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优培九穗型大,结实率相对较低,亩产650kg指标的亩穗数宜在16.0~16.5万,每穗总粒数掌握在190粒左右,有利于灌浆物质的充实和结实率的提高。优化栽培技术主要有:适期早播早栽,4月底至5月5日播种,可在10月5日左右成熟;通过培朱带蘖3.5~4个的壮秧,亩栽2万穴、7~8万基本茎蘖苗,从而保证足穗;合理用肥,亩施纯氮17.5kg左右,增施磷、钾肥,前、后期氮肥配比为7:3;水浆管理上强调比  相似文献   

2.
大穗型小麦产量600kg/666.7m~2最佳氮磷钾配比与施肥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肥水地块,选择大穗型品种,采用三因子二次通用旋转回归设计方法,研究了大穗型小麦产量600kg/6667m2氮磷钾最佳用量、配比及其对产量构成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三者对产量的影响顺序是磷肥>氮肥>钾肥;每6667m2最佳用量为N1775~1877kg、P2O5926~1110kg、K2O1414~1447kg,NPK之比为1∶056∶078;施肥量对产量构成三因素的影响顺序是穗粒数>千粒重>穗数;明确了产量构成三因素中的主攻因素。  相似文献   

3.
高产田鲁麦22号产量构成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1996年对鲁麦22号小麦亩产550kg以上的20块高产田进行了分析。该品种亩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与产量的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9887**、0.9767**和0.8651**;三因素间偏相关关系分析,亩穗数与穗粒数间有微弱的正相关,但与千粒重间呈极显著的负相关,穗粒数与千粒重间有显著的正相关。通径分析,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对产量的净作用分别为0.7343、-0.0529和-0.1641。表明亩穗数对产量贡献最大,是该品种的主攻方向。通常亩产600kg的适宜产量构成为30.86~31.98万穗/亩、44.8~46.8粒/穗、千粒重48.9~51.5g  相似文献   

4.
夏谷高产栽培农艺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8062—8和鲁谷10号两个夏谷品种高产栽培的数学模型;探讨了留苗密度、氮肥用量、追肥时期等因素对其产量的影响,提出了两个品种高产栽培的最佳模式。试验证明两个品种三因素的效应都是氮肥>追肥时期>留苗密度。试验地力条件下,亩产450kg以上的管理措施分别为,鲁谷10号亩留苗47~52万株,追施纯氮598~772kg,播种后44~54天追肥。8062—8适宜的管理措施为:亩留苗55~60万株,追施纯氮777~924kg,播种后27~35天追肥。另外对三项栽培措施的不同组合与形成谷子产量的农艺性状间相关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对单季晚稻太湖粳3号高产栽培途径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1)足够的颖花量是取得高产的基础,单产超过11250kg/hm ̄2的总颖花量在3100万以上;(2)获取适宜穗数360万/hm ̄2左右,主攻大穗至130粒以上是太湖粳3号高产栽培的重要途径;(3)减少1次枝梗退化数而增加其现存数是该品种大穗形成的有效途径;(4)扩大行距和减少基本苗、促保两次穗肥、适当提早搁田均是太湖粳3号行之有效的增产措施  相似文献   

6.
地膜穴播春小麦播种密度和施肥水平的优化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裂区试验对临夏州地膜穴播小麦施肥和播种密度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川塬地地膜穴播小麦施N1125~1500kg/hm2、磷肥(P2O5)900~1200kg/hm2、播种量为2273kg/hm2(即12粒/穴)时,可获得最佳产量和经济效益。高产高效的合理群体结构为基本苗达到4000~5000千苗/hm2,成穗数达到4500千穗/hm2左右,穗粒数在40粒以上,千粒质量在39g以上。  相似文献   

