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香菇菌株Cr—20,Cr—62选育简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Cr-20、Cr-62是以引进香菇菌株7917和本地菌株L-21为亲本,采用不预先测定极性,由单孢菌丝直接杂交组合的方法,经初筛、复筛和生产性试验获得的香菇新菌株。与首批杂交菌株Cr-02相比,Cr-20和Cr-62具有朵形较大,菌肉肥厚等优点。已获得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
对6个引进香菇新品种(菌株)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香菇215的平均单袋产量最高,达329.5 g,生物学效率达73.2%,全生育期为127 d;1513、F2表现其次;这3个菌株综合性状优良,适宜在福州市推广.  相似文献   

3.
以收集引进的40个野生香菇菌株作为试验材料,通过酯酶同工酶技术和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酯酶同工酶酶谱显示野生香菇菌株不同迁移率的酶带多达15条,聚类分析表明,当遗传相似系数约达71%时,将40个野生香菇菌株分为七大类群;通过ISSR分子标记共扩增出75条清晰的DNA多态片段,大小介于0.2~4.0kb;聚类分析表明,在遗传相似系数约达63%时,将40个野生香菇菌株分为七大类群。该研究为野生香菇种质资源驯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黄忠英 《食用菌》2017,(5):35-36
对引进的香菇农香2号、申香16、申香18和香菇215进行栽培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香菇农香2号菌株菌丝长速快,且洁白、浓密、粗壮。出菇容易,朵型大、肉厚、圆正、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5.
对引进的香菇“241-4”、“135”、“937”、“939”、“申香4号”、“香选2号”、“泌香3号”7个香菇品种(菌株)在贵州山区进行栽培试验,研究比较了各品种(菌株)香菇菌丝生长、子实体性状和产量表现.结果表明:香菇菌株“241-4”、“135”和“939”在菌丝生长速度、菌丝长势、子实体生长性状表现较好;且这3个菌株出菇产量较高,生物转化率都超过65%,分别与其它参试菌株出菇产量达显著或极显著差异,适宜在贵州山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木屑等代料栽培香菇的产量,我们于1985年对引进的8个香菇菌株进行了品比试验,现将初步结果总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一)材料:供试菌种有7402、8001和793,引自上海食用菌所;Cr-02和LB 引自三明真菌所;广47和大光引自广东微生物所;  相似文献   

7.
上海市食用菌菌种站从国外引进的香菇菌种中,通过出菇比较试验,进行种菇选择,组织分离和定向选育,获得了中高温型香菇新菌株8065和中低温型新菌株8450即(8517)。这两个新菌株于3月17日通过了市农业局主持的专家技术鉴定。中高温型香姑菌株8065,它的制种和栽  相似文献   

8.
一九八○年,上海市食用菌菌种站通过市土产外贸部门,获得了一批从日本引进的香菇菌株。经过系统的品比试验和定向选育,从一批种菇中,用组织分离法选得了一个编号为“8065”的中高温型香菇菌株。一九八三年以来,对8065菌株进行了深入试验研究,并在生产上作了试验应用。我们了解了该菌株的特征特性,掌握了该菌株的栽培技术要点。现将有关研究和应用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周善森 《食用菌》1992,14(2):9-10
近年来,香菇木屑袋栽生产发展较快,但由于选用菌株比较混乱,给生产上带来一定的盲目性.为了筛选出适宜本地区或气候条件相近地区木屑袋栽的优良菌株,1988年县科委下达了香菇品种筛选课题,笔者将从引进的香菇菌株中选出十个木屑袋栽常用菌株,进行袋栽试验生产性能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为了筛选蘑菇栽培的当家品种,我站于1981年冬至1982年春承担了省轻工所委托的蘑菇菌株出菇对比试验,现将试验情况简报如下。一、材料与方法 (一)供试菌株:01、02、33、5—176、7601由省轻工所引进,15、102—(2)、118由上海农科院食用菌所引进,10由蒲田罐头厂引进,005由龙溪引进,751由厦门罐头厂引进。  相似文献   

11.
王社英  赵静  刘恒 《食用菌》2016,(4):18-19
引进9个香菇菌株进行比较试验,通过菌丝生长速度、转色期、现蕾期、鲜菇产量等农艺性状和子实体形态特征的比较,综合性状较优良且适合贵州省石阡县栽培的香菇有中香68、808、庆科212、241等。  相似文献   

