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生态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生态农业发展的需要,建立了生态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对生态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的概念、设计思想、内容构成、结构及功能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林业决策支持系统(DSS)应用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生态学的发展以及环境和资源问题的日益突出,林业管理已经从单目标(如木材生产、生态防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传统林业管理发展到强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经济-社会综合功能的多目标可持续林业管理。由于森林系统的高度复杂性和多尺度性以及林业管理的多目标性,林业决策支持系统在帮助森林经营管理者确定经营目标、设计经营管理计划、评价气候变化和管理方案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方面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森林动态模型和生境适应性模型是林业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模型框架中的核心组分,通常结合在一起研究气候变化和林业管理方案对森林生态系统各种生态功能和服务价值,尤其是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本文在介绍生境适宜性模型和森林动态模型研究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开发的两个林业决策支持系统和国外开发的一个决策支持系统,就决策支持系统的结构和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对中国林业管理支持系统开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3.
生态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生态农业属性的需要,建立了生态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对生态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的概念、设计思想、内容构成、结构及功能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作物模型对人们认识作物生长过程以及对生长的调控提供了一种高效的工具。针对农业技术推广决策支持系统DSSAT(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Agrotechnology Transfer)作物系统模型的发展历程、模型结构、数据输入输出、研究进展等进行了综述,为该模型在我国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设计并实现了农业R&D系统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在总体框架设计、数据接口和模型接口设计方面具有特色,对推动我国农业R&D问题决策分析与支持系统的建立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粮食(食物)安全预警软件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中国粮食(食物)安全预警软件系统。该系统在总体框架设计、数据接口和模型接口设计方面具有特色,对推动面向粮食问题的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决策支持系统——工具和技术》一书是东北农学院余友泰教授等根据美国波士顿大学Sitansu S.Mitra教授所著《Decision Support Systems-Tools & Techniques》(John Wiley & Sons,1986年出版)一书翻译出版的。该书详细介绍了决策支持系统的概念及其设计过程,介绍了各种优化模型和统计模型的建模方法及其应用实例,并描述了离散和连续系统的各种模拟技术和语言,列举了决策支持系统的大量应用实  相似文献   

8.
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研究综述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农业决策支持系统是在农业信息系统,作物模拟模型和农业专家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通常划分为田间,和区域尺度3种类型。目前它正朝着群决策支持系统和网络决策支持系统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基于SuperMap的玉丰水土保持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组件式GIS-SuperMap为基础,对玉丰水土保持决策支持系统进行了初步设计与开发。围绕系统的合理设计与快速开发,以便为水土保持决策提供服务的目标,首先简要介绍SuperMap的组成和特点,然后在说明系统目标的基础上,介绍了系统的逻辑结构、总控设计、接口设计和开发编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系统现已开发的功能,最后给出了这些工作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10.
蚕业生产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蚕业生产决策支持系统属于典型的半结构化、多层次、多目的的决策支持系统。本文主要探讨蚕业生产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思想和构建方法,它包含了蚕业生产方面数据库的设计,包含了构建在此基础上的决策支持系统模型库、知识库的功能特点和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1.
依托“长治”工程加快县域水土保持产业基地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威宁县自 1990年开展重点治理 ,实行小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建设小流域特色经济产业结合 ,全县经果林基地面积已达 1 33万hm2 ,出现了以家庭经营为主体的基地、高效小流域经济开发规范型基地、水保部门自办的行业经济实体 3种水土保持产业化建设模式。推进水土保持产业化建设 ,应建立水保行业经济实体 ,壮大经济实力 ,扶持、培养一批以小流域为基地的特色开发产业 ,建立产前、产中、产后全程化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2.
A survey is given of methods to characterize the lowest three levels of starch structural features: individual chains, branched molecules, and the arrangement of branched molecules in a sample (e.g., crystalline and amorphous lamellae of starch granules in grain). The survey also covers ways of treating the results so as to understand starch structure–property correlations: for example,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that control the rate of digestion of a starch‐containing food. A number of studies are then examined not only to show how these techniques have been used to discover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s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perties of importance but also to deduce reasonable causal explanations for the correlations. An overview of problems that have not yet been solved in each of these starch structural levels is also given. The applications of these characterization methods have considerable potential as tools to choose and process native starches with improved functional properties for human food, animal feed, and industrial uses, including biomaterials.  相似文献   

