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以黄土高原丘陵区刺槐林为研究对象,比较和分析了不同密度及立地条件的人工刺槐林径阶分布以及林分冠层和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林分密度为2800株/hm2的幼龄林径阶为正态分布;密度为700~900株/hm2的中龄林径阶都接近正态分布。在相同林龄及立地条件下,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叶面积指数增加,透光度降低,林下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减少。  相似文献   

2.
黄土高原丘陵区人工槐林林分结构及林下植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土高原丘陵区刺槐林为研究对象,比较和分析了不同密度及立地条件的人工刺槐林径阶分布以及林分冠层和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林分密度为2 800株/hm2的幼龄林径阶为正态分布;密度为700~900株/hm2的中龄林径阶都接近正态分布.在相同林龄及立地条件下,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叶面积指数增加,透光度降低,林下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减少.  相似文献   

3.
民勤地区梭梭人工林密度与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开展梭梭人工林不同密度对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为合理经营梭梭人工林,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甘肃省民勤县5种不同密度(1 250,1 111,1 000,1 333,1 667株/hm2)10~15年生梭梭人工林林下植物的重要值、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为指标,对林下植物多样性随林分密度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1)梭梭人工林林下共有植物16种,隶属于9科15属,其中灌木层6科6属6种,草本层4科7属10种。(2)灌木层优势种随着密度变化明显,草本层优势物种受密度影响较小。(3)林下植被多样性对密度响应具有非同步性。随着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少的变化规律。(4)综合评分表明,民勤县梭梭人工林密度为1 250株/hm2时林下植被多样性水平较好,比较适合林下植被生长。[结论]林下植被多样性指数对密度响应具有非同步性,比较适合林下植被生长的密度为1 250株/hm2。  相似文献   

4.
淳化县人工油松林林分结构及林下植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油松林分结构和林下植物的调查,获得林分和林下植物的各种信息,总结林分结构和林下植物分布规律,为油松林的经营管理提供依据.采用标准样地调查的方法,研究和分析了不同密度和立地条件下的油松林分结构及林下植物多样性.结果表明:密度为2 475株/hm2的中龄油松林平均直径较大而且径阶分布接近正态分布;密度较小的成熟林径阶分布负偏,密度较大的径阶分布正偏.较小的林分密度有利于油松胸径生长,较大的林分密度能促进树高生长.中龄林下的物种多样性多于成熟林.林分密度大不利于林下植物生长.  相似文献   

5.
对3种密度大叶相思人工林的林下植物和土壤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叶相思人工林林下植物的总覆盖度为:低密度林分(1 667株/hm2)>中密度林分(4 444株/hm2)>高密度林分(10 000株/hm2).林下植物总生物量呈现:低密度林分>中密度林分>高密度林分,低密度林分的灌木生物量最高,中密度林分的草本生物量最高.低、中、高密度林分的林下灌木层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679,0.935和0.708,草本层分别为0.837,0.678和0.789;灌木层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657,0.535和1.171,草本层分别为0.904,1.228和1.064;灌木层的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691,0.333和0.654,草本层的分别为0.504,0.886和0.594.除有效P外,低密度和中密度林分的土壤特性优于高密度林分.  相似文献   

6.
晋西黄土区刺槐林种植密度对植被生长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山西省方山县土桥沟流域刺槐人工林植被生长指标的比较研究,分析了不同密度刺槐人工林的生长状况,以期为该区刺槐人工林的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研究结果表明,同是林龄为20 a的刺槐人工林,高密度林分内林木的树高、冠幅等生长指标值,均比低密度林分内的低,但郁闭度要比低密度林分高;密度大的林分胸径普遍较小,随着林分密度的降低,胸径逐渐增大.刺槐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植被的平均高度、盖度、生物量、物种丰富度都随着林分密度的降低而升高;各林分林下植被层的含水量也存在着随林分密度的降低而升高的趋势.从人工林的生长状况来看,晋西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刺槐人工林的适宜密度为1667株/hm2.  相似文献   

