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艺品与其他艺术品有许多不同之处,最重要的是在于它保持了树根的“根味”。根艺品的“根味”,是指具备树根的基本特性。这种特性从树种及其木质、纹理、皮色和枝节等方面反映出来。一件根艺品经过加工制作,若能保持以上特征的全部或一大部分,那就是具有“根味”的上乘佳作了。可是,有些根艺品制作者往往忽视这一点。他们的作品缺乏“根味”,人们看了不知它是根艺还是木雕。笔者于去年十月初,参观《南昌首届根雕盆景展览》,就  相似文献   

2.
根的造型艺术作品(下简称根艺品)与根雕作品虽然在加工制作过程中有着部分的相同之处和都是由根为主体材料制作而成的。但是在制作时选用根材和型态制作上有严格的区别。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其原因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根艺品的选用根材,受着根的原型风貌的限制,决不是所有的根都能制作成根艺品。作者只能  相似文献   

3.
制作根艺品,不仅注重形似,而且要注重神似。一件人物或动物根艺品的神似,主要表现在面部,特别是眼睛上。然而此类根艺品天然生成的眼睛虽然有,但不多,而有不少作品有面无眼,使人看了,缺乏一种“活”的感觉。因此,运用“画龙点睛”的方法,人为地“画”上眼睛,是增强作品神似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随着根艺的快速发展,根艺品分类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根艺品展览时如何设计布置,如何进行评比,还有生产销售、学术交流等环节上,都要求尽快解决这个问题。笔者根据树根艺术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参考了本人过去曾提出的盆景分类新系统,在此提出一个根艺品分类系统,即“类——型——亚型——式——号”五级分类法,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5.
根艺品的命名,既有依形直呼其名的命名,也有意在形外的命名,是否贴切,直接关系到根艺品的艺术价值。由于每个作者的阅历、知识水平、文艺素养的差异,对同一件根艺品的形象、动作、神态的看法及其内涵的理解不同,所命的名也不一样。依形直呼其名,虽有一目了然的  相似文献   

6.
艺术贵在神似。根艺品尤贵神似。与木雕、石塑、铜铸相比,根艺品的创作,更受客观条件(根的原始形态)的制约。因此,要想作品成功,须在神似上面下功夫,不能一味追求作品的形似。据我的实践经验,不妨采取“突  相似文献   

7.
求新,是创作者艺术生命得以保证的前提,亦是艺术客观向前发展的必然。作为在单体根艺品基础上产生的组合根艺品正是以一种新的形式,新的姿态,逐渐为根艺爱好者们所接受。组合是与单体相对而言的,即它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根材,经过艺术构思,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立体画面。构图的各个局部一经组合,有机的联系随之就产生了。笔者以为,组合根艺品的创作有以下三方  相似文献   

8.
一种有趣的现象出现在根艺品欣赏中:大凡受青睐者常是组合物。我国较早的根艺品“孟襄王骑驴踏雪”和“王右军唤鹅”即属此类。当代发表于刊物的优秀作品,也以  相似文献   

9.
“意象”根艺品,不是对外界事物一味地摹仿以求形象的逼真和细节的完整,而是作者通过寻找树根本身内在的自然美,适当运用种种技术和艺术手段,赋予作品“景外生景,韵味无穷”的美学意境,使作品成为作者审美理想和情趣的载体和媒介。因此,“意象”根艺品具备“意”(意境)、“象”(充满情趣与艺趣形象)两方面的审美特征。以“写意”为主的根艺品,大都  相似文献   

10.
树根的颜色是多彩的,十分美妙。以致有许多作者认为根艺品应原原本本地保持根的质朴本色,才能在色彩上体现树根的天然美,极力否定对根进行变色处理;又有些人认为根艺的表现主要在形体上,对于树根的色彩美仅作为一种无关紧要的因素来处置。笔者也常见到一些根艺品,无论从素材上看,还是在造型技巧与构思的角度上揣摩,都给人耳目一新、别具一格的感受,仅因在色彩上处理失当,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失调”。  相似文献   

11.
在根艺品创作中,常常遇到根料物象短、缺的情况。这是作者比较头痛的问题之一。几年来在创作实践中,摸索了一些解决短缺问题的方法。现介绍如下,供同道者们参考。一、宁缺勿接:这种情况往往是根的物象存在一点缺陷,但就其整体来说,不影响物象概貌的完整性。根艺品要求是粗线条,而不是细线条,为保持物象的自然美,宁缺勿接。  相似文献   

