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对辽宁冰砬山两种类型林地(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和蒙古栎天然次生林)土壤入渗特性的研究得到,前者林地的3种入渗指标(初始入渗速率7.11mm/min,平均入渗速率4.09mm/min,稳定入渗速率3.48mm/min)均显著低于后者(初始入渗速率为19.79mm/min,平均入渗速率为14.23mm/min,稳定入渗速率为11.74mm/min),后者林地的入渗能力要强于前者.Kostiakov方程和Horton 方程能较好的模拟这两种森林林地土壤的水分入渗规律.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地的土壤入渗速率减小快于蒙古栎天然次生林地.土壤孔隙度特征是影响入渗规律的一个重要因素,土壤质地、紧实度、石砾含量与砾径大小和植被的根系生长等与入渗规律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辽宁冰砬山两种类型林地(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和蒙古栎天然次生林)土壤入渗特性的研究得到,前者林地的3种入渗指标(初始入渗速率7.11mm/min,平均入渗速率4.09mm/min,稳定入渗速率3.48mm/min)均显著低于后者(初始入渗速率为19.79mm/min,平均入渗速率为14.23mm/min,稳定入渗速率为11.74mm/min),后者林地的入渗能力要强于前者。Kostiakov方程和Horton方程能较好的模拟这两种森林林地土壤的水分入渗规律。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地的土壤入渗速率减小快于蒙古栎天然次生林地。土壤孔隙度特征是影响入渗规律的一个重要因素,土壤质地、紧实度、石砾含量与砾径大小和植被的根系生长等与入渗规律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在晋西黄土区,研究了荒草地、锦鸡儿灌木林地和刺槐乔木林地3种典型植被不同土层的土壤密度、含水量、贮水能力和入渗性能的差异及其相关性,结果显示:3种植被类型都能有效减小表层(0 20 cm)土壤密度;3种植被类型表层(0 20 cm)的土壤滞留贮水量较大,锦鸡儿林地(198.80 t·m-3)刺槐林地(166.10 t·m-3)荒草地(87.37 t·m-3),20 40 cm土层的土壤滞留贮水量也是锦鸡儿林地(127.30 t·m-3)刺槐林地(55.60 t·m-3)荒草地(47.30 t·m-3),表明在3种植被类型中,锦鸡儿林地对晋西黄土丘陵区土壤水分的涵养作用最强;锦鸡儿林地的土壤稳渗速率最大,为1.80 mm·min-1,刺槐林地次之,为1.46 mm·min-1,荒草地依然最小,且锦鸡儿林地土壤的均渗速率最大,为4.81 mm·min-1,其次是刺槐林地,为4.51 mm·min-1,荒草地最小。土壤密度与滞留贮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土壤初渗速率和均渗速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稳渗速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非毛管孔隙度与稳渗速率和均渗速率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Kostiakov模型和Horton模型对晋西黄土区3种植被类型土壤入渗过程模拟的拟合系数高达0.97和0.95,明显优于Philip模型(0.43)。  相似文献   

4.
采用森林水文学研究方法,对九仙山小流域不同植物群落的土壤水分贮存与入渗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森林群落具有显著提高林地土壤孔隙度、土壤贮水量和土壤入渗速率的作用,其中麻栎林要好于侧柏林、刺槐林、杨树林,而枣树林最差;2)有林地的土壤入渗率明显高于荒草坡地,说明不同森林群落具有改善土壤入渗性能的作用。其中侧柏林提高土壤入渗速率的幅度最高,随后是麻栎林、刺槐林、杨树林,最差的是枣树林;3)Horton模型比较适用于模拟研究区的土壤入渗过程,但通用幂函数模型和Philip模型的适用性较差。  相似文献   

5.
晋西黄土区不同森林植被的林地水源涵养功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林地(包括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是森林植被水源涵养功能的主体,在水土保持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蔡家川流域林地枯落物和土壤的分析与测定,研究比较了晋西黄土区不同森林植被的林地水源涵养功能。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枯落物的最大有效拦蓄量的大小排序为:虎榛子林(2 85mm)>沙棘林(2 38mm)>刺槐林(1 88mm)>油松×刺槐林(1 31mm)>油松林(0 77mm)。不同植被类型0~60cm土层的林地土壤最大拦蓄量为:虎榛子林(248 2mm)>油松×刺槐林(241 0mm)>刺槐林(210 2mm)>油松林(198 1mm)。晋西黄土区不同森林植被的林地水源涵养功能研究,为该区水土保持林的合理经营与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密云水库区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水分入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双环法对潮关西沟林场内油松、侧柏、荒草地和农用地进行土壤水分入渗过程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植被覆盖下的土壤入渗性能有显著差异。同林地条件下,水分入渗速率油松〈侧柏;4种不同植被覆盖条件下,水分入渗速率农用地〉侧柏林〉荒草地〉油松林地。  相似文献   