7.
为合理经营管理人工刺槐林,提高其稳定性,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干扰措施下林龄为30a左右的刺槐×柠条,刺槐×油松,刺槐×连翘等3种混交林中刺槐与33龄刺槐纯林的生长指标、土壤理化性质及林下植物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抚育管理方式对混交林和纯林中刺槐乔木的密度影响较小,刺槐通过无性繁殖自我修复,密度均维持在1 000~1 500株/hm2;纯林中乔木蓄积量显著高于3种混交林;纯林径阶主要分布在8~16cm,占样地内刺槐的79.31%,混交林主要分布在2~12cm,占样地内刺槐的82.58%左右;纯林内刺槐胸径与其树冠的投影面积相关系数r=0.385,混交林内的刺槐为r=0.735,混交林内刺槐树形结构好于纯林;纯林对土壤容重、有机质的改善作用差于混交林,混交林中以刺槐×柠条林改善土壤容重作用最显著,纯林和混交林在0—5cm土层的有机质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5.50,15.19g/kg,5—60cm土层有机质含量平均值混交林较纯林高70.6%;纯林林下草本层多样性指数高于混交林,但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均低于混交林。  相似文献   

8.
对大兴安岭中部图里河育林林场白桦群落的树种组成、胸径、树高、白桦种群的分布格局及其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图里河白桦群落的树种组成简单,群落Ⅰ有白桦和山杨两种乔木树种,群落Ⅱ为白桦纯林,群落Ⅲ有白桦、山杨、兴安落叶松和朝鲜柳四种乔木树种.群落Ⅱ的林分密度最大,为1 760株/hm2.群落Ⅲ的林分密度最小,为1 660株/hm2.(2)白桦群落的胸径和树高分布清晰她反映了群落的水平和垂直结构.胸径呈载尾正态分布、偏正态分布及双峰山状分布;树高呈负偏态分布和单峰山状分布.(3)白桦群落的种群分布格局均为聚集分布,聚集程度大小顺序为群落Ⅱ>群落Ⅲ>群落Ⅰ.(4)白桦群落物种数分布范围为15~18种.白桦群落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即Simpson指数(D)和Shannon-Wiener指数(H')均表现为群落Ⅲ>群落Ⅰ>群落Ⅱ,由群落的垂直结构可知,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均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群落Ⅲ表现为草本层>乔木层>灌木层.  相似文献   

9.
北川河流域森林冠层结构对林下植被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宝库林场设置样地,研究5种主要林分森林冠层结构对林下植被的影响。选取沙棘林、白桦林、青海云杉林、华北落叶松林和青海云杉落叶松混交林这5种主要林分,每种林分设置6个样地,在样方4角及中心设置灌木和草本样方,共设置30个乔木样方,150个灌木和草本样方,进行样地调查,并且利用鱼眼镜头相机在样方内对冠层进行拍照,获得冠层结构(林隙分数、叶面积指数、叶倾角)和林下光照(冠下直射光量子通量密度PPFD、冠下散射PPFD、冠下总辐射PPFD)。结果表明:1)各林分灌草层在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方面具有一定差异,其中:在物种丰富度方面,5种林分草本层都要高于灌木层,且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个别林分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在物种多样性方面,除白桦林外,其他几种林分草本层均优于灌木层;在物种均匀度方面,沙棘林灌木层最低,青海云杉林在草本层中最低;青海云杉落叶松混交林在物种多样性各指标方面要高于单纯的青海云杉林和落叶松林。2)通过典型分析发现,冠层结构和林下光照之间有显著性关系,且林隙分数和林下总光照在冠层结构和林下光照2组变量中权重最高;林隙分数与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灌木层物种丰富度之间相关关系不显著;林隙分数与草本层各多样性指标均呈不显著负相关;冠下总辐射与草本层各多样性指数之间呈显著性正相关。3)光照对草本层生长发育的作用显著高于冠层结构;而冠层结构特别是林隙分数影响着灌木层的形成,因灌木层对光照的需求低于草本层。  相似文献   

