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蚕病毒病对蚕桑生产的危害较大,是影响蚕桑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综述了家蚕对核型多角体病、质型多角体病、病毒性软化病和浓核病抗性的遗传规律和近年来家蚕病毒病常规抗病育种、分子标记辅助抗病育种取得的成绩.  相似文献   

2.
据报导,家蚕不同品种对下列各种蚕病的抵抗性是有差异的,核型多角体病(吕鸿声1964,荒武义信1973),细胞质型多角体病(有贺久雄 1959,钻(氵尺)千寻1961,钻(氵尺)夫1961,黄君霆1974),微粒子病(三谷贤三郎1973).我省地处亚热带,养蚕业历史悠久,保存着极其丰富的家蚕品种资源,在这些品种中,蕴藏着十分宝贵的抗病基因,为了做好抗病育种的基础研究工作,从1978年开始,我们对本所保存的二化性和多化性品种中一些有代表性的品种材料进行了几种主要蚕病的抗性测定试验,希望评选出一些抗病性能强的品种材料,供家蚕抗病育种选择亲本之用.现把已经进行的抗细胞核型多角体病,细胞质型多角体病、卒倒病以及微粒子病的测定试验结果简报如后.  相似文献   

3.
由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 NPV)引发的家蚕血液型脓病是生产上危害最为严重的蚕病之一。国内外学者从研究家蚕的抗病遗传规律、选育对病毒具有抵抗力的家蚕品种,一直到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病毒的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组,研究病毒的侵染规律及与蚕体的互作,基于RNAi和CRISPR/Cas9技术培育转基因抗病毒素材等,已经取得了诸多进展。本文系统总结近10年来有关家蚕抗Bm NPV研究在上述各个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并对未来家蚕抗病毒机制研究和抗病毒分子育种趋势以及亟需解决的科学与技术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不断深入的家蚕抗病毒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家蚕母种2龄起蚕添食NPV的抗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蚕血液型脓病是导致蚕农养蚕减产的主要蚕病之一,提高家蚕品种对NPV的抵抗能力是近年广西家蚕育种的主要攻关课题.设置本试验旨在初步了解家蚕品种对NPV的抵抗能力,以3对强健性、茧丝量等不同的母种进行NPV添毒试验.932、7532是1对高强健性品种,中10、日10是1对茧丝量较高的品种(引进四川省蚕研所882、881经几年改良提高的品系),芙蓉、湘晖是1对强健性、丝量介于上两对之间,初步了解不同强健性的品种对NPV的差异性,为提高家蚕对NPV抗性及NPV抗病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系统的回顾和总结了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自2005—2014年在家蚕育种方向、育种技术、育成品种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十年来,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家蚕育种最突出的特点是家蚕品种多元化研发;通过不断收集、整理、创新家蚕品种资源,在抗病家蚕品种选育、雄蚕品种选育、转基因家蚕品种选育、适宜人工饲料育家蚕品种选育、活蛹缫丝技术等育种技术方面均做了大量的探索,先后育成"桂蚕2号"、"桂蚕F95"、"桂蚕H9"、"桂蚕N2"、"桂蚕3号"、"桂蚕4号"等6对家蚕品种,并通过了广西省级审定;为广西蚕业今后的多元化发展储备新品种。随着产业逐渐向多元化、省力高效转型,对家蚕品种的需求将提出更多的要求,强抗病抗逆性、优质高产、高效易繁等将成为选育的重点目标。为加快新品种的选育进程,要加强与国内外家蚕育种单位的交流合作,促进品种资源的交换与流动,培育适合亚热带省力高效的强健、多抗、优质、高产、易繁的优良家蚕品种。  相似文献   

