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8 毫秒
1.
海洋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碳储存库,拥有巨大的碳汇潜力,对于全球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海洋牧场建设与碳汇渔业相结合是一种全新的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模式,通过增殖水生生物资源量,提升生物固碳量,实现渔业对海洋碳汇的扩增。阐述了烟台市碳汇型海洋牧场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推进碳汇型海洋牧场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策略,以期为渔业绿色发展,服务“双碳”战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海洋牧场是养护渔业资源、修复生态环境、实现海洋渔业资源与近海生态系统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综述了国内外海洋牧场生物资源评估技术、生物增殖技术、物种驯化控制技术、人工鱼礁水动力特性技术、人工鱼礁结构及工程材料开发技术、海洋牧场监测技术6项技术的定义、方法及其应用效果,从研究基础、科技水平和支撑发展3个层面分析了我国海洋牧场面临的问题,并展望了我国海洋牧场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人工鱼礁对渔业资源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建设人工鱼礁对渔业资源增殖的影响,并以广东省汕头市人工礁区渔业资源调查情况为例,分析建礁前后人工鱼礁区渔业资源变动情况.结果表明,投礁后礁区海域游泳生物的资源密度明显比投礁前高,增加了25.63倍;礁区海域各类资源种类均比投礁前丰富,总种数由投礁前的23种增加至41种,比投礁前增加了0.78倍;表明人工鱼礁投放后,鱼礁区集鱼效果明显提高、群落结构明显改善,人工鱼礁建设取得了明显的增殖效果.并对我国工人鱼礁事业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人工鱼礁是一种设置在水中的人工构筑物,能够为鱼类等水生生物的栖息、生长和繁殖提供必要和安全的场所,达到保护增殖生物资源和修复栖息地的目的。在鱼礁建设阶段和完成的评估工作中,传统方法难以对大规模的人工鱼礁形成宏观监测。本研究利用侧扫声呐、多波束测深、差分GPS信标机空间定位和GIS软件数字化相结合的声学方法,开展了天津大神堂海洋牧场人工鱼礁区声学调查,解决了常规方法无法在水下对人工鱼礁进行监测的难题,首次在天津大神堂海洋牧场海域获得了人工鱼礁的空间分布细节信息。结果表明:人工鱼礁的分布比较密集,保存现状较好,大多数礁体呈现竖置状态,位于海床表面以上;全部位于海洋牧场既定范围之内,未发生迁移;人工鱼礁对牡蛎的增殖效果非常明显,验证了人工鱼礁建设对牡蛎礁的修复作用。侧扫声呐和多波束测深等综合声学技术解决了在浅滩淤泥质海域水体能见度低难以开展大规模的人工鱼礁精准监测等难题,是海洋牧场建设效果评估方法的补充与完善。研究成果可有效应用于渤海湾海洋牧场建设效果评估。  相似文献   

5.
《新农业》2011,(12):9-10
天津滨海新区2011年在附近海域陆续投放1100个人工鱼礁,建成一个0.22平方公里的“海底牧场”,借以优化渔业资源,修复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人工鱼礁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每个礁体中间都有多边形孔洞,营造出小型海洋人工生态系统,为鱼类等生物提供索饵、繁殖、生长、发育的场所。10年内,天津市将在近海水域建设大港礁区、塘沽礁区和汉沽礁区3处人工鱼礁群,总面积13.7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6.