10.
通过比较黄土区不同立地条件刺槐人工林各器官生长指标及126株解析木生物量实测资料,分析不同密度刺槐人工林的生长与生物量状况,揭示林分不同径级的密度变化特征,拟合单株生物量与胸径、树高的生长模型.结果表明:在撂荒地、坡耕地和荒坡地营造刺槐林后,随林龄的增长和密度的变化,单株总生物量均表现为平均树干占47.1%,树枝和根系分别占22.22%和25.41%,树叶和果实的比例最低,而且高密度林分内林木的树干生物量均小于低密度林分.同时,30年撂荒地造林密度为1 050株/hm2时,24 cm径级树干生物量占65.5%;35年坡耕地造林密度950株/hm2时,24 cm径级树干生物量占58.39%;30年荒坡地造林密度1 410株/hm2时,24 cm径级树干生物量占51.6%.另外,30年中小径级的树木占林分总密度的67.62%,35年中径级的树木占林分总密度的52.84%.从刺槐生长状况分析结果看,黄土区刺槐人工林的适宜密度为950 ~1 050株/hm2,并应对该区生长30~35年的中径级刺槐林进行合理间伐利用,方可获得较高的生物产量.  相似文献   

11.
对东莞大岭山撂荒的荔枝林(品种为“妃子笑”)林下植被进行样方调查, 分析了荔枝林林下植物群落的结构、多样性及生态位特征, 并提出撂荒荔枝林未来发展的对策。共记录到林下植被102 种, 隶属于50 科85 属。其中, 蕨类植物13 种, 隶属于9 科9 属; 双子叶植物65 种, 隶属于31 科52 属; 单子叶植物24 种, 隶属于10 科24 属。林下植被以灌木和乔木(幼苗)为优势生活型。灌木层与草本层物种多度分布差异不显著, 其物种丰富度、均匀度、Shannon-Wiener 指数、Simpson 指数差异亦均不显著。林下层优势物种中有春花(Raphiolepis indica)等8 种灌木, 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等7 种草本, 玉叶金花(Mussaenda pubescens)等5 种藤本。灌木层主要种群的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值变化范围分别为0.909~1.450、0.567~0.955, 草本层分别为0.945~1.566、0.270~0.984。所调查的荔枝林林下自然演替的植被物种丰富, 区系成分为亚热带地带性种类, 结构亦较为复杂。因此, 在荔枝产业面临转型的阶段, 对于立地条件或荔枝品质较差不再经营的林分,可维持植被现状, 或向生态公益林方向改造, 以利于东莞荔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北沟林场天然次生林植物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对森林群落结构及其物种多样性进行深入研究,掌握其发展变化规律,以便为有效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可靠依据,以河北省围场县北沟林场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从Raunkiaer生活型、多样性指数等方面对森林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该区天然次生林物种丰富,共计117种植物,隶属58个科99个属;(2)高位芽植物在天然次生林植物群落中优势明显,其次为地下芽植物,其余生活型植物不占优势;(3)群落内部层片结构复杂,优势层片为大高位芽层片和中高位芽层片;(4)各群落的丰富度指数顺序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多样性指数在各层之间呈现多样化趋势;而均匀度指数在各层物种之间差异显著,均匀度指数排序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进程中撂荒地植被恢复方式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调查,研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化进程中农田生态系统撂荒后,自然更新和人工更新2种方式下的植物多样性和群落物种结构.结果表明:1)在撂荒地共发现42种植物,隶属22科42属,其中自然更新群落样地有10科20属,人工更新群落样地有19科34属;2)2个群落的科、属、种数在统计上差异不显著,只表现出人工更新群落稍高于自然更新群落,植物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在统计上差异不显著,但是呈上升趋势;3)自然更新和人工更新2个群落间的植物种相似系数为0.44,自然更新和人工更新2个群落中的共有植物种类为12种,以一年生草本居多;4)应用除趋势对应分析排序方法(DCA)分析表明,2个群落结构间已形成梯度,在人工更新群落增加了多年生草本、多年生草质藤本和小灌木,人工更新减缓了植物多样性丧失的速度.在城市化圈地过程中,建议在撂荒期栽植乔木树种,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相似文献   

