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为探讨农艺措施对铜胁迫苹果树毒害效应的缓解效果,利用长期盆栽试验(600d),研究了棕壤上介于我国土壤环境质量二、三级标准间的低剂量铜胁迫下,钙(CaCO3)、铁(FeSO4)、钾(K2SO4)以及半腐熟鸡粪(CM)对苹果幼树生长和果实铜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320mg·kg-1的铜胁迫600d导致苹果树春梢萌动迟缓,生物量、果实数量下降,果实铜含量升高(P<0.05)。施加CaCO3对铜胁迫苹果树的生长(新梢萌发和果实数量)有明显的缓解效果,并降低果实铜含量(P<0.05),降低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的风险。K2SO4虽能够缓解铜胁迫对总生物量的抑制作用,却导致果实数量减少,果实铜含量增高(P<0.05)。FeSO4和CM对于植株生物量和果实数量没有明显的缓解作用(P>0.05),但能降低果实铜含量(P<0.05)。综合考虑对果树生长和人类食品安全的影响,将缓解效果分为安全的解毒、安全的不解毒、危险的解毒和危险的不解毒4类。K2SO4属于危险的解毒,在农用棕壤上应慎用;FeSO4和CM属安全的不解毒;CaCO3属于安全的解毒,具有较好的缓解毒害和降低食品安全风险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铜胁迫和间作对玉米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为探讨红壤地玉米-豌豆间作种植模式对铜污染的响应机制,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铜浓度(0、100、200、400、600 mg·kg-1)对玉米单作和玉米间作豌豆条件下植株生物量、铜含量、玉米抗氧化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及丙二醛含量(MDA)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Cu2+浓度(600mg·kg-1)胁迫下,间作玉米地上部和地下部干重较单作分别提高了20%和36.6%,与单作相比,随着Cu2+浓度升高(100、200、400、600 mg·kg-1),间作模式下玉米地上部铜含量分别降低了86.81%、44.57%、22.01%、11.11%,而地下部铜含量则分别提高了78.89%、24.79%、35.29%、13.31%,且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在不同Cu2+浓度胁迫下,玉米叶和根中的SOD、POD、CAT活性和MDA含量均随着Cu2+浓度的增加而提高,仅Cu2+浓度达到600mg·kg-1时玉米体内的CAT活性有所下降。间作条件下玉米根的SOD活性较单作提高了48.07%~117.27%,间作玉米叶的SOD活性较单作提高了11.30%~46.90%。不同种植模式对Cu2+胁迫条件下的玉米POD活性均没有显著影响。在Cu2+(0~400mg·kg-1)胁迫下,间作玉米叶的CAT活性较单作均显著提高,分别提高了71.37%、140.40%、229.80%和161.75%,间作玉米根的CAT活性与单作无显著差异。间作玉米根的MDA含量较单作降低了26.13%~64.53%;在100、200 mg·kg-1Cu2+胁迫下,间作玉米叶的MDA含量较单作降低了0.30%和26.24%,但在400、600 mg·kg-1Cu2+胁迫下,间作玉米叶的MDA含量较单作提高了32.62%和93.51%。综上所述,在一定范围的Cu2+胁迫条件下,玉米根和叶中的抗氧化酶活性及MDA含量均有所提高来维持正常生长,间作模式在Cu2+胁迫下对玉米根和叶的抗氧化酶系统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镧对镉胁迫下豌豆幼苗生长状况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杜兰芳  王立新  张艳  卢亚娟  王欢婧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2):6716-6718,6720
[目的]研究镧对镉胁迫下豌豆幼苗生长状况和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以开白花的豌豆为实验材料,研究了镧不同浓度(0.05、0.1、0.2、0.4、0.8 mg/L)对镉不同浓度(0.1、0.5、1.0、2.0、5.0、10.0、20.0、40.0、80.0 mg/L)胁迫下的豌豆在种子萌发、植株生长、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等方面的影响。[结果]种子萌发时0.1 mg/L镧能较好地缓解镉的毒害,提高镉胁迫下豌豆种子的萌发率;幼苗生长中0.05 mg/L镧能较好地缓解镉的毒害,促进幼苗根系的生长,但镧仅对低浓度镉胁迫豌豆幼苗茎的生长有解毒效应。当镉浓度较高(80.0mg/L)、镧浓度(0.8 mg/L)也较高时,镧不仅无解毒效应反而与镉协同胁迫豌豆种子的萌发、幼苗根、茎的生长。镧浓度为0.1 mg/L时,POD的活性和数量达到最大。[结论]0.1 mg/L的镧对低浓度镉胁迫下豌豆幼苗的缓解效应较明显,提高了萌发率,促进了根和茎的生长,增强了POD的活性;高浓度镧则协同镉发生毒害效应。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外源抗坏血酸(AsA)对土壤重金属镉(Cd)胁迫下石竹(Dianthus chinensis)幼苗生长的影响,采用温室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0、20、40、60、80、100 mg·L-1)的外源AsA处理对50 mg·kg-1 Cd胁迫下石竹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50 mg·kg-1Cd显著抑制了石竹幼苗的生长,≤40 mg·L-1的外源AsA可显著缓解Cd胁迫,石竹幼苗的生物量、株高、分蘖数、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AR)、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谷胱甘肽还原酶(GR)的活性,AsA和谷胱甘肽(GSH)的含量都显著高于Cd胁迫下石竹幼苗,而细胞膜透性、地上部Cd含量的产生速率以及H2O2的积累量则显著低于Cd胁迫下石竹幼苗;但随着外源AsA喷施浓度的增加,缓解效应下降,甚至产生促氧化效应.综合试验各因素表明,35~45 mg·L-1的外源AsA对石竹幼苗受到的Cd毒害缓解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5.
