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川西北高寒牧区通过对3个紫花苜蓿品种播种后连续7年(2003~2009年)的刈割利用,对其年度产草量进行了动态研究,结果表明:紫花苜蓿在该地区种植利用,播种当年产草量较低,次年可形成生产能力,第4~5年产量达到高峰,随之开始下降,第7年下降至播种后第2年的产量水平.因此,3个紫花苜蓿品种在川西北建立人工刈割草地时,播...  相似文献   

2.
笔者对9个不同紫花苜蓿品种进行了连续多年的适应性和产量测定,结果显示:引进的9个紫花苜蓿品种在川西北高寒地区种植,播种当年的产草量都较低,无法测产,次年可形成生产能力,第4年产量达到高峰,随之开始下降;秋眠级为4级的威可、名流和威拉品种连续多年越冬率高、产量高、持久性好(即产量下降慢),适宜在川西北高寒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3.
张瑞珍  何光武  曾洪光 《草地学报》2016,24(5):1022-1025
为探讨鸭茅(Dactylis glomerata)在成都平原的生产性能,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对‘川东’鸭茅(Dactylis glomerata. ‘chuandong’)和‘安巴’鸭茅(Dactylis glomerata. ‘amba’)2个品种连续4年进行产草量测定。结果表明:鸭茅在该地区种植,可全年供草,产草量较高,年可刈割6~9次,年均鲜草产草量达63.44~74.24 t·hm-2,干草产量达11.09~12.66 t·hm-2,值得在本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14个多年生牧草品种在川西北高寒牧区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田间小区方法,以2014~2017年在四川省甘孜州道孚县乾宁种畜场对早熟禾(Poa pratensis)、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雀麦(Bromus inermis)、猫尾草(Phleum pratense)、细茎冰草(Agropyron trachycaulum)、扁穗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和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共14个品种同期播种,连续4年进行田间观察和产草量测定。结果表明:在川西北地区种植的14个牧草品种细茎冰草因越冬率低,不适应当地环境,在2016年低全部死亡,其余13个草品种都可安全越冬,正常生长,但不同品种产草量差异显著或极显著。从产量总趋势分析,诺言猫尾草、乌苏1号无芒雀麦、热销多年生黑麦草、新速Ⅱ多年生黑麦草、三得利紫花苜蓿等5个品种产量较高,值得在本区生产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5.
1986年我们从加拿大碧青种子公司引进牧草种子24份,其中豆科7份,禾本科17份,于当年秋播。从3年试种结果看,Glory苜蓿、Minto苜蓿、Algonquin苜蓿在北京种植,无论是产草量、种子产量、草质还是适应性均表现良好。Leo百脉根在北京可安全越冬,其特点是夏季生长繁茂,草质好,耐牧,耐践踏。Orbit长穗冰草、Chief 中间冰草、阿尔泰野麦草表现为抗寒耐旱,产草量高,但要适时利用,否则会降低饲用价值。俄罗斯野麦草、Nordan沙生冰草、草地看麦娘、猫尾草产草量一般,但草质好,春季返青早,枯黄期晚,可在京郊西部山区种植。无芒雀麦(2份)、鸭茅、牛尾草、(艹鹝)草(3份)均表现为适应性好,草质优,产草量高,是较好的禾本科牧草。白三叶、草地早熟禾可做为地被植物和草坪草。  相似文献   

6.
对绿洲区苜蓿与3种禾本科牧草混播产量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同单播苜蓿比较,苜蓿与新麦草、猫尾草的混播地在产量上都没有优势.苜蓿与鸭茅混播的处理C2(苜蓿60% 鸭茅40%)、处理C3(苜蓿50% 鸭茅50%)产草量高于单播苜蓿,处理C1(苜蓿70% 鸭茅30%)的产草量低于单播苜蓿.因此,在绿洲区选择苜蓿与鸭茅混播可以发挥混播优势,提高产量,混播比例以苜蓿60% 鸭茅40%及苜蓿50% 鸭茅50%较好.  相似文献   

7.
对7个牧草品种物候期、适应性、产草量、再生性能等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多年生黑麦草、苇状羊茅、鸭茅、草地雀麦、白三叶、苜蓿、高丹草7个品种可作为毕节地区主推品种;苇状羊茅、苜蓿和高丹草在海拔较高区域生长不稳定,其中苜蓿和高丹草水土条件要求较高;多年生黑麦草、鸭茅、草地雀麦、白三叶等品种适宜建植长久放牧型草地和用于水土...  相似文献   

