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2年6月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下达楚州区工程项目"半循环自净式池塘组合式养殖模式的应用及推广".该项目通过将池塘鱼鳖混养、水稻种植技术组装配套进行生态养殖,以提高水产品质量与养殖效益.为探索不同来源鳖种在池塘、稻田组合生态养殖条件下,鳖的品质、产量、效益等有关内容,2003年项目单位设计了池塘常温鳖种、温室鳖种与野生鳖种三种养殖模式进行对比试验.经过探索与实践,取得良好的试验效果.现将试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杨惠珍 《水产养殖》2008,29(1):20-20
根据贵阳地区地理条件,在贵阳市实施的"稻田生态渔业"项目基础上,于2006年增加了鳖的养殖,进行了稻田鱼鳖生态养殖试验,并充分利用稻田生态带让鳖自然繁殖.通过此试验,提高了稻田的经济效益,同时对养殖品种结构进行了调整.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虽然中华鳖价格在市场上有了很大的下降,但“生态养殖鳖”的价格仍是“温室养殖鳖”价格的2~3倍。这说明消费者对自然环境中生长的鳖有所偏爱。只要价格合理、品质优良,中华鳖市场前景看好。为了探索中华鳖网围仿生态养殖技术和经验,于2007年开始了“中华鳖小网围生态  相似文献   

4.
黄河口鳖仿野生无公害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河口鳖产于黄河中下游自然水域,是黄河水域特有的珍稀水产品.近几年,由于黄河断流、人类过度捕杀等因素使野生资源濒临绝迹.从1996年我们收集野生黄河口鳖原种,并通过隔离选择、提纯复壮等措施对黄河口鳖原种进行保存,利用暖式大棚和自然生态外塘相结合,进行黄河口鳖仿野生无公害养殖,生产的商品具有背甲呈黄色,腹甲及四肢皮肤呈金黄色,裙边宽厚较硬,伸展平直而有弹性,富含胶质,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可与野生黄河口鳖相媲美,黄河口鳖整个养殖工艺流程为:在原种生态库中进行黄河口鳖原种亲鳖培育→自然产卵→暖式大棚人工孵化→暖式大棚进行稚幼鳖培育→自然生态外塘进行商品鳖养殖→按标准检验合格后销售.现将其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上海莲湖生态鳖业专业合作社开展了中华鳖生态养殖,形成了"稀放鳖种、套养翘嘴鲌和黄颡鱼、搭配鲢鳙鱼,投喂配合饲料和鲜活饵料相结合"的中华鳖生态养殖模式,生产的"莲湖"牌生态鳖被中国绿色食品2012上海博览会授予畅销产品奖,并荣获2010年上海世博会指定推荐产品等称号,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现将中华鳖池塘生态套养翘嘴鲌、黄颡鱼技术简介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池塘条件上海莲湖生态鳖业专业合作社养殖  相似文献   

6.
甲鱼外荡网围生态养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几年来 ,虽然甲鱼价格在市场上有了很大的下降 ,但“生态养殖鳖”的价格仍是“温室养殖鳖”价格的 2~ 3倍。这说明消费者对自然环境中生长的鳖有所偏爱。只要价格合理、品质优良 ,甲鱼市场前景看好。为了探索甲鱼网围仿生态养殖技术和经验 ,我们于 2 0 0 1年开始了“外荡网围生态养殖甲鱼研究”的课题。经过两年的养殖试验 ,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1材料与方法1 .1 养殖水域的选择根据甲鱼喜静怕惊、喜阳怕风、喜洁怕脏的自然生活习性 ,将试验水域分别选择在盛泽分场、平望分场、震泽分场、梅堰分场。试验湖泊均处太湖流域腹地 ,水…  相似文献   

7.
仿生态养鳖是前期工厂化温室养殖与后期室外池塘养殖的结合,其过程是利用工厂化温室养鳖生长速度快的优势,在温室内用较短的时间将稚鳖从体重3g-5g快速培育到体重150g-250g左右的鳖种,然后放入室外池塘中在自然温度下用天然或商品饲料进行商品鳖养殖, 以期提高商品鳖的品质。这种养殖模式包括了工厂化温室养殖与池塘主养结合型、工厂化温室养殖与池塘套养结合型等多种模式,目前发展较快。笔者根据对仿生态养鳖情况的了解,认为从事仿生态养鳖要重点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稻鳖生态种养对黄沙鳖肌肉品质的影响,对比分析了稻鳖生态种养与池塘养殖下养殖水质及黄沙鳖肌肉的营养成分、呈鲜味成分、有机酸组成、组织微观结构和食用后感官评价的差异.结果显示,稻鳖生态种养试验组养殖水质更优,稻鳖生态种养试验组黄沙鳖肌肉蛋白质含量显著提高,提高了 90.81%,脂肪含量则显著低,降低了 27.38%;...  相似文献   

9.
目前,甲鱼的养殖技术成熟,一万只苗温室养殖产量(台湾鳖、泰国鳖)基本可达到4000kg以上,高者甚至超过5000kg,外塘生态养殖也克服诸多技术难题,如温室转外塘、稚鳖培育以及冬眠管理等技术环节.但是温室和外塘养殖因过多的人工干预导致商品鳖口感、品质逐年下降.我场主要养殖日本系中华鳖,为提高养殖中华鳖的品质,我场采用了拟天然生态养殖,它是生产实践和消费市场所孕育的产物,使中华鳖养殖业走出困境的一条路径,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的健康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养殖鳖的品质和经济效益,以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和市场竞争的需要,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着力推行了简易温室养鳖和池塘生态养鳖模式,并得到了迅速发展。2001年,全区温室养鳖面积达到23.47万m2,池塘生态养鳖面积达到1.02万亩,总放养量为1710万只。池塘生态养鳖模式是在鱼鳖混养和虾鳖混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采取一整套生态养殖技术,直接将稚鳖放入池塘进行养殖,使鳖在阳光雨露的天然环境中生长,经过1~2个冬眠期达到商品规格。这种生态型养殖方式,符合健康养殖的理念,符合中华…  相似文献   

