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洪月 《蔬菜》1989,(1):15-16
春大棚黄瓜多层覆盖栽培,在生产上早有过应用,但用于棚内覆盖的是普通大棚膜,成本较高,1986年以来。我们本着节能、低成本、高效益的原则,采用地膜在大棚内进行多层覆盖,防寒保温效果显著。1988年,我区800多亩大棚黄瓜、辣椒、番茄等采用地膜进行多层覆盖栽培,均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下面就大棚黄瓜多层覆盖的保温效果与相应的栽培管理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海盐县农业科学研究所1992年对巨峰葡萄进行大棚促早熟栽培实践,1998年开始无核白鸡心等欧亚种葡萄大棚促早熟栽培,2006年开始对各种品种(包括欧美杂种)进行大棚促早熟栽培;2009年开始部分大紫王、醉金香、藤稔葡萄采用双膜覆盖促早熟栽培,直至2012年.15年的大棚葡萄促早熟栽培试验主要研究4项技术,一是促早熟配套技术,二是大棚栽培条件下稳产栽培技术,三是大棚栽培条件下优质、精品栽培技术,四是大棚栽培防好雪害、冻害、热害和风害技术.本文主要针对促早熟配套技术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3.
江宁区位于南京的东南郊,西瓜种植历史悠久,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是南京市西瓜的主要产区。我区常年种植西瓜面积在5万亩以上,高峰时达8万亩。从1983年开始,在省农科院和市农林局的帮助下,西瓜嫁接技术应用和推广解决了西瓜连茬枯萎病多发的问题。几年来通过大棚设施的完善和新技术的推广,西瓜上市期提前,产量和品质有了很大提高,经济效益显著,大棚西瓜亩产值可达7000元,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2005年全区大棚设施面积发展到1.2万亩,其中推广四膜覆盖早熟栽培0.8万亩。四膜覆盖即大棚 双拱棚 地膜覆盖保温栽培,使播种、定植期大大提前,成熟期提早到4月底~5月初,比露地栽培提早40~50d,667m~2产值则能提高1500元左右,而优质礼品瓜产值则可达万元,实现了早熟、高产、高效的栽培目的。  相似文献   

4.
天津市农业科学院黄瓜研究所培育的津杂一号和津杂二号黄瓜,适宜于春季保护地栽培。 1984年引入北京郊区试种,经几年区.试及生产示范后,在春季大棚及温室栽培,具有明显的抗病及早熟丰产特性,生产上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几年来推广面积迅速增加,1987年春,京郊种植面积达到1200亩,占全市大棚6000亩春黄瓜的20%;1988年扩大为3000亩。已成为京郊春保护地尤其是远郊区大棚春黄瓜的一个主栽良种。 一、津东黄瓜特性 1.抗病性1984~1987年在不同的试验示范点上与北京地区大棚原主栽品种长春密刺进行了抗病性对比,不同年份均一致,表现了津杂黄瓜有较强…  相似文献   

5.
温州市瓯海西湖村蔬菜基地建立于1985年,面积600多亩,其中钢管大棚、毛竹大棚400个左右。近年来,努力开发利用大棚、小拱棚、地膜等多层覆盖,进行春提早、秋延迟栽培,年收入万余元/亩,获得高产出、高效益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海门市常乐镇中南村国家级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自2001年开始推广早春大棚多层膜覆盖栽培小西瓜和秋季大棚栽培小西瓜技术,并在早春大棚多层膜覆盖栽培小西瓜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延后栽培小西瓜试验,经过几年的栽培实践,探索出了普通大棚栽培小西瓜一种连续采收周年生产技术,即12月份播种育苗,翌年2月份移栽,4月份采收连续采收到11月底或12月初拉藤结束。2004年我们推广种植1.7hm^2大棚,平均每667m^2产量7200kg,产值11960元。其主要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长江蔬菜》1990,(4):29-29,34
近几年来,我县春播苋菜逐步发展。先是地膜覆盖、小弓棚培育,继而又发展到大棚栽培。1986年地膜覆盖苋菜271亩。1989年发展到927亩。其中棚栽386亩。1990年进一步发展到1374亩。达到了上市早、效益好,弥补了“淡季”的目的。根据我们试验、示范、推广的实况,将其特点效果和作法简述如下: 一、棚栽的特点老农的经验认为:苋菜要“汗”。不出汗长不出苋(菜)。我们实践证明,只要在不出汗的季节创造出出汗的条件,就可培育  相似文献   