12.
我县位于浙闽边界,地处亚热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自然条件优越,菇木资源丰富,是我国段木栽培香菇的主要产区。但是由于品种繁多,产量高低悬殊。为此,丽水地区科委将国外引进的香菇8210菌株交我们进行栽培试验。现将82年以来的试验情况简报如下。一、材料与方法供试菌株为“8210”,以“7402”(上海市农科院引进)作对照。栽培用的树种以白栎为  相似文献   

13.
香菇汀香一号菌株的选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曾荣鉴  罗德洪 《食用菌》1996,18(1):15-15
历史上福建汀江流域所产的香菇称“汀菇”,为我国四大名菇之一。为了使这一优良的种质资源得到开发利用,本所从1992年开始收集野生香菇种质,并与引进的主栽品种进行杂交,选育出具有野生香菇的优良性状和耐高温出菇特性的新菌株。 一、杂交菌株获得 (一)亲本菌株获得 1992年秋,在一片杂木林中的倒木上(海拔200m左右)发现几朵野生香菇,菇盖圆整、厚实,柄短小,采回后与本场栽培的L03菇同时分别用钟罩法收集孢子。无菌操作,用稀释法在PDA平板上获得野生香菇单核菌株26株,L03单核菌株35株,通过插片显微鉴定,这些茵丝无锁状联合,确定是单核菌株。  相似文献   

14.
香菇菌株遗传多样性ISSR、RAPD和SRAP综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ISSR、RAPD和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收集到的26株供试香菇(Lentinula edodes)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将分析数据合并构建UPGMA亲缘关系树状图,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6株供试香菇菌株间的遗传相似系数范围为0.49~0.97,在相似系数0.61时可分为3个类群,具有相似遗传背景或来源于野生资源的菌株优先聚类在同一亚群,由5株野生菌株组成的第三类群与21株主栽菌株相似系数仅为0.50,存在非常明显的遗传差异.该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更好地解释供试香菇菌株间的亲缘关系;加强野生香菇种质资源的评价和鉴定研究,将有利于我国现有主栽香菇的品种改良和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香菇新品种.  相似文献   

15.
将采集的45个野生香菇菌株、10个对照香菇菌株进行PDA平板培养,观测菌丝生长速度、菌丝长势、菌丝被膜及菌落色素;55个菌株经平板拮抗试验结果表明55个菌株间均存在拮抗反应,说明这55个香菇菌株可能为55个不同的香菇品种。45个野生香菇菌株经人工驯化栽培,均可正常出菇,其中L-44和L-23产量最高,分别达到637.66 g/袋和632.50 g/袋,出菇期集中,可作为高产或工厂化菌株育种目标菌株开展进一步驯化栽培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为了筛选适合我省栽培的香菇菌株,我们于1985~1987年对从国内引进的16个菌株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比较,通过四个栽培周期试验,选出8001高产优良菌株。该菌株每米~2平均产量14.8公斤,而且生育期短,抗霉力强。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材料方法(一)供试菌株:L_1,7917(引自中国农科院蔬菜所);W_4,7915,7925,7402,793,8017,8001(引自上海农科院食用菌所);121,904A  相似文献   

17.
对日本引进的‘盖引香菇1号’进行对比试验、栽培试种及大面积推广表明,该菌株属于中温型,品质好,生物转化率均超过100%。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国内国际市场对香菇需求量的日益增长,我国香菇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产量约占世界总产的一半,但质量较差,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为此,我们于1989年开始从国外引进和杂交育种的43个菌株中,选育出了一个适宜人造菇木栽培的优质香菇新菌株,并在上海崇明港沿乡的大面积丝瓜棚下进行了与新菌株相配套的室外立体栽培中试.通过试验,实现了种地一亩盈利万元的高效农业.  相似文献   

19.
香菇菌株耐热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28个香菇菌株的耐热性,发现在35℃、38℃培养时,所有香菇菌株都不能生长;在30℃培养时,10个菌株停止生长,其余18个菌株菌丝生长速度比在25℃时明显减慢。经进一步耐高温试验发现,日50、A42、农1⑦、中兴8号4个菌株的菌丝长速在30℃下基本不受影响。试验结果表明,30℃是香菇菌丝生长的临界温度。  相似文献   

20.
陈晓  包金亮 《食用菌》2023,(1):35-36+39
为探索香菇工厂化栽培的可行性,筛选适宜工厂化栽培的香菇菌株,进行武香1号、L238、L212、申香215、浙香6号、L808等6个香菇菌株的工厂化栽培比较试验;考察试验香菇菌株菌丝生长、子实体性状、产量、栽培效益和污染率等,结果供试香菇菌株L238、L212、申香215、浙香6号相比较适宜工厂化栽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