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常规茶园和有机茶园蜘蛛资源的调查与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茶园天敌种类中,茶园蜘蛛是一类种类、数量丰富的农业天敌,对茶园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害虫的控制有重要作用。在湖北恩施州茶园开展蜘蛛普查和定期定点调查,查明恩施州茶园蜘蛛资源的生态习性,明确恩施有机茶园不同时间、不同生态位蜘蛛分布的优势种;根据对不同时期,不同区位优势种蜘蛛的调查,分析同时期茶园病虫害暴发规模,最终做到茶园害虫的生物控制,实现有机茶园的保质保量生产。  相似文献   

2.
三类典型茶园昆虫和螨类群落组成和动态的差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韩宝瑜 《茶叶科学》2005,25(4):249-254
2002年7月~2003年7月,每1~2星期1次,对皖南麻姑山区25年生有机茶园、无公害茶园和普通茶园茶丛、茶丛上空及地表的昆虫和螨类进行了系统的调查。查得普通茶园29018个体,分属于79种41科;无公害茶园35117个体,分属于81种41科;有机茶园12727个体,分属于102种57科。查得有机茶园、无公害茶园和普通茶园中,假眼小绿叶蝉个体数及其占总个体数百分率分别为5176个和40%、14049和40%、17590和60%。蜂类、步甲类、虎甲类、瓢虫类和隐翅甲类是茶园主要天敌昆虫,这几类天敌的种数和个体数在有机茶园、无公害茶园和普通茶园中分别是40种和2620个、33种和1898个、29种和1610个。三类茶园中,3~4月、9~10月物种数较多,11月下旬~1月上中旬种数较少;4~6月个体数较大,7~8月天气炎热、个体数减少,9~10月个体数又增多较大,12月~次年1月个体数较少。普通茶园个体数波动大;无公害茶园个体数最多,由于及时监测和防治,可控制虫害大发生。有机茶园个体数最少而物种数最多。研究认为有机茶园建在山林间,植物相繁盛,生物多样性大,群落的能流路径复杂,稳定性强,涵养了自然控制潜能。  相似文献   

3.
蜘蛛是茶园中的重要天敌类群,它数量大、繁殖率高、种类多,对控制害虫种群有较大的作用。从1978年起,在安徽劳动大学茶园连续三年调查结果,共收集到茶园蜘蛛16个科近70种,但其中数量占优势的只有几种。为保护和利用茶园蜘蛛,我们进一步观察了几种  相似文献   

4.
茶树修剪技术对北方茶园病虫控制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照锋 《茶叶》2017,(4):207-209
为了探讨北方茶园的修剪技术,以商洛市为例,采用大田调查和茶农访问的方法,对商洛茶叶主产区的茶园修剪模式和修剪时间开展定点调查。结果表明,茶园修剪对控制茶园病虫害和促进茶树分枝具有明显的效果,在北方茶园必须把握好修剪模式和修剪时间。以控制病虫害为主的茶园,修剪时间以7月中下旬为宜,宜采取轻度修剪和中度修剪。以促进茶树分枝为目的的茶园,修剪时间以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宜,要因地制宜合理运用轻度修剪、中度修剪和重度修剪三种模式。  相似文献   

5.
四、生物防治的进展和问题茶园作为特定的生态环境,既为害虫提供了取食和生存的良好条件,也有利于天敌的定居繁衍。茶园害虫种类多,天敌资源也较丰富,已有记载的茶园害虫天敌约500种。其中包括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昆虫、捕食性益螨、蜘蛛和食虫益鸟、昆虫病毒、寄生性微生物等。这些天敌是茶园生态系中的重要组成成分,是茶园害虫的生态控制因素,在害虫综合治理中,利用生物防治以控制害虫种群数量,已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当前茶园生态技术不断成熟的今天,使用各种技术、方法来对茶园病害现象进行管理和优化,就成为时代发展的根本性可能。因此,在当前茶叶生长过程中,要注重利用多种防治方法做好病害微生态控制。做好茶园病害微生物控制活动,将大大助力现代茶叶产业化发展。本文从当前茶园微生物研究状况分析入手,结合茶园病害微生态控制背景分析,通过探究茶园微生物与茶园病害微生态控制要求,从而具体探究茶园病害微生态控制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7.
湖南娄底地区茶园害虫及天敌资源调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共查得茶园害虫89种、害虫天敌119种,主要为捕食性天敌,其中以茶园蜘蛛最多,有41种,占天敌总量34.45%。假眼小绿叶蝉、黑刺粉虱是茶园主要害虫,提出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紧密配合采摘,修剪等农艺措施,逐步减少茶园施用化学农药次数,充分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控制虫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利用茶园天敌优势,开展害虫生态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茶园害虫生态控制的概念及重要意义茶园害虫生态控制是茶园综合治理的核心,它是在深入了解茶园生态系统内有关因素的特性、动态和相关联系的全貌下,运用有效的防治技术,创造不利于害虫而有利于天敌的繁殖条件,尽量减少喷布化学农药次  相似文献   