8.
蔬菜大棚生产在我市发展迅速,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一般亩收入5000元以上.但是,由于在建棚技术上存在着设施陈旧、棚型结构不尽合理、栽培配套技术跟不上等问题,使产品渐渐失去了竞争力,经济效益开始下降.鉴于这种情况,蓬莱市人民政府组织科委、农业、蔬菜等部门,开展了蔬菜大棚建造及其栽培技术的协作攻关和示范推广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革新,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1.无滴膜取代普通膜,棚温提高2~4℃,使用寿命延长30%以上。  相似文献   

9.
芦蒿设施栽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芦蒿,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野生。主要以鲜嫩茎秆作蔬菜食用,清香鲜美,脆嫩爽口,营养丰富,并具有独特风味,它是南京春季市场主要野菜品种之一,深受广大市民所喜爱。为加快开发利用野菜资源,1995年南京市成立了“野菜家种协作组”,共同组织攻关,迅速扩大栽种面积,变露地为保地栽培,满足了市场需求,增加了农民收入。 一、发展状况 90年代初,八卦洲农民利用旧薄膜等进行芦蒿浮面覆盖,逐步发展利用小棚覆盖,上市期有所提前,种植面积不断增加。1995年芦蒿面积达6200亩,其中保护地栽培 1300余亩,单产由过去 350kg提高到500kg左右;1996年芦蒿面积发展到7200亩,保护地面积达3200亩,单产水平由1995年500多公斤提高到700kg左右,一季亩产值均达万元,最高达1.3万元。上市期比过去提早二个月,最早于1月8日上市,不但春季供应,去年伏缺期间同样有芦蒿上市。目前八卦洲乡已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出现了芦蒿专业村、专业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提高。 二、棚型结构 近几年,南京新老菜区推广芦蒿竹大棚保护地栽培,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竹大棚结构简单,成本低,价格是钢管大棚的1/8-1/9,容易被菜农接受。竹子以淡竹为主,粗度为直径2.5-3cm,架设跨度 4.5-5m,高度不低于1. 7m,操作简单,拆装方便。八卦洲乡芦  相似文献   

10.
《蔬菜》1984,(1)
为了解决冬、春季气温、地温低的不利因素,进一步提高温室、大棚的蔬菜生产水平,芦沟桥公社科技站和市农科院蔬菜所的有关同志一起,从七十年代的后期开始试验,推广农膜两层覆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由于农膜成本较高和大棚中的立柱多、覆盖技术困难等问题,这项技术未能广泛地应用。自地膜覆盖技术引进我国以后,从81年开始,我们在推广农膜二层覆盖的同时,重点推广了成本低的地膜两层覆盖和多层覆盖,使春季蔬菜提早10—15天定植和上市,增产增收,受到农民欢迎。1983年公社仅春大棚多层覆盖面积达430多亩,中棚和小棚也有不少搞了两层覆盖。在生产实践中初步收到了成效。  相似文献   

11.
国内外科技工作者利用园艺设施在茄瓜类蔬菜上进行CO2施肥试验获得了成功,但在叶菜类蔬菜上进行试验报道较少。鉴于当地消费者对芹菜需求量大,覆盖栽培面积多,为了进一步提高产量,满足消费者需要,提高荣农的经济效益,笔者采用当地开采的CO2资源,连续2年对大棚芹菜进行了增施CO2的试验。 材料和方法 本试验在泰兴镇西郊村联盟生产队大棚中进行。供试品种为当地主栽品种:晚青芹菜。大棚为无锡产钢架大棚,长度55m,宽度6m,高度2.35m,每个大棚占地面积330m2 试验着重记载整理了第一年的试验数据。芹菜于1989年9月15日播种育苗,11月16日于大棚…  相似文献   

12.
早春大棚西瓜栽培自20世纪九十年代在我区大面积推广,已成为当地农民增产增收的一个主导产业,大棚西瓜收获后有些大棚种植玉米、花生,有些种植秋延迟辣椒,大棚设施利用率低,同时由于品种不合理,长期大量用化肥栽培技术不配套等原因产品品质不断下降,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小,经济效益日趋下降,笔者针对这一实际情况,自1999年来积  相似文献   