铁毒胁迫对水稻幼苗中POD和CAT同工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培法研究铁毒胁迫对水稻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同工酶酶谱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正常营养液处理相比,处理7 d,随Fe2+浓度升高POD酶条带数有所增加,在50 mg/L时开始出现新的酶条带,而且峰值也随着增大;处理28 d,POD活性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特点.CAT同工酶在铁毒处理的14 d时,酶峰值随浓度的升高而增加,Fe2+浓度到50 mg/L时达到最大值后逐渐降低.因此,短时间的铁毒胁迫,水稻叶片通过增加POD和CAT同工酶条带数和酶峰值来防御铁毒害,但其防御功能是有限的,长时间铁毒胁迫会抑制POD和CAT同工酶产生.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伞房决明(Cassia corymbosa)对重金属锌胁迫的抗性,以1年生实生盆栽苗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锌胁迫下其生长及生理的响应.结果表明:在试验期间,处理Ⅰ(500 mg·kg~(-1))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电子传递速率(ETR)、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持续增加,植株长势较好.处理组Ⅱ(700 mg·kg~(-1))在处理15 d后,植物内部的光合作用和代谢活动出现过短暂的增强,之后则呈现减弱趋势.处理组Ⅲ(1 000 mg·kg~(-1))、Ⅳ(1 500 mg·kg~(-1))在胁迫开始后,Fo值、MDA含量、POD活性持续上升,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弱,内部代谢平衡被打破,生长受到明显抑制,胁迫21 d后,处理组Ⅳ(1 500 mg·kg~(-1))出现植株死亡的状况.综上所述,低浓度锌胁迫下伞房决明自身调节和恢复能力较强,而高浓度的锌胁迫则对其生长产生了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7.
磺胺间甲氧嘧啶胁迫对小麦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室内盆栽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磺胺间甲氧嘧啶(SMM)胁迫对小麦幼苗生化指标的影响,初步阐明了SMM对小麦幼苗的毒害机理。研究表明,在实验前3 d,不同浓度胁迫下,各处理叶绿素(Chl)含量之间差异不显著,在实验第5~7 d,高浓度(10 mg·kg-1和20 mg·kg-1)处理Chl含量显著低于对照。实验期间,随SMM浓度增加可溶性蛋白(SP)含量明显下降,SP可作为SMM污染胁迫的生物标记物。SMM胁迫促使丙二醛(MDA)含量相对对照有所增加,且对根系影响强于叶片。SMM胁迫对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整体上表现为激活作用,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且根系POD活性远高于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胁迫下表现出类似规律,但随胁迫时间延长,各处理与对照间的差异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8.
对低温胁迫下不同品种青花菜生长情况及SOD和POD酶活性进行分析,并以‘翠绿’品种为试材,研究外源ABA对植株低温胁迫的缓解作用.结果表明:(1)低温胁迫抑制株高、茎粗的增长,SOD、POD活性及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降低;不同品种对低温胁迫的响应不同,‘翠绿’、‘蔓陀绿’品种受低温胁迫的影响较大,‘优秀,、‘DICICCO' (AU)品种受低温胁迫的影响较小.(2) 100mg· L-1脱落酸(ABA)处理对提高‘翠绿’的株高、茎粗效果显著; 50、100、150 mg·L-1 ABA处理的植株SOD、POD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0mg·L-1ABA),其中,100 mg·L-1 ABA对SOD、POD活性的提高效果最为显著.(3)外源ABA可显著提高‘翠绿’植株可溶性糖含量,在低温处理15 d并恢复处理15 d后,50、100、150 mg· L-1 ABA处理的可溶性糖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并保持在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9.