11.
中华鳖生态健康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省沅江市有中华鳖养殖面积200公顷,过去一般采用一次放足,一养到底的方式,这种养殖方式在第一年问题还不大,但第二年后往往因生态环境的变化,易产生鳖生长速度缓慢,规格大小差异拉大,引发诸多疾病等问题,导致鳖成活率、品质和价值低。为探索养殖新模式,保持鳖产品安全卫生性和天然野生性,近几年来在笔者主持下,许多养鳖户推广了“种萍投螺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取得良好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12.
<正>传统的全控温封闭式温室养殖解除了鳖冬眠、缩短了鳖的养成期,但由于高密度的养殖易使环境恶化,加之封闭式温室破坏了鳖的晒背等自然习性,鳖病频发,一些养殖单位滥用药物,使鳖产生抗药性,造成恶性循环,影响养鳖业的效益。江苏宝应县发展了仿生态养鳖模式,主要为在温室培育稚鳖、外池养殖商品鳖的模式,一般外池鳖的养殖  相似文献   

13.
<正>温室大棚养殖是中华鳖养殖的主要方式之一,利用温室大棚养殖中华鳖,可以打破鳖冬眠的习性,人为地给鳖创造一个最佳的生活和生长环境,使鳖始终处于快速生长状态。2013年我们利用温室大棚养殖中华鳖,并进行科学管理,从投饵、抗应激、水质管理等方面实行可控的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对温室养殖  相似文献   

14.
中华鳖与鳜鱼池塘生态混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迎合市场及消费者的需求,提高鳖的品质和养殖效益,我们于2005年进行了鳖鳜生态混养试验,获得了成功,现将鳖鳜池塘生态混养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浙江省德清种养技术研究所应用德清地方野生鳖种提纯 ,培育出不逊色于野生甲鱼的“清溪花鳖” ,并形成“鱼鳖混养”、“稻鳖轮作”等露天池仿生态模式养殖技术。养出的鳖口感、品质俱佳。在该研究所的带领下 ,德清县上千农户建立了养鳖场。该所采用公司加农户的模式 ,育出的幼鳖让农户拿回去饲养 ,回收成鳖统一外销 ,并投资2 0 0万元建立德清甲鱼养殖养殖示范基地。在此基础上建立 390亩德清花鳖良种培育基地 ,建塑料保温大棚 1 2万平方米 ,计划投资 2 80 0万元 ,年繁育商品幼鳖 2 5 0万只 ,可为德清千余农户提供 1万亩商品鳖养殖的苗种德清…  相似文献   

16.
正中华鳖养殖是怀远县渔业支柱产业,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形成温室大棚恒温养殖、池塘露天养殖、稻鳖生态养殖、鱼鳖混养等多种生产模式。生产实践证明,不论采取哪种方式养殖,中华鳖幼鳖以及成鳖雌雄个体的生长速度都存在明显差异。2019年笔者在白莲坡镇姚山村商品鳖养殖基地开展池塘养殖黄河品系中华鳖雌雄生长差  相似文献   

17.
鳖“腐皮”“疖疮”并发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广海  仲俊等 《鱼类病害研究》1992,14(3):32-34,F003
养鳖业迅速发展,鳖病日趋蔓延,作者指导了应用药物、养殖、生态、免疫等技术方法防治鳖“腐皮”“疖疮”并发病效果,提出土霉素、四环素为并发病早、中期治疗用药、药效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在草型浅水湖泊滆湖中进行甲鱼生态高效养殖的技术,包括湖泊中甲鱼生态养殖基地的选择标准、养殖模式及养殖设施、鳖种的放养、日常管理、越冬管理、捕捞及运输等。  相似文献   

19.
<正>常温三段法高效养殖模式也叫野外生态分段养殖法,就是从鳖苗开始进行鳖苗培育、鳖种培育到商品鳖养成三个阶段,全过程都是在野外池塘常温气候条件下进行,这是一种适合目前提倡的生态高效养殖模式,这种模式由于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已经在江西、福建和广东北部地区推广发展。一、模式特点与技术流程1.常温三段法甲鱼高效养殖模式的特点根据赣闽地区的常规气候条件,全过程在野外自然环境中从4克/只左右的鳖苗养成750克/只以上的  相似文献   

20.
在当前养殖甲鱼价格下跌和东南亚进口甲鱼以及台湾甲鱼大量涌入的激烈市场竞争中,浙江省余杭市创建的‘体塘鳖”生态养殖却方兴未艾。据当地水产部门反映,在以余杭市生泰中华鳖养殖有限公司的示范带动下,该市已扩大到周边三个乡镇10个场,面积达800余亩,预计在近一、二年内将扩大至1万余亩。与此同时,他们还将这种生态养成鳖办理了“本塘鳖”商标注册。在历史上,余杭塘栖镇一带,是“青背白肚”本塘鳖盛产地之一。但随着历史的变迁特别是京杭运河水域污染的加剧,使“本塘鳖”几乎绝迹。1998年2月,余杭一市科委为使“本塘鳖”资源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