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两优培九稻米淀粉黏滞性(RVA谱)的纬度地域和播期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江苏4个稻作区的5个不同纬度点(纬度范围为31.3°N~34.7°N),设置了5个播期处理,研究了优质高产的两系杂交中籼稻两优培九的稻米RVA谱变化特征。 两优培九稻米RVA谱易受环境影响,该品种最佳的稻米RVA谱主要出现在纬度点32.4°N及以南地区,北移种植则导致RVA谱品质下降,即峰值黏度下降,消减值、糊化温度增加。RVA谱随播期的推迟呈变劣的趋势。结实期较高的平均温度可显著增加峰值黏度、降低消减值,因此两优培九以早播栽培为佳。  相似文献   

2.
施氮量和喷施叶面肥对两优培九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双龙 《中国稻米》2005,11(5):39-40
开展施氯量和喷施叶面肥对两优培九稻米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纯氮施用量的增加,精米率、整精米率和蛋白质含量提高,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提高,垩白率、垩白度增加,胶稠度变短,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变差。与喷清水比较,后期喷施叶面肥,整精米率提高,垩白率和垩白度下降,稻米加工和外观品质均有改善,蛋白质含量也育所提高。  相似文献   

3.
播期和地点对不同生态类型粳稻稻米品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不同生态类型的5个粳稻品种为材料,在江苏省选择5个不同纬度地点,通过分期播种试验研究稻米品质性状的差异,探讨不同地点和不同播期对稻米加工、外观、蒸煮食味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3个品质性状在地点、播期及品种间的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多数性状品种间变异最大,地点次之,播期影响最小。不同品质性状在不同纬度的变化趋势不同,稻米加工品质随纬度的升高呈改善趋势,粒长、粒宽和长宽比在不同纬度间的变化较小,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胶稠度和食味值呈北高南低的趋势,垩白率、垩白度和蛋白质含量则呈现南高北低的趋势,食味品质随纬度的升高有提高趋势。随播期的推迟,加工品质、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蛋白质含量均有提高的趋势,粒长和长宽比增加,粒宽减小,胶稠度降低,垩白率和垩白度在不同播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但变幅不大,过早或过迟播种食味值均有降低趋势。不同性状对地点和播期的反应不同,糙米率、粒宽、粒长、长宽比和精米率受影响较小,而垩白率和垩白度受影响较大,整精米率、糊化温度、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食味值居两者之间。不同品种不同品质性状在地点和播期间的稳定性不同,南粳46的品质性状综合表现最好,但受地点和播期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中国稻米垩白形成的地域分异规律之初步研究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通过19个品种在全国13个点的多播期试验,分析了稻米垩白形成的气象生态基础及我国稻区不同稻作制下水稻气象垩白的分异情况。结果表明,水稻齐穗后15 d内的温度状况是稻米垩白形成的主导因子;且自北而南,稻米气象垩白随水稻齐穗后15 d内均温的变化由小到大。气象垩白<5%的稻区为四川盆地以北、淮河以北及云贵高原地区,5%~10%的稻区为四川盆地、滇南及淮南至沿江江南地区,10%~20% (只为双季稻的早稻)的稻区为云贵高原以东长江以南地区。  相似文献   

5.
陈双龙 《杂交水稻》2005,20(6):37-39
安排了插植规格、氮肥运筹方式、施用有机肥和后期水浆管理等不同栽培措施对两优2186稻米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插植密度增大,整精米率降低,垩白粒率、垩白度增加,蛋白质含量下降;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后期氮肥施用量的增多,精米率、整精米率提高,垩白粒率、垩白度下降,蛋白质含量提高,胶稠度变小,但后期氮肥施用量偏多,整精米率反而下降,垩白粒率、垩白度增加;施用有机肥整精米率提高,垩白率和垩白度下降,胶稠度增加,蛋白质含量下降;水稻籽粒灌浆期间,实行间歇灌溉,整精米率提高,胶稠度变软,稻米品质有所改善,实行断水管理,整精米率显著下降,垩白率、垩白度显著提高,米质外观变劣.  相似文献   

