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松突圆蚧危害与马尾松胸围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马尾松胸围和松突圆蚧种群数量、枯梢率等的调查,结果表明:不同胸围马尾松之间的松突圆蚧种群数量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胸围马尾松之间受松突圆蚧为害后的枯梢率存在显著差异,马尾松个体对营养和空间的竞争能力并不体现为对松突圆蚧的耐害或抵抗能力,该林分存在胸围越大的个体受松突圆蚧为害(枯梢)越重的趋势;对不同胸围马尾松之间松突圆蚧种群数量和枯梢率进行相关分析表明,马尾松胸围与松突圆蚧种群数量的相关性不显著,而与枯梢率呈极显著线性相关,其线性回归式为y=3 7821x-30 0479(y为枯梢率,x为胸围);松突圆蚧种群在树冠上、中、下层之间的分布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松树枯梢病潜伏侵染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艳  叶建仁 《林业科学》2003,39(4):67-72
研究表明在火炬松、湿地松、短叶松和马尾松健康梢上整年都能分离到松枯梢病菌,其中在火炬松上的得菌率为15%—37.7%,且大多数月份高于20%;湿地松上的得菌率稍低于火炬松,为7.5%~29.1%;短叶松梢上的得菌率是13.8%—57.1%,月份之间的差异较大;马尾松得菌率最低,为9.7%—22.4%,多数分离得菌率低于20%。健康梢的不同部位得菌率有一定差异,枝和新梢较高,芽稍低,叶最低。在1年中,健康梢上得菌率有3个高峰期,即4—5月、7—8月和10—11月,是潜伏侵染的的主要时期。将健康芽和梢进行诱发培养,lOd后组织块上及周围产生松枯梢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得菌情况与常规分离相似。在当年孢子散发之前,对健康梢套袋隔离试验,发现套袋梢仍会发病,说明在发病的春梢中,有一部分是由于潜伏侵染的松枯梢病菌造成的。从而证明松枯梢病菌在火炬松、湿地松、短叶松和马尾松上普遍存在潜伏侵染。  相似文献   

3.
由松色二孢菌(Diplodia pinia(Desm.)Kickx)引起的松梢枯病在我国广东省首次发现。已知分布地区有广州近郊,新会县圭峰山,肇庆鼎湖山,清远县艮盏林场,病害有继续扩展蔓延之势。马尾松梢枯病的主要症状有梢枯、嫩梢弯曲、溃疡、流脂、叶枯,甚至全株死亡。病原菌的特征是分生孢子双胞,褐色,大小为28.5~39.9×14—24微米(图1、2)。松色二孢菌能侵染马尾松、湿地松、加勒比松和火炬松。病原菌在受病的针叶、枝  相似文献   

4.
<正> 国外松(湿地松、火炬松)自40年代引入我省以来,至今已发展到100多万亩,70年代末逐渐发生枯梢病危害,并日趋严重,到80年代有的地方开始成片枯死,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有30—40万亩发病,2000余亩已枯死,极大影响群众发展国外松的积极性,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为解决这一问题,1988年省科委向我所下达了“国外松枯梢病流行规律与防治对策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5.
松枯梢病Diploelia pinea(Desm)Kickx是近年来严重危害松树(尤其是国外松)的一种主要病害。该病危害松树的嫩梢、针叶和枝条等,引起顶芽、嫩梢枯死,针叶枯黄或枝条下垂,影响林木正常生长,被害严重时整株枯死。该病在区外已知分布于广东、湖南、湖北、江苏、吉林和黑龙江等省,区内已在柳州、河池、玉林、梧州、北海等地发现有该  相似文献   

6.
国外松枯梢病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松枯梢病系由松色二胞菌(Diplodia pinea)浸染所致。在石灰岩、红砂岩和花岗岩发育的土壤上,火炬松和湿地松的梢部生长不良,松色二胞菌侵入后,易引起枯梢病。而在纲纹层和沉积层发育的第四纪粘土上,火炬松和湿地松生长良好,很少发生枯梢病。故应注意造林地选择。  相似文献   

7.
吉林省的松枯梢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1995年以来,我省长春、吉林等地林区或市区的部分樟子松(Pinussylvestrisvar.mongolica)、油松(P.tableformis)和红松(P.koraiensis)的针叶、枝梢发生枯死现象。两年来,除了对这些树种上的其他病虫害进行诊断鉴定外。笔者疑为某些病状极有可能是松枯梢病所致。为此,从1997年3月下旬起,在长春市净月潭,以10天间隔定期取样,进行镜检和培养观察。于7月下旬开始,在受害部位出现大量子实体,经鉴定证实,确为松枯梢病。此病病原为松色二泡菌(Diplodiapinea(Desm.)Kickx],属球壳菌目,球壳孢科,色二抱属。分生抱子器…  相似文献   