通过盆栽试验,分析了不同浓度铜处理下马缨丹(Lantana camara L.)的生物量、抗氧化酶活性及其对铜的吸收、转运和亚细胞分布。结果表明:低于600 mg·kg-1的铜处理下,马缨丹根、茎、叶的生物量分别较对照增加了6%~23%、4%~29%、6%~19%;而高于此浓度时,根系生物量无显著降低,但茎和叶的生物量分别较对照下降了26%~39%和19%~37%。铜处理下,其体内铜含量仅为12.45~59.17 mg·kg-1,且根系中铜含量均高于地上部,根系抑制了铜的吸收和转运;亚细胞分布研究表明,铜主要固定于根的可溶性部分(37%~64%)和茎、叶的细胞壁(40%~43%、29%~38%),具有保护细胞器的分布特征。此外,低于600 mg·kg-1的铜处理下,其根系和叶片中SOD、CAT、APX的活性显著高于对照,植株能够缓解低于600 mg·kg-1铜处理诱导的氧化胁迫;而高于此浓度时,叶片中POD、CAT、APX活性显著下降,抗氧化能力减弱,叶片受到氧化胁迫伤害,但根系受到的影响较小。因此,马缨丹是一种铜耐性植物,且根部的耐性强于地上部,其主要耐性机制是根系对铜的限制、可溶性部分和细胞壁对铜的固定及抗氧化酶对活性氧物质的清除。  相似文献   

10.
环境水体中纳米氧化铜对金鱼藻的毒性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模拟水体环境的方法,研究了低浓度(2~8 mg·L-1)纳米氧化铜(CuONPs)溶液对金鱼藻生长的毒性影响,并与相同浓度的微米氧化铜和可比剂量铜离子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显示在纳米氧化铜溶液的作用下,金鱼藻对Cu元素的积累量为相同浓度的微米氧化铜溶液作用下的6~12倍,金鱼藻体内的酶活性对纳米氧化铜溶液作用的浓度和时间均有明显反应.在作用20 d时,4mg·L-1的纳米氧化铜溶液作用下金鱼藻体内POD、SOD活性均达到最大值;在作用30 d时,同样浓度作用下金鱼藻的叶绿素含量达到峰值,其后逐步下降.对于8 mg· L-1纳米氧化铜溶液的可比剂量铜离子(0.23 mg· L-1)作用于金鱼藻,其POD活性、SOD活性和叶绿素含量的变化明显小于8 mg· L-1浓度的纳米氧化铜溶液.上述结果表明低浓度(4~8 mg·L-1)的纳米氧化铜溶液对金鱼藻生长有明显的抑制效应和毒害作用,纳米氧化铜对金鱼藻的生长表现出很强的纳米效应,其生长同时受到纳米氧化铜溶液作用时间的影响,但低浓度的微米氧化铜溶液对金鱼藻生长几乎不存在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11.
水分胁迫下钙对大豆膜脂过氧化保护酶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艇控制营养钙量的方法培养大豆幼苗,得到3种钙水平的大豆幼苗作材料,对水分胁迫下(0.5MPa-PEG-6000),不同钙水平大豆叶片饱和持水,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及其同工酶进行了研究,以期从膜脂过氧化的角度探讨钙在植被物抗旱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利用聚丙烯酰胺垂直板电泳技术对3个睡莲Nymphaea品种‘彼得’‘Peter Slocum’,‘玛珊姑娘’‘Masaniello’和‘得克萨斯’‘Texas Dawn’不同器官(未展开的幼叶、展开的幼叶、老叶、花瓣、花蕾、叶柄)和未展开的幼叶在营养生长阶段和生殖生长阶段的过氧化物酶(POD)和酯酶(EST)同工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3个品种共有12种过氧化物酶酶带,6种酯酶酶带。②睡莲的过氧化物酶和酯酶具有组织特异性,其中未展开嫩叶和展开嫩叶的酶带最多,叶柄和花蕾次之,花瓣和老叶最少。未展开幼叶为较适合用于睡莲同工酶分析。③与生殖生长阶段相比,3个睡莲品种未展开幼叶在营养生长阶段的酯酶表达量更大,条带更多;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表达量则是生殖生长阶段的表达量大,但3个品种的酶条带变化不一致,其中‘彼得’和‘玛珊姑娘’在生殖生长阶段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阶段条带多‘得克萨斯’则相反。图4表3参15  相似文献   

13.