6.
以楚粳38等5个粳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播期对不同粳稻品种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些粳稻品种在陕南种植时,随着播期的推迟,成熟期相应推迟,产量也逐步下降;随着播期推迟,灌浆结实期日平均气温的降低,粳稻品种的垩白粒率、垩白度极显著降低,外观品质变优;不同粳稻品种之间产量、稻米品质差异显著。因此,选用优质、高产品种同时适当延迟播种,是解决陕南地区粳稻品种产量和稻米品质矛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人工控温条件下稻米垩白形成变化及胚乳扫描结构观察   总被引:48,自引:5,他引:43  
 利用人工气候箱设高温(33℃)和适温(23℃)2个不同的温度处理,对2个不同垩白类型品种西农8116和广二矮104抽穗后稻米垩白的变化动态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对不同温度下稻米胚乳内部淀粉体形态、大小、发育程度、排列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分析了稻米垩白形成变化与胚乳内部淀粉体结构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稻灌浆结实期稻米垩白形成的变化过程主要是在抽穗5 d到15~20 d的这一时期,其余时段垩白度的变化幅度不大;高温(33℃)与适温(23℃)处理相比,以抽穗后10~20 d间的变化差别最为明显;胚乳淀粉体表现为“裸露型”还是“非裸露型”,主要与胚乳细胞内部淀粉粒发育程度有关,而与品种本身的垩白类型特征无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8.
温度对早籼稻米垩白发生与胚乳物质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44,自引:8,他引:44  
沈波  陈能 《中国水稻科学》1997,11(3):183-186
 以早籼品种中优早3号(少垩白)和泸红早1号(多垩白)为材料进行盆钵土培试验。在人工气候箱的设置两种温度处理(高温:昼/夜,33℃/29℃;适温:昼/夜,26℃/22℃)。结果表明温度对稻米垩白形成的显著影响,而且不同垩白的水稻品种在高温、适温条件下胚乳物质及酶类活性等的表现差异。少垩白的中优早3号通过高温和适温的同期比较处理,可以明显看到胚乳内部物质、相关酶活性及垩白度变化的温度处理效应,表明外部的高温条件影响了胚乳内部的生理生化状态及垩白的形成过程;而多垩白的泸红早1号的高温、适温处理差异相对较小。由此说明,少垩白的的品种更易受高温影响。  相似文献   