9.
针对害虫防治问题成为当前有机茶生产快速发展的主要障碍,从茶园害虫防治现状和有机茶园害虫持续控制的原理出发,探讨了有机茶园害虫持续控制应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
施肥对茶园土壤肥力及茶叶品质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如何通过对茶园土壤进行有效施肥,使茶园土壤保持较高肥力,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同时有效控制污染,维护茶园生态环境,一直是茶园管理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综述了近十年来科研工作者有关施肥与茶园土壤及茶叶品质化学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施肥措施与土壤肥力因子、微生物指标、茶叶品质之间的关系,并指出了今后茶园施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微生物在茶业中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生物在茶业中作用和应用广泛,本文主要综述了茶叶加工、茶园肥培管理、茶园病虫害防治及茶叶贮藏与保鲜中微生物的研究与应用现状,提出了两个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2000年茶业展望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陈宗懋 《茶叶科学》1994,14(2):81-88
茶是世界上消费量仅次于水的一种饮料。本文从宏观角度分析了世界茶叶生产和茶叶科学的现状,并对2000年进行展望。全文分茶叶生产、育种、茶园管理、病虫防治、茶叶加工、茶与人体健康六个部分对此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园地选择、规划、茶苗移栽,土壤、水、肥管理,病虫防治等一系列技术措施的探索,为双峰县无公害茶园发展探明了一条切实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4.
大叶冬青苦丁茶是一种用途较广的珍贵药用植物资源,近几年来市场对大叶冬青苦丁茶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大。本文综述大叶冬青苦丁茶化学成分、繁育技术、病虫害防治、加工工艺等方面的研究,并展望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茶树害虫防治的新途径--化学生态防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宗懋 《茶叶》2005,31(2):71-74
本文介绍了应用化学生态学原理进行茶树害虫防治的目前进展和发展前景。重点介绍了应用昆虫性信息素和茶树挥发性互利素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在昆虫性信息素的应用上,主要利用人工模拟的雌性害虫的性信息素来引诱同种害虫的雄性害虫以达到预测和迷向防治的目的。在茶树挥发性互利素的应用上,当害虫危害茶树后,害虫的口腔分泌物中的酶类会由叶片的伤口进入茶树组织内而使茶树体内代谢途径发生变化,形成新的挥发性化合物。这种新的挥发性化合物对这些害虫的天敌有很强的引诱作用,而对害虫却没有或只有很弱的引诱活性,通过这类化合物可以使天敌很容易找到它扑食或寄生的害虫的位置,为天敌寻觅到害虫提供了线索,同时为被害的茶树提供了保护.应用化学生态学进行害虫的防治尽管还没有在生产上达到应用的程度,但前景辉煌。  相似文献   

16.
在经济新常态和茶叶消费回归理性的背景下,提高茶叶生产率对于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2011—2017年微观跟踪数据,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实证分析茶叶种植户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增长及源泉,并进一步利用2013—2016年微观混合数据,基于“一步法”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实证分析茶叶种植户的技术效率及影响因素,特别关注不同技术扩散路径和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1)研究期间茶叶种植户TFP年均增长2.71%,且呈增长趋势,但具有较为明显的西高东低的区域特征;(2)茶叶种植户的规模报酬率及技术进步率年均下降0.25%和1.50%,技术效率年均增长4.46%,表明TFP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是技术效率的改进,而规模报酬率和技术进步却有阻碍作用,而且东中西部均表现出相同的特征;(3)进一步分析技术效率的决定因素,发现茶叶种植户参加合作社、参加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和政府发布病虫害预警信息的技术推广和扩散途径能够显著提高技术效率,而且采用生物防治和放置粘虫色板的技术采纳行为同样显著提高技术效率,而是否为种植大户、是否与其他种植户交流病虫害防治经验以及是否安置杀虫灯的影响不显著。本研究对于识别茶叶TFP增长及动力源泉、深刻理解农户技术采纳行为和扩散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鉴定并描述发生在湖南慈利的一种为害茶树根茎部的茶树害虫,以期明确其种名并为生产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形态学及DNA条形码技术对其进行物种鉴定,进一步对其生物学进行记录和描述.[结果]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该虫被鉴定为东方行军蚁(Dorylus orientalis westwood,1835).该虫蛀...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目前无公害茶叶生产中行之有效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并展望了未来的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9.
茶叶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品质安全附加值大,病虫防控是保障茶叶品质安全的关键环节。传统病虫防控的负外部性明显,生态调控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弄清茶农采纳生态调控技术的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是重要的科学命题。为此,随机选取福建省五大茶区的517位茶农进行调查,对获取的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茶农采纳生态调控技术的显著性影响因素,进而运用解释结构模型(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ISM)分析这些显著性因素间的层次结构,从茶农特征、技术认知和环境特征3个方面探讨因素间的内在逻辑。结果表明,在茶农采纳生态调控技术的显著性影响因素层次结构中,表层直接因素有茶叶年收益、销售模式、培训次数、政府抽检频率、往年病虫情况,中间因素有新技术成本和收益变化的认知、是否合作社成员、茶园面积,根源因素有文化教育程度、年龄,各层次因素沿根源层、中间层、表层、目标层逐级向上影响。据此,本文从合作、培训、监管、示范等方面提出了对茶树病虫生态调控技术推广进行宏观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