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了掌握石河子地区规模奶牛场荷斯坦犊牛寒冷季节腹泻的情况,课题组选择了6个场2月龄以内的1135头犊牛进行调查,分别从犊牛饲喂的生活环境、发病情况和血液、粪便生化指标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研究。经调查:2013年10月~2014年5月(寒冷季节),犊牛腹泻发病率为28.63%(325/1135),淘汰率12.31%(40/325)。该期间,发病犊牛数占全年发病数的96.15%(325/338);其中12、1和2月份间发病率最高,发病数占总发病数的79.69%(259/325),1月份犊牛发病数占总发病数的32.30%(105/325);发病犊牛中,饲养管理性腹泻占26.46%(86/325),传染性腹泻占73.54%(239/325)。与健康犊牛比较,腹泻犊牛血糖指标显著降低(P0.01),血钾指标显著升高(P0.05),粪便成分中钠、钾、氯、钙、镁等离子含量显著升高(P0.01)。  相似文献   

2.
寒冷季节,为了研究环境控制对犊牛肺炎发病情况的影响,提升垦区寒冷季节荷斯坦犊牛育成水平,分别从控制圈舍温度、湿度、有害气体等方面进行工作;结果发现,犊牛肺炎平均发病率由控制前的32.78%(372/1135)极显著下降至9.09%(54/594)(P0.01);犊牛育成率由控制前的68.02%(368/541)显著提高至92.26%(548/594)(P0.05);90日龄断奶时平均体重平均增加9.2kg(88.6-79.4)。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牧区季节因素对犊牛初生重、成活率和日增重的影响,本试验从内蒙古地区32个奶牛场收集了11.2万次产犊记录、5.5万头母犊牛的实际生产数据,整理、分析得到该地区犊牛初生重、成活率和日增重的季节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温暖月份(5、6月份)犊牛初生重最高,寒冷月份(12、1、2月份)犊牛初生重最低(P0.05);2)寒冷月份(1、2月份)的接产成活率显著低于其他月份(P0.05);3)11、12月份犊牛哺乳期发病率显著高于410月份(P0.05);2月份发病成活率显著低于310月份(P0.05);4)710月份日增重显著高于12月份到次年4月份(P0.05)。综合上述结果,冷应激对犊牛的影响大于热应激,犊牛冷应激的临界温度为10℃。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决冬季垦区犊牛腹泻率逐年上升的问题,对6家奶牛场饲养的2月龄以下的1 165头犊牛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冬季的寒冷和圈舍污浊的环境是主要的致病因素;全年犊牛腹泻平均发病率为27.30%,冬季犊牛腹泻占全年发病的86.16%;良好生活环境的犊牛死淘数极显著少于较差环境;发病犊牛血糖极显著低于健康犊牛,发病犊牛血钾显著升高。通过改造冬季犊牛舍,改善犊牛生活环境,勤换垫草,加强消毒,及时治疗等综合措施的应用,大幅降低了犊牛腹泻发病率。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寒冷地区牛舍环境控制对犊牛肺炎发病情况的影响,提升垦区寒冷季节荷斯坦犊牛育成水平,本研究分别对圈舍温度、湿度、有害气体等方面控制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发现,环境未控制牛舍犊牛肺炎平均发病率为35.89%(290/808),环境控制牛舍为9.38%(82/874)(P0.01);未控制牛舍犊牛育成率环境为67.97%(917/1349),环境控制牛舍为92.11%(805/674)(P0.05);90日龄断奶时,环境控制牛舍犊牛平均体重比未控制牛舍高9.2kg。  相似文献   

6.