14.
高艳鹏  赵廷宁  骆汉 《水土保持通报》2011,31(1):103-108,261
以长武王东沟小流域径流小区为试验点,研究了于黄土高原高塬沟壑区坡面表层土壤水分特征,分析了降雨量、植被覆盖度对地表土壤水分的影响,旨在为该区植被恢复和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0—3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呈现中等变异。15°阳坡土壤含水量小于35°半阳坡土壤含水量。土壤水分的变化趋势与降雨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0—10cm土层土壤含水量与降雨量具有良好的同步性,而10—20cm土层和20—30cm土层土壤含水量的同步性较差。植被覆盖度越高,其土壤平均含水量就越高,植被覆盖度达到40%时,中坡和下坡的剖面各层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增加而减少的趋势更加明显。土壤平均含水量从坡顶到坡底逐渐增加。0—30cm土层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15.
天津市临港城市湿地植物群落特征及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究城市湿地植被恢复的群落特征及物种多样性格局,为城市湿地保护和恢复策略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样方法对天津临港恢复湿地的植物群落进行调查,计算群落植物种重要值,并利用组平均法聚类,分析物种多样性格局。[结果](1)乔灌草各层主要优势物种分别为国槐(Sophora japonica)、刺槐(Robinia pseudocaacia);柽柳(Tamarix chinensis)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灌木层中的柽柳重要值最大。(2)植被划分为4组、17个群丛类型,过渡区广布种斑块频度最大(32.7%),以国槐+银杏群落(Sophora japonica+Ginkgo biloba)为主;滨水湿地斑块群落频度最小(17.3%),以柽柳—芦苇群落(Tamarix chinensis-Phragmites australis)为主。(3)Shannon-Wiener指数与Simpson指数总体变化趋势较一致,最高值均出现在金叶榆—紫穗槐(Ulmus pumila-Amorpha fruticosa)群落;Pielou均匀度指数≥0.8的样方占样方总数的53.8%;近水绿地斑块丰富度指数强度较大,物种复杂度高。(4)调查中发现有刺槐、旱柳(Salix matsudana)、火炬树(Rhust yphina)等乔木更新苗出现,出现明显的群落演替和自然更新现象。[结论]研究区植物种类丰富,近水绿地斑块物种多样性较高,但湿生植物群落总体优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青冈栎混交林生物量及碳储量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湖南永顺43年生青冈栎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平均木法和样方收获法测定乔木层生物量和林下植被层生物量,采用重铬酸钾—水合加热法测定样品碳素含量,对林分各组分的生物量和碳储量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青冈栎混交林单位面积生物量为320.03t/hm~2,各组分单位面积生物量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乔木层、枯落物层、灌木层和草本层。林分单位面积碳储量高达389.43t/hm~2,其中植被层和土壤层分别为249.02,140.41t/hm~2。林分内青冈栎、栲树和杉木单株平均蓄积分别为0.156 1,0.2912,0.296 0m~3,单株平均碳储量分别为103.85,99.15,97.90kg。青冈栎属于生长速度较慢但木材密度大的树种,单株平均蓄积仅有栲树和杉木的单株平均蓄积的1/2左右,但其单株平均生物量和碳储量却比栲树和杉木的单株平均生物量和碳储量要高,表明树种碳汇能力的高低并不完全取决于树种生长速度的快慢,这对今后生态公益林树种的选择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Changes to land use and disturbance frequency threaten disturbance-dependent Lepidoptera within sandplain habitats of the northeastern United States. The frosted elfin (Callophrys irus) is a rare and declining monophagous butterfly that is found in xeric open habitats maintained by disturbance. We surveyed potential habitat for adult frosted elfins at four sites containing frosted elfin populations in southeastern Massachusetts, United States. 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we used 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 to establish separate adult frosted elfin density classes, and then used regression tree analysis to describ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nsity and habitat features. Adult frosted elfin density was greatest when the host plant, wild indigo (Baptisia tinctoria), density was >2.6 plants/m2 and tree canopy cover was <29%. Frosted elfin density was inversely related to tree cover and declined when the density of wild indigo was <2.6 plants/m2 and shrub cover was ?16%. Even small quantities of non-native shrub cover negatively affected elfin densities. This effect was more pronounced when native herbaceous cover was <36%.