6.
何安蓉  王琦 《蚕学通讯》2004,24(4):38-40
家蚕微粒子病是经蚕食下传染和胚种传染的一种毁灭性蚕病,严重威胁着蚕种场的生存和蚕桑事业的发展.目前,对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可以从三个方向努力.首先是预防.主要是防止微粒子病对家蚕的感染.常以补正检查、预知检查、母蛾检查、环境及桑叶消毒等技术措施为有效手段,并已取得了系统有用的研究成果,广泛运用于家蚕繁育的全过程.第二为治疗.即主要是对家蚕添食抗微药品,如防微灵、克微宝等,以此来控制家蚕微粒子在蚕体的增殖.第三为育种防治.即用生物工程技术将抗微粒子病基因导入经济性状好的蚕品种内,培养出在感染微粒子病毒的任何浓度下绝对不会发生家蚕微粒子病的蚕种,不过该研究还只是一种设想.  相似文献   

7.
<正>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蚕病、增产蚕茧的最经济有效的途径,而选用抗病亲本又是抗病育种成败的关键.我们分别于1970年、1981年和1982年的不同蚕期对32个家蚕品种添食浓核病毒(DNV)和中肠型脓病病毒(CPV)进行抗病性鉴定.现将主要结果介绍如下:不同蚕品种对DNV和CPV的抗病性1970年春期对兰溪10号、中51、中54、德清1号、余杭7号、余杭2号、温州土种、土  相似文献   

8.
若干家蚕品种对六种主要蚕病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正> 抗病性首先是由品种的遗传性决定的。据研究证实,家蚕品种对各种蚕病的抵抗性是有差异的,不仅对NPV、CPV、FV和SFV等病毒病是这样,对白僵病、曲霉病、微粒子病等也如此。这种抗病差异性,说明家蚕不同品种中存在着各种抗病基因或感受基因,为家蚕抗病品种的选育提供了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9.
利用抗病品种来防除蚕病危害,是蚕病综合防治中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从五十年代开始,国内外都相继开展了桑蚕抗病遗传育种的研究工作.通过几十年试验研究工作的摸索和积累,初步建立了一套桑蚕抗病遗传育种的试验研究方法.但是这些方法,还远不能适应当前抗病遗传育种试验研究的发展.较严密的抗性测定是桑蚕抗病遗传育种研究领域中应该采用的重要措施.本文通过具体实例介绍应用机率值分析  相似文献   

10.
《蚕学通讯》2013,(2):28-28
2013年6月6日,科技部农村技术开发中心组织专家在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蚕学宫对“十二五”“863”项目“动物育种与细胞工程分子育种技术研究”子课题“家蚕分子育种技术创新与高产优质抗病新品系培育”进行了中期检查。  相似文献   

11.
利用抗病品种作为防治病害的一种重要手段,已经在农作物生产上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越来越大的成就。日本家蚕育种工作也十分重视抗病品种的选育,并列为保密项目,我国家蚕育种工作也有广泛的基础,但过去多侧重于抗逆性的研究,对抗病品种方面的研究不多。从今年起,我组开展了家蚕品种抗病性能测定试验,由蚕选种组与本组协作进行,希望在三年内对我省现行保存的、有代表性的家蚕品种作一次全面的抗病性能普查,以供选育种  相似文献   

12.
桂蚕N2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应用抗病育种技术育成的抗家蚕血液型脓病、抗高温多湿的强健性夏秋用家蚕新品种。介绍了家蚕新品种桂蚕N2原种和一代杂交种的特性和饲养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实验室鉴定成绩和农村饲养成绩表明:桂蚕N2综合经济性状稳定,抗高温多湿环境,对家蚕血液型脓病具有较高的抵抗性,抗病、抗逆性强,一代杂交种繁育系数高,丝质稳定,适合在广西等亚热带地区饲养,也可在长江流域夏秋蚕期和华南省区全年饲养,特别是在家蚕血液型脓病多发的蚕区和高温多湿的蚕期饲养,更能表现出其强健丰产的特性。  相似文献   