8.
松梢枯病综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 分布与危害 松梢枯病是世界分布的一种松属树种病害。世界上发生此病的国家有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非洲的南非,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欧洲的波兰,西德和苏联,亚太地区的中国、以色列和夏威夷及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我国至今报道已发生该病的地方有黑龙江、吉林、陕西、湖南、湖北、江西、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等省。 该病主要为害当年嫩梢引起梢枯,特别是主梢受害后树干畸形,影响高生长和径生长,生长量下降40%,减少商品材积63%(Currie 1978,Swart 1985)。当主梢、侧梢和芽枯死、针叶受害脱落,会导致整株松树死亡。梁子超(1980)报道广东省1万余亩马尾松发病,其中严重的有2000余亩,别润之(1985)报道湖北太子山有70ha松林成片死亡;沈伯葵(1990)报道江苏省盱  相似文献   

9.
松树(Pinus spp.)是皖东地区主要造林树种,有马尾松、黑松、火炬挫、湿地松和赤松等。由于多为人工纯林,除马尾松外其余松树生长势差,抚育管理较粗放,致使松树病害大面积发生,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经词查,“火炬松、湿地松、黑松发病较重,赤松次之,马尾松较为抗病。以松树萎蔫病、松枯梢病造成的损失重大,其它病害较轻。80年代较流行的松针褐斑病,近年流行趋缓,而松枯梢病、松树萎蔫病则成流行趋势.  相似文献   

10.
<正> 毛竹枯梢病是由子囊菌亚门啄球菌属竹啄球菌(Ceratosphaeria phyllostachydis)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竹林感病后,当年新竹呈现枝枯、梢枯,全株枯死三种类型。病菌反复侵染可使整片竹林趋于毁灭。我县在1978年开展森林病虫害普查时,发现丰顶山地区的三个乡四个村的竹林受到毛竹枯梢病的危害,面积达  相似文献   

11.
经调查研究证明,安徽滁县地区近年来松树大面积枯死主要是由松色二孢菌引起的。该菌侵染后引起松树芽枯、梢枯、叶枯与果枯,使冠部的芽、嫩枝和叶大部分枯死,基本丧失生长势,导致松树呈濒死状态。病害发生与树龄、林分郁闭度、立地条件及气候有关。  相似文献   

12.
水松赤枯病     
一、引言1980年9月,在东京八王子朝川林业试验场水松苗上发现一种赤枯病.水松苗是从中国引进的,1978年栽植,在苗圃已2年生.在枯死的针叶和感病的绿枝上,观察到许多子实体,孢子堆呈暗绿色霉层,镜检是一种尾孢菌的分生孢子堆.其形态特征经研究证实与巨杉尾孢菌引起的柳杉赤枯病相似.二、症状针叶和绿枝梢上先产生小的淡红褐色斑点,病斑扩展到全针叶,即枯死脱落.绿枝上圆形病斑向四周扩展,当病斑环绕一周,即枝叶枯死.由于病情发展迅速,引起大量枝条枯死.苗木栽植两年,约有半数枯死.在叶落未枯死的枝茎上,不定芽可产生新叶.但新针叶会再次感病,逐渐枯死脱落.在枯萎的枝叶上,产生淡绿褐色到淡灰褐色的分生孢子堆.这些症状与巨杉尾孢菌引起的落羽杉赤枯病、墨西哥落羽杉赤枯病非常相似.  相似文献   

13.
马尾松松梢害虫(俗名钻心虫)是马尾松的主要害虫之一。在我省江津、重庆、万县、达县、南充、宜宾等地,海拔千米以下马尾松林区,每年发生虫害面积达一百万亩,被害株率高达95%以上。在4—5月间,春梢因受害大量枯黄下垂,顶梢枯倒率普遍在  相似文献   