7.
经试验、示范,研究出一套适合于淮北地区小麦—夏玉米连作吨粮田栽培技术。小麦品种以博爱7422和西安8号为主,夏玉米以掖单12号、13号为主。单产350kg以上麦田,平均亩基本苗15~18万,冬前总茎蘖数65~80万,每亩穗数35.48万,穗粒数33.6粒,千粒重38.4g。单产620kg以上的夏玉米,平均密度4423株/亩,穗粒数510.3粒,千粒重297.7g。小麦-夏玉米连作吨粮田氮肥应偏施在夏玉米上,玉米田氮肥运筹以苗期施40%、大喇叭口期施50%、吐丝期施10%,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8.
杂交中粳9优138的母本徐9201A属早熟中粳类型,播始历期90~95天,且年度间较为稳定,感温性一般,不育率100%,主茎总叶片16张,单株成穗8~10个,每穗100~110粒,单株花期7~8天,且开花习性好,花时集中,不包颈。父本N138亦属早熟中粳类型,具有广亲和性,播始历期95天左右,具有一定的感温性,主茎总叶片16张,单株成穗6~7个,每穗颖花数160~170朵,花粉量大,花期长,单株花期9~10天,茎秆粗壮。制种亩产250kg的指标为:父本有效穗7~8万/亩。母本有效穗20万/亩,每穗实粒数50粒左右,结实率45%~50%,千粒重255g。  相似文献   

9.
协优57产量结构分析及其高产栽培措施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通径分析表明,协优57产量构成4要素对产量的通径系数均为正值,其中有效穗及每穗总粒数较大。协优571.05万kg/hm2产量结构应该是:有效穗255~285万/hm2,每穗总粒数170~180,结实率83%~85.0%,千粒重27g。在栽培上重点做到培育壮秧,控制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秧龄、栽插密度和施肥量对87641产量及其主要农艺性状的效应。结果表明,在合肥地区5月上旬播种,单苗栽插,其适宜的秧龄、栽插密度和施肥量分别为30天、13.3×15.6或13.3×18.9cm和每亩10kg纯氮。理想的德粒结构是:亩有效穗23万左右,平均每穗粒数110~120粒,结实率83%以上,千粒重26.0g左右,亩产可达550kg以上。  相似文献   

11.
大型水库自然水域水上种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年在水面积82万亩的千岛湖水面上进行水稻无土栽培试验取得了初步成功,0.832亩水面实收亩产571.8kg。1992年进一步扩大试种水上水稻6.2955亩单季晚稻亩产达626.6kg,1.803亩连作晚稻亩产432.9kg。从试验结果表明,上水种稻更有利于发挥良种的增产作用,具有更好的稳产性,主要表现为:(1)结实率高,有效穗多,千粒重高;(2)不怕旱和涝;(3)病虫危害轻;(4)抗倒...  相似文献   

12.
玉米不同群体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不同施肥量和不同字植密度出发,对玉米不同群体内的叶面积指数,透光率,干物质积.累,群体生长率及各产量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在本地的土壤及气候条件下,纯N240kg/ha,最适种植密度是5.0~7.3万株/ha;纯N90kg/ha时,最适种植密度是4.5~6.6万株/ha。2.在纯N240kg/ha的高肥条件下。产量的决定因素不是单位面积内的构数,而在纯N90kg/ha的低肥条件下,除应重视单位面积内的穗数外,更应注重穗粒数的提高,获得高产。3.高产群体的最适叶积指数是在3.0~4.5之间,且叶面积指数大于3.0的时间应在38d以上。4.生育后期果穗部的透光率至少应在15%以上,基部透光率达2—3%,方可获得高产。5.灌浆期叶片N素含量的最适值为3.26%最大群体产量可达9458.3纯kg/ha.  相似文献   

13.
覆膜旱作水稻生育特点及其适宜栽培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对覆膜旱作水稻栽培措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覆膜旱作水稻分蘖持续时间长,分蘖旺盛,分蘖苗多但成穗率低,平均50%左右;旱作水分胁迫光合生长,全生育期延长半个月以上;与同等肥力水平水作相比,旱作水稻平均每穗粒数减少10粒以上,每穗实粒数减少15.9~19.6粒,千粒重下降1.2~1.5g,最终减产20%左右,且减产幅度随稀植程度增大而加剧。旱作每公顷产谷7500kg(以上)的栽培条件是:施纯氮180.0kg,N∶P∶K约3∶1∶2,栽插密度10.5万穴/hm2,双本栽,在此基础上适当增施氮肥和提高栽插基本苗数可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4.
豫北平原中肥区夏棉施用氮、磷肥可极显著地提高皮棉产量,其效应方程是:Y=43.9000+3.4200N-0.1240N2+1.0120P-0.0636P2+0.0007NP(R=0.95),经济最佳施N量是12.80kg/亩,施P2O5量6.39kg/亩,经济最佳皮棉产量为71.29kg/亩。氮磷经济最佳配比方程:5.5140-0.6221N+0.3834P=0,最佳氮磷配比为:12.8∶6.4。  相似文献   

