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8 毫秒
1.
环青海湖少数民族地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生喜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2):11832-11834,11837
在对环青海湖畜牧业发展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环青海湖地区畜牧业发展的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环青海湖少数民族地区畜牧业生态化、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浅谈刚察县牧草产业和牧草机械化技术推广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刚察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以草地畜牧业为主业,是环青海湖地区畜牧业大县之一。平均海拔高度3300-3600m,具有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特征。全县土地总面积81.38万  相似文献   

3.
利用逐步订正等方法,结合本地区自然、社会和经济统计资料,对青海湖地区耕地资源不同层次作物生产潜力、潜力总量进行了估算,分析了青海湖地区影响作物生产潜力的限制因子。结果发现,热量和水分因子是青海湖地区影响作物生产潜力的主要因子,现有耕地的最大粮油生产潜力总量为12165165kg。在此基础上计算了各层次的耕地生产潜力利用率,对影响该地区耕地生产潜力的因子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青海湖地区实现耕地生产潜力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环青海湖地区是青海省文化旅游资源的富裕地区,资源类型多样,地域特色鲜明。基于对环青海湖地区与油菜花相结合的旅游开发模式的调研考察,介绍了环青海湖地区的自然生态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农业观光资源,归纳总结了环青海湖地区油菜花旅游开发的特点,即自然条件的特殊性、旅游感受的独特性、油菜作物的特殊性和花期其他旅游活动的宣传效应,并总结了其启示与不足,以期为传统农业景观与大湖旅游的结合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5.
严海英  张容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583-14585
[目的]分析青海湖河谷地区14种植物中微量元素。[方法]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青海湖河谷地区植物中微量元素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矩阵方差90%以上的贡献来自前3个主因子,Fe、Mn、Co、N i含量与第1主因子显著相关,Se与第2主因子显著相关,多枝黄芪中微量元素的含量最高。[结论]该研究揭示了高原青海湖河谷地区植物的微量元素特征,为研究微量元素的含量和中药功效之间的相关性提供了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对长吉图地区畜牧业发展现状详细介绍的基础上,全面阐述了长吉图地区发展畜牧业的重要作用,以及应发展畜牧业的类别和相应的管理运营模式。  相似文献   

7.
青海湖地区草地载畜量及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祁英香 《农业科学与技术》2009,10(5):175-178,183
根据《中国自然资源丛书》青海卷和青海湖地区共和、海晏、刚察、天峻4县相关统计资料和草地实地考察,提出不同类县域的草地综合利用率,再根据宜用草地面积、鲜草产量及家畜年食用量等计算出青海湖地区各县和全区的草地理论载畜量、适宜载畜量和超载量。①湖区可利用草地面积为338.4万hm^2,草地牧草理论生产潜力总量为1353709.4万kg,草地现实潜力总量为661760.83万kg。其中,草地理论生产潜力总量和现实生产潜力总量最高的均为共和县,最低的均为海晏县。②全区理论、现实实际可利用草地潜力总量分别为634253.55万kg、310054.85万k,其中最高的均为共和县,最低的均为海晏县。⑧草地理论载畜量为438.63万羊单位,其中,共和县最高(154.30万只),海晏县最低(32.86万只);草地现实载畜量全区为214.42万只羊单位,各县草地适宜载畜量由大到小依次为共和县(79.34万只)、天峻县(65.16万只)、刚察县(55.42万只)、海晏县(15.45万只)。④截至2002年底,全区有各类草食牲畜289.6万头(只),其中,山羊12.3万只,绵羊228.9万只,驴0.24万头,牦牛43.4万头,黄牛0.9万头,骡0.13万头,马3.7万匹,骆驼82峰,全区草地实际载畜量折合为440.69万只羊单位,各县实际载畜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刚察县(142.17万只)、共和县(136.84万只)、天峻县(108.98万只)、海晏县(52.71万只)。⑤草地理论超载量为12.11万只羊单位,其中,海晏县和刚察县超载43.78万只羊单位,共和县和天峻县分别超载17.47万只羊单位、14.21万只羊单位;草地适宜超载量全区为225.33万只羊单位,超载量由大Nd,依次为刚察县(86.75万只)、共和县(57.50万只)、天峻县(43.82万只)、海晏县(37.27万只)。全区超载度(现实超载量和适宜载畜量的比值)为1.05,各县超载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海晏县(2.41)、刚察县(1.56)、共和县(0.72)、天峻县(0.67)。可见,青海湖地区草地超载特别严重,草畜矛盾十分突出。2002年的数据显示,牧业总产值平均约占农业总产值的90%,牧业收入平均约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96%,牧民人均纯收入1836~2330元。可见,湖区气候与自然环境条件较为恶劣,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加上传统观念等人为因素,最终导致湖区畜牧业生产也表现出脆弱性和不稳定性,使畜牧业经济的发展与环境不相协调,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实施青海湖地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严格控制载畜率,实现草畜动态平衡;进行草畜分而治之;加强草地生态环境建设;加强良种繁育和优质牧草的栽培;提倡规模化、工厂化养殖,培育龙头企业,深化草畜产品加工,走产业化道路;转变传统观念,发展生态畜牧业;加强畜牧业自主创新和科学管理。  相似文献   