14.
几种外生菌根菌对松苗抗非根部病害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几种外生菌根真菌对松苗抗松枯梢病和抗松材线虫病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根菌增强了马尾松苗苗木对松枯梢病的抵抗力,其中华美牛肝菌(504)菌根苗的抗性最强,其次为黄豹斑鹅膏(EG)和彩色豆马勃Pt2菌根苗,彩色豆马勃Pt,和紫金蜡蘑(ZJ)菌根苗的抗性相对较弱;但外生菌根菌对湿地松苗苗木抗松枯梢病的能力未见提高.对黑松和马尾松菌根苗接种松材线虫后发现,菌根增强了黑松和马尾松对松材线虫病的抵抗力,延缓或减轻了苗木的死亡,以504、Pt2和EG的效果较好.黑松菌根苗接种松材线虫后各处理体内早期的PAL活性存在一定差异.对松材线虫抗性较强的菌根苗其体内PAL酶活也较高,反之亦然.供试外生菌根菌的促生作用以及菌根苗体内抗病代谢酶活性的变化与其抗病性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雪松枯梢病目前在济南地区雪松Cedrusdeodara(Roxb)Lohd上发生严重。经病原菌分离培养,形态特征观察及致病性测定表明该病是由松色二胞菌Diplodiapinea(Desm)Kickx为害所致。病菌通过自然孔口、伤口侵入叶和嫩梢,引起叶枯及嫩梢枯死;经伤口侵入枝干,引起枯梢或整株枯死。试验表明采用单一的化学防治效果不理想,只有采用综合防治才能控制该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16.
杉木缩顶病为害枝、梢顶芽和主梢,症状大体可分4种类型:1.侧枝顶芽感病枯死;2.主梢顶芽枯死,偶而发生梢枯,枝梢丛生;3.主梢顶芽感病后,不定芽大量萌生并相继感病,以致植株顶端萎缩,停止生长;4.枝梢顶芽正常,但其上可产生数个溃疡斑,病斑不扩展,不引起枝梢枯死。经组织分离和接种试验,主要病原菌为Pestalotiopsis guepini,其次是Fusarium oxysporum。  相似文献   

17.
于2009—2010年对福建省27个县(市、区)引种的596.2 hm2的湿加松试验林进行病虫害监测调查,发现湿加松林分有16种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危害。其中,松赤枯病、松针褐斑病、松枯梢病、桃蛀螟、微红梢斑螟、马尾松毛虫等6种病虫害分布面积较大、发生较普遍,其分布面积均占试验林总面积的10%以上,尤其是松赤枯病分布面积占试验林总面积的48.53%;幼林以微红梢斑螟和桃蛀螟为主,造成嫩梢被蛀枯死、多头或针叶枯死;随着林龄增大,病虫害种类和发生面积呈上升趋势,松枯梢病、松针褐斑病等病害随之侵入,且越来越严重。统计分析表明,南亚热带区病虫害种类和分布面积占造林面积的比例虽然与中亚热带区差异不大,但南亚热带区较适宜湿加松生长,长势较好,基本上处于病虫不成灾的状态。  相似文献   

18.
松瘿小卷蛾Laspeyrsia Zebcsna(Ratz)是东北地区落叶松中,幼林的主要害虫之一.在吉林省的舒兰、桦甸、磐石和延吉等地的落叶松人工林内普遍危害,个别林地危害尤烈.此虫幼虫期生活于枝、梢上,潜食当年新生嫩梢基部的韧皮部和木质部,刺激落叶松枝条膨大形成虫瘿,并引起流脂,往往造成主梢在侧枝自被害部以上枯死;主  相似文献   

19.
对地处皖南丘陵的宣州区国外松上常见病虫害进行了连续5年调查观察,笔者发现主要有:马尾松毛虫、松茸毒蛾、思茅松毛虫、微红梢斑螟、荔浦吉松叶蜂、浙江黑松叶蜂、桃蛀螟、铜绿丽金龟、油茶枯叶蛾、枯梢病(松色二孢菌)等病虫害,其中危害最大的是国外松枯梢病和微红梢斑螟,并结合生产实际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历,以便为林业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辽宁章古台地区,通过野外观测松沫蝉Aphrophora flavipes Uhler若虫的耗水量、虫口密度及不同松树树种受害情况,研究松沫蝉的耗水及其危害。结果表明:06:00—18:00松沫蝉2~4龄若虫的耗水量最大,平均为每千头耗水800~1000 g,1龄若虫次之,5龄若虫最小。松沫蝉在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和赤松P.densiflora上的虫口密度没有显著差异,显著大于在油松P.tabulaeformis上的虫口密度。赤松和油松承受松沫蝉危害的能力较强,没有发生枝梢枯黄的现象,樟子松承受松沫蝉危害的能力弱,且林龄越大受害越重,36年生和44年生的新生梢枯死率分别为25.2%和42.7%。樟子松受害轻时,枯黄的嫩梢在树冠上呈斑点状分布;受害重时,从顶梢逐渐向下枯黄,有的整株死亡,且林缘比林内受害重。樟子松受害严重的原因应该是松沫蝉和松枯梢病(Sphaeropsis sapinea)的双重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