为了对我国犊牛饲养管理现状进行阐述,同时鉴定我国规模化奶牛场中致犊牛腹泻的风险因素,本调查采用网络调查问卷和多元线性回归法,收集国内奶牛场产犊管理、初乳管理、犊牛日常饲养管理和腹泻犊牛治疗的相关信息并从中分析致犊牛腹泻的风险因素。结果显示,受访的57个奶牛场中,犊牛腹泻年平均发病率为22.53%(2.50%~97.50%,分位数:1.0%~80.0%);问卷所得信息经整理分析后展示了受访奶牛场在产犊管理、初乳管理、犊牛日常饲养管理和腹泻犊牛治疗方面的现状;风险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寒冷季节、初乳采用60℃1 h的巴氏杀菌程序、产圈垫料更换频率低于1次/2周、奶桶消毒频率低于1次/7 d、仅采用口服补液治疗腹泻犊牛均与犊牛腹泻发病率呈正相关;出生2 h和出生12 h进行脐带消毒、产圈垫料更换频率为1周1次、使用独立的产圈、使用初乳折射仪检测初乳质量、由兽医或犊牛饲养员饲喂初乳、以抗生素为主配合口服或静脉补液和以口服补液为主配合抗生素治疗犊牛腹泻与犊牛腹泻发病率呈负相关。本调查归纳总结了当前国内奶牛场犊牛饲养管理现状,分析了导致犊牛腹泻的相应风险因素,为进一步提高国内犊牛饲养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北疆某规模化奶牛场近2年的犊牛腹泻发病情况及可能诱发犊牛腹泻的主要风险因素。试验通过整理该牛场2020—2021年犊牛腹泻临床病例记录及其背景调查,同时采用细菌培养鉴定法对该牛场犊牛腹泻发病情况及主要风险因素进行初步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该奶牛场近两年的犊牛腹泻发病率分别为19.80%(80/404)和10.74%(48/447)。对该牛场处于不同饲养阶段的犊牛的腹泻发病情况进行χ2检验,发现该牛场2年的处于不同饲养阶段的犊牛腹泻发病情况差异性显著(P<0.05),其中处于常乳哺乳期的犊牛和处于“常乳+开口料”的犊牛的腹泻发病情况均明显高于初乳哺乳期、“常乳+犊牛料”和断奶期的犊牛。从部分犊牛水样粪便样本中初步分离鉴定出大肠杆菌。结果表明,该奶牛场近两年的犊牛腹泻发病情况有所好转,结合其饲养背景及细菌培养鉴定,初步分析认为犊牛母源抗体下降、常乳饲喂模式不精细、感染环境致病菌等情况可能是诱发该牛场犊牛腹泻的主要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2012年1月~2013年8月,笔者对石河子地区12个规模场奶牛蹄叶炎发病情况进行了调研。奶牛蹄叶炎平均发病率为9.12%~19.78%,淘汰率为8.1%~15.3%,犊牛、青年牛发病率为0。临床调查结果发现蹄叶炎发病有品系间差异,体重较大的加拿大系荷斯坦牛发病率高于澳大利亚系荷斯坦牛(P0.01);1~2胎奶牛发病率最高;发病时间多在产后3~19日内;发病季节在冬季的12月~次年5月间。临床病牛产奶量显著下降(P0.01),患病牛血液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显著升高(P0.05)、葡萄糖含量显著降低(P0.05)、组胺水平较健康奶牛显著升高(P0.01)。高精料低粗纤维饲养是发病的重要因素[1];运动场凸凹不平、无牛床的奶牛场病牛数量有增长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铁锋奶牛场1984年1~6月份统计犊牛213头,先天失明14头占总犊牛数的6.57%,1985年1~6月份统计犊牛189头,先天性失明犊牛28头,占犊牛总数的14.81%。两个年度同期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说明已经超过了正常概率水平。新中奶牛场1984年1~6月分统计犊牛172头,先天性失明2头,占犊牛总数的1.16%;1985年1~6月分统计犊牛151头,先天性失明12头,占犊牛总数的7.95%。两个年度同期比较,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为掌握石河子地区规模奶牛场奶牛腐蹄病发病情况及其致病因素,从2013年2月-2015年4月,对石河子地区12家规模奶牛场饲喂的5 659头成年奶牛进行了腐蹄病的调查。结果发现腐蹄病平均发病率10.00%;每年的3-5月发病率最高,占全年腐蹄病发病牛数的50.71%;腐蹄病患牛平均延迟受孕期约为77 d,多使用冷冻细管平均为4.41个;腐蹄病奶牛的乳汁乳脂率、总固形物、非乳脂固体变化差异极显著(P0.01);病牛血清Fe、Cu含量较健康牛显著降低,二者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采用多重PCR方法对某规模化奶牛场进行了产志贺毒素类大肠杆菌(STEC)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流行情况调查,共检测95份粪便样品。结果显示,样品的大肠杆菌阳性率为26.32%(25/95),其中健康成母牛、腹泻成母牛、腹泻犊牛的大肠杆菌阳性率分别为23.29%(17/73)、25%(2/8)、42.86%(6/14);16份样品检出STEC,9份样品检出EPEC。  相似文献   

12.