7.
黄土丘陵区燕沟流域农林草地土壤水库充失水过程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野外实测资料,用土壤-植被-大气传输模型(SVAT-model)--CoupModel对陕北黄土丘陵区燕沟流域农地、刺槐林地、荒草地2006年6月-2007年5月间土壤水库充失水过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农地、刺槐林地和荒草地0~600 cm土层平均蓄水量随土壤基质吸力增大而减小,土壤水库库容曲线均呈幂函数关系;试验期间,农地、刺槐林地和荒草地的总充水量分别为437,361和429 mm,分别占同期降水量463 mm的94.3%,77.9%和92.6%;农地土壤水库的充满程度达72.8%~79.3%,荒草地为41.4%~47.5%,刺槐林地仅为37.1%~41.2%;农地、刺槐林地和荒草地的总失水量分别为421,393和468 mm;研究期属于干旱年份,农地土壤水库的失水量比充水量少15 mm,土壤水库中的水分略有剩余;刺槐林地和荒草地土壤水库的失水量分别比充水量多32 mm和39 mm,说明刺槐林和荒草会过多地消耗土壤水库中的水分,水分平衡出现负补偿现象.研究不同植被覆盖条件下土壤水库充失水特征,可为黄土丘陵区农田管理、退耕还林等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晋西黄土区水土保持林地的土壤水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8年5月12 日-10月12日间采用EnviroSMART土壤水分定位监测系统,以每30 min监测1次的频度对晋西黄土区刺槐人工林地、油松人工林地、次生林地的土壤水分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0~150 cm土层中次生林地蓄水量是刺槐人工林地的1.4倍,有整地措施的油松林地蓄水量与次生林地相近.人工林较次生林多消耗的土壤水分主要是深层的土壤水分,次生林主要依靠天然降水和消耗浅层土壤水分维持其生长.从表层到深层次生林地蓄水量逐渐增加,而有整地措施的油松人工林地蓄水量逐渐减少.随深度的增加各林地蓄水量的变幅逐渐减弱.0~150 cm土层的平均蓄水量8月最低.层次越深,蓄水量的最低值出现时间越晚.90~150 cm土层的蓄水量5-10月处于消耗状态.生长季刺槐人工林地0~150 cm土层耗水量为249.73 mm,油松林人工林地为248.09mm,次生林地为129.40 mm.刺槐人工林地最大的日耗水量为4.70 mm,油松林为4.77 mm,次生林为2.28 mm.刺槐与油松人工林地的耗水量明显大于次生林,因此,在干旱的黄土区应该模拟次生林营造水土保持林.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太行山低山丘陵区不同水土保持林地土壤渗透性能及其影响因素,本文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该区域3种30年生的侧柏、刺槐和栓皮栎水土保持林地土壤的入渗特征并进行综合评价,同时进行入渗过程模拟及土壤入渗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3种水土保持林地土壤初渗速率、平均入渗速率、稳渗速率、前30min入渗量均大于相同土层裸地土壤入渗数值,同时也表现为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不同样地0~20 cm土层土壤渗透速率均呈现侧柏刺槐栓皮栎裸地的趋势。(2)不同样地土壤渗透性能综合评价结果为侧柏(2.414)刺槐(-0.817)栓皮栎(-1.169)裸地(-1.180)。(3)土壤入渗模型拟合结果表明Philip入渗模型对不同恢复阶段土壤入渗过程拟合效果最好,Kostiakov入渗模型拟合效果次之,Horton入渗模型拟合效果最差,不适合用于描述该区域土壤入渗特征。(4)土壤渗透特性指标与土壤密度、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有机质质量分数、根质量密度、根表面积密度、根体积密度、根平均直径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5);土壤理化性质指标和根系结构指标中对土壤渗透性能产生影响作用最大的分别是总孔隙度和根表面积密度,典型相关负荷量分别为21.029和0.713。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滇中重要水源区迤者小流域的土壤水分入渗性能,以小流域中的林地、林改坡地、坡耕地为研究对象,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3种不同地类的土壤水分入渗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渗透性能的强弱排序为:林地林改坡地坡耕地。具体表现如下,从初始入渗速率来看:林地(1.57mm/s)林改坡地(0.92mm/s)坡耕地(0.83mm/s),而稳定入渗率除林地入渗速率变化较大外其他两种地类相差不大;平均饱和导水率的大小顺序为:林地(38.79cm/min)林改坡地(15.15cm/min)坡耕地(8.38cm/min)。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油松林地、灌木林地、农地、草地等标准地调查和人工降雨实验,对几种不同立地植被类型水土保持效益的研究,查明太行山石灰岩中山区油松林地,灌木林地、草地有一定改良土壤,增加入渗的作用,对控制水出流失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2.
针对辽西地区油松纯林多、小老树多、生长量低、病虫害严重的问题对30年生的油松纯林实施带状皆伐工程,皆伐带与保留带比例为1:1,带宽50m,同年在皆伐迹地上栽植山杏、刺槐。土壤为栗褐土,土层厚度45~50cm,坡度6°,年平均降水量450mm。对油松×山杏混交林、油松×刺槐混交林、油松纯林三种模式的树木生长状况、林下植物多样性、林下土壤物理性状和养分状况、水土保持效益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山杏、刺槐与油松混交后,可改善油松林分结构,形成人工针阔混交林,促进了油松生长,混交林林下植被盖度增加,植物种类增多,枯落物的厚度加大,林地的渗透性及土壤理化性质有所改善,减少了地表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  相似文献   