8.
根据旱作草田轮作中苜蓿、红豆草不同播种方式连续5年的产草量测定和7年的栽培试验结果,对苜蓿、红豆草不同播种方式的产出和效益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旱作条件下苜蓿、红豆草参与草田轮作的最佳播种方式、栽培管理技术及合理的利用年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不同混播方式豆禾混播草地生产性能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红豆草、紫花苜蓿、红三叶、鸭茅、无芒雀麦和猫尾草6种豆禾牧草在混播种类为混3-1(鸭茅、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混播)、混3-2(鸭茅、无芒雀麦和红豆草混播)、混4-1(鸭茅、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红三叶混播)、混4-2(鸭茅、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红豆草混播)、混5-1(鸭茅、无芒雀麦、猫尾草和紫花苜蓿、红三叶混播)、混5-2(鸭茅、无芒雀麦、猫尾草和紫花苜蓿、红豆草混播)和混6(6种豆禾牧草混播)与混播比例为豆禾比5∶5,4∶6和3∶7条件下建立的混播草地连续2年的生产性能进行了灰色关联度分析,并建立了包含牧草产量、牧草营养品质、种间相容性和群落稳定性在内的生产性能评价模型。结果表明,混6组合具有较高生产性能,且高于其他混播种类组合,而不同混播比例组合生产性能相差不大;根据各混播组合的生产性能,可将21个混播组合分为3类,生态稳定型(混6)种间相容性、群落稳定性及产量均较高,适宜长期持续利用;产量型(混5-2、混4-2和混3-2)产量较高,牧草品质较差,特别是叶茎比较低,适宜放养耐粗饲牲畜;营养品质型(混5-1、混4-1和混3-1)产量较低,牧草营养品质较高,特别是具较高叶茎比,适宜放养对牧草品质要求较高牲畜。  相似文献   

10.
川西北高寒牧区紫花苜蓿和披碱草生产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与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在川西北高寒牧区生产性能,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对‘特瑞’、 ‘四季绿’、‘威可’3个紫花苜蓿和‘甘孜’披碱草连续6年(2004-2009)进行产草量测定。结果表明:紫花苜蓿在该地区种植产量高,连续5年(当年除外),其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分别与披碱草年度鲜草、干草产量有极显著差异(P <0.01),因此,值得在本区推广种植紫花苜蓿。  相似文献   

11.
在河南省黄河滩区气候和土壤条件下,连续4年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与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 Schreb.)混播牧草的物侯特点、生物学指标及生长规律进行了分析,并对单播和混播牧草生物量的时空间动态进行定量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该混播牧草的生长与生产特点,为滩区畜牧业生产服务。结果表明:混播牧草在河南适宜秋季播种,翌年3月中旬进入返青期,6月中旬种子成熟。混播牧草地上生物量动态呈现S型曲线变化,生物量增长最快在禾草的抽穗扬花期,生物量最大值在成熟期,其中蜡熟期是牧草利用最佳时期。牧草混播的生产水平高于各自单播的,但混播草地利用多年后,生产水平下降,需要通过土壤作业和加强管理来恢复其生产力。因此,在河南省黄河滩区,通过苜蓿与高羊茅混播建立人工草地是可行而有效的,只要加强后期管理,可以取得比单播更高更稳定的牧草产量。  相似文献   

12.
雨季造成的光照不足是西藏箭筈豌豆种子高产的制约因素之一。其种子田混播支撑作物,改善草层的通风透光性,是有效的增产措施。试验品种选择西牧324,支撑作物选择油菜,进行混播试验。结果表明,箭豆与油菜“间行播”处理的箭豆种子产量最高,达1844.00kg/hm2,与箭豆单播处理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O.05)。在油菜混播量为0~8.3kg/hm2的范围内设5个水平的试验中,随油菜播量增加,西牧324种子产量随之增加。在西牧324不同行距条件下混播油菜的试验中,箭豆播种行距为20cm的种子产量(2386.39kg/hm2)显著高于行距为33.3cm的种子产量(1431.67kg/hm2)(P〈O.05)。分析西牧324种子产量与其秸秆产量和株高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种子产量与秸秆产量有显著正相关关系(P〈O.05),而与株高没有显著相关性。说明与支撑作物混播时,较高的箭筈豌豆光合器官量对于保证其种子高产有较大作用,而株高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3.
The objective of this work was to determine the proper sowing rate of wild oat (Avena fatua) in the depleted north-eastern semi-arid grasslands of Jordan. Wild oat seeding rates of 15, 30, 45 and 60 kg ha?l were evaluated in field studies that were conducted over two years at Jord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ampus located 22 km to the east of Irbid, Jordan. Measurements recorded each year included plant height, number of tillers per plant, oven-dry forage mass and seed yield. Forage and seed production increased in response to increasing sowing rate. The highest production values were obtained at a sowing rate of 45 kg ha?l Increasing sowing rate to 60 kg ha?l reduced both forage and seed yield, indicating that the optimum seeding rate for wild oat is 45 kg ha?1 Forage and seed yield had a cubic relationship with sowing rate, having R2 values of 0.55 and 0.78, respectively. Tiller production showed a negative linear relationship with sowing rate (R2 = 0.35).  相似文献   

