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配电网的智能化是我国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决我国配电网架构薄弱、自动化水平较低的有效途径。本文给出了智能配电网的定义,其利用现代电力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高级传感和测控技术与电力设备相结合,将配电网在正常及事故情况下的监测、保护、控制、计算等与供电部门的工作管理有机融合在一起的配电系统,支持分布式电源的大量接入,为用户提供更加安全、可靠、优质、高效的电能,以及提供择时用电、分时计费的互动型服务。分析了智能配电网的主要特征和应具备的功能,对智能配电网分布式发电和微网技术、通信、高级传感和计量技术等关键技术进行了实用化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电网发展面临一系列新课题、新挑战:电网"两头薄弱"问题亟待解决,新能源和分布式电源发展迅猛,社会用电友好互动要求不断提高。应对挑战,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本在于加快建设坚强智能电网。从本质上看,坚强智能电网就是以坚强网架为基础,集成现代网络技术、控制技术和信息技术,联接大型能源基地、分布式电源和各类电力客户的"能源互联网",是功能强大的能源转换、高效配置和互动服务综合平台。当前,要加快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实现安全、高效、清洁、友好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电网发展面临一系列新课题、新挑战:电网“两头薄弱”问题亟待解决,新能源和分布式电源发展迅猛,社会用电友好互动要求不断提高。应对挑战,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本在于加快建设坚强智能电网。从本质上看,坚强智能电网就是以坚强网架为基础,集成现代网络技术、控制技术和信息技术,联接大型能源基地、分布式电源和各类电力客户的“能源互联网”,是功能强大的能源转换、高效配置和互动服务综合平台。当前,要加快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实现安全、高效、清洁、友好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配电网中建设光伏发电等分布式电源系统,使得配电系统由原来的放射状无源网络变为分布有中小型电源的有源网络,增加了配电系统的控制和管理复杂程度。分布式发电的影响主要包括彻底改变配电网络规划、运行(如无功补偿、电压控制等);需要重新考虑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和需求侧管理的内容和方法;必须协调各个分布式电源之间的关系;需要制定合理的与分布式电源有关的法律、法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城市建设的深入推进,对当今配电网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新兴的分布式电源技术、网格化管理方式对配电网规划的影响进行研究,同时提出了对现代配电网规划评价的基本要素。1研究要素1.1分布式电源相较于传统供电模式,采用分布式发电系统提供电能具有如下优点:分布式发电多采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或微型燃气轮机,不需要建设大规模发电厂、变电站和配电站,建设工期短且投资规模小;分布式电源靠近电力用户,一般可以直接就近向负荷供电,输配电损耗较小且建设简单;分布式发电系统具有很高的能源利用率,综  相似文献   

6.
分布式发电系统投资少、环境污染小,如今随着智能电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分布式发电电源接入配电网。但是伴随着大量分布式电源的接入,对配电网的影响将越来越大,因此对分布式电源并网后的配电网潮流进行研究成为定量分析其对配电网影响的一个重要方法。基于此,文中研究了含分布式电源并网的配电网潮流计算方法,编写了潮流计算程序,并进行了相关的算例仿真。算例仿真结果表明,文中所编写的潮流计算方法能很好地完成包含多种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三相潮流计算。  相似文献   

7.
现有需求响应等相关技术方案并不能较好解决高比例分布式电源并网所造成的问题,还需要充分考虑负荷的特性,对基于源荷之间匹配特性的配电网组网的形态进行改进。为此,文章提出了基于分布式电源互补特性、多元化负荷互补特性和电源-负荷匹配特性的自洽型配电单元的概念,对自洽型配电单元的分类及构建的方法原则等开展了理论研究,仿真验证了自洽型配电单元的效果,为智能配电网规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当前,建设智能坚强电网的研究和发展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配电网处于电力系统末端,是电能输送的最后环节,直接承担着向广大客户供电的任务,是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电力的依赖程度和电能质量要求也随之提升,这就对配电线路的供电  相似文献   

9.
智能配电网的实用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应对能源、环境、气候、技术、经济、社会等各方面挑战,美国和欧洲率先进行了智能电网的研究和建设,我国也提出要建设“坚强智能电网”。配电网的智能化是我国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有效解决我国配电网架构薄弱、自动化水平较低的有效途径。本文就智能配电网故障恢复与处理、通信、微网技术、配电网EMS等关键技术进行了实用化探讨和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实现方案。  相似文献   

