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6 毫秒
1.
27%戊唑·噻霉酮EW防治小麦赤霉病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筛选出新的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替代药剂,提高建湖县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水平,特进行了27%戊唑·噻霉酮EW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田间药效评估试验。结果表明,27%戊唑·噻霉酮EW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较好。在小麦齐穗初花期(扬花5%~10%)用第1次药,隔6d用第2次药,27%戊唑·噻霉酮EW600、750g/hm~2处理对小麦赤霉病的病穗防效分别为55.17%、55.90%,病指防效分别为57.73%、62.05%,与对照药剂40%多·酮WP2250g/hm~2处理的防效相当;27%戊唑·噻霉酮EW900g/hm~2处理的病穗防效、病指防效分别为64.66%、69.54%,优于对照药剂40%多·酮WP2250g/hm~2处理的防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进一步明确36%多·酮SC对安徽省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以及施用安全性。[方法]于2009和2010年在安徽省凤阳县进行了36%多·酮SC对小麦赤霉病防效的大田示范试验,设置5个处理,并对总效果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36%多·酮SC用量1 800~2 100g/hm2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优于50%多菌灵WP,病穗率防效和综合病指防效均在75%以上。[结论]36%多·酮SC是目前防治小麦赤霉病替代高效农药的首选药剂。  相似文献   

3.
为有效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危害、提高小麦品质,于2014年进行了不同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防效试验。结果表明,在中等发生年份,4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120 g/667m2、50%灵单多酮120g/667m2、50%多酮120g/667m2的病穗率防效、病指防效均达80%以上,而30%戊唑·福美双140g/667 m2的防效稍差,病穗率防效、病指防效均在70%左右;同一药剂1次喷药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随用药量的增加而增加;2次喷药比1次喷药的防效提高5%~10%。  相似文献   

4.
不同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进行不同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研究,结果表明:多.酮类复配剂对小麦赤霉病仍有较好的防效,4种多.酮复配剂中,以50%喜果宝1 350 g/hm2和60%多.酮1 575 g/hm2的防效最好,病指防效均在50%以上;其他2种多.酮复配剂防效稍差。40%咪鲜.甲硫灵1 200g/hm2对赤霉病防效较差,病指防效为30.28%,需进一步试验示范。  相似文献   

5.
小麦赤霉病药剂筛选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赤霉病是影响小麦产量及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药剂防治仍是当今防治赤霉病的重要手段。2016年进行了新型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试验,研究表明:供试9种药剂对小麦赤霉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20%丙硫菌唑可湿性粉剂600 g/hm2、30%戊·福可湿性粉剂2 250 g/hm2、25%氰烯菌酯悬浮剂1 500 m L/hm2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较为理想,病指防效在88%以上,明显好于多·酮的防效,因此可以在小麦生产上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6.
42%咪鲜·甲硫灵WP防治小麦赤霉病试验示范初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9年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在小麦扬花初期施用42%咪鲜·甲硫灵WP 60~80 g/667m2一次,对小麦赤霉病的病穗率防效达87.12%~91.13%,病指防效达90.18%~95.46%,均显著高于50%多菌灵WP的防效。2010年大田示范结果显示:于抽穗扬花盛期施用42%咪鲜.甲硫灵WP 60 g/667m2一次,对小麦赤霉病的病穗防效和病指防效分别为71.69%和78.45%,显著优于常规药剂40%多·酮·福美双WP的防效,也高于50%多菌灵WP的防效,且对小麦生长发育安全。  相似文献   

7.
将5种杀菌剂(36%多酮SC、40%戊唑多菌灵SC、59.7%咪鲜多菌灵WP、40%百菌灵WP和25%赤霉清WP)于小麦始花期施药1次及小麦始花期、盛花期各施药1次,研究了其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小麦扬花始期、盛期各施药1次36%多酮SC1 050 ml/hm2,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最佳,病穗、病指防效分别达47.67%和64.01%;40%戊唑多菌灵SC 1 200 ml/hm2、25%赤霉清WP1 800 g/hm2处理对小麦赤霉病也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效分别达59.18%和59.86%。  相似文献   

8.
该文通过开展"激健"与40%多菌灵·三唑酮混配减量防治小麦赤霉病试验,结果表明,用"激健"225g/hm2与多菌灵·三唑酮常规用量50%混用可以取得较好的防效。  相似文献   

9.
15%丙唑·戊唑醇SC防治小麦赤霉病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开展了15%丙唑·戊唑醇SC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小麦齐穗初花期(扬花5%~10%)用第一遍药,隔5~7d用第二遍药,15%丙唑·戊唑醇SC 1 050g/hm2的病穗防效、病指防效分别为56.08%、58.05%,与40%多·酮WP 2 250g/hm2的防治效果相当;15%丙唑·戊唑醇1 500g/hm2的病穗防效、病指防效分别为68.61%、72.15%,优于40%多·酮WP 2 250g/hm2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0.
40%多菌灵.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是防治小麦白粉病、赤霉病的理想药剂。使用剂量1 500g/hm2,对白粉病的防效可达86.52%,对赤霉病的防效可达84.01%;与三唑酮、多菌灵的防效相当。  相似文献   

