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亚洲小车蝗(Oedaleus decorus asiaticus Bei-Bienko)是草原蝗虫的主要优势种之一,为了明确亚洲小车蝗两型现象与形态特征的关系,本文利用11个形态指标和5个形态指标比值采用数值分类学的方法对两型亚洲小车蝗成虫进行了测量和分析。结果表明,11个形态指标在亚洲小车蝗种群中均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与能量储存、运动和飞行相关的体长(L)、前翅长度(E)、后足股节长度(F)在群居和散居型种群中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形态指标比值中,前翅长度和后足股节长度的比值(E/F)对两型蝗虫区分效果明显,群居型亚洲小车蝗成虫的E/F比值在1.68~1.74之间,散居型成虫的E/F比值在1.44~1.59之间,群居型E/F比值显著大于散居型(P0.05)。主成分分析构建了3个反映形态特征及其比值信息的综合指标,前两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99.84%,同时确定了E/F比值在两型区分上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可以作为亚洲小车蝗成虫两型现象的判定指标。  相似文献   

2.
两型亚洲小车蝗飞行肌超微结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 B.-Bienko具有长距离迁飞能力,常迁飞为害造成严重损失。掌握其飞行肌结构特征,分析其飞行能力及影响因素,对提高对其监测预警水平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本研究采用电子显微镜对群居型和散居型亚洲小车蝗雌成虫背纵肌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群居型和散居型成虫飞行肌具有相似的亚细胞结构,飞行肌的肌原纤维粗细肌丝比例为1∶3,6根细肌丝环绕1根粗肌丝,形成六角形结构。飞行肌的发育和线粒体的形成均是渐进的过程,在不同日龄成虫间存在差异。亚洲小车蝗肌原纤维直径在0.6~1.5μm,群居型成虫的肌原纤维直径多大于散居型。肌节长度为2.6~4.5μm,7日龄肌节长度最短,多数日龄群居型成虫肌节长度小于散居型(2.4~3.8μm)。线粒体在背纵肌内含量占肌纤维线粒体含量的25%~45%,群居型和散居型亚洲小车蝗存在显著差异,群居型7日龄雌成虫线粒体占肌原纤维的比例最高,为52.37%,而散居型的只有32.74%。线粒体含量差异可能是两型亚洲小车蝗成虫飞行能力差异显著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群居型和散居型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对气候变化的呼吸代谢响应机制,采用多通道昆虫呼吸仪测定15、20、25、30和35℃温度下2种生态型亚洲小车蝗的呼吸率、代谢率、CO2释放率及呼吸商。结果显示,随着温度的升高,群居型亚洲小车蝗的呼吸率、代谢率、CO2释放率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且不同温度之间差异极显著;当温度为15℃时,群居型亚洲小车蝗的呼吸率、代谢率和CO2释放率最低,分别为1.14μL/min、7.70μL·g-1·min-1和1.13μL/min,当温度为35℃时,群居型亚洲小车蝗的呼吸率、代谢率和CO2释放率最高,分别为5.18μL/min、48.82μL·g-1·min-1和5.30μL/min,散居型亚洲小车蝗呼吸率、代谢率和CO2释放率的变化规律与群居型的相同;当20~25℃时,2种生态型亚洲小车蝗的呼吸率、代谢率及CO2释放率变化幅度均最小;当温度为25℃时,2种生态型亚洲小车蝗的呼吸商最高,均为1.14,极显著高于其他温度下的呼吸商,其他温度下的呼吸商之间差异不显著;2种生态型亚洲小车蝗呼吸商平均数分别为1.05和1.03,均接近1.00。表明2种生态型亚洲小车蝗生存适宜温度均为20~25℃,呼吸消耗的底物主要为糖类物质。  相似文献   

4.
越北腹露蝗卵巢发育程度的分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越北腹露蝗是广东北部地区的重要害虫。根据越北腹露蝗卵巢发育形态特征的变化,可分为Ⅰ级(透明期),Ⅱ级(卵黄沉淀期),Ⅲ级(卵粒形成期,侧输卵管膨大为卵巢萼),Ⅳ级(成熟待产期,卵储存于卵巢萼),Ⅴ级(产卵期)共5个级别。研究结果可应用于该蝗虫产卵期的预测预报。  相似文献   

