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区架空电力线路测量的主要困难是通视条件差,地形复杂,高差大,交通不便.所以用通常的测量方法不仅速度慢,劳动强度大,有时甚至无法进行测量.为此我们在我县于1992年建成的山区送电线路“白——景”线路测量中做了一些新的探索,总结了一套新的作业方法.该方法在山区线路勘测设计阶段不仅工效高,并且基本不砍伐林木,对保护自然环境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农网建设与改造中 ,由于受测量工具、环境、勘测人员技术等影响 ,线路直线测量距离一般都不长 ,传统的测量方法都是用一架仪器从始端在可视距离范围内进行直线测量 ,超过了可视范围由于多次转点就增加了转角 ,使本来应该定成一条直线的路径变成了左转右转的折线 ,既增加了线路的长度 ,又加大了线路的费用 ,影响经济运行。现介绍一种用两架仪器测量线路长距离直线的方法 ,供参考。1 测量原理几何学直线原理 :两点成一直线 ,在这两点间的任意一点要和这两点组成一条直线 ,任意一点必须在这两点连成的直线上。现实中 ,需测直线的两端点是可…  相似文献   

3.
<正>1选题理由电力施工作业中,绑扎是一项重要的工艺,常用于线路跳线的连接、导线在绝缘子上的绑扎以及终端耐张的绑扎制作等,在线路施工过程中,对绑扎工艺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在以往的线路施工作业中发现,由于人工缠绕绑线不够规范,造成线路绑扎工艺粗糙,给线路安全稳定运行埋下潜在的危害。2现状调查QC小组对现有线路的运行状况及缺陷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的问题主要有。人工缠绕过程中,绑线自然曲度没有调直,造成绑扎部位排线不整齐,接头部位进水腐蚀接触不良造成过热。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我国电力市场的快速发展和规模的扩大,对输配电工程的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促进意义。我国电网市场的巨大需求和日益复杂化对输配电线路测量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我国高压输配线路的建设和应用,对输配电线路的精度和质量要求也更加的高。GPS–RTK测量技术作为现代信息技术和工程测量技术发展中比较先进的技术,在输配电线路施工测量过程中逐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张培  贾元元 《农村电工》2011,19(11):29-30
1深州城区供电可靠性现状截至2010年,河北省深州市城区(市区供电所)共有10kV公用配电线路14条,架空线路长度27.05km(其中绝缘导线5.43km),电缆线路长度6.88km,城区10kV线路电缆化率为20.3%,城区10kV导线绝缘化率为36.3%,10kV配电线路平均长度2.4km。城区共  相似文献   

6.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往的线路规划设计,主要参考的是军用地图和现场测量的方法进行,这种方法有3个弊端:一是地图版本陈旧,地形环境与现状不符;二是规划线路的通道内地理环境不能在勘查前直观确定;三是现场勘测时候如有过多的树木或丘陵阻碍视野,就会增大勘查设计的难度和时间。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 ,各单位线路换线、换杆等加固改造工作频繁。由于历史等各方面的原因 ,老旧线路原始资料缺失情况普遍。为做好加固改造线路设计 ,必须掌握老旧线路各项技术参数 ,现介绍一种准确测量老旧线路转角杆转角度数的便捷方法。1 平移法采用平移法测量老旧线路转角度数原理如图 1(a) ,B点为线路转角杆杆位 ,A、C点分别为两转角方向直线杆杆位 ,测量时将 B点向线路外角 (或内角 )方向延伸一距离至 B1点 ,同理分别将 A、C点向相同方向延伸与 B点等长距离至 A1、 C1点 ,确保 AA1//BB1//CC1,转角桩延伸点 B1点支立经纬仪 ,分别以直线桩…  相似文献   

8.
韩林 《农村电工》2014,(12):39-39
<正>1基本情况山区普遍交通不便,居民居住相对分散,供电线路的主要特点是走径长、点多面广、供电可靠性低、维护难度大。以陕西省太白县供电分公司供电区域内一个偏远乡镇为例,全乡辖10个行政村,20个村民小组,578户2 400多人,用电台区14个,10 kV线路38 km,0.4 kV及以下线路98.9 km,月平均用电能量23 000k Wh。由于各种原因,14个台区中高损台区达到10  相似文献   

9.
送电线路测量是送电线路工程建设中的一项系统工作,同时也是为电力工程建设所进行的专门测量,在送电线路工程建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勘测设计是电力工程建设的重要支撑环节和龙头,勘测设计质量事关工程安全、质量和投资效益。通过一起输电线路工程返工事件,对GPS RTK测量技术相关的坐标系统、高斯分带投影原理等进行分析,并对提高勘测设计质量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资讯     
超高压:输电线路参数测量成果填补国际空白近日,超高压输电公司修试中心自主完成的交直流输电线路参数测量成果,该项目首次形成输电线路参数测量行业标准2项,国际标准1项。其中,形成的电力行业标准《交流输电线路参数测量导则》和《直流输电线路及接地极线路参数测量导则》,填补了国际上输电线路参数测量的空白。据了解,准确的输电线路参数是进行潮流稳定计  相似文献   