9.
粳稻垩白性状的QTL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大粒粳稻DL115与小粒粳稻XL005杂交获得的F2群体200个单株为作图群体,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方法,利用SSR标记对稻米垩白性状进行了数量性状基因座(QTL)检测。研究结果表明,稻米垩白粒率、垩白大小和垩白度在F3株系均呈连续分布,表现为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检测到与稻米垩白性状相关的QTL 8个,分别位于第3(5个)、第5(2个)和第6(1个)染色体上,包括与垩白粒率有关的QTL 3个,与垩白大小相关的QTL 2个,与垩白度有关的QTL 3个。其中位于第3染色体RM6832-RM411、RM15456-RM6832和RM6266-RM15456区间的qPGWC3、qACE3b和qDEC3b,分别解释垩白粒率、垩白大小和垩白度表型变异的43.89%、18.83%和19.57%,为主效QTL。上述3个主效QTL所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与前人研究结果均不一致,认为是新的QTL。所检测到的8个QTL中,除qPGWC6的增效等位基因来自无垩白亲本XL005外,其他7个QTL的增效等位基因均来自垩白性状值较大的亲本DL115。垩白粒率和垩白大小基因作用表现为部分显性,垩白度基因作用表现为加性。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播期对优质稻米品质的影响,以泰优390、隆晶优1号、两优二三丝苗、兆优5431、玉针香、新美香占等6个品种为试验材料,在邵阳进行分期播种试验。结果表明,试验品种主要米质指标播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播期延后,整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碱消值均有提高,垩白度和垩白粒率、精米率、粒长、长/宽等4项指标变化小或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1.
通过米粒粒型分类,对2013-2014年通过四川省审定的36个中籼杂交水稻组合的主要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品质性状指标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36个组合中只有2个组合的稻米品质指标全部达国颁优质稻谷标准3级以上,这2个组合的米粒长宽比都在2.9以上;在单个品质性状指标中,这些组合优质达标率(达到国颁优质稻谷标准3级以上)最高的是糙米率,其次是胶稠度,第三是整精米率,达标率较低的是垩白粒率和垩白度。长米粒型组合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优质达标率均为16.67%,中米粒型组合分别为0和14.29%,短米粒型组合分别为10.00%和0。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是中籼杂交稻组合稻米品质提升的主要障碍因子。品质性状相关分析结果: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与米粒长宽比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在长米粒型组合中,垩白粒率、垩白度与直链淀粉含量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在中米粒型组合中,垩白粒率、垩白度与米粒长宽比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直链淀粉含量极显著正相关;在短米粒型组合中,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与其他主要品质性状相关性均不显著。建议在遗传改良中籼杂交稻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时可以从粒型着手,选择米粒粒型偏长、容重大、无裂纹、近圆柱形的材料和组合。  相似文献   

12.
水直播对寒地粳稻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直播稻面积在黑龙江省逐年增加,为了解水直播栽培技术对寒地粳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笔者对黑龙江省水直播面积最大的虎林市和抚远县进行了试验调查。结果表明,水直播对寒地粳稻穗部结构的影响因品种而异,对金禾1号的穗长、一次枝梗数和二次枝梗数影响较小,对龙粳31号的穗长、一次枝梗数和二次枝梗数影响较大;在水直播栽培条件下,金禾1号和龙粳31号的产量可达7.78 t/hm2和8.73 t/hm2,但仍极显著低于插秧栽培,这主要与水直播稻千粒重显著降低有关;金禾1号和龙粳31号的精米率、整精米率和蛋白质含量表现出水直播的低于插秧,而直链淀粉含量要高于插秧,但两种栽培方式间的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金禾1号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表现为水直播显著低于插秧,而龙粳31号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在两种栽培方式间差异不显著;金禾1号和龙粳31号的食味评分两种栽培方式间的差异也未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3.
稻米垩白性状对高温耐性的QTL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本研究旨在筛选与稻米外观品质高温耐性连锁的分子标记,为稻米品质育种提供参考。【方法】以耐热水稻品系996和热敏感水稻品系4628为亲本构建的重组自交系为材料,采用垩白粒率耐热指数、垩白大小耐热指数和垩白度耐热指数为评价指标,对水稻垩白性状的高温耐性QTL进行检测。【结果】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两年共检测到垩白性状高温耐性QTL 24个,包括垩白粒率高温耐性QTL 8个,垩白大小高温耐性QTL 12个,垩白度高温耐性QTL 4个。其中,第6染色体上的2个垩白粒率高温耐性QTL和第7染色体上的2个垩白度高温耐性QTL在两年中重复检测到,且这2个稳定表达的垩白度位点与2015年检测到的第7染色体上的垩白粒率位点重合。另外,发现有4个QTL一因多效,同时影响垩白粒率、垩白大小及垩白度。【结论】控制垩白粒率耐热指数的q HTCGR6.1和控制垩白度耐热指数的q HTCD7.1是新的QTL。  相似文献   