10.
智能配电网下,面对分布式电源、电动汽车、储能装置等新型负荷的大量发展,提出通过优化配置分布式电源并网容量配置、合理规划电动汽车充换电站位置以及同步适度的配置储能电站等措施开展城市配电网规划,增强电网接纳力和适应力,提升规划引领力。  相似文献   

11.
<正>当前,分布式电源作为可再生清洁能源综合利用的理想方式,通过在负荷端附近建立小规模电源与主供电网相结合的供电模式,缓解传统供电模式产生的电能质量、可靠性、环境保护等诸多问题。分布式电源的引入使配电系统从单电源辐射网络变为双端或多端有源网络,对原有配电系统的运行控制及保护方式产生影响,同时增加了配电网运行管理的复杂性。本文针对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建设的分布式发电/微电网项目,简要分析了分布式电源/微电网系统的运行控  相似文献   

12.
针对分布式电源并网阐述了并网的要求、对配电网的影响(包括对电压调整、继电保护、短路电流水平、配电网供电质量等方面),针对分布式电源并网现状提出管理方法,为今后的分布式电源并网工作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13.
<正>在当前全球节能减排、能源安全的巨大挑战下,配用电各种设备和系统的智能集成,实现综合能量管理成为推动后危机时代经济转型、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手段。同时分布式电源大量接入、多样性负荷出现,迫切需要研究新边界条件下的配电网能量调度技术,但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对配电网实现电源–网络–负荷的能量管理的成熟技术。传统的配电自动化系统、需求侧管理系统和分布式电  相似文献   

14.
梁海芳 《湖南农机》2014,(2):72-73,75
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是缓解输电设备压力、提高供电可靠性的有效途径。本文介绍了分布式电源并网后对配电网的影响,针对分布式电源并网后出现的负面影响,总结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根据新疆分布式电源的特点和发展现状,提出新疆分布式电源并入主网的相关技术手段和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5.
加快推进坚强智能电网建设是国家电网公司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提高农网的智能化水平,2010年,国家电网公司在部分单位进行农村智能配电网建设试点。  相似文献   

16.
随着近年来分布式电源的迅速普及,其在电网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而对于配电网,分布式电源的接入将会带来一系列问题。通过对各类影响的分析,从接入方式、负荷预测、故障处理、电能质量等四方面入手,讨论了针对分布式电源的调控管理方案,同时提出了通过控制分布式电源发电计划来提高负荷预测准确率的方案。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全社会用电量不断上升,对电网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电能质量也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由于历史原因,配网建设欠账较多,总体基础薄弱,发展落后于主网,区域、城乡之间发展不均衡,水平差异大,存在明显短板。随着电动汽车、分布式电源、微电网、储能装置的快速发展,对配电网的安全性、经济性、互动性、适应性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在国家电网公司建设“大运行”体系、推进地调县调一体化进程背景下,建设安全智能的配网自动化系统成为当务之急,但现有配网线路大多存在着技术、设备落后等问题,自动化水平不高,难以直接建成大规模的配网自动化系统。  相似文献   

18.
为推动乡村清洁能源、分布式电源高质量发展,提升清洁能源、电源供给能力和应用水平,助力建设多能互补的分布式低碳综合能源网络,清洁供能,清洁用能,本刊自本期开始在《能源技术》栏目刊发“绿色发展·推动农村能源技术革命”专题文章,集中推广各地在分布式电源建设、运维及并网运行方面的经验,探讨分布式光伏发电、风电和储能电站建设方案设计、设备选型使用,投运后的运行、维护与控制方式策略,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其入网对现有配电网运行的影响与解决等,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农村智能配电网规划作为农村电网规划的中心环节,是农村发展规划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此我们提出了网格化管理新理念,在智能、绿色、坚强配电网管理规划三个层面阐述基于网格化管理的农村智能配电网规划的关键问题和技术途径,并对基于网格化的农村配电网规划前景进行了分析,希望为国内智能配电网的规划发展作参考。  相似文献   

20.
《农村电气化》2019,(1):81-81
本报告由水电设备、电力行业环境保护、水电建设、超导与新材料应用技术、智能配电网及其管理、电工数学、电力系统、分布式发电及智能配电九个专业发展报告组成。报告总结了我国上述领域的重大技术进展,对比分析了国内外相关技术的发展差距和技术路线,并对专业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预测,提出了未来应重点关注的技术方向、重大课题设置建议及促进专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