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甘蓝型杂交油菜亩产250kg适宜密度及其分枝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密度试验及丰产示范方不同产量类型田块考察结果表明,宁杂1号,秦油2号等甘蓝型杂交油菜,在亩施纯氮25kg左右,氮磷钾配比1:0.4:0.5的肥力水平下,适当降低密度,在争取较多一次有效分枝的基础上,主入二次分枝的结角数,是亩产250kg以上超高产栽培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重点强调“三早”栽培技术,即早播种、早移栽、早施肥,是油菜秋冬发栽培的关键。在品种选择上,宜选用秦油2号等杂交品种,9月上旬播种育苗,10月中旬移栽,密度为0.8~1.0万株/亩,每亩施纯氦15kg,底肥:苗肥:薹肥=5:3:2,苗期和越冬前适时喷施多效唑.  相似文献   

3.
采用5因素5水平二次正交旋转回归设计,研究了豫薯8号产量与密度、栽期及施氮、磷、钾量之间的关系;建立了豫薯8号优化栽培的农艺措施模型,通过微机模拟寻优,筛选出在该试验条件下,亩产3000~5000kg水平最优化栽培措施区间为:密度3264~3849株/亩,栽期5月23~26日,亩施N4.7~5.3kg、P2O53.1~3.6kg、K2O2.1~2.5kg。  相似文献   

4.
扬稻6号对不同栽插密度的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扬稻6号叶层配置合理,后期叶面积系数下降速度慢,光能利用率高,对栽插密度有广泛的适应性。亩栽1 ̄3万穴,产量均超过600kg/亩。但生育期受栽插密度影响,过分稀植,生育期推迟。  相似文献   

5.
华杂3号油菜优化施肥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华杂3号油菜的氮、磷、钾、硼施用量的研究,找出了对华杂3号油菜产量影响较大的试验因子是亩施氮量、施磷量和施硼量。并利用频数分析法,通过计算机模拟寻优,建立了华杂3号油菜在淮南稻区亩产200kg以上的优化施肥模型及N、P、K、B适宜用量分别为纯N12.5~13.7kg/亩、P2O56.4~7.4kg/亩、K2O11.9~13.9kg/亩、B1.08~1.27kg/亩。  相似文献   

6.
宁杂1号油菜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杂1号是集高产,优质于一体的双低杂一菜新品种,1995~1996年度示范种植102亩,表现出较好的生长,抗逆,增产优势,菜籽亩产均产量225.8kg攻关田亩产259.3kg,其高水准因种栽培,关键农艺技术措施为培育壮苗,扩行控株,合理密植,优化群个体配置,氮肥施用前,中,后期以5:2:3运筹及调控,增钾控氮高效运作。  相似文献   

7.
覆膜旱作水稻生育特点及其适宜栽培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对覆膜旱作水稻栽培措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覆膜旱作水稻分蘖持续时间长,分蘖旺盛,分蘖苗多但成穗率低,平均50%左右;旱作水分胁迫光合生长,全生育期延长半个月以上;与同等肥力水平水作相比,旱作水稻平均每穗粒数减少10粒以上,每穗实粒数减少15.9~19.6粒,千粒重下降1.2~1.5g,最终减产20%左右,且减产幅度随稀植程度增大而加剧。旱作每公顷产谷7500kg(以上)的栽培条件是:施纯氮180.0kg,N∶P∶K约3∶1∶2,栽插密度10.5万穴/hm2,双本栽,在此基础上适当增施氮肥和提高栽插基本苗数可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8.
经过9年的油桃引种驯化栽培,通过反复嫁接,3次栽培,筛选出适合宁夏灌区栽培的早熟品种早红二号、中熟品种丽格兰特、晚熟品种NJN78号。3个品种栽种后第2年结果,第4年每株平均单产45~65kg,折合产量27675~39975kg/hm^2(每1hm^2定植615株),产值高达11.07~15.99万元/hm^2。  相似文献   

9.
含氯化肥的肥料效应及安全施用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含氯化肥系列和尿素化肥系列6年定位试验结果表明,含氯化肥肥效高于尿素化肥系列,年平均增产稻谷3.1~21.1kg/亩,小麦10.5~14.5kg/亩,油菜籽8.5~11.5kg/亩;氮素利用率稻麦油分别提高10.6~9、4.4~5.3、6.1~0个百分点;种子粗蛋白含量稻麦油分别提高0.7~1.0、1.1~1.3、-0.4~0.0mgN/kg。种子氨基酸含量也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不同气候条件、不同土  相似文献   

10.
研究结果表明:甘肃河西冷凉灌区甘蓝型低芥酸菜产量4000kg/hm^2以上的生长模式的叶面积指数苗期0.5、现蕾期2.0、初花期3.0、终花期1.0以上,各栽培根茎粗分别庆达到3.3、6.3、7.2和9.0mm以上;其栽培模式为施纯氮150 ̄225kg/hm^2,五氧化二磷75.0 ̄112.5kg/hm^2,密度75万株/hm^2左右,品种以陇油1号和丹低为宜。  相似文献   

