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为了选择适应我国中北亚热带高山区的适生树种,找到现实可用的生产力高的日本落叶松采种区。1983年3月,采用日本、华北、长白、西伯利亚、欧洲、波氏和西藏7种落叶松的33个种源,开展了落叶松种和种源试验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除日本落叶松以外的其它6种落叶松均不适宜本地区条件而不适宜生产规模造林;日本落叶松次生种源间生长量也存在一定差异,吉林次生种源普遍优于辽宁种源;按生长量排序为:吉林柳河、吉林东丰、吉林安图、辽宁庄河、辽宁本溪、辽宁铁岭、辽宁桓仁、辽宁西丰、辽宁清源。  相似文献   

2.
1983年营造落叶松种和种源试验林,经6年的栽培试验,日本落叶松和华北落叶松均表现良好;兴安、长白两种落叶松表现均较差;日本落叶松的3个种源间生长无显著差异;华北落叶松中的繁峙、龙江和承德3个种源表现良好。  相似文献   

3.
落叶松种及种源配合选择试验结果表明,在参试的七个落叶松种中,日本落叶松生长最好,华北落叶松和长白落叶松次之,其它四种落叶松最差。不同落叶松内种源间在生长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日本落叶松以本溪、西丰和铁岭三个种源表现优良,造林可获得一定增益。  相似文献   

4.
为扩大日本落叶松的遗传变异幅度,改善中国日本落叶松的育种状况,提高育种水平和林业生产力。对落叶松种和种源、原生种源试验林建成后10 a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日本落叶松次生种源的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分别是原生种源的1.10,1.11,1.23倍;选育出了13个优良种源,为我省及辐射推广地区营造日本落叶松速生丰产林找到了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5.
1983~1997年,在湖北省建始县海拔1750m处营造的试验林,用日本、华北、长白、西伯利亚、欧洲、波氏和西藏7种落叶松的33个种源,做了保存率和生长量的苗期和大田造林两阶段的观测比较。观察结果表明,除日本落叶松以外的其它6种落叶松均不适宜本地区条件而不适宜生产规模造林。日本落叶松次生种源间生长量也存在一定差异,有选择性发展的潜力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几种落叶松在鄂西生长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日本落叶松、华北落叶松、长白落叶松5年生、10年生和24年生3个年份的生长数据进行比较的结果表明,树高和胸径在树种之间的差异都十分显著,树种占胸径和树高变异因素的80%以上。种源之间除10年生时,种源之间无显著差异外,在第5年生和24年生时都存在极显著的差异,但是种源占胸径和树高变异的比例非常小,说明通过生长性状进行适生树种和优良种源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胸径和树高这两个指标在树龄和树种之间都有显著的交互作用,随着树龄的增加树种之间的生长差越来越大,24年生时,日本落叶松的胸径和树高的生长分别是其他落叶松的2.07和1.86倍。日本落叶松树高和胸径这两个指标3个年份之间的遗传相关系数都非常高,接近1.0,因此开展日本落叶松的早期选择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长岭岗林场7个物种33个种源的落叶松10年的栽培试验表明,鄂西地区以日本落叶松表现最好,其中尤以桓仁、柳河、庄河、铁岭、草河口的日本落叶松种源为最佳,其它6种落叶松均不适宜生产性造林。  相似文献   

8.
落叶松种和种源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83~1997年,在湖北省建始县海拔1750m处营造的试验林,用日本,华北,长白,西柏利亚,欧洲,波氏和西藏7种落叶松的33个种源,做了保存率和生长量的苗期和大田造林两阶段的观测比较。观察结果表明,除日本落叶松以外的其它6种落叶松均不适宜本地区条件而不适宜生产规模造林,日本落叶松次生种源间生长量也存在的一定差异,有选择性发展的潜力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落叶松种和种源的试验,探讨了在两个水平上的与适应性和生长有关的一些性状的变异,讨论了种源内个体的分化状况,以及性状的地理变异趋势。在上述基础上从保存率、高、径生长和生长整齐度等方面对种源进行综合评价、分类,并选择出了优秀种源。认为在山西省中南部适宜地区可以发展日本落叶松速生丰产林,华北落叶松应在省内加强优良林分的选择和测定。  相似文献   