13.
六盘山典型植被类型土壤水文生态功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土壤的水文物理性质、持水能力及渗透性的测定,分析了宁夏六盘山南坡典型森林植被类型的持水性能和渗透能力。结果表明,六盘山典型植被的最大贮水能力486.5 604.8 mm,有效贮水能力61.0 292.1 mm,砾石体积含量的大小是影响土壤有效贮水能力的关键因素。典型植被土壤表层(0 10 cm)的初始入渗速率4.0024.99 mm.min-1,稳定渗透速率1.18 15.17 mm.min-1。利用Kostiakov方程、Horton方程和Philip方程模拟了土壤渗透过程,表明Horton方程是较好的模拟形式,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对土壤水分渗透起到关键作用,而砾石含量是通过影响土壤非毛管孔隙度而影响土壤水分渗透作用。  相似文献   

14.
湘西北小流域典型植被恢复群落土壤贮水量与入渗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湘西北女儿寨小流域7种典型植被恢复群落土壤贮水量与入渗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 森林群落土壤饱和贮水量与最大吸持贮水量均高于荒草灌丛群落,表明森林植被能较好地改良土壤、提高土壤持水能力;2) 通用经验方程对各种植被类型土壤入渗过程的拟合效果最好,Kostiakov方程次之,Horton方程最差;3) 毛竹杉木混交林群落土壤初渗率(17.10 mm·min-1)和平均入渗率(7.42 mm·min-1)最大,杉木人工林稳渗率(11.51mm·min-1)最高,油桐人工林初渗率(4.93 mm·min-1)、稳渗率(0.52 mm·min-1)和平均入渗率(1.23 mm·min-1)均最小;4) 坡位对土壤入渗率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杜仲人工林表现为上坡>中坡>下坡,马尾松天然林、润楠次生林及荒草灌丛群落表现出与之相反的规律,以下坡最高,上坡最低,杉木人工林和毛竹杉木混交林则以上坡最高,中坡最低,油桐人工林以中坡最高,上坡最低;5) 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入渗性能与土壤持水量、土壤孔隙状况密切相关,并受林分结构、植物群落生物量、海拔、坡度及坡位因子的制约,而坡向、草层盖度、土壤密度的作用较小;6) 通过双重筛选逐步回归分析,建立土壤初渗率、稳渗率、平均入渗率的主导因子方程.  相似文献   

15.
黄土丘陵区主要人工林水保及其土壤水分生态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表明,不同类型植被减少径流和泥沙的功效不同,东坡不同类型植被小区径流深由大到小的顺序为:荒坡>沙棘(平茬)>沙棘+小叶杨>农地;北坡为:油松>油松+沙棘>沙棘林;东坡产沙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农地>荒坡>沙棘(平茬)>沙棘+小叶杨,北坡为:油松>油松+沙棘>沙棘。不同类型植被在生长季的土壤水分平均值均很低,其中对土壤水分利用强度由大到小分别为柠条>沙棘>刺槐,100cm以下土层,不同类型林地土壤均存在利用性干层。  相似文献   