13.
郭振海  罗玉水 《蔬菜》2006,(3):17-17
近年来沙县菜农为了发挥沙县蕹菜品种早生、快发、耐寒、抗病、丰产的优势,增加经济收入,在传统小拱膜栽培基础上,采用简易竹子搭盖大棚膜栽培,有效地提早采收期,延长供应时间,虽成本比小拱膜栽培每667m^2增加投入1600~1800元,但只有钢结构大棚成本的10%~15%,能利用2~3年,每年折旧600~800元,保温效果和钢结构大棚相当。秋季改用遮阳网覆盖栽培早芹和早菠菜,冬季再改用棚膜覆盖栽培延后茄子、黄瓜,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比露地栽培每667m^2增加收入4000—5000元。现将沙县蕹菜品种特性以及大棚高产配套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我乡现有塑料棚5200亩,其中大棚2600亩,占总面积的50%。为提高大棚的周年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在大棚主茬蔬菜定植前,抢种一茬油菜,不仅能增加三月份的鲜菜供应,还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早在70年代中期开始,我们在京郊首先对大棚前茬越冬油菜的栽培技术进行了探讨,经十多年的不懈努力、试验、总结和不断攻克技术难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亩产逐年提高,上市量增加,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80年代中期以来,我乡大棚油菜面积800~1000亩,占大棚总面积的33~38%,2~3月上市量250万公斤,约占全市的1/3,其中2月下旬至3月上旬上市量约100万公斤,占全市的3/4,是本市大棚油菜上市最早、最多的  相似文献   

15.
大棚茄果-叶菜类蔬菜一年多茬种植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大棚面积,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增加经济效益。邯郸市永年区喆兴蔬菜试验站通过采用双膜覆盖,改善棚室环境,开创了大棚"番茄-番茄-叶菜"一年三茬的新型种植模式,并结合先进的配套技术,可使大棚种植效益比以往一年两茬"番茄-番茄"模式效益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6.
蔬菜防虫网覆盖栽培是一项实用有效的无(少)污染蔬菜生产新技术,该技术在日本、泰国及我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已在较大面积上推广应用。我省于1995年在全国率先引进该项技术,并先后在镇江、无锡、常州等地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也取得良好效果。但因采用该技术的时间较短,对不同规格防虫网覆盖后的小气候效应尚缺乏深入系统的试验研究,在一些地方出现因使用不当造成减产、烂菜等不良后果,影响该项技术的推广利用。本试验采用不同目数防虫网覆盖大棚的方式,明确大棚覆盖防虫网后对棚内小气候的影响,为在大棚上合理采用防虫网提供科学依据。1 材…  相似文献   

17.
春季早熟栽培是应用大棚套小拱棚加地膜等保护设施,采用综合配套的栽培管理技术,达到早定植、早上市、优质高产高效的栽培方式。这是目前长江中下游地区番茄保护地早熟栽培的主要生产形式,对缓和早春蔬菜淡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将其配套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通过引种国内4个主要大球盖菇品种进行大棚设施栽培试验,探索适宜武义地区的栽培品种和大棚高产栽培技术,结果以山东球盖2号适宜在武义地区推广种植,结合就近取材原则,以稻壳50%、木屑50%为栽培料配方,采用棚顶覆盖PEP黑白膜加开透气口的大棚设施栽培方式,示范种植的35亩大棚鲜菇平均亩产量高,达到3 528 kg。  相似文献   

19.
多层覆盖是指利用塑料大棚进行3层、4层或更多层薄膜覆盖,这样进行番茄种植,能够实现早春上市,提高蔬菜价格,增加菜农收入。在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大棚番茄一般在11月下旬播种,第二年2月上旬定植,4月上旬开始上市,一季番茄亩产值1.2万元左右,高的达到1.5万元。当前,召陵实施多层覆盖栽培大棚番茄推广面积已达1万余亩。  相似文献   

20.
高玉林 《蔬菜》1990,(6):14-15
我种植蔬菜已经多年,但由于栽培技术低、管理水平差,经济效益不高。自从1986年订到《蔬菜》以来,把刊中介绍的先进早熟高产措施应用到生产实践中,连年获得高产增收。特别是1989年,由于采用了各项先进的早熟高产措施,春茬大棚番茄虽连续四年没换茬,仍然获得亩产7740多公斤,产值10000多元,亩纯收入9500多元。比传统的栽培方法提高产量产值一倍以上,如果加上秋茬的收入,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此文谈谈我在生产实践中所取得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