13.
攀西地区矿产资源贮量之多、组合之丰是我国绝无仅有的,水能资源也名列前茅,且有独具特色的立体气候资源,这一切使攀西成为大西南开发的首位区域。但其农业长期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这对未来重工业基地建设无疑是一大限制。作者认为,攀西经济贫困的根本原因是对资源劣势--干旱缺水和生态环境脆弱的忽视。本文在对资源优劣势评估基础上,提出生态经济多目标发展模式,即将生态、粮食、致富等问题作为一个整体,同步加以结构转换,形成一种结构功能协调的区域发展系统。  相似文献   

14.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adsorption and ion exchange technology applied for food and nutraceutical production purposes is given in the present paper. Emanating from these fields of application, the main adsorbent and ion-exchange resin materials, their historical development, industrial production, and the main parameters characterizing these sorbents are covered. Furthermore, adsorption and ion exchange processes are detailed, also providing profound insights into kinetics, thermodynamics, and equilibrium model assumptions. In addition, the most important industrial adsorber and ion exchange processes making use of vessels and columns are summarized. Finally, an extensive overview of selected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of these technologies is provided, which is divided into general applications, food production applications, and the recovery of valuable bio- and technofunctional compounds from the byproducts of plant food processing, which may be used as natural food additives or for their potential health-beneficial effects in functional or enriched foods and nutraceuticals.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时代农业空间规划内涵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空间是国土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农业空间规划研究,对于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界定农业空间规划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回顾既有相关规划实践,分析农业空间发展趋势,提出生态文明时代农业空间规划策略。结果表明:1)农业空间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农业空间保护、利用、整治修复做出的统筹安排。2)既有农业空间相关规划很好地解决了当时农业农村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空间问题,但大多是聚焦于农业空间的某一项活动或某一项要素,缺乏对农业空间各类活动、各项要素的协调统筹,易导致空间保护低效、空间利用无序、生态环境本身的系统性被破坏等问题。3)进入生态文明时代,农业空间呈现出发展功能复合化、发展需求优质化、发展模式绿色化、发展手段数字化、发展路径融合化等趋势,相应地提出生态文明时代农业空间规划策略,包括坚持生命共同体理念优化农业空间系统结构、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原则分析规划底线、坚持民生福祉导向分析规划目标任务、坚持主体功能原则优化区域布局、坚持绿色经济模式优化产业布局、坚持融合发展理念合理布局平台载体、坚持数字赋能提升规划和管理效率等。该研究结果可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一定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土地整理事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0,自引:11,他引:30  
樊闽 《农业工程学报》2006,22(10):246-251
该文介绍了“十五”期间中国土地整理事业所取得的成就,对国家投资土地整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与评价。五年来,中国土地整理事业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政策,在国家投资项目的安排上向国家粮食主产区、西部大开发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地区、国家重点扶贫地区等区域倾斜,有力支持了这些重要地区的发展,保证了国家粮食安全。“十一五”时期,中国土地整理将继续致力于法制、机制建设,大力开展基本农田整理,切实保护耕地资源,积极开展节约型土地整理,加强土地复垦和农村宅基地整理,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后,建议在“十一五”期间要重点抓好村庄整理、权属问题、耕地质量与生态建设等薄弱环节的建设问题,使中国土地整理事业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节约型社会以及确保粮食安全等发挥更加重要的支撑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产业化发展要求下的稻田种养空间落位及战略管理问题,该研究以江苏省为研究区,分别从自然适宜度和产业优势度两个维度,构建量化评估指标体系,综合评判稻田种养产业化开发的空间优先级,提出分区引导政策指引。基于水源、土壤、地形等自然因素的综合评级结果显示,江苏省高度适宜开发稻田种养的面积占全省水田总面积的13.8%,中度适宜开发面积占比57.0%;自然适宜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里下河地区并延伸至苏北灌溉总渠沿线,以及长江以南的东部沿江平原向南至太湖平原一带。基于劳动力、基础设施、软环境等层面的综合评级结果表明,苏北地区产业优势度高低互现,苏南地区产业优势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邻近上海、南京大都市的外围郊县区。通过对基于县域单元的两维度空间评级结果的耦合分析,划分为4类空间,按照重点发展、适度扶持、优化调整和控制开发等方向,分别提出稻田种养产业化开发策略。该研究可为提升稻田资源开发效率和稻田种养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8.
《Cereal Chemistry》2017,94(1):82-88
Pulse flour may be used to improve nutritional traits of gluten and gluten‐free formulations in traditional food such as bread or pasta. However, owing to some intrinsic nutritional, textural, and sensory properties, the use of pulses as ingredients for production of enriched food remains limited.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modification in macromolecules and micronutrients in industrial‐scale flour from partially sprouted chickpeas to define its possible use as an ingredient in cereal‐based foods. Controlled sprouting resulted in significant decrease of antinutritional compounds (e.g., phytic acid and serine protease inhibitors) and in an increase of free minerals and vitamins. Sprouting also affected the overall structural organization of proteins (such as aggregate formation) and their thiol/disulfide balance, and it promoted release of peptides. All of these had a positive effect on dough mixing properties, in particular for dough development. Formulations with enrichment in sprouted chickpea flour (wheat/chickpea ratio = 100:20) were tested also as for their dough leavening properties, which improved with respect to flour from nonsprouted chickpeas.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modifications induced by partial sprouting on an industrial scale, we can conclude that sprouted chickpea flour represents an interesting ingredient for production of enriched cereal‐based food with better nutritional and rh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相似文献   

