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杨文琪  周修任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0):4229-4230
对农业旅游景区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进行了分析,剖析了目前我国农业旅游景区中存在的生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在引大入秦的整体工程中,包含较多的旅游项目,具有进一步开发和发展的价值。需要理清引大入秦水利工程旅游景区的管理思路,探索更为科学的景区旅游设施维护措施,创新旅游景区的管理模式,以重点旅游项目的发展带动引大水利工程景区旅游的发展,实现旅游景区的统一管理,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生态系统层次与区域旅游开发层次的类比分析,证明了数量生态学在区域旅游研究中应用的合理性。借鉴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方法,提出了景区群落多样性的概念和计算模型,并以浙江天台县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景区群落多样性分析有助于区域内景区群落优化、区间优势比较及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  相似文献   

4.
刘长运  茆长荣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9):9403-9406
分析了景区依附型旅游小企业性质、经营方式、接待游客的类型、企业经营能力、企业建筑外观及内部设施的适应性等,提出了景区依附型旅游小企业发展中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陆朋  滕兰稳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2):10463-10463,10473
阐述了生态旅游设施体系的概念,介绍了我国生态景区中旅游设施开发的问题,最后针对我国生态旅游存在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许多涉农区县为做大旅游产业,兴建了一大批设施良好的旅游项目和景区,并已开始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一大途径。但由于一些旅游景区和项目内外配套设施还不到位,辐射带动周边旅游的功能更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尽快破解这些瓶颈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以下是部分农村形成的六种乡村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江西万年神农宫景区为例,对景区的旅游开发问题进行分析,并从科学规划景区开发、完善景区旅游服务设施、加大景区保护力度等方面阐述景区发展策略,以期实现景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老王山喀斯特景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主要存在旅游设施设计不合理,人文景观利用不充分等问题。通过对老王山地质地貌特征的分析,提出了后续开发对策、人文资源保护对策以及旅游设施建设对策,并着重对老王山景区喀斯特洞穴的开发利用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9.
游客满意度是评价旅游目的地优劣的核心因素和测度游客体验的重要指标,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选取林芝市巴宜区6个具有代表性旅游景区进行实证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林芝市巴宜区旅游景区的旅游资源、交通设施、旅游设施、导游服务、旅游商品、游客人口学特征以及游客出游属性等方面进行了游客满意度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系统分析.结...  相似文献   

10.
作为5A级景区的宁波奉化滕头村,是新农村建设成果转化为旅游景区的典型案例,对乡村振兴中的村落化景区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以宁波滕头村为例,运用ROST Content Mining6软件,使用网络文本分析和ASEB栅格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游客旅游体验,并提出旅游体验提升策略。结果表明:游客对设施服务与旅游活动两方面体验性最差,其次村落风貌方面体验性较差,游客在景区环境方面体验性最好。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改进建议,即今后滕头村要在凝练特色与发展优势、改善管理与设施服务、创新体验活动项目与文化产品开发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以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  相似文献   

11.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具有互存互促关系。以海口周边生态文明村建设与乡村旅游互动发展现状及乡村旅游发展条件为依据,探讨该地域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旅游协调发展路径,提出应以生态文明村建设成果为基础,注重乡村旅游的经济发展、文化促进和民生服务等多重功能发挥,通过提高居民主体意识、制定乡村旅游整体规划、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和管理质量、保护乡村文化与生态环境以及实施乡村旅游生态补偿、加强乡村旅游产品宣传等,实现乡村旅游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2.
乌拉山国家森林公园是内蒙古西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其旅游业正处于规划起步阶段,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是旅游开发前的重要步骤。运用层次分析法从旅游资源、基础条件和区域特性三方面构建了1个包含21个指标的评价体系,对公园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进行了定量评价,评价得分为7.832 5分,开发潜力为Ⅰ级。利用SWOT分析对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了定性分析。对乌拉山森林公园的旅游开发提出4点建议:1) 旅游发展保护优先,保护与开发相结合;2)发展旅游,首先要加强公园基础设施建设;3)发挥景观资源优势,突出森林生态旅游特色;4)分阶段逐步开展。  相似文献   

13.
当前安徽特色农业呈不断发展趋势:专业化和产业化不断增强、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科技扶持力度不断增强、农业旅游等功能有所拓展。但是也存在优良品种保护和开发力度不够,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基层农技推广和农村实用人才难以满足需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主产区生态环境保护不够,产业化有待推进,休闲、观光旅游功能拓展缓慢等问题。建议从五个方面推进安徽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强基层农业科技人才开发;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强优良品种开发与保护;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农业旅游。  相似文献   