16.
生态需水估算是造林地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维持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本文以北京延庆蔡家河流域平原造林地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和GIS技术,利用Pleiades高分卫星数据,解译典型造林树种并统计面积,并结合Penman公式计算了研究区典型造林树种最小生态需水量。研究结果表明,刺槐、杨树和油松最小生态需水量分别是150.38mm、179.00mm和116.97mm,适宜生态需水量分别为364.13mm、432.58mm和282.74mm。平原造林地生态需水量在8月份达到峰值。适宜生态需水条件下,典型造林树种刺槐、杨树和油松的实际需水量分别约为830.22m~3、4 983.67m~3和1 278.12m~3。2014年为枯水年,生长期降雨量为331.10mm,而有效降雨量仅为265.34mm,在这种情况下,均不能满足刺槐、油松和杨树的正常生理作用所需要的生态需水量,刺槐、杨树和油松生态亏缺水量分别为90.59mm、138.04mm和8.20mm。  相似文献   

17.
通过穿透降雨和树干径流自动采集系统,对油松、侧柏、刺槐3种植被截留试验数据的分析,比较了3种典型人工林在天然降雨条件下林内穿透降雨和树干径流的差异。结果表明:3种植被林内穿透降雨与林外天然降雨都具极显著的正相关线性关系,林冠截留量与林外降雨量呈幂函数关系,平均截留率大小关系为油松侧柏刺槐。相同林外降雨量下产生的树干径流量大小关系为刺槐侧柏油松。此外,使用洒水称重法研究了灌木和草本植被的最大截留量,发现每千克灌草所截留的水量,油松林下为0.322kg/kg,侧柏林下为0.609kg/kg,刺槐林下0.316kg/kg,荒坡灌草地为0.453kg/kg,即侧柏荒坡油松刺槐。  相似文献   

18.
泰山榛子林土壤水文生态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泰山榛子林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测试与室内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林地土壤物理性状、土壤蓄水量、土壤入渗性能等土壤水文生态特征.结果表明:与荒坡相比,榛子油松混交林,棒子林地的石砾含量减少,砂粒和粉粒含量增加,0~20cm土层平均容重降低10.0 %和5.7%,上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和非毛管孔隙度增加,土壤有效贮水量和饱和贮水量分别增加5.94mm、14.69mm和5.89mm和11.81mm,土壤初渗速率和稳渗速率是荒坡的2.89倍、2.57倍和3.76和3.17倍.说明榛子油松混交林、棒子林均能较好地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蓄水量和入渗能力,具有良好的土壤水文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19.
王东 《防护林科技》2019,(3):19-20,29
为了探索辽西地区油松混交林与纯林土壤理化性状的差异,开展了几种油松混交林与油松纯林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油松与其他树种混交后可以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增加林内枯落物厚度。混交林处理各项指标与纯林有显著差异,其中地面枯落物厚度以油松+山杏混交林最厚,为2.8 cm;容重以油松+刺槐混交林最轻,为1.187 g·cm-3;孔隙度油松+刺槐最大,为56.35%;土壤有机质含量以油松+刺槐处理最高,为20.1 g·kg-1;全氮含量各混交林处理比油松纯林提高了0.23~0.36 g·kg-1,差异极显著;全磷含量各混交林处理高于油松纯林但是差异不明显;全钾含量混交林处理均高于油松纯林,其中油松+蒙古栎混交林、油松+山杏混交林2个处理极显著高于油松纯林,油松+刺槐混交林与油松纯林未达到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0.
张岩  朱岩  张建军  卢路 《林业科学》2012,48(5):8-14
采用EnviroSMART土壤水分定位监测系统于2008-05-14至2008-10-11及2009-05-05至2009-08-05对晋西黄土区刺槐人工林、油松人工林(水平条整地)、天然次生林0~150cm土层的土壤水分进行实时监测。以这些监测数据为基础,分析SWUF模型参数的敏感性,进行参数率定,验证SWUF模型在晋西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林地的适用性。结果表明:SWUF模型中的蒸发参数、产流参数、非饱和水流参数属于高度敏感性参数,使用SWUF时必须对这些参数进行率定;SWUF模型对刺槐人工林20~150cm各土层、油松人工林和次生林0~150cm各土层土壤水分动态模拟效果较好,模拟值与实测值相对误差在20%以内;SWUF适用于模拟油松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各土层每日土壤含水量,也能够比较充分地模拟3种林地不同深度土壤层土壤水分的日变化趋势,但在模拟耗水量大的刺槐林表层土壤水分方面还需要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