感器、7种锥形感器、1种钟形感器、1种芽形感器和1种特殊感器。此外在雄虫触角上还发现Bhm氏鬃毛。花椒窄吉丁触角感受器的分布位置相对稳定,触角两侧面主要分布毛形感器,背腹面主要分布毛形感器和刺形感器。触角第Ⅳ-Ⅺ节端部有1个凹窝,凹窝内主要分布锥形感器,凹窝旁的凹陷中有1个锥形感器簇,但第Ⅹ-Ⅺ节的锥形感器簇不明显。雌雄成虫的6类17种感器在分布位置上无明显差异,但是触角锯齿部分的或第Ⅳ-Ⅺ节端部锥形感器在数量上雄虫显著多于雌虫。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白斑新灰蝶触角感器的种类、数量及分布情况.【方法】利用扫描电镜对白斑新灰蝶雌、雄成虫的触角及触角感器进行观察研究.【结果】白斑新灰蝶星形感受器数量最多,有14 409个、毛形感受器次之,约为5 741个、刺形感受器、锥形感受器、耳形感受器数量居中,分别为256、125和560个.腔锥形感受器、腔形感受器、和鳞形感受器数量较少,分别为54、20和84个.【结论】白斑新灰蝶雌雄成虫触角上共8种感器,多集中于触角腹面.雌性感器数量多于雄性,感器类型和分布在雌雄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了管纹艳虎天牛雌雄成虫外部形态特征、触角和跗节感器种类及其差异。结果表明:管纹艳虎天牛雌虫腹部较雄虫腹部明显粗壮,可作为鉴别雌雄虫的主要形态依据;触角上着生有4类14种感器,即6种锥形感器、4种毛形感器、3种刺形感器和1种B?hm氏鬃毛,其中B?hm氏鬃毛和锥形感器VI仅分布于雄虫触角,锥形感器和刺形感器I型在雌雄虫触角上分布存在差异;雌雄成虫跗节上均着生有3类7种感器,即4种锥形感器、1种毛形感器和2种刺形感器,同种感器在类型、分布和数量上无明显的性二型现象。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明确苜蓿夜蛾雌雄成虫触角和感觉器的外部形态特点。[方法]利用电子扫描显微镜,对苜蓿夜蛾雌雄成虫触角的形态特征、感觉器的类型、形态和分布特点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并且对雌蜂、雄蜂触角感觉器进行性别间差异进行比较。[结果]苜蓿夜蛾触角类型属于线状触角,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触角上着生有毛形感器(STⅠ和STⅡ型)、刺形感器、腔锥形感器(SCOⅠ和SCOⅡ型)、耳形感器、鳞形感器、栓锥形感器、锥形感器和Bhm氏鬃毛。其中,仅雌雄虫触角上的耳形感器形态有所差异。触角感器主要分布于触角鞭节的迎风面和侧面,以毛形感器数量最多,刺形感器排列较整齐和规律,鞭节背风面有半包围状整齐排列的鳞片,鳞片结合处有零星分布的磷形感器、刺形感器。柄节和梗节周围被鳞片包被并分布着Bhm氏鬃毛感器。通过对雌雄触角感器的测量,发现雌雄虫大部分感器大小存在显著差异。[结论]苜蓿夜蛾触角属于线状触角,共有8种类型感器。除耳形感器外,其他触角感器雌雄间形态一致,而且雄虫触角感器明显比雌虫触角感器发达。  相似文献   

11.
白蜡吉丁啮小蜂触角感觉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白蜡窄吉丁(Agrilus planipennis)的优势寄生性天敌—白蜡吉丁啮小蜂(Tetrastichus planipennisi)(膜翅目:姬小蜂科)触角及感觉器的外部形态特点。【方法】对白蜡吉丁啮小蜂触角的形态特征、感觉器的类型、形态、数量和分布特点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并对雌、雄蜂触角感觉器进行性别间差异比较。【结果】白蜡吉丁啮小蜂触角呈膝状,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雌蜂鞭节有5亚节,雄蜂鞭节有4亚节。触角上着生有板形感器(Ⅰ型和Ⅱ型)、毛形感器(Ⅰ型、Ⅱ型和Ⅲ型)、指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乳头状感器和Böhm氏鬃毛,其中,板形感器Ⅰ型仅分布于雄蜂棒节,雌蜂未见分布,毛形感器Ⅱ型和Ⅲ型仅分布于雌蜂触角,雄蜂未见分布,雌蜂的毛形感器总数量显著多于雄蜂。【结论】白蜡吉丁啮小蜂触角呈膝状,共有6种类型感器,雌、雄蜂的感器类型、数量和分布规律存在差异,具有明显的性二型现象。  相似文献   

12.
密点曲姬蜂触角感觉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红盈  王志英  高宇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5):3213-3221
【目的】明确密点曲姬蜂触角和触角感觉器的外部形态特点。【方法】对密点曲姬蜂触角的形态特征、感觉器的类型、形态、数量和分布特点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并对雌、雄蜂触角感觉器进行性别间差异比较。【结果】密点曲姬蜂雌、雄成蜂触角形态相似,属于鞭状触角。触角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其中雌蜂鞭节由22个鞭亚节组成。雄蜂鞭节由25个鞭亚节组成。成蜂触角上共有5种类型的感觉器:毛型感觉器、刺型感觉器、板型感觉器、Böhm氏鬃毛和腔锥形乳突状感觉器。毛形感觉器(I、II)、刺形感觉器、腔锥形乳突状感觉器和板形感觉器主要分布在鞭节各个亚节。毛形感觉器(III)主要分布在梗节和柄节的中部和端部。Böhm氏鬃毛分布在梗节和柄节的基部。雌、雄蜂触角感觉器的数量和密度存在明显差异。雄蜂各类感觉器的数量和密度明显高于雌蜂。【结论】密点曲姬蜂触角属于鞭状触角,共有5种类型感觉器。雌、雄蜂触角长度存在差异,感觉器的分布规律相似,感觉器的数量和密度存在性二型现象。  相似文献   