12.
输电线路作为供电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担负着电能的分配和输送。对于输电线路的新建和改造工程,其测量质量是能否建好一条线路的基础工作。针对输电线路中几种杆塔基础分坑的测量,怎样才能按照设计要求,高标准的做出基础分坑测量,  相似文献   

13.
电力线路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路径选择路径选择和勘测是整个线路设计中的关键,方案的合理性对线路的经济、技术指标和施工、运行条件起着重要作用。为了做到既合理缩短线路长度、降低线路投资,又保证线路安全可靠运行,一条线路有时需要徒步往返勘测3~5趟才能确定出最佳方案,所以线路路径勘测工作是对设计人员业务水平、耐心和  相似文献   

14.
该文分析了传统电力线路测量存在的不足,指出GPS卫星定位系统应用于线路勘测的必然性,重点介绍了GPS卫星定位系统的功能特点,并分析了GPS卫星定位系统在丰润电力局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5.
《农村电气化》2006,(6):14-16
荥阳市电业局是河南省电力公司代管的县级趸售供电企业,现有110kV变电站5座,35kV变电站9座,总容量445.6MVA;110kV线路7条,线路总长度为51.3km,35kV线路22条,线路总长度为157.9km;配变台数3348台,总容量为459.4MVA;6~10kV配电线路94条,长度1456km;400V线路2897km;固定资产2.9亿  相似文献   

16.
正1选题理由国网沁县供电公司2016年城网供电可靠率为99.90%,离省公司同业对标A区段指标为99.94%存在一定的差距。然而导致城网供电可靠率低的主要原因为10 kV线路平均故障停电时间长,因此QC小组将"减少10 kV线路故障停电时间"确定为QC课题。2现状调查对2015年长治地区各县10 kV线路故障平均停电时间进行了调查,发现公司10 kV线路故障平均停电时间处  相似文献   

17.
<正>潮安县位于广东东部,面积1238 km2,地势北高南低,其中山区面积占到了44%,北部山区海拔在400~800 m之间,最高山峰海拔1498 m。潮安县年雷暴日为68天,属强雷暴地区,山区雷击现象更为剧烈。2011年和2012年因雷击造成的10 kV线路接地和跳闸故障在故障原因中所占比例均大于40%,降低雷击造成的设备损坏和线路跳闸,能极大提高线路运行的可靠性。1山区的雷电活动规律和常规防雷措施  相似文献   

18.
线路工程建设不都是一条直线型的 ,一般都有折线或转角。对于农网改造工程建设中的 10 k V及以下配电线路 ,由于进村接户 ,距离短、转角多 ,在施工中对每个施工小组均配置测量仪器用来测量线路的转角或分歧角既不经济 ,也不符合客观实际。施工人员在现场施工中对线路转角或分歧角一般都是估计猜测 ,往往与实际出入很大 ,无准确性。现介绍用直线测量转角法 ,供参考。1 测量原理(1) 三角学余弦定理 :三角形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它两边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夹角的余弦的乘积。(2 ) 几何学三角形边、角性质 :1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边…  相似文献   

19.
结合农村特殊的地理、地形条件 ,把所址选定、选好 ,是绘就电网发展规划蓝图的基础。只有科学地选择所址和线路路径 ,才能使未来的电力网络安全、经济和可靠地服务于本区域经济建设。同时 ,满足供电生产部门科学管理电网的需求。以下将对农网中 10~ 110 k V电压等级的变电所所址选择的必备条件 ,和有关规划设计阶段的选址内容进行论述。1 变电所所址选择应具备的条件(1) 所址靠近供电区域负荷中心。供电半径不能超过以下要求 :0 .4 k V线路不大于 0 .5km;  10 k V线路不大于15km;35k V线路不大于 4 0 km;  110 k V线路不大于150 km。…  相似文献   

20.
正1 选题理由2现状调查QC小组成员对2014年的低压柜发生的二次线松动问题进行调查统计,冷压端头压接不实占低压柜二次线松动问题的72.06%,是二次线松动问题的症结所在。从2012—2014年的质量分析报告可看出低压柜冷压端头压接不实导致接触不良的事故发生频繁,所以QC小组成员决定对低压柜冷压端头压接松动相关的数据进行调查、统计发现:2012—2014年冷压端头压接松动次数逐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