中国海域建设海洋牧场的意义及可行性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在分析世界海洋牧场发展的基础上,以中国海洋渔业保持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论述了中国开发建设海洋牧场的意义、必要性及可行性,提出了在渤海海域建设海洋牧场的几点建议,建议对渤海水域进行整体长远规划,在近岸较深水域投放以增殖底栖和近底层鱼类为主的人工鱼礁,在适合网箱养鱼的近岸或内湾水域投放人工藻礁,在旅游城市近岸海域建设音响驯化型海洋牧场,最终在渤海海域形成布局合理的海洋大牧场。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查阅、海域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总结国内外海洋牧场的发展与现状,分析广东人工鱼 礁、增殖放流和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的建设历程,海洋牧场相关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广东建有 50 座 生态型人工鱼礁区、3 个大型人工鱼礁示范区、1 个地方人工鱼礁区和 15 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合计海域 面积 1 499.68 km2 ,建造投放礁体 200.4 万空 m3 。目前广东海洋牧场存在管理机制不完善、发展理念和认识不统一、 用海海域权责不清、建设技术标准和规范缺乏、科技化程度低、产业化开发受限等问题。基于此,提出广东海 洋牧场发展的对策:坚持生态优先,加强多部门统筹协作;创建有利于市场化运作的管理模式;突破海域权属 问题;建立广东海洋牧场建设技术标准体系;加强广东海洋牧场建设的基础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因地制宜建 立广东海洋牧场产业化模式。了解广东海洋牧场的发展现状,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探究海洋牧场产业的发展对策, 可为广东海洋牧场有效管理、高效可持续开发,以及实现广东海洋牧场三产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珠海外伶仃人工鱼礁海域鱼类资源增殖效果及礁区生境动态变化,为人工鱼礁的合理建设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于2006年8月及2009年8月、2016年5月,采用拖网调查方式对珠海外伶仃人工鱼礁区附近海域进行本底和跟踪调查,分析游泳生物种类组成、鱼类资源密度和丰度变化,确定优势种和群落特征指数,并通过礁区和对比区生态能质变动趋势分析礁区生态效应和结构稳定性。【结果】调查共采集游泳生物71种,经鉴定隶属于8目34科46属,其中鱼类36种,占50.70%;甲壳类32种,占45.07%;软体类3种,占4.23%。礁区鱼类占比从39.13%提高到63.89%。珠海外伶仃人工鱼礁区附近海域鱼类资源密度和丰度在投礁后明显增加,礁体的投放吸引了中下层鱼类聚集。根据优势种分析结果可知,中下层鱼类为人工鱼礁区附近海域主要优势类群。短吻鲾和二长棘鲷等鱼类成为礁区及其临近海域的绝对优势种类,本底调查中的优势种如黄斑蓝子鱼等大鳞舌鳎等优势度降低。群落特征指数T检验结果表明,礁区与对比区丰富度指数为极显著差异(P<0.01);礁区生态能质值显著高于对比区(P<0.05)。【结论】人工鱼礁区建设对有效影响范围内鱼类资源恢复具有明显促进作用,以人工鱼礁为基础、资源修复为关键的海洋牧场建设,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和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9.
人工鱼礁水动力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近海渔业资源环境的进一步衰退和恶化,以及人们生活需求的不断增加,为改善海洋生物资源和环境.海洋牧场建设成为发展的重点,而人工鱼礁是海洋牧场工程建设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人工鱼礁建设与美日等国家相比相对落后,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二礁体在水中受力是复杂多样的,其受力状况和流场效应与周围环境及自身性能密切相关.对人工鱼礁水动力学的研究目前还无比较成熟的结论,通过对人工鱼礁动力学研究的概述,旨在希望人们对人工鱼礁水动力学性能有全面的认识,为我国继续深入研究人工鱼礁设计及构造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海洋底栖生物生态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海洋底栖生物,尤其是人工鱼礁生态系统中底栖生物生态学研究的过去和现状进行了总结,剖析了我国人工鱼礁系统底栖生物生态学研究存在的不足及与国际研究的差距,为制定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随着海洋牧场建设向纵深发展,对海洋生态环境、渔业资源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变得尤为重要,移动式自主监测是可行方案之一。