15.
武进市运村农科所育成的水稻9516等三品系产量潜力大,分蘖力中等,耐肥性强,抗逆性好,成穗率高,单穗重优势明显。亩产700kg的穗粒结构指标为每轩有效穗20-22万,每穗总粒数130-135粒,结实率94%左右千粒重28-30g。栽培对策应根据其分蘖力中等、对肥不反应敏感的特性,在培育壮秧的基础上,建立适宜的群体起点,基本苗6-8万/亩,高峰苗25-28万/亩,亩施总氮量22.5kg左右,前、中、  相似文献   

16.
含氯化肥的肥料效应及安全施用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含氯化肥系列和尿素化肥系列6年定位试验结果表明,含氯化肥肥效高于尿素化肥系列,年平均增产稻谷3.1~21.1kg/亩,小麦10.5~14.5kg/亩,油菜籽8.5~11.5kg/亩;氮素利用率稻麦油分别提高10.6~9、4.4~5.3、6.1~0个百分点;种子粗蛋白含量稻麦油分别提高0.7~1.0、1.1~1.3、-0.4~0.0mgN/kg。种子氨基酸含量也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不同气候条件、不同土  相似文献   

17.
中粳稻高产群体质量优化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盐粳187为材料,采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设计,研究不同栽插密度,基蘖肥力与穗肥比例,搁田时苗数占预期穗数比例,对产形成及群体质量的影响,并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微机模拟选优,得出盐粳187亩产500kg以上,适宜栽插密度为每亩2.915±0.18万穴,基本茎蘖苗13.99±0.86万,在每亩总施氮量17.5kg条件下,穗肥占总施氮量38.67%±3.56%搁田时苗数占预期穗数的78.5%±3.1%。  相似文献   

18.
中籼品种南京玉籼在1991~1992年江苏省中籼区域试验中,两年平均亩产5078kg。在1993年江苏省中籼稻生产试验中,产量比对照盐籼156增产7%以上。大面积试种示范,亩产超过500kg,高产田块达550kg/亩以上。稻米外观半透明,基本上无心腹白,粒形细长,整精米长度7mm以上,长宽比为317∶1,米质7项主要指标达到或超过部颁一级米标准。抗白叶枯病、稻瘟病和褐飞虱。该品种全生育期143天左右,株高100cm,分蘖力强,成穗率高,一般有效穗21万/亩,每穗实粒93粒,千粒重26g。株型紧凑,生长清秀,是一个优质、高产、抗病性和抗虫性较好的中籼品种,适宜在苏中、沿江和苏南丘陵中籼稻区作单季稻种植。  相似文献   

19.
水稻喷施“BR—120”的效果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在分蘖期和始穗期喷施新型高效植物生长调节剂“BR-120”,对穗粒结构、产量、株高及经济效益有较大影响。亩有效穗平均增2.2万,增11.7%;每穗实粒增加1.1-8.9粒。结实率提高2.7个百分点,千粒重增1.2g;平均亩产增27.4kg;株高平均增3.5cm;投入产出比为1:5.0-5.7,并且以分蘖期和始穗期各喷一次“BR-120”药液的效果最佳,明显优于喷施灵。  相似文献   

20.
连粳9号是江苏省连云港农科院育成的常规中熟中粳稻品种。机插栽培700~750kg/亩的穗粒结构指标为有效穗21~23万,每穗总粒130~135粒,结实率93%以上,千粒重27~28g。栽培对策根据其分蘖能力较强、对肥水反应敏感的特性.在培育壮秧的基础上,建立适宜的群体起点,基本苗一5万,高峰苗28~30万,亩总施氮量20~22kg,前、中、后期比例为5:1:4,氮、磷、钾之比为1:0.4:0.6卸.8。搁田始期不宜过早.掌握达等穗苗80%左右时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