14.
对10个花香A杂交组合参加水稻区域试验的产量和品质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产量性状中日产量与有效穗数、株高与穗长、总粒数与实粒数均成极显著正相关,日产量对产量的贡献最大(0.7205),其次为有效穗数;米质性状中整精米率与垩白粒率、长宽比与垩白粒率、垩白度呈显著负相关。提出了以花香A为亲本在配制杂交组合时,应主要通过提高其日产量、有效穗数,并适当延长其生育期、降低其株高与穗长来提升产量;同时,适度降低籽粒长宽比,从而提高灌浆效率,降低垩白粒率、垩白度,进而提高整精米率,提升稻米品质。  相似文献   

15.
金粳698是天津市水稻研究所育成的优质常规粳稻新品种,具有株型理想、稳产性好、熟期早、综合抗性优良等特点.稻米品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7.1%,垩白度4.9%,垩白粒率22%,直链淀粉含量16.2%,胶稠度63 mm,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于2017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可在江苏淮北、山东南部、河...  相似文献   

16.
不同生态地点下稻米外观品质性状的QTL定位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利用两个已测序品种93 11和日本晴为亲本,采取单粒传法创建由190个家系组成的重组自交系群体,并构建了包含178个SSR、CAP和STS标记的遗传连锁图谱。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方法,在3个不同生态地点(陵水、合肥和怀远)对垩白(垩白率、垩白大小、垩白度)、粒形(粒长、粒宽、长宽比)等6个外观品质的数量性状基因座(QTL)进行了定位分析。共定位到39个QTL,单个性状QTL数目在6~7个,说明垩白和粒形是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8个QTL可在2个以上地点检测到,其中,两个垩白度相关QTL qCD 1、qCD 3(贡献率分别为288%、321%)在3个地点同时检测到;11个QTL具有一因多效性,单个QTL位点控制的性状为2~6个,如第3染色体RM16-RM143区段控制垩白率、垩白大小、垩白度、粒长、粒宽和长宽比等6个性状。比较3个地点的检测结果,发现外观品质性状的QTL定位都受环境影响,但不同性状受影响的程度不同。长宽比和垩白度受环境影响较小,粒宽受环境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7.
曹丹 《北方水稻》2010,40(2):15-17,26
采用不同移栽期对2008年辽宁省水稻区域试验中晚熟A组14个水稻品种的9个品质性状进行变异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移栽期对稻米不同品质性状的影响不同;综合6移栽期稻米品质性状达优质稻谷国标的概率,胶稠度的达标率最高,垩白度表现最差,一级达标率为0;不同品质性状对移栽期变化所表现的变异程度不一致,垩白度、垩白粒率变异最大,其次是整精米率和胶稠度,长宽比的变异度最小;主成分分析中,包含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和垩白度的第一主成分因子对稻米品质的贡献最大,贡献率达42.78%,其次是胶稠度和碱消值,与前者的累计贡献率达60.72%。  相似文献   

18.
对通过四川省审定的13个川香29A所配三系杂交稻中籼迟熟组合的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各品质性状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3个组合的整精米率平均为58.5%,其中有12个组合达到国颁优质稻谷3级标准以上;长宽比平均为2.8,有5个组合达到国颁优质稻谷3级标准以上;垩白粒率平均为38.2%,有7个组合达到国颁优质稻谷3级标准以上;垩白度平均为7.6%,有6个组合达到国颁优质稻谷3级标准以上;胶稠度平均为63mm,有11个组合达到国颁优质稻谷3级标准以上;直链淀粉含量平均为22.4%,有9个组合达到国颁优质稻谷3级标准以上。在13个组合中只有3个组合的综合米质指标达国颁优质稻谷3级标准,制约综合米质达标的主要因子是长宽比、垩白度和垩白粒率。在各项品质指标中,长宽比与垩白粒率、垩白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垩白粒率与垩白度呈极显著正相关;整精米率与垩白粒率呈显著负相关;直链淀粉含量与垩白粒率、垩白度呈显著正相关。因此,要进一步提升川香29A所配组合的稻米品质,应注重选用粒型细长、垩白粒率低和垩白度小的恢复系来进行配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