为了调查某规模化奶牛场犊牛腹泻的发病原因,试验采用血清抗体检测、细菌分离培养、寄生虫卵镜检和病毒核酸检测方法对腹泻犊牛的血样和粪便进行了检查。结果表明,该奶牛场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抗体阳性率为65.00%,牛轮状病毒抗体阳性率25.00%,牛冠状病毒抗体阳性率15.00%;分离到1 株结肠弯曲杆菌和1 株空肠弯曲杆菌;所检腹泻犊牛粪便和血液样品中,4 份粪便样品和1 份血液样品检出牛冠状病毒,2 份粪便样品检出轮状病毒,1 份粪便样品和1 份血液样品检出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同一份粪便样品中同时检出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和牛冠状病毒;通过镜检,球虫卵囊检出率77.78%,在1 份粪样中发现蛔虫卵,2 份粪样中发现其他线虫卵。该牛场流行性腹泻的原因可能为夏季高温潮湿引起犊牛免疫力下降导致的多病原体感染。  相似文献   

13.
犊牛腹泻病中大肠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犊牛腹泻是犊牛常见的一种临床疾病。犊牛腹泻中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占90%,又称为犊牛白痢。临床表现为急性腹泻、脱水及虚脱,多发生于冬春季节。试验采集了新疆某奶牛场腹泻犊牛的粪便,经革兰染色、生化试验和药敏试验,确定了引起该奶牛场犊牛腹泻的病原菌,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了依据。1材料和方法1·1材料病料用灭菌棉拭子采取新疆某奶牛场,1月龄以内的犊牛肛门处的粪便(黄白色水样粪便)。家兔(2~3 kg/只),塔里木大学动科院实验站提供。1·2方法1·2·1细菌的分离培养挑取粪便接种于肠道增菌液中,42℃振荡器中培养18 h,将细菌培养液接…  相似文献   

14.
兰州地区犊牛轮状病毒性腹泻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甘肃省兰州地区犊牛轮状病毒性腹泻的流行动态,从该区的3个大型奶牛场采集1月龄以内的犊牛粪便样品19份,利用轮状病毒酶标诊断试剂盒检测技术对粪便进行检测,并对粪便特征和防治药物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犊牛轮状病毒性腹泻的发病率为36.84%;腹泻犊牛粪便颜色多为黄白或浅黄绿色水泻样;防治药物以抗生素为主(占60%),辅助治疗药物占24%,中药制剂占16%.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单舍单犊饲养模式对犊牛成活率、腹泻发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对两个饲养条件类似牛场2013—2018年的犊牛腹泻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采用单舍单犊饲养模式的A场与对照B场的犊牛成活率分别为98.11%(468/477)、70.83%(306/432),OR=0.047(95%CI,0.023~0.093),P=0;犊牛腹泻发病率分别是37.32%(178/477)和50.93%(220/432),OR=1.743(95%CI,1.338~2.271),P=0;腹泻犊牛死亡率分别是1.68%(8/477)和12.73%(55/432),OR=8.553(95%CI,4.024~18.178),P=0;腹泻犊牛病死率分别为4.49%(8/178)和25.00%(55/220),OR=7.083(95%CI,3.273~15.328),P=0。结果表明,单舍单犊饲养模式可显著提高总犊牛成活率,显著降低腹泻发病率、死亡率和病死率(P≤0.01)。本研究为牧场采取相应管理措施提高犊牛成活率提供了依据,也拓宽了牧场的分析性工作方法,从而促进牧场的整体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2020年5-6月份,黑龙江省某奶牛场的新生犊牛出现精神沉郁、消瘦、水样腹泻等临床症状。为确诊发病原因,采集腹泻犊牛肛拭子、粪便等样品20份,采用PCR技术检测牛轮状病毒、牛冠状病毒、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及隐孢子虫,细菌分离培养和致病性试验鉴定可能的致病细菌。结果表明,在20份腹泻粪样中,未检出牛轮状病毒、牛冠状病毒及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毒,隐孢子虫的阳性率为25%(5/20),致病性大肠杆菌检出率为75%(15/20)。说明该奶牛场犊牛养殖区存在较为严重的大肠杆菌及隐孢子虫感染。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兽医学报》2015,(10):1674-1677