19.
水稻适宜养分指标动态的知识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分析研究水稻栽培理论与技术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定量描述水稻群体地上部植株氮、磷、钾养分积累量和养分浓度动态与品种类型、生态环境因子和生产技术水平之间的动态关系,以生理发育时间为主线,建立了系统化和广适性的水稻适宜群体地上部植株养分指标的动态知识模型。本模型可为不同条件和产量目标下水稻栽培过程中的苗情诊断与生长调控提供定量化的养分指标动态体系。利用南京和常德2个不同生态点的常年逐日气象资料和品种资料对所建知识模型进行了实例分析,养分积累动态和养分浓度动态的RMSE分别为8.97.kg/hm2和0.32%,表明本知识模型对不同条件下的水稻植株养分指标适宜动态具有较好的预测性和指导性。  相似文献   

20.
中国食物链养分流动与管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寻求食物生产与消费系统中粮食安全、资源高效和环境友好的协调和农业绿色发展途径,研究团队构建了"土壤-作物-畜牧-家庭-环境"(简称食物链系统)研究体系,运用物质流动和养分代谢理论方法创立了养分流动模型,深入研究了该系统养分流动规律及调控机理,经过近十多年系统研究,获得结果如下:(1)提出食物链养分流动金字塔概念模型,创建了食物链系统养分流动模型。通过分析养分在"土壤-作物-畜牧-家庭-环境"系统的行为特征,发现养分从"土壤-作物-畜牧"向"家庭"的流动呈金字塔状,其形状决定了系统生产力、养分效率和环境效应。处于金字塔顶端的"家庭"消费驱动了系统养分流动,决定了养分效率;"土壤-作物-畜牧"位于金字塔底层,支撑顶层"家庭"消费,决定了系统养分通量,也是养分调控的核心。在此基础上,开发了食物系统养分流动模型——UFER,构建了参数体系,实现了国家和区域尺度食物链氮磷流量、利用效率和环境排放的定量分析。(2)揭示了食物链系统氮磷养分流量、利用效率及其资源环境代价的时空变化特征。阐明了我国土壤-作物系统、农牧系统和整个食物链系统氮磷养分流量、养分效率和环境排放的时空分异特征;明确了土壤作物、畜牧和家庭各子系统对整个食物链养分环境排放的贡献;提出了食物氮(磷)代价概念,发现我国食物生产和消费的资源环境代价增速很快,已远远超过发达国家。(3)明确了食物链系统养分流动的驱动因素,阐明了提高养分效率和降低环境排放的调控机理。明确了决定食物链系统养分效率的关键环节,发现城镇化、食物结构变化和畜牧业发展是食物链养分流动加速的主要驱动因子;阐明了增加粮食和饲料进口、优化膳食结构和改善农牧业养分管理技术等对食物链系统优化的效应及作用机制。发现农牧结合和粪尿资源化利用是大幅度减少化肥需求和环境排放的关键途径,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和食物链养分优化管理的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