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覃塘红茶加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覃塘红茶加工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在红条茶传统加工工艺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创新,同时提出了覃塘红茶最佳加工工艺技术,为今后开展覃塘红茶加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对覃塘红茶加工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在红条茶传统加工工艺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创新,同时提出了覃塘红茶最佳加工工艺技术,为今后开展覃塘红茶加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乌龙茶品种为原料,将乌龙茶晒青、做青工艺与传统红茶工艺相结合,总结广西西南部4个花香型红茶加工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4.
为丰富桑叶红茶的品种,提高桑叶红茶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将传统的红茶加工技术应用于桑叶红茶加工的同时,在揉捻工序加入一定比例的玉兰花,使其进行一同发酵。结果表明:通过上述工艺的创新:有效的减轻了常规工艺制作的桑叶红茶中带有不愉悦的青闷气味,获得具有优雅、细腻玉兰花香的桑叶红茶,提高了桑叶红茶的品质。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不同加工工艺制成的茶叶与其成分之间的关系,从相同品种、相同季节和相同区域的云南大叶种鲜叶为原料,按不同茶类加工工艺制成的不同茶类(绿茶、红茶、黄茶、白茶、青茶、普洱茶)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加工工艺不同,所加工的不同茶类产品在常规成分、主要化学成分含量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各茶类产品的感官品质符合应有的品质特性,彼此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紫色芽叶红茶加工过程中茶色素和儿茶素组分的变化,选用夏季紫色芽叶1芽1叶新梢为原料,在紫色芽叶红茶加工过程中,取鲜叶、萎凋叶、揉捻叶、发酵叶和干燥叶,测定各加工工序样的茶色素和儿茶素组分含量。结果表明,紫色芽叶红茶加工过程中茶黄素、茶红素含量随加工工序的进程,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茶褐素含量随加工工序的进程呈现持续增高的趋势,各工序茶黄素、茶褐素含量变化具有显著差异(P<0.05),整个加工过程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的增加量分别为0.38%、3.56%和3.69%;紫色芽叶红茶整个加工过程中,儿茶素组分总量变化呈持续下降趋势,儿茶素组分总量降幅为90.44%,儿茶素组分EGC、EGCG、ECG、C、EC和GCG含量降幅分别为95.36%、95.38%、71.12%、100%、95.05%、58.43%,儿茶素组分CG含量略有上升,增幅为1.85%,各工序儿茶素组分总量和各儿茶素组分含量变化具有显著差异(P<0.05)。紫色芽叶红茶加工过程中茶色素比例和各儿茶素组分含量逐渐变得协调适中,有利于紫色芽叶红茶品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资源县是广西产茶县之一,研究和开发红茶,旨在填补资源县红茶生产历史的空白,带动资源县茶叶发展.试验以红条荼传统加工工艺为基础,将乌龙茶加工工艺中的晒青工序应用到资源县野生茶红条茶加工上,增加复揉工序,对不同晒青时间、揉捻时间、揉捻次数、发酵时间、烘焙温度等进行对比,感官审评样品茶的品质差异情况.结果表明,资源县野生茶红条茶加工工艺的最佳工序及其技术参数是:鲜叶晒青0.5 h→萎凋20 ~ 24 h→揉捻1 h→发酵3.5~5h→复揉0.5~0.7h→120℃初烘0.5h→85~90℃足烘0.7h.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以茶树品种黄观音为原料,在传统红茶工艺基础上,结合乌龙茶晒青做青关键工艺制作红茶,研制的黄观音红茶具有花香明显、持久,滋味浓醇回甘的品质特点。  相似文献   

9.
以龙胜龙脊古壮寨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法)建立景观评价体系,运用GIS空间分析法对古壮寨景观进行景观等级划分,并制定分级建设保护策略。结果表明:龙胜龙脊古壮寨区域景观差异较明显,其中Ⅰ级、Ⅲ级与Ⅴ级景观分别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0.78%、0.12%、0.10%。无Ⅱ、Ⅳ级,表明龙胜龙脊古壮寨景观总体较好。基于以上评价结果,将龙脊古壮寨规划为风貌协调区、开发建设区和建设控制区。风貌协调区应维持对现有景观的保护;开发建设区应重点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控制区应在不影响原有风貌的前提下进行景观建设。该评价对龙胜龙脊古壮寨的发展与保护决策具有科学辅助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不同季节红茶的感官品质及内含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全面了解山东省泰安地区红茶产品的品质情况,选用当地春、夏、秋三季的红茶为试验样品,分别进行了感官审评和内含生化成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泰安地区春季红茶感官品质在香气、滋味、汤色方面得分都相对较高,而秋季红茶的品质得分则相对偏低。经生化成分测定发现春季红茶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等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1.
介绍‘桃源大叶'制作高香红茶的加工工艺技术,并与‘槠叶齐'、‘福鼎大白'进行对比,用‘桃源大叶'制作的高香红茶的品质特征优异.  相似文献   