随机选取6~35日龄自然状态下腹泻犊牦牛和正常犊牦牛各12头,对12例腹泻牛进行3d治疗并观察疗效;采集腹泻犊牛治疗前、后及8头正常犊牛血清,同时对剩余4头正常犊每天饲喂该药剂并采集血清分析。结果显示口服凝胶剂对犊牦牛临床腹泻的治愈率为75%(9/12),总有效率达到91.67%(11/12)。血清生化结果显示,各组间Mg2+和CRE差异均不显著(P0.05);血清CRP在腹泻犊牛中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腹泻治疗前组血清中Ca2+、Cl-、Na+、血清P、TP、ALB、ALP、ALT和AST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后组血清中Ca2+、ALB、ALT、AST较治疗前组显著升高(P0.05),且血清Ca2+、ALB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正常犊牛饲喂药剂前后血清中AST、ALP、ALT活性物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口服凝胶剂对治疗犊牦牛腹泻有效,对正常犊牦牛无不良影响;正常犊牦牛与腹泻犊牛血清生化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文章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酿酒酵母培养物对犊牛生长性能、血液生化和瘤胃发酵特性的影响。试验选取20头体重(104.5±9.2)kg的断奶荷斯坦犊牛,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精料量1%的酿酒酵母培养物。试验期28 d。记录每头犊牛的初末体重,计算平均日增重。试验第28天,于早晨饲前对空腹犊牛进行血液和瘤胃液的采集,并测定血液生化指标和瘤胃液的pH、氨态氮(NH3-N)、挥发性脂肪酸(VFA)、微生物蛋白浓度和纤维素酶活性。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犊牛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了9.73%(P0.05);试验组犊牛血清总蛋白和葡萄糖含量较对照组分别显著升高了7.59%和18.19%(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pH极显著降低(P0.01),乙酸和丙酸浓度分别显著升高了16.71%和20.58%(P0.05),总挥发酸浓度极显著升高了21.13%(P0.01),而丁酸浓度和乙酸:丙酸比值均无显著变化(P0.05);试验组NH3-N浓度、微生物蛋白浓度和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较对照组分别显著升高了12.13%、12.52%和48.21%(P0.05),而水杨苷酶活性无显著变化(P0.05)。由此可见,日粮中酿酒酵母培养物可以提高犊牛生长性能,改善血清生化指标,增强瘤胃内纤维素酶活性,促进瘤胃发酵。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旨在研究白藜芦醇(RES)和血根碱(SAG)对2月龄以内荷斯坦犊牛生长性能、血清指标及腹泻状况的影响。选用54头5日龄荷斯坦母犊牛,随机分成3个处理,每个处理18头。各处理分别饲喂代乳粉(MR)、MR+0.05 mg/kg BW SAG和MR+4 mg/kg BW RES。试验期55 d。在5、14、28、42和56日龄测定犊牛的体重和体尺,每天记录犊牛的腹泻情况。在60日龄采集血液,测定血清指标。结果显示:1)RES和SAG对犊牛总增重、干物质采食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日龄对体重的影响显著(P0.000 1),但日龄与处理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P=0.853 9);2)体尺方面,RES和SAG处理胸围和十字部高增长均显著高于MR处理(P0.005);3)各处理腹泻率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4)RES处理血清生长激素(GH)、表皮生长因子(EGF)和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浓度显著高于其余2个处理(P0.05);5)SAG处理血清丙二醛浓度显著高于其余2个处理(P0.05)。综上所述,代乳品中添加RES或SAG有提高2月龄以内犊牛体尺的作用;代乳品中添加RES能够显著增加犊牛血清GH、EGF和IGF-Ⅰ浓度;RES和SAG有作为犊牛生长促进剂的潜质。  相似文献   

20.
石河子地区奶牛肢蹄病类型和发病情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掌握石河子地区规模奶牛场奶牛肢蹄病类型和发病情况,2013年2月~2015年4月,课题组对石河子地区12家规模奶牛场饲喂的5 659头成年奶牛进行了肢蹄病调查。结果发现,该地区共有14种肢蹄病,平均发病率为37.55%;蹄变形发病率最高(10.90%),其次是蹄叶炎(7.88%),发病率最低的是蹄底刺伤和蹄底挫伤(0.05%);蹄变形更易引起蹄叶炎(P0.01),蹄叶炎又能加剧蹄变形(P0.01);奶牛肢蹄病多发生于3~5月份;大量饲喂精料可导致奶牛蹄叶炎迅速发生;3~6胎奶牛的肢蹄病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