14.
在体验经济背景下,从文化的传承、基础设施、旅游产品、生态环境等方面分析湄洲岛旅游产 业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适宜的旅游发展对策,并主要从完善产业链结构、旅游线路开发、交通设施、 环境等方面提出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5.
阳朔县乡村旅游深度开发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何乔  杨文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580-20582,20654
在解析乡村旅游概念的基础上,概述了阳朔县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其30年来所取得的成绩,综合分析了阳朔县发展乡村旅游的区位、资源、产业、市场以及基础设施方面的优势,同时也指出了阳朔县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环境、行政管理、经营方式、信息滞后及利益分配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阳朔县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其在乡村旅游深度开发方面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注重乡村旅游的生态效益;理顺部门关系,完善旅游机制;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加强宣传促销,提高乡村旅游知名度;开发多种形式的旅游项目。  相似文献   

16.
孙潇 《农学学报》2019,9(8):80-84
产业融合是农业转型发展的新途径,民俗旅游是农业与旅游业的有机融合。北京市延庆区千家店镇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本着“生态环境立镇、休闲旅游富镇、地区文化强镇”的发展思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旅游发展道路。基于产业融合的角度分析千家店镇民俗旅游发展状况,发现千家店镇具有生态环境良好、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具备良好的民俗旅游发展基础,其在稳步发展的同时存在景区与民宿缺乏融合、域内交通不便、公共设施不完备、从业人员水平不高、缺乏反馈交流等问题,据此提出从完善公共和基础设施,提高村民经营水平,成立民俗旅游合作社,强化与其他产业融合,打造“互联网+民俗旅游”共同体等几个方面,推进千家店镇的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李辉  阚兴龙  刘云德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1919-21921
斗门北区300余km2区域被确定为珠海市的生态农业区,基于此背景,在介绍生态文明的内涵和分析该区区情的基础上,得出该区应采取农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跨越式的发展模式,并总结出2条实现路径,即发展都市农业和生态旅游。以发展生态旅游路径为重点,阐述了斗门北区旅游资源概况,以及发展生态旅游的瓶颈,即缺乏统一规划,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意识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招商吸引力不足;对外宣传力度不够,旅游知名度小;产品开发落后,对已有景点整合不够。从发展生态旅游的瓶颈入手,提出了发展生态文化休闲旅游的思路,即构建"一轴两翼四中心"的旅游空间布局;打造生态文化旅游功能圈,包括以黄杨山为核心的文化休闲生态圈,以东滘和西滘为主要结点的沙田水系生态圈,现代生态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圈,白蕉水乡非物质文化旅游圈。  相似文献   

18.
郑晓英  赵向豪  陈彤 《新疆农业科学》2018,55(12):2343-2352
【目的】开展塔里木河流域红柳生态旅游开发潜力的评价,为红柳生态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莎车县为实证区域,采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红柳生态旅游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评价。【结果】莎车县红柳生态旅游开发潜力评价值为75.53,对应的潜力等级为Ⅳ级,表明开发潜力水平较高,适宜开发红柳生态旅游。红柳旅游资源禀赋、旅游地旅游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对红柳生态旅游开发潜力的贡献度较大,分别为32.72%、27.63%和21.52%,并成为红柳生态旅游开发的重要支撑条件;而红柳旅游开发前景和旅游地社会经济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红柳生态旅游开发。【结论】加强红柳的生态化、资源化与商品化利用;设置生态扶贫与旅游扶贫专项资金;打造红柳文化游精品路线;分层次、多渠道加大红柳生态旅游宣传。  相似文献   

19.
以宁德市桃花溪村为例,分析其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和劣势,优势主要是生态环境良好,红色文化丰富,宗教历史悠久,海拔高空气好,劣势主要是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旅游吸引物不明显,配套基础设施滞后,旅游人才严重缺乏。按其规划定位,提出桃花溪旅游项目规划设计,即分区及项目建设节点,旅游商品策划,规划实施效果。并提出红色乡村旅游扶贫发展的建议,即以资源的精确评判开发红色乡村旅游资源,以良好的规划引导红色乡村旅游发展,以政府的大力支持提高红色乡村旅游品质。  相似文献   

20.
郑州乡村休闲旅游已初具规模,尚存在生态环境差、产品单一、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营销意识、从业人员素质差等问题。可通过合理开发景区,科学设计旅游产品,完善基础设施,加强营销等途径发展郑州乡村休闲旅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