8.
贾国民 《河南农业》2016,(23):96-9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畜牧业的生产发展方式已经不再适合当今社会生产发展的要求。我国是世界上畜牧业大国,而西部地区又是我国畜牧业的重要发展地区,对我国的畜牧业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影响。因此,针对我国西部畜牧业的发展进行研究,对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分析我国西部地区畜牧业发展的现状,针对西部地区畜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鄂托克前旗畜牧业最近几年迎来了发展的新时期。随着农业部结构不断进行调整,该地区的畜牧业也逐渐由传统的畜牧业向着现代畜牧业发展,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摒弃了依靠经验发展的新模式,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了该地区的借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实现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就内蒙古鄂托克前旗畜牧业发展的新模式进行了分析,希望本次研究对更好带动内蒙古地区的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分析三江源地区发展有机畜牧业的生态环境、政策支持、生产经营、草地资源、畜种资源、品牌资源优势,针对三江源地区发展有机畜牧业存在的缺少有机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草场退化制约有机畜牧业发展、畜产品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牧民缺乏有机畜牧业生产知识的问题,提出符合三江源地区发展有机畜牧业的对策建议,以期有效发展有机畜牧业,提升牧民收入,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11.
论鄱阳湖区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鄱阳湖区畜牧生态系统的自然资源和畜牧经济发展的现状,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鄱阳湖区畜牧生态经济系统发展中存在的优势、弱势、机会和威胁,并提出了畜牧业发展的方向和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青海湖地区耕地变化驱动力,为该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利用多元统计学当中的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及偏相关分析对青海湖地区耕地变化驱动力进行研究。利用DPS数据处理软件对青海湖地区1985~2002年国民生产总值(X1)、总人口(X2)、农业人口(X3)、藏族人口(X4)、在校人数(X5)、年末存栏羊数(X6)、年末存栏牛头数(X7)、牲畜商品率(X8)和耕地面积变化(Y)之间的关系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建立该区耕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模型,对耕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及其作用机理和过程进行分析,并就各县驱动因子的差异性进行比较。[结果]青海湖地区耕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模型为:Y=103 379.48-1.490 1X2+1.640 5X3-89.3854X7-96.178 3X8。该方程是显著的,Durbin-Watson统计量d=2.705 900 30,说明模型拟合性较强且可用。由相关分析可知:①各驱动因子与耕地变化之间的相关系数绝对值从大到小依次为X3〉X4〉X8〉X1〉X6〉X5〉X2〉X7;X2和X6耕地面积变化呈负相关关系。②X6和X7与其他驱动因子之间呈负相关关系,X7与除X6以外的其他驱动因子之间的负相关绝对值从大到小依次为:X2〉X4〉X3〉X8〉X1〉X5;X6与除X7以外的其他驱动因子之间的负相关绝对值从大到小依次为:X4〉X2〉X3〉X8〉X1〉X5。这说明在青海湖地区人地矛盾、草畜矛盾和人畜矛盾十分严重。③X6和X7在与其他驱动因子之间呈负相关关系的同时,X6与X7之间也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7976。说明在青海湖地区制定相关政策和战略措施时,要充分考虑牛羊之间的平衡关系。④X5与X6和X7之间相关性都不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0.00978和-0.05964;X4与X6和X7之间相关性都比较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81282和-0.769 12。说明在校学生人数与牲畜平衡头数关系不大,但藏族人口数与该区牲畜平衡头数有显著关系,与青海湖地区社会经济状况相吻合。⑤X8与X6和X7之间呈负相关关系,而与其他驱动因子呈正相关关系,其中,尤与X3和X4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4691和0.93483。说明在青海湖地区牲畜商品率与牲畜年末存栏数密切相关,可以通过人为增加牲畜的商品率来控制牲畜年末存栏数,从而达到缓解草畜矛盾的目的。由通径分析可知:①各驱动因子对耕地变化的直接作用大小依次为X3〉X2〉X8〉X7;但对耕地变化的总作用大小依次为X3〉X8〉X2〉X7。②X2、X7、X8、X3 4个驱动因子中,X3对区域耕地面积变化影响极显著,说明农业人口是影响青海湖地区耕地面积变化最重要的因子。③X3对Y主要为直接作用。X2对Y的直接作用为-2.8166,通过其他驱动因子对Y的间接作用之和为2.7959,其绝对值大小无明显变化,说明总人口对耕地面积变化的直接作用是使耕地面积减少,间接作用则是使耕地面积增加,且间接作用和直接作用基本保持平衡(总作用为-0.0207),其原因可能是人口数量的增加导致建设用地的增加,占用了大量的耕地;而人口数量的增加,必然引起农业人口的增多,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增加。X8对Y的直接作用为-0.2919,通过其他驱动因子对Y的间接作用为0.56782。因此,牲畜商品率对耕地面积变化的作用主要为间接作用,这也与牲畜商品率本身的性质有关,而牲畜商品率主要表现为市场对土地利用变化的调节机制。④决定程度分析表明,各驱动因子对耕地变化总作用大小依次为X3〉X8〉X2〉X7。X2对Y的直接作用为负(-2.8166),X2与X3共同对Y的相对决定程度最大,其次是X3。说明在青海湖地区进行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和实施土地政策时,既要注意总人口,还应注意农业人口。在总人口增长的同时,适当控制农业人口,有利于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⑤决策系数大小依次为:ε〉X7〉X8〉X2〉X3,且X7、X8、X2、X3均小于0,故ε为主要决策变量,说明青海湖地区耕地面积变化除了农业人口、总人口、牲畜商品率、年末羊存栏数外,还有其他更重要的因子需考虑,这些因子主要为国家宏观土地政策、地方经济调整和自然因子等。由偏相关分析可知:①X3、X8、X2、X7 4个因子中,除X7对Y不显著外,X3、X2与Y呈极显著相关,显著水平为0,X8与Y呈显著相关,显著水平为0.05453。②X2与Y呈显著负相关,说明在青海湖地区总人口的增长会导致耕地面积减少;X3与Y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在该地区农业人口的增长会使耕地面积增多。该结果与通径分析结果相一致。[结论]青海湖地区人地矛盾、草畜矛盾和人畜矛盾十分严重;农业人口是影响青海湖地区耕地面积变化最重要的因子;市场机制对该区耕地利用变化的调节作用相对微弱;国家宏观土地政策、地方经济调整和自然因子等对研究区耕地利用变化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13.
在青海省17个农业气象观测站和青海三江集团主要灾害调查资料中选取8个站点的灾害观测资料,分析了近11年来青海省对农牧业生产危害较严重的主要气象灾害。结果表明,干旱、霜冻、冰雹、低温冷害、干热风、风灾、雪灾等是影响青海农牧业的主要气象灾害;因地适宜,根据不同的作物,生长时期采用不同的防御措施,试图减轻各种灾害对农牧业的危害。  相似文献   