12.
和谐是一种美。孙学明的根艺品就其动作、神态、结构、色彩都充满了和谐。请看《百灵鸟》。画面展示给人们的是一只即将展翅奋飞的百灵,是一只正在向前挪动的百灵,是一只正在抬头远望的百灵。这是一件“静”的根艺品,但鸟的神态却  相似文献   

13.
到下一个世纪,一个新兴的高技术产业——林艺品将在中国大地上崛起,这是笔者考察94年全国林业名特优新产品博览会后得出的一个最新结论。林艺品是笔者新近在中国林业报上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所谓林艺品是指用林木植株和器官桩、根、干、枝、叶、花、果、种子为原材料加工创作出来的艺术品。它们自成体系。据调查归纳,全国林艺品至少包括9大类30多个品种。它们包括:①树体造型艺术类:植物造景艺术、桩景艺术;②根艺类:根雕艺术、根塑艺术(如以刘春为代表的根艺流派——根塑派)、浪木艺术;③干茎造型艺术类:树雕造型艺术、树瘤造型艺术、木辟雕艺术、竹雕造型艺术、竹编造型艺术、柳编造型艺术、  相似文献   

14.
罗丹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树根艺术品贵在发现。发现什么?首先,根艺作者要善于发现“先天”条件好的材料,这是好的根艺品的物质基础。一件根艺品的艺术价值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根料“先天”条件的优劣。因为根艺有别于人工巧作的木雕,它是以自然造化之美、天然巧成之趣而见长。所以根料的“基调”要美、雏形要  相似文献   

15.
根艺品的底座,犹如美术中油画作品的外框、国画作品的装裱一样,决非可有可无的闲置之物,是根艺品举足轻重的有机组成部份。底座,无固定程式,要根据主体物的造型、质地、色泽诸方面去考虑。或圆或方、或厚或薄、或大或小、或黑或黄、或光或毛、或精或  相似文献   

16.
我的眼前兀立着一只单腿劲挺的鹰(见右下图),它昂然回首,傲然睥睨,恰似一身正气的英雄面对人世。随着这件根艺品的创作结束,我也想到根艺创作与欣赏的视点问题。这一问题大致涉及三方面,即:第一视点——真似;第二视点——神似;第三视点——近似。真似即一件根艺品必须具有的第一前提。无真似即无根艺。所谓真似,当然指根艺品塑造的对象与自然界中具体对象的高度契合。这种契合,虽然不可能百分之百,但相互形态吻合是完全可以的。有经验  相似文献   

17.
今年第三期上赵宇同志《谈谈根艺品的上蜡》一文认为,就某些作品而言,上蜡比涂清漆效果更好。这确是一个值得推广的切实可行的方法。但是,用蜡锅上蜡,笔者认为不如改用酒精灯或电烙铁上蜡效果更好。蜡锅大了,用蜡多,成本昂贵,蜡锅小了,伸缩幅度大的根艺品又放不进去,只好分次浸锅上蜡,甚  相似文献   

18.
我在实践中摸索的根艺品涂蜡工艺,方法简单易行,效果甚佳。经涂饰的根艺品,光泽柔和淡雅,并富有质感,纹理隐约可见,别有一种美感。一、备料:最好选用溶点较高的虫白蜡或者蜂蜡三份,松节油或者200~#溶剂汽油二份(按重量计算)。二、调制方法:先将蜡放容器内隔水加热溶化,趁热将蜡逐渐倒入松节油或200~#溶剂汽油内,并不断地搅拌,直至稠度均匀为止。根  相似文献   

19.
《飞翔》这件根艺品,原是一棵水腊。笔者在得到它时,其根系简单,而枝干却杂乱繁多,看起来不具有产生物象的可能性。但我把树叶剪掉后,发现它的根和枝干有着很强的连带关系,不可轻易取舍。于是,我从根材的各个角度仔细观察,当水腊倒立时,一只栩栩如生  相似文献   

20.
在根艺制作之先,常常昕到行家再三提示,要尽量保存根材的“天然野趣”即自然美。但理论强调易,实践难题多。因它一无图纸,二无模式,无章可循,要使根材成为根艺品,一切全凭作者的“艺术眼光”去进行因材施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