丛枝菌根真菌对Cu、Pb处理下旱稻氧化胁迫的影响(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丛枝菌根真菌对Cu、Pb处理下旱稻氧化胁迫的影响。[方法]采用盆栽实验的方法,以旱稻为研究材料,研究了丛枝菌根真菌对不同土壤Cu浓度(0、100、200 mg/kg)、Pb浓度(0、300、600 mg/kg)处理下旱稻地上部分生理抗性影响。[结果]与未接种处理相比,接种处理抑制100 mg/kg Cu、300 mg/kg Pb处理下POD、CAT以及SOD活性,但是显著提高可溶性蛋白含量。200 mg/kg Cu处理下,接种处理抑制SOD活性却提高POD、CAT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600 mg/kg Pb处理接种处理下SOD、POD活性与未接种处理无显著区别,但是显著抑制CAT活性以及降低可溶性蛋白含量。以上结果说明,在不同的Cu、Pb浓度处理下,丛枝菌根真菌对旱稻体内的酶活性以及可溶性蛋白影响不同,因而对于重金属引起的旱稻地上部分氧化胁迫的影响程度不同。[结论]该研究可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同一寄主尖孢镰刀菌进行了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黄瓜不同部位分离的尖孢镰刀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是相同的,均为 3条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酶带,迁移率分别为 0.04、0.20和 0.33;而酯酶 (EST)同工酶酶谱存在较大的差异。西瓜尖孢镰刀菌都具有 4条POD同工酶酶带,电泳迁移率分别为 0.048、0.190、0.286和0.381,而EST同工酶条带很少,且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5.
水分胁迫对玉米SOD和POD活力及同工酶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随土壤水势下降,抗旱性玉米二叶的SOD活力明显上升,而不抗旱玉米变化不大,其SOD同工酶谱均为四条带,且不受水分胁迫影响,但正极向条带活性与品种抗旱性有关。随土壤水势下降,玉米POD活力虽均上升,但不抗旱品种上升幅度小或上升后又下降。抗旱品种POD同工酶谱有明显增加。表明玉米SOD和POD对不同水分胁迫响应的差异与品种抗旱性有关。  相似文献   

16.
孙睿  邵红  刘娟  臧成虎  鲍哲生 《特产研究》2012,(2):34-35,65
采用聚丙烯酰胺垂直板凝胶电泳技术对北马兜铃不同器官(根、嫩茎、老茎、叶柄、未展开嫩叶、展开嫩叶、成熟叶和花)在花期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北马兜铃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具有组织特异性,8个器官在花期共有14条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带,其中根和老茎的酶带最少,不适合用作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营养器官中的成熟叶片和生殖器官花中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带丰富、活性较强、含量较高,是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的好材料。  相似文献   

17.
植物生长调节剂“891”提高小麦抗旱性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液培和土培的方式研究了植物生长调节剂“891”对小麦幼苗抗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施100μg/ml和300μg/ml的“891”溶液可明显提高水分胁迫下小麦幼苗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降低叶片气孔阻力,增强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电泳表明,除了原有各酶带的活性增加外,还新增了P1,P2,P9和P104条酶带。在提高小麦幼苗抗旱性方面,100μg/ml“891”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对光温敏核不育系和常规品种在不同生育时期进行过氧化物酶(POD)的聚丙烯酰胺同工酶电泳分析.结果表明,二者在不同生育时期的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酶谱表达上存在明显差异,光温敏核不育系在育性转换的敏感时期出现了特征酶带.  相似文献   

19.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work, the study of screening marker bands of maize ( Zea mays L. )isozyme was carried out. 11 multiplasmic lines were used as experimental materials. The different tissues at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s were taken for each material. DPAGE system and double vertical gel slabs were us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POD: A total of 20 isozymic bands. (Fli)Mo17 and (su1)Mo17 possessed the POD1 and POD3, while POD7 was absent. (sh2)MoI7-POD15 and POD16. (bt1)Mo17-POD1, POD11. (Pop)Mo17-POD15. (wx)Mo17 did not possess the POD3, 4, 5, 6, 8, 15, 16. The other lines possessed different POD. (2) EST: A total of 18 isozymic bands. (Fli)Mo17 possessed the EST 2, 17,but EST15 was absent. (su1)Mo17-EST13. (bt1)Mo17-EST6, 12, 14. (Pop)Mo17 possessed the EST12, but EST2, 8, 11, 13, 14 were absent. For the other multiplasmic lines, some possessed this EST, some possessed other EST. (3)According to the above data, some specific isozymic bands can be used as biochemical markers to distinguish these multiplasmic lines from each other.  相似文献   

20.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作过氧化物(POD)同工酶、酯酶(EST)同工酶分析,并使用SPSS 17.0软件对谱带作相关及聚类分析,以探讨四川盆地不同产地25份麦冬及其近缘植物野生资源间的遗传多样性,为麦冬分类、鉴定和种质资源保护提供生化依据。结果显示,不同产地麦冬及其近缘植物样品的POD同工酶有10种酶谱类型,每种类型具有6~11条酶带;EST同工酶有15种酶谱类型,每种类型有4~8条酶带;同工酶系统聚类分析结果将25个样品被分为4类,并与染色体核型具有同一性。四川盆地麦冬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POD、EST同工酶分析可以作为麦冬及其近缘植物种质资源鉴定的重要参考依据,并可将其加以区分,结合形态学、细胞学等经典理论研究,可判断其遗传差异及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