13.
荔枝蛀蒂虫触角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体视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荔枝蛀蒂虫雌雄虫触角上的显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荔枝蛀蒂虫雌虫和雄虫触角都分布有腔锥形感器、锥形感器和毛形感器3种感器,以毛形感器数量最多,雌雄虫触角感器在形状上没有明显差异。同时还描述了各种感器的形态特征和着生规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niponensis Walsingham)触角的外部形态及其感受器的种类和分布,为了解桃小食心虫的寄主选择和交配选择机理奠定基础。【方法】以桃小食心虫成虫雌雄蛾为试材,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触角的外部形态及触角感受器进行观察。【结果】桃小食心虫成虫触角感受器有毛形感器(Ⅰ和Ⅱ)、刺形感器、畸形刺感器、芽孢感器、锥形感器(Ⅰ和Ⅱ)、腔锥感器、栓锥感器、耳形感器(Ⅰ、Ⅱ和Ⅲ)、鳞形感器和Bhm氏鬃毛,其中芽孢感器、畸形刺感器、耳形感器Ⅱ和Ⅲ仅在雌蛾触角中发现。【结论】桃小食心虫的触角感受器种类丰富,雌蛾触角特有的4类感受器可能与其产卵和寄主选择等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15.
美国白蛾触角感器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触角感器与其嗅觉感受机制的关系,借助扫描电镜观察了其触角感器类型及其分布。结果显示:美国白蛾雌蛾触角为锯齿状,雄蛾触角为双栉齿状,也称羽毛状;在雌雄触角上共发现10种类型感器,即长毛形感器Ⅰ(ST-Ⅰ)、短毛形感器Ⅱ(ST-Ⅱ)、刺形感器(SCH)、锥形感器(SB)、栓锥形感器(SST)、具缘毛腔锥形感器Ⅰ(SCO-Ⅰ)、无缘毛腔锥形感器Ⅱ(SCO-Ⅱ)、鳞形感器(SSQ)、B hm氏鬃毛(BB),以及一种新型感器——舌形感器(SL)。毛形感器数量最多,且雄蛾多于雌蛾。雌雄蛾同类感器中除SCO-I雌雄差异不显著外,其余感器类型长度雌雄均差异显著,其中,雌蛾SST及SCO-Ⅱ长度均显著大于雄蛾,ST-Ⅰ、ST-Ⅱ、SCH、SB及SSQ长度均为雄蛾显著大于雌蛾。SL仅分布于雄蛾羽状分支腹面,SSQ位于雌雄触角纵轴及分支背面,BB位于雌雄触角柄节两侧,其余感器均分布于雌雄触角腹面。  相似文献   

16.
暗黑鳃金龟成虫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暗黑鳃金龟雌、雄成虫触角感器类型及其分布特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暗黑鳃金龟成虫的触角由1节柄节、1节梗节和7节鞭节组成,其中,鞭节的端3节特化形成鳃片.共发现5种类型的感器,即毛形感器、刺形感器、板形感器、腔锥感器和耳形感器,每种感器均包括2个亚类.感器主要分布于鞭节的鳃状部,其中,毛形感器仅分布在触角的外表面,其他类型的感器则分布在鳃片的内侧面.雌、雄成虫触角上的感器类型一致,但数量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梨星毛虫成虫触角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梨星毛虫触角的外部形态结构在扫描电镜下作了观察。发现梨星毛虫成虫雌雄蛾触角均为双栉齿状,由柄节、梗节和33—40节鞭节组成,雌蛾长度在6.10—7.10mm,雄蛾在6.00—6.90mm。触角主干及侧枝的背面,侧面均被鳞片覆盖,绝大部分触角感器位于触角的腹面上,仅有少数着生于触角的背面。新有鞭节的表面均为隆起的折皱状脊纹,但柄节和梗节的表面则无。在梨星毛虫成虫触角上共发现四种感器,即毛形感官、刺形感官、锥形感官和腔锥感官。对梨星毛虫雌雄蛾触角的两性差异进行了观察,并作了详细的讨论,发现梨星毛虫雌雄蛾成虫触角具有典型的性二型现象。雄蛾触角侧板很长,其上的毛形感官多目长;雄蛾触角侧板短,其上的毛形感官少目短。  相似文献   

18.
利用扫描电镜对荒川库蠓(Culicoides arakawae)和尖喙库蠓(C.schultzei)的触角及其感觉器、肩窝和触须感觉器进行了研究,在触角上共发现七类感觉器,即腔锥感器、种形感器、球状感器、锥形感器、毛簇感器、毛状感器和触角毛。比较研究发现,两种库蠓之间触角感觉器的种类、数量、排列及分布匀有差异,其中腔锥感器具有种间鉴别意义;肩窝不具有种内的稳定性,触须感觉器不具有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19.
刺桐姬小蜂成虫感器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环境扫描电镜(ESEM)对刺桐姬小蜂Quadrastichus erythrinae Kim成虫触角、复眼、口器、足以及腹部末端感器的超微结构和分布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在触角上共有7种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多孔板状感器、剑状感器、耳状感器、乳状感器和带状感器;口器上则有2种感器,分别为刺形感器、锥形感器;在足上有3种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在腹部末端也有4种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和腔形感器.并对雌虫和雄虫感器的差别进行了描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