11.
淡水白鲳食性杂,适应性强,易于饲养,在池塘养殖的条件下,经3~4个月的养殖,体重可达0.7~1.1kg以上,每667m^2水面可生产淡水白鲳400~500kg,是一种极具推广价值的养殖品种。  相似文献   

12.
稀播紫云英(亩撒播1.5kg)超稀套种油菜(密度为120×50cm,每穴1珠)的研究结果表明,油菜亩产达243.3±13kg,增产121.7%;紫云英每亩生物量达2460±142kg,增产15.32%。亩夏收作物总效益提高294元。形成肥油稻稻作农田生态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3.
运城地区冬油菜主要栽培措施对产量的影响顺序是密度>追施氮肥量>播种期,最佳组合为,播种期9月9日~11日,密度14700~17000株/亩,每亩追施纯氮量4.0~5.4kg,亩产可达150kg左右。  相似文献   

14.
玉米不同群体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不同施肥量和不同字植密度出发,对玉米不同群体内的叶面积指数,透光率,干物质积.累,群体生长率及各产量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在本地的土壤及气候条件下,纯N240kg/ha,最适种植密度是5.0~7.3万株/ha;纯N90kg/ha时,最适种植密度是4.5~6.6万株/ha。2.在纯N240kg/ha的高肥条件下。产量的决定因素不是单位面积内的构数,而在纯N90kg/ha的低肥条件下,除应重视单位面积内的穗数外,更应注重穗粒数的提高,获得高产。3.高产群体的最适叶积指数是在3.0~4.5之间,且叶面积指数大于3.0的时间应在38d以上。4.生育后期果穗部的透光率至少应在15%以上,基部透光率达2—3%,方可获得高产。5.灌浆期叶片N素含量的最适值为3.26%最大群体产量可达9458.3纯kg/ha.  相似文献   

15.
利用水葫芦栽培草菇试验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葫芦原是农家的水生饲料植物,但近年大量繁殖,淤塞河床,民公害,试验用水葫芦取代部分稻草栽培草菇,结果表明,用水葫芦20%的培养料栽培划菇,每10m62可比对照增产鲜菇1.2kg,经济效益比增22.2元;用量40%处理的,分别比增0.7kg和27.0元;用量605处理的,虽减产0.3kg,但经济效益仍比增24.2元,同时缓解了公害问题。  相似文献   

16.
应用二次旋转回归组合设计,选择移栽密度,纯N量,秧龄3个栽培因子,研究晚粳湘粳2号高产数学模型及优化农艺方案的结果,晚粳湘粳2号亩(666.7m^2,下同)产400kg以上的优化农艺方案为:移栽密度15.288-16.389万亩/亩,纯N量为7.113-10.799kg/亩,秧龄39-43天。  相似文献   

17.
水稻超高产栽培的实践与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所于1997年实施水稻超高产栽培,种植杂交粳稻泗优523和中籼稻扬稻6号各2.0亩,经实收亩产量分别为760.3kg和722.0kg,取得了预期进展。根据进展实绩,对实施水稻超高产栽培有如下几点思考。1水稻超高产栽培经济产量结构走向当前稻作界研究结...  相似文献   

18.
抗孢囊线虫病夏大豆皖豆16号的选育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皖豆16号是以科系8号×徐豆1号有性杂交,在病圃和病区自然发病条件下,通过选择压力选育出的抗大豆孢囊线虫病夏大豆新品种。单产2500kg/hm2,适于沿淮、淮北地区种植,特别是在重病区种植增产效果更明显。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80cm,紫花,灰茸毛,黄粒,3、4粒荚多,百粒重20~22g,蛋白质含量45.1%,脂肪含量21.4%,生育期100d,喜肥水,不早衰,抗倒伏,不裂荚,适宜播期6月上、中旬,密度22.5~27.0万株/hm2。  相似文献   

19.
1993~1994年以华苎2号为材料,进行了4种施氮水平和3种栽植密度的试验,结果表明,在每hm ̄2施纯氮0~472.5kg范围内,随施氮量增加,茎、叶生长加速,分蘖增多,各产量因素的构成比较协调,原麻产量增加,但纤维支数有所下降。每hm ̄2产原麻2250kg的最佳施氮量为375kg氮。每hm ̄2栽植密度在22500蔸至37500蔸范围内,旺长期生长速度是密植快于稀植,分蘖数、有效茎数、鲜茎重、干物重、原麻产量等是密植高于稀植,纤维品质密植优于稀植,但随着麻龄延长,密植增产效应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20.
三唑磷、呋喃丹防治稻水象甲的药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稻水象甲是一种新传入我省的水稻害虫。1996年用20%三唑磷乳油500和600倍液防治稻水象甲成虫,药后1d,3d,7d的防效远达80%以上。其中药后3d达到92%以上,与40%水胺硫磷乳油1000倍液相比效果略好且持效期更长。1997年每666.7m^2用3%呋喃丹1.5kg和2.0kg药后3d,7d防效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