13.
关于家蚕害毒病的研究,在病理方面着重对病源的.特征、感染增殖机制、抗病机理及蚕体代谢等各方面进行了研究,而对家蚕感染病毒后的一些生理生化指标变化情况报道较少,远不能阐明家蚕病理生理的全貌,故系统测定病蚕生理生化指标,找出其变化规律,这对进一步研究蚕的发病机理和探索蚕病早期诊断的新途径是有一定意义的。为此,我们1984~1988年先后测定了三种病毒病蚕(血液型脓病、胃肠型脓病、浓核病)的呼吸强度;体液和消化液PH值、折射率;病蚕体温、体重的变化等生理指标。此外,还对体液中糖、蛋白质的含量变化及其与折射率的相关件和蚕粪浸出液PH值与发病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现将呼吸强度的变化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广东蚕业》2012,(2):51
2012年4月15-16日,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蚕桑抗病育种中心挂牌暨蚕桑抗病育种学术研讨会在蚕业/生物所召开。中国工程院向仲怀院士、广东省科技厅刘炜副厅长、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夏庆友教授、西南大学桑树基因组计划项目组负责人何  相似文献   

15.
<正> 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于3月8日至12日在浙江省杭州市主持召开了《中国家蚕品种志》编写会议及家蚕抗病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浙江、四川、广东、陕西、安徽、广西等省(区)有关蚕业研究所、大专院校、农业厅及农业出版社等11个单位的30位代表应邀参加了会议。到会代表就我国的家蚕品种资源的搜集、研究及利用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明确了编写《中国家蚕品种志》的任务,并初步落实了编审人员;同时,对家蚕抗病遗传育种工作广泛交流了经验,制订了协作方案,为今后深入开展这个领域的科研工作作出了良好的开端。会议期间共提出了16篇论文和试验研究报告。 与会代表认为,解放以后我国各省(区)的蚕业研究机构、农业大专院校及生产部门  相似文献   

16.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病是蚕业生产上最常见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类蚕病,给蚕业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多年来,蚕业科研人员一直致力于筛选抗性家蚕品种资源、阐明抗性分子机制和发现抗性基因,并应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转基因RNA干涉技术等现代分子育种手段选育抗性新品种,本文对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随着省力化、高工效养蚕技术体系的建立和金年多次养蚕的发展,夏秋蚕比重势必增大,蚕病防治问题更为突出,育成抗病品种的要求日益迫切。另一方面,由于大田作物病虫害防治农药的广泛使用,蚕遭农药中毒的损失严重,特别因农药微量中毒而引起蚕病暴发的事例,更是屡见不鲜。所以,对蚕体抗药性的利用,也愈来愈引起育种工作者的注目,近十余年来,国内外对家蚕抗病  相似文献   

18.
浅谈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系的种性保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家蚕品种选育通常还是采用传统的育种方法:杂交育种和系统选育(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转基因育种等新型育种技术在家蚕育种方面虽然取得一定的进展,但尚处于探索阶段.短期内还不能实用化).由于有限的家蚕资源经多年反复利用,已经很难让新育成的家蚕品种的经济性状出现较大的提升.而平衡致死系的利用研究,为家蚕的品种选育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浙江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在1996年引进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系资源后,就致力于雄蚕品种的开发和利用研究,现在已经选育出适合我国大部分蚕区使用的雄蚕品种--秋华×平30、秋丰×平28.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于3月8日~12日在浙江杭州召开了《中国家蚕品种志》编写会议及“家蚕抗病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浙江、四川、广东、陕西、安徽、广西等省区有关研究、  相似文献   

20.
<正> 近十多年来,日本家蚕病毒病的抗病遗传育种研究工作取得了进展。荒武(1973)对蛹体用累代注射NPV方法育种,结果使抗病性提高10~100倍。渡部(1967)通过连续添食CPV进行抗病性选育,研究证明,抗病性从第5代开始提高,而后达到高峰,抗病性能提高16倍;并且指出,在较早的世代里选种,并不具有明显的抗病性,抗病性选择的强度看来要大于60%的死亡率才有效果。船田等(1966~1974)对FV进行了抗病育种,也获显著成果,育成的抗病品种已在日本推广应用。 我国对家蚕抗病遗传育种工作也有研究。吕鸿声(1964)首先对NPV抗性的品种间差异作了研究。近年来,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以及浙江、陕西、四川、广东等省蚕业研究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