14.
青海省草地资源开发战略布局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青海省江河流域区、地貌单元的自然地理生态特点以及与农牧业发展规划、区划、自然保护区基本趋于一致的原则,将青海省草地资源开发战略布局划分为青南高原高寒草地生态保护区,祁连山地生态畜牧业开发区,柴达木盆地荒漠化草地保护建设区,东部黄土高原草业生态经济区4个区,探讨了4个区的草地资源开发战略。  相似文献   

15.
肖羌雄 《安徽农业科学》2014,(21):7215-7216,7219
基于青海省农牧区推动土地流转以大力支持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背景,概述了湟源县现有的饲草用地流转方式,分析了生态畜牧业发展中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指出生态畜牧业只有在土地合理、有序、规范的流转过程中才能步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并就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对格尔木地区干旱、风沙、霜冻、洪涝和雪灾等主要农牧业气象灾害特征、发生规律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危害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农牧业气象灾害防御对策,为当地农牧业生产防灾减灾、促进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该文在对巢湖流域周边养殖场的分布、规模、经营现状等调研的基础上,找出造成畜牧养殖污染的主要原因。参照发达国家养殖环境管理政策和经验,结合巢湖流域实际污染现状,运用环境规划、环境政策等基本环境管理工具,从多个方面提出了改善该流域畜牧养殖污染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气候变化对青海高原及周边地区畜牧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红梅  李林  邓振镛  黎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374-18377,18457
总结了气候变化对青海高原及周边地区畜牧业的影响,并对各地所采取的应对措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①1961~2008年青海高原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最高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均呈显著增加趋势;年降水量几乎无明显变化,但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点;风速和日照时数逐年减小。②在当前气候变化条件下,草地生产力呈减少趋势,受其影响,草场理论载畜量也呈减小趋势;暖冬较有利于牲畜安全越冬,幼畜成活率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气温升高,降水减少有利于牲畜抓膘育肥,但牲畜产肉量还受草场退化等众多负面因子的影响;家畜疾病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不利的气象条件可引发家畜的许多疾病。③针对当前畜牧业生产所面临的问题,各地采取了草业建设、畜种改良、发展畜牧业新模式、牧业病虫害防治、气象灾害防御等措施,其在提高草地生产力、解决草畜失衡、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牲畜性能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