14.
山野豌豆和无芒雀麦单混播生产性状的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高寒地区通过2006和2007年2年利用无芒雀麦、山野豌豆2种牧草采用单播、混播播种方式,进行产草量、返青时间、越冬性能、生长期等性状的对比试验,试验表明:无芒雀麦和野豌豆混播后在发芽、返青、越冬率等生长性能和产草量等生产性能方面均占优势,为当地适宜的草地建设方式.  相似文献   

15.
奇台红豆草牧草和种子生产的播种量和密度试验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为确定奇台红豆草草地合理植株密度,在新疆奇台县有灌溉条件的地区,2005—2007年设播种量处理1为52.5,处理2为60.0和处理3为75,0kg/hm^2的进行刈割试验,30cm的行距;播种量处理4为37.5;处理5为45.0和处理6为60.0kg/hm^2的进行种子生产试验,45cm的行距。结果表明,牧草生产的3个处理在3年的生长过程中,田间保留株数的绝对数在增加的同时,其相对比值逐渐变小和接近,并且保持了处理3〉处理2〉处理1的顺序;3年的平均干草产量处理2为11961t/hm^2,比处理1、处理3分别提高17.11%和15.51%,因此,播种量为60.0kg/hm^2,密度380万~400万株/hm^2是生产牧草的合适选择。种子生产的3个处理,第1年子实产量均很低,第2、3年大幅上升;各年均以处理5的产量最高,处理5的秸秆子实比也较低。因此,播种量为45.0kg/hm^2,密度260万株/hm^2是奇台红豆草种子生产的合适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为了选择更适宜高寒牧区种植的一年生饲草,在玉树州称多县开展了小黑麦春季不同播期试验,对不同播期处理下株高,产草量等指标测定对比。结果表明:小黑麦株高在抽穗期受到播期的影响显著,但是在乳熟期影响不显著;不同播期对小黑麦产量的影响显著,播期太早和推迟都会直接影响小黑麦的产量,通过各种产量对比,小黑麦在本试验条件下最适宜的播期应控制在5月20~30日之间,可作为抗灾保畜的优质饲草进行利用。试验结果可为制定科学的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刈割次数对肇东苜蓿连续两年生产影响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连续两年在哈尔滨地区,对肇东苜蓿进行了每年刈割1、2、3次的田间试验,比较了各处理在干草产量、粗蛋白产量及越冬率方面的差异,并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对各个处理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种植第2、3年的肇东苜蓿的最优刈割次数是2005年(种植第2年)刈割2次,2006年(种植第3年)刈割2次。  相似文献   

18.
黑龙港地区紫花苜蓿的适宜播种期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2003-2005年在黑龙港地区安排了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播期试验.结果表明:紫花苜蓿适宜播期为秋播,秋播的播期阈值下限为10月上旬,10月上旬以后再播种则不能安全越冬.不同的播期对产草量产生明显影响,对品质性状鲜干比、茎叶比影响不明显.播期不同主要影响当年植株的生长发育,对第2年生长发育的影响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19.
李思达  刘文辉  张永超  秦燕  李文 《草地学报》2021,29(12):2827-2837
为了探究早熟禾混播草地种间关系与生产特征,使用‘青海’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 ‘Qinghai’)、'青牧1号’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Qingmu No.1’)、‘同德’小花碱茅(Puccinellia tenuiflora ‘Tongde’)分别与‘青海’扁茎早熟禾(Poa pratensis var. anceps Gaund.‘Qinghai’)混播,在海北州西海镇开展了植株形态特征、生物量积累和分配、混播草地养分特征等研究。结果表明:使用老芒麦与早熟禾混播具有较高的生产性能。该处理相较于老芒麦单播草地的粗蛋白与总磷含量,分别提高7.51%与14.50%。相对饲用价值较早熟禾单播草地提高34.12%。因此,为解决青海扁茎早熟禾单播草地生产力不足的问题可以选用老芒麦与早熟禾进行混播。使用碱茅与早熟禾混播具有较高的种间相容性,因此碱茅与早熟禾混播具有较高的群落稳定性与产量稳定性。选用碱茅与早熟禾进行混播可以用于建植以生态治理为目的的混播草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