10.
小兴安岭引种杂种落叶松家系苗期生长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年生苗期数据表明,小兴安岭南部地区可以引种杂种落叶松.日本落叶松×兴安落叶松高生长表现突出,其次是兴安落叶松×日本落叶松,日本落叶松×长白落叶松高生长较差,长白落叶松家系、优良种源生长都差,兴安落叶松优良种源长势最弱.生长较快的5个家系同当地生产对照相比快25.1%,与兴安落叶松优良种源比快52.9%,所有的杂种落叶松家系高生长都大于对照和兴安落叶松优良种源,杂种落叶松适应性较好,播种当年未发现有冻害现象.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从1982年秋至1989年秋间进行的6种24个产地的落叶松树种和种源试验进行了从成活率、物候观测到生长指标诸方面的总结。证明日本落叶松表现最佳,其次为华北落叶松,再次长白落叶松,兴安落叶松最差。日本落叶松的生长优势从造林后第4年起才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2.
落叶松是辽宁东部山区用材林更新造林的重要树种,在辽宁省实验林场进行了不同种-种源落叶松的更新造林试验.方差分析和树干解析表明,不同种落叶松生长量差异明显,试验的4种落叶松,辽宁省实验林场的日本落叶松生长最快,大孤家林场日本落叶松次之,但二者差异不明显,长白落叶松较日本落叶松生长量次之,日本落叶松嫁接苗生长量最小.  相似文献   

13.
承德县试点落叶松种和种源选择试验八年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道了在河北省承德县所进行的落叶松属种和种源选择研究的结果。该试验用同一批材料在两种立地上造林,八年的数据表明,在供试的五种落叶松中,日本落叶松的生长优于其它几种。各种落叶松在生长力、物候期方面均表现有种内的种源间差异,但这些差异并无地理规律性,与国外报道的落叶松属种内遗传变异模式相类似。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北纬41°—44°,东经118°—119°范围内对7种落叶松进行了多年的种和种源选择试验,结果表明,适合当地生长的最好落叶松是当地种华北落叶松,其次是日本落叶轮、兴安落叶松;种源选择结果以丰宁、涿鹿、宽城、围场、沁源、关帝山、龙江等种源为好,可以用于生产。以上各优良种和种源均具有生长量大、造林保存率高等特点。如华北落叶松丰宁种源7年生林分比繁峙种源树高大54.2%,胸径大229.1%,保存率高18.1%。  相似文献   

15.
日本落叶松原生种源早期选择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笔者利用6 a生的日本落叶松生长数据对湖北省建始县长岭岗林场的日本落叶松原生种源试验林进行了分析.根据日本落叶松生长早一晚相关性,以6 a生时的胸径作为选择指标依据,对日本落叶松原生种源开展了早期选择研究,结果表明:从日本引种的原生种源213个家系之间差异极显著,日本天然林产家系、日本各林业试验场种子园产家系和中国产混...  相似文献   

16.
长白落叶松(LarixolgensisHenry)是我国北方的主要造林树种,它生长快、分布广、适应性强,其木材材质细密坚韧、纹理直、耐久用.可供建筑、造船、桥梁、土木工程用,同时它还是北方针叶树种中的一个重要造纸树种。我国落叶松的林木改良工作始于60年代,经过“六五”、“七五”科技攻关,在落叶松种源试验,优良林分选择及种子园营建和管理技术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获得了一批重大成果,建立起一批落叶松良种繁育基地。50年代末期,国际上已注意到木材材性的遗传变异性,60年代初美国和日本等开始了针叶树林性改良的基础研究并陆续制定…  相似文献   

17.
对9个种源的华北落叶松种子的发芽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源间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及平均发芽速度是显著不同的,显著水平均达到0.0001。利用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对华北落叶松9个种源的种子进行聚类分析,利用类平均法和最短距离法筛选出的华北落叶松优质种源种子是相同的,均为山西交城庞泉沟种源、河北坝上2种源、山西交城东坡底种源、河北坝上1种源。  相似文献   

18.
由来自日本落叶松原产地日本长野县、群马县2个种源和30年代由日本引进的辽宁在河县种源进行的造林试验表明,3个种源树高、胸径、冠幅差异不显,但庄河种势略好;从小枝性状上看,庄河种源的小枝长度、个数、枝重、叶重方面均优于日本的2个种源;在抗性方面,庄河种源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抗逆性。由此说明,次生种源更能适应本地区的生态气候条件,其后代在数量性状和抗性上占有优势。  相似文献   

19.
1概况英国落叶松遗传改良工作始于20世纪20年代。早期研究工作多集中于种源试验,1938年后又着手营造了不同年代的杂种试验林。1949年开始按着表型进行优树选择,并用嫁接方法于1952—1968年在牛顿、布什等地建立了优树收集区。与此同时在牛顿和艾丽丝浩特等地,着手筹建了试验性的欧洲落叶松和日本落叶松、欧洲落叶松无性系种子园。1956年起开始进行欧洲落叶松和日本落叶松人工控制授粉杂交试验。由于忽视了对落叶松开花习性、物候和花粉采集、处理、贮藏的研究,大多数试验都失败了。1966年又重新进行了小规模的授粉技术的研究,但深入进…  相似文献   

20.
以黑龙江省林口县青山林场的7个种源的26年生的兴安落叶松无性系为研究对象,对兴安落叶松种源生长、形质和结实进行方差分析及种源生长与形质性状的相关研究。以超过种源树高、胸径和材积平均值为标准,最终选出乌伊岭、伊春友好和嫩江中央站3个种源为青山林场的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