5.
为揭示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两型现象转变的分子机制,本研究以亚洲小车蝗3龄蝗蝻为研究对象,对散居型单头饲养的亚洲小车蝗进行高密度群居化胁迫处理,并对处理后型变第1、3、5、7天的蝗蝻取样,利用Illummina Hiseq 4000高通量测序平台对样本转录组进行测序、组装、注释,筛选调控亚洲小车蝗由散居型向群居型转变的相关基因。测序后共获得60502个unigenes,在Nr、KEGG、KOG、SwissPort四大数据库中比对得到有注释信息基因数目分别为27820、21529、14346和15154个,型变过程中差异表达基因数目在第3天时最多,为7478个,第7天时差异表达基因数目最少,为1857个;亚洲小车蝗3龄蝗蝻型变过程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主要富集于生物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3个部分,高密度环境诱导下亚洲小车蝗3龄蝗蝻型变第1、3、5、7天差异表达基因的数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型变第1天时556个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到120条代谢通路上,型变第3天时1133个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到130条代谢通路上,型变第5天时374个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到115条代谢通路上,型变第7天时220个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到98条代谢通路上。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成虫飞行肌对其体内能源物质利用的情况,采用室内生化法测定能源物质代谢相关5种酶,即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lyceraldehyde 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3-磷酸甘油脱氢酶(glycerol-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DH)、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柠檬酸合成酶(citrate synthase,CS)和3-羟酰辅酶A脱氢酶(3-hydroxyacylCoA dehydrogenase,HOAD)活性的变化,并对群居型和散居型的能源物质利用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静止状态下,不同日龄的两型亚洲小车蝗雌成虫体内5种代谢相关酶活性不同,初羽化时酶活性较低,随着成虫日龄增加,酶活性呈上升趋势,多至7日龄或10日龄达到最大,13日龄和20日龄后酶活性略有下降。飞行状态下,成虫体内糖类代谢相关酶的活性在飞行前30 min内升高明显,之后上升缓慢或有所下降,至2 h时酶活性达到最大并趋于稳定;而脂类代谢相关酶和三羧酸循环关键酶的活性则随日龄不断升高并保持在较高水平。群居型亚洲小车蝗体内5种酶活性均显著高于散居型。表明亚洲小车蝗飞行所利用的能源物质包括糖类和脂肪,远距离飞行以脂类能源为主。  相似文献   

7.
卵巢是实蝇产卵繁殖的重要器官,卵巢构成及发育进度决定了实蝇成虫的行为活动及繁殖力。本研究从桔小实蝇羽化之日起,逐日取样观察记录了桔小实蝇卵巢发育进程,描述了桔小实蝇卵巢形态结构和发育特征,并对卵巢进行了发育等级划分。研究表明:桔小实蝇卵巢由两组卵巢管组成,每组卵巢含卵巢管28根。新羽化桔小实蝇卵巢处于发育初期,无卵巢管。羽化后第4 d,卵巢管开始显现,卵巢管数量增加,至第10 d左右,卵巢发育成熟。进入产卵末期,卵巢管逐渐消解,卵巢变小萎缩。本研究将桔小实蝇卵巢发育进程分为5个发育等级,即发育初期(Ⅰ级)、卵黄沉积期(Ⅱ级)、成熟待产期(Ⅲ级)、产卵盛期(Ⅳ级)和产卵末期(Ⅴ级)。本研究为开展桔小实蝇繁殖生物学和繁殖行为学深入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卵巢信息。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交配前后麦蛾Sitotroga cerealella雌成虫生殖系统中的组织形态及结构变化,利用光学体视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麦蛾卵巢形态及卵子的发生情况,并探究交配对卵巢及卵子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麦蛾卵巢的发育主要分为5个级别:卵巢发育初期(I 级,初羽化雌成虫)、成熟待产期(II 级)、产卵初期(III 级)、产卵盛期(IV 级)以及产卵末期(V 级);卵子的发生主要分为卵黄发生期、卵黄成熟期和卵黄消亡期3个阶段。未交配雌成虫的卵巢发育停留在成熟待产期,而交配后72 h内雌成虫的卵巢管长度、总卵粒数和成熟卵粒数均随羽化时间的延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均在成熟待产期向产卵初期过渡时达到最高值;交配更有利于促进卵子的发育成熟。  相似文献   