12.
"龙脊辣"产于广西龙胜县,为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传统栽培方法产量较低。通过对目前"龙脊辣"栽培情况进行分析,并根据其品种特性提出高产栽培技术,即培育壮苗、加强大田管理、适时采收和选留良种。  相似文献   

13.
桑叶为主料,以红茶、绞股蓝为辅料,分别设置3质量水平进行复配,研发最佳等级复合袋泡茶。对正交试验设计的9个配方茶进行感官综合评价,选出优级配方3个,其中,以配方桑叶∶红茶∶绞股蓝=2.0∶0.4∶0.1质量配比时最优,氨基酸、水浸出物、茶多酚含量最高,且咖啡碱含量低,确定为最佳配方茶。  相似文献   

14.
‘甘露1号’是从野生四川中小叶茶树群体种中,经单株选择、系统选育而成的新品种。属灌木型,中叶类,新梢色泽黄绿,具有发芽特早、发芽整齐、芽形肥壮、产量高、品质优等特点。内含物丰富,茶多酚含量21.70%、氨基酸含量4.20%、咖啡碱含量4.10%、水浸出物含量50.40%、儿茶素含量14.27%,适制绿茶、红茶、黑茶和白茶等茶类,尤其适宜加工蒙顶甘露等卷曲型名茶,加工的卷曲型名茶外形紧细,满披白毫,香气嫩香带花香,汤色嫩绿明亮,滋味鲜爽甘甜,叶底嫩黄成朵。抗寒、抗旱、抗病虫性较强,适宜在与四川具有相似气候条件的茶区种植推广。  相似文献   

15.
蔡敏  汤新金  覃修应  方翔 《中国食用菌》2011,30(6):49-50,54
通过加工冷冻鲜香菇、脱水香菇和香菇罐头不同保藏工艺的处理,测定成品中主要营养物质的含量,研究比较3种保藏工艺对香菇品质影响,探索适宜香菇加工保藏的方案.根据食品分析与检测方法,冷冻鲜香菇、干菇、菇罐头中的香菇多糖的含量分别达到6.72%、6.63%、6.68%,VC含量分别为0.258 mg·100-1·g-1、0.0...  相似文献   

16.
以罗望子和茶叶为主要原料,研究罗望子茶复合饮料的加工工艺.结果表明,罗望子原汁适宜浸提条件为温度50℃、时间60 min,茶的适宜浸提条件为温度25℃、时间30 min;罗望子茶复合饮料营养丰富、芳香浓郁、口感怡人,罗望子绿茶复合饮料的色泽、气味和口感均优于罗望子红茶复合饮料.  相似文献   

17.
以台茶12号品种为试验材料,当6月中旬茶梢长至一芽四叶时进行分段采收与加工,先采摘一芽一叶初展原料制作高香红茶,再釆摘2~4叶原料制作冰鲜乌龙茶,与单次采摘一芽三叶鲜叶原料制作的红茶、冰鲜乌龙茶作对比,通过感官审评对比两种采摘方式制作的茶样品质,研究分段采摘与加工技术在广西茶园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分段采摘、分别制作出的红茶与乌龙茶比传统采摘方式的品质高,适合广西茶园,有利于提高广西茶园的产量与效益,改善广西乌龙茶品质。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红枣多糖在红枣清汁加工过程中的变化,分析了不同加工工艺、不同果浆酶以及不同澄清剂对枣汁的处理效果。实验结果表明,酶解可提高红枣多糖含量,经澄清、超滤、吸附后红枣多糖含量明显降低。因此对酶解工艺和澄清工艺进行优化,筛选出果浆酶PECTINEX SMASH XXL能提高多糖含量和出汁率,采用复合澄清剂能提高枣汁稳定性,但不能提高枣汁多糖含量。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选择日常常见的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4大类别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日常饮茶的冲泡工艺,检测茶汤中茶多酚含量的变化趋势,研究传统冲泡工艺对茶叶中茶多酚溶出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叶冲泡时间长短、冲泡温度和冲泡次数直接影响茶汤中有效成分茶多酚的含量,随着洗茶时间的延长,茶多酚溶出量快速增加;随着洗茶温度的提高,茶多酚溶出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沸水泡茶更利于茶多酚的溶出;不科学的洗茶工序会损失茶叶中较多的茶多酚。不同类别的茶叶其泡茶工序、水温、冲泡次数有一定的区别,绿茶中茶多酚的含量及溶出量最高。  相似文献   

20.
龙脊辣椒种植历史悠久,是桂林的地方特色产业。2013年,龙脊辣椒被国家农业农村部评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登记证书编号:AGI2013-01-1152),更好地保护了特色农产品,保障了农产品质量,推动了地方优势特色产业的健康发展,是农民脱贫致富的法宝,同时也是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助推器。其辣味浓厚、香辣适口、风味独特,是独特的佐料佳品,也是龙脊四宝之一,深受国内外游客的青睐,主要销往全国各地及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