11.
10种麦田除草剂的药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表明 :10种麦田除草剂的除草效果排列须序依次为 5 0 %麦草霸 3 0 0 0g/hm2 ,2 5 %异丙隆 3 90 0g/hm2 ,5 0 %麦草霸 22 5 0g/hm2 ,70 %麦草净 10 5 0g/hm2 ,2 5 %高渗异丙隆 1875g/hm2 ,2 0 %超级麦草灵 12 0 0g/hm2 ,70 %高渗麦草净 10 5 0g/hm2 ,5 0 %麦无草 12 0 0g/hm2 ,10 %麦草灵 15 0g/hm2 ,2 5 %敌草强 3 75g/hm2 ,5 0 %麦草霸 15 0 0g/hm2 ,10 %麦霸 15 0g/hm2 。具有推广应用前途的除草剂是不含有甲黄隆、绿黄隆成分的麦草霸、异丙隆、高渗异丙隆和敌草强  相似文献   

12.
不同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试验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金良 《农学学报》2016,6(8):18-22
为筛选出安全高效的小麦赤霉病防治药剂品种,设置4种新型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效试验。杀菌剂应用20%三唑酮乳油、70%戊唑醇水分散粒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氰烯菊酯悬浮剂,在相同管理水平下,与清水防治处理的小麦对照组进行大区对比示范。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管理条件下,清水处理的产量532.0 kg/667 m2;参试的4种药剂中,产量最高的是25%氰烯菊酯悬浮剂,产量为564.0 kg/667 m2,比清水处理的增产32.0 kg,增产率6.0%;其次是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产量为544.0 kg/667 m2,比清水处理的增产12.0 kg,增产率2.3%;20%三唑酮乳油、70%戊唑醇水分散粒剂则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综上可以看出,小麦赤霉病选用25%氰烯菊酯悬浮剂的防治效果最好,在抽穗至扬花期喷施能较好地预防赤霉病的发生,从而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3.
卢应红  严谨  张慧敏 《安徽农业科学》2014,(13):3891+3894-3891,3894
[目的]筛选防治水稻纹枯病的药剂.[方法]采用江苏市场上常见的几种药剂,于水稻纹枯病始盛期和发病高峰期各用药一次.[结果]40%嘧菌酯WP 150和225 g/hm2对水稻纹枯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建议用量为150、225 g/hm2左右,在水稻纹枯病发病初期使用,连用2~3次.[结论]40%嘧菌酯WP 150、225 g/hm2为防治水稻纹枯病较理想的药剂.  相似文献   

14.
3种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赤霉病是长江流域冬麦类作物上重要病害之一,为了减少赤霉病对冬小麦的影响,选用了3种杀菌剂对冬小麦赤霉病进行防治。结果表明:3种杀菌剂均有防治效果,杀菌剂之间有显著的差异,60%防霉宝可湿性粉剂防治效果最好,其次是33%苏锐可湿性粉剂,显著高于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用药量之间、喷药次数之间,没有显著差异。重庆地区在小麦扬花初期,选用防霉宝和苏锐2种杀菌剂,每hm^2用药量在900~1050g,溶于375kg水中,对麦穗进行喷雾,即可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筛选出适合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小麦赤霉病防治的药剂,提高农民的收益。【方法]试验选用28%烯肟多菌灵、40%多酮、25%多菌灵进行随机区组试验。[结果]结果表明,28%烯肟多菌灵WP900g/hm2的防治效果要优于常用药剂,但持效性比单一多菌灵药剂差。【结论】在使用28%烯肟多菌灵WP防治小麦赤霉痛时要用2遍药,才能保证防治效果,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50%多菌灵WP在小麦和土壤中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评价多菌灵在小麦上的残留动态和安全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多菌灵50%WP在小麦及土壤中的残留动态进行试验。测定结果表明,多菌灵50%WP在小麦植株中半衰期为9.5~11.3 d,在土壤中半衰期为26.6~34.5 d;小麦中最终残留量为0~0.176 mg/kg。以此结果制定合理使用准则:推荐剂量为1 500 g/hm2喷雾使用1次,安全间隔期28 d;最高残留限量推荐值为0.5 mg/kg。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小麦吸浆虫发生为害调查、防治试验和灾害控制,明确了该虫在北京市成灾的主要原因有4点,即吸浆虫是外来入侵的新害虫,生活、为害隐蔽,种群数量增长迅速和防治不及时。筛选出防治吸浆虫地下虫态和成虫的最佳药剂,每公顷施48%毒死蜱EC3L、或40%辛硫磷EC5.25L,制成毒土,于小麦拔节期撒施,防治效果达77.1%以上;用10%吡虫啉WP300g,或4.5%高效氯氰菊酯EC600ml,或10%吡虫啉WP150g加80%敌敌畏EC750ml,或40%氧化乐果EC1.5L,于小麦70%抽穗时喷施,对防治吸浆虫成虫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田间防效在85%~94.3%之间。通过4年的实践,提出吸浆虫新发区的控害措施,①即做好宣传培训,普及科学技术知识,②确定防治对策,抓好三个结合,③开展集中管理,统一防治。  相似文献   

18.
毒麦化学防除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田及温室进行了化学药剂防毒麦的药效试验 ,结果表明 :阿畏达每公顷用有效成分 15 0 0g ,在小麦播后芽前使用 ,对毒麦的株防效 97.3 %,鲜重防效 97.2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