9.
蝗虫的聚集行为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蝗虫具有聚集为害的特征。群居型蝗虫形态、生理、生化、行为等与散居型明显不同。蝗虫的密度、资源的空间分布方式、化学信息素和特定行为均能够引起蝗虫聚集行为反应。蝗群聚集后,通过遵守简单的行为规则,形成了一个高度有序的复杂系统,在这个有序的复杂系统里群体蝗虫能够取得散居个体不能获取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0.
高山草原主要蝗虫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据1989 ̄1994年的调查研究,甘肃夏河县革加高山草原共有蝗虫30余种,其中主要种类有狭翅雏蝗、宽须蚁蝗、红翅皱膝蝗鼓翅皱膝蝗、小翅雏蝗和邱氏异爪蝗根据发生时期的不同,可将草地蝗虫划分为早、中、晚3种类型。蝗蝻的发育历期在种类之间差异较大以早期发生的宽须蚁蝗最长,而晚期发生的小翅雏蝗最短。从孵化到成虫死亡所经历的时间,以晚期发生的种类最短。狭翅雏蝗的繁殖力在6种蝗虫中最高,每雌产卵量平均达125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不同寄主对蝶蛹金小蜂Pteromalus puparum卵巢发育的影响,以柑橘凤蝶Papilioxuthus和菜粉蝶Pieris rapae这两种常见的寄主为研究对象,调查了两种寄主对蝶蛹金小蜂卵巢管长度、不同发育级别卵的卵室数,以及各自占整个卵巢卵室总数的比例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从两种寄主中羽化出的寄生蜂在卵巢管长度间差异显著,而在Ⅲ级卵的卵室比例上以柑橘凤蝶为寄主的寄生蜂明显高于以菜粉蝶为寄主的寄生蜂,而Ⅰ级和Ⅱ级的卵比例则低于后者。  相似文献   

12.
王晶  臧连生  高树立  赵悦 《植物保护》2024,50(2):172-177
关于短梗长尾啮小蜂Aprostocetus brevipedicellus卵巢结构和发育的相关研究在国内外尚无报道。本研究对短梗长尾啮小蜂的雌性生殖系统结构、卵子形态及卵巢发育特点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短梗长尾啮小蜂雌性内生殖系统由1对卵巢、1对侧输卵管、1条中输卵管、受精囊、毒囊等组成;雌性外生殖器由产卵管、产卵管鞘、内瓣和外瓣构成。同时,短梗长尾啮小蜂属于卵育型寄生蜂,雌蜂初羽化时卵巢内只含有少量成熟卵子,随着营养的补充和时间的推移,成熟卵子和总卵子数量逐渐增加,并在羽化后72 h数量达到最高值。此外,研究发现,卵巢管内成熟卵子数量和总卵子数量与雌蜂的体长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36和0.941。以上研究结果为科学合理地研究和开发利用短梗长尾啮小蜂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水稻矮缩病毒对黑尾叶蝉卵巢发育与产卵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虫传植物病毒须依靠媒介昆虫进行传播和扩散,而植物病毒在媒介昆虫体内的复制和转运会对昆虫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Sinisterra等[1]报道称媒介昆虫携带病毒后寿命缩短、产卵量下降.  相似文献   