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management for frosted elfins should aim to increase both wild indigo density and native herbaceous cover and limit native tree and shrub cover in open sandplain habitats. Elimination of non-native shrub cover is also recommended because of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even low non-native shrub cover on frosted elfin densities. The maintenance of patches of early successional sandplain habitat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low tree and shrub cover, high host plant densities, and the absence of non-native shrubs appears essential for frosted elfin persistence, but may also be beneficial for a number of other rare sandplain insects and plant species.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密度下,樟子松人工林林分结构和林下物种多样性的变化,以期为毛乌素沙地以樟子松为建群种的植物固沙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毛乌素沙地榆林地区5种不同密度25a生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调查和测试分析法,探究樟子松人工林林分结构和林下物种多样性随林分密度的变化特征。[结果]樟子松人工林密度与平均胸径呈幂函数递减关系,与高径比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樟子松人工林林下共出现植物8科13属16种。草本以禾本科的狗尾草为优势种,草本丰富度、多样性指数随着密度的不断减小,表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林分密度与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Shannon多样性指数对密度变化最为敏感。[结论]毛乌素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的林分密度与林分结构、林下物种多样性的相关关系十分显著,可以将林下物种多样性指数作为衡量林分密度是否合理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晋西黄土区不同密度刺槐林枯落物层水文生态功能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为对比分析林分密度对枯落物层水文生态功能的影响,以晋西黄土区6种不同密度(475,900,1 200,1 575,1 825,2 350株/hm~2)刺槐(Robinia pseucdoacacia)人工林为对象,采用样地调查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其枯落物层总厚度、总蓄积量、最大持水量、有效拦蓄量、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水时间的关系、枯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的关系等水文特征进行研究,以期从中提出该区刺槐林经营的合理密度,为充分发挥水土保持功能、实现功能导向型植被调控与优化配置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研究区6种密度刺槐人工林枯落物总厚度变化范围为28.67~54.33mm,总蓄积量为2.98~10.65t/hm~2,且在一定范围内,随林分密度增大,枯落物蓄积量出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6种密度枯落物蓄积量由大到小依次为1 575株/hm~21 825株/hm~21 200株/hm~2900株/hm~22 350株/hm~2475株/hm~2;(2)枯落物最大持水率的变动范围为295.35%~427.84%,无明显的规律性;最大持水量为11.16~37.01t/hm~2,在一些林分间差异显著,表现为随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密度为1 575株/hm~2的林分枯落物持水性能表现最好,达37.01t/hm~2;半分解层枯落物持水量均高于未分解层;不同密度刺槐林枯落物的吸水速率与密度关系不显著;(3)各林分枯落物有效拦蓄量为7.22~23.64t/hm~2,其中以1 575株/hm~2的有效拦蓄能力最强,为23.64t/hm~2;(4)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水时间之间存在明显的对数函数关系:Q=aln t+b,R20.95;枯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之间存在明显的幂函数关系:V=ktn,R20.99。综上所述,在本研究范围内,林分密度在1 575株/hm~2时枯落物层表现出较好的水文生态功能,当密度低于1 200株/hm~2,枯落物层水文效应急剧下降;从枯落物水文功能角度,建议今后研究区刺槐林的经营密度以1 200~1 800株/hm~2为适宜调控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