14.
The ovary in 4-week-old worms contains undifferentiated germ cells. The oogonial differentiation, together with the appearance of some PAS-positive material in the ooplasm occurs in the ovary of 8-week-old worms. The ovary of 16-week-old worms contains only oogonia and oocytes and no germ cells. In adult worms, the oocytes reach the pachytene stage and further development is arrested at this stage. Nucleolar fragmentation and subsequent transport of nuclei to the ooplasm have been observed. The ooplasm contains nutritive material rich in proteins, carbohydrates and lipids. Its amount varies with different stages of oogenesis. The localization of various phosphatases and dehydrogenases was studied during oogenesis and their functional significance wa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灰飞虱体内类酵母共生菌(YLS)在生殖发育中的作用,采用血球计数法并结合显微摄像系统,研究了灰飞虱雌虫体内YLS的数量动态及与卵巢发育和产卵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25℃常温和35℃高温处理的灰飞虱体内YLS数量均随成虫的生长而下降,高温处理4龄若虫可以显著减少成虫体内YLS数量。25℃和35℃处理,灰飞虱卵巢发育级别和其体内YLS数量均存在显著负相关(r=-0.903,P<0.05;r=-0.970,P<0.01),而日均产卵量则与其YLS数量呈显著正相关(r=0.725,P<0.05;r=0.659,P<0.05)。表明共生菌的存在有利于灰飞虱的卵巢发育与卵子成熟。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不同因子对蝶蛹金小蜂雌蜂生殖生理的影响,采用ELISA法测定血淋巴中卵黄原蛋白(Vg)和卵巢内卵黄磷蛋白(Vt)的含量,研究成虫取食蔗糖和蜂蜜水及提供雄蜂交配对该蜂卵巢发育和卵黄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蜂卵巢在羽化后24 h内发育较慢,卵巢管内无成熟卵,而在羽化24h后卵巢快速发育,卵巢管内出现成熟卵.雌蜂取食蜂蜜水,血淋巴中Vg含量在羽化后72h达到最高,约为0.78μg,同时卵巢内Vt含量也达到最高,约为5.8μg.雌蜂取食蔗糖水,血淋巴中Vg含量在羽化后30 h达到最高,约为0.62μg,卵巢内Vt的含量在羽化后96 h达到最高,约为5.6μg.而对照雌蜂(取食蒸馏水)血淋巴中Vg含量在羽化后24h达到最高,约为0.58μg,卵巢内Vt含量在羽化后48 h达到最高,约为4.5μg.此外,取食蔗糖水可以延长雌蜂寿命并促进卵巢发育,但对Vg的合成与摄取均无显著影响;取食蜂蜜水,不仅能延长雌蜂寿命,还对卵黄发生和卵巢发育起显著促进作用,尤其在卵黄发生的后期,达极显著水平.交配未能显著促进该蜂的卵黄发生.  相似文献   

17.
18.
为探索双香豆素(dicoumarin, DIC)抑制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卵巢细胞SL-221增殖及作用机制,首先,采用CCK-8法测定双香豆素等21个酚类化合物对SL-221细胞的毒性;其次,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4μg/mL双香豆素处理细胞48 h后其形态变化,并结合流式细胞术研究双香豆素对SL-221的细胞周期、线粒体膜电位及凋亡的影响;最后,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RT-qPCR)探索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 PI3K)/雷帕霉素靶蛋白(target of rapamycin, TOR)营养信号通路的下游关键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21个酚类化合物中双香豆素对SL-221细胞的增殖抑制活性最显著,且呈现明显的浓度依赖性,其48 h的IC50为0.85μg/mL,对细胞的增殖抑制活性是阳性对照印楝素(IC50为7.20μg/mL)的8.47倍。4μg/mL双香豆素处理SL-221细胞48 h后,显微镜下可见细胞肿胀、膜破裂及大量凋亡小体;流式细胞术分析发现,双...  相似文献   

19.
寄生蜂毒液和卵巢蛋白在寄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蛋白成分和性质的研究日益深入。本文主要通过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试验,分析了腰带长体茧蜂毒液和卵巢蛋白的分子量组成。结果表明,腰带长体茧蜂毒液蛋白图谱显示约有7条蛋白带介于43~100kDa之间,含量较高的三条带为97kDa、64kDa、45kDa;卵巢蛋白图谱显示约有12条蛋白带,位于30~200kDa之间,含量较高的两条带为39kDa、43kDa。并对毒液和卵巢的生物学功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