针对现有监测方式效率低、灵活性差、成本高、运输投放困难等问题,提出了可搭载多类型监测设备的组合式无人监测船。进行了船体结构设计和监测仪器安装机构设计,考虑船体吃水载重及平稳性进行了配重机构设计;基于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船体阻力性能进行仿真计算并完成了水下推进器选型,对无人船连接桥结构受到浪高海况,进行了静力学强度有限元分析,船体结构强度能够抵抗4级海浪。对样机开展了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无人监测船各机构工作运行稳定无干涉,设计吃水深度0.25m,航速达2.5m/s,能够胜任海洋牧场工作海况;监测设备搭载后工作稳定,可实时监控水下渔业资源、勘探水底地形、监测水体pH值、温度和溶解氧等数据。该研究为海洋动态、实时监测及数字化提供了技术支撑,为海洋牧场组合式无人监测船的设计研究提供了一种低成本高可靠的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健全的农业保险体系对规避或分散农业经营风险、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探究农业保险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耦合协调以及灰色关联性,对加快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方法】 基于 2010—2019 年山东省农业保险与农业现代化的相关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揭示两大体系之间的耦合 互动关系,并采用灰色关联法分析农业保险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结果】山东省农业保险和农业现代化 的综合发展指数均呈上升态势;农业保险与农业现代化的耦合协调程度由严重失调逐渐趋好到优质协调状态, 耦合度由 2010 年的 0.329 上升至 2019 年的 0.875,改善明显;农业保险体系各指标与农业现代化总体指标的灰 色关联度较高,均在 0.7 以上,其中农险保费收入在财产险保费收入的占比、农险保费收入深度以及农险保费收 入与农业现代化的关联性较高,是主要的影响因素。【结论】提出完善市场化的农业保险机制和提升服务管理 水平、加大农业保险宣传力度和扩大农险覆盖面、推动农业保险与农业现代化融合协调发展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应用海洋数值模式ECOM-si(estuarine coastal oceanmodel-semi-implicit),耦合一个可用于实时计算的太阳辐射强度和海面热通量计算模块,研究评估了象山港海洋牧场规划海域受两大滨海电厂(国华电厂和乌沙山电厂)温排水的影响程度。受往复流作用,国华电厂的温排水对海洋牧场区较乌沙山电厂的温排水影响大,海洋牧场西南侧受温排水影响较东北侧大。计算结果表明不同季节海洋牧场温升范围和分布特征各异,经分析主要是因为各季节海气温差所导致。春季增温期的温升幅度最大,可高于1.0℃,且温升范围也最大,对海洋牧场区的影响也最明显。秋季降温期内温升幅度最小(0.3℃~0.5℃),温升范围也最小。分别处于低温期与高温期的冬季与夏季,海气温差小,温升幅度约0.5℃~1.0℃,温升范围亦居中。  相似文献   

14.
柘林湾-南澳岛海洋牧场由网箱养殖区、贝类底播区、海藻养殖区和人工鱼礁区等4个不同的功能区构成.为了了解海洋牧场建设过程中海水的营养状况及其变化趋势,根据海洋牧场2011-2012年春、夏、秋、冬4个航次海水营养盐的监测数据,分析不同功能区海水营养盐的时空分布特征,并采用N/P和潜在性富营养化评价模式对不同功能区的海水营养状况及其营养等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海洋牧场海域的无机氮(DIN)和活性磷酸盐(PO4-P)全年呈现自西北部柘林湾向东南海域递减、近岸向离岸递减的变化趋势.(2)NO3-N是DIN的主要存在形式,NO3-N/DIN的最大值出现在柘林湾内的网箱养殖区,且网箱养殖区DIN和PO4-p的年均值均远高于其他功能区,分别为0.726 mg/L和0.036 mg/L.(3)根据营养等级评价的结果,网箱养殖区和贝类底底播区全年平均处于磷中等限制的潜在性富营养状态,海藻养殖区全年平均处于磷限制的中度营养状态,人工鱼礁区全年平均处于良好的中度营养状态.因此,可以推断海洋牧场的建设对海洋环境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  相似文献   

15.
应用成熟的海洋数值模式ECOMsi (Estuarine Coastal Ocean Modelsemiimplicit)用于评估宁波象山港海洋牧场规划海域(白石山中央山铜山西北侧)的水动力条件,并耦合一个拉格朗日质点追踪模块研究了规划区海域水体和颗粒物在象山港内的滞留时间。结果表明,海洋牧场规划区底层流速基本符合小于0.8 m/s的最高流速限制,综合考虑规划区附近的水深条件,建议将人工鱼礁投放区设定在规划区西北侧海图水深6~10 m的范围内,可使表底层最大流速分别限制在1.2 m/s和0.6 m/s以下。海洋牧场规划区内释放的质点追踪结果表明,90%左右的颗粒物质在象山港狭湾内的存留时间大于2个月。以海洋牧场核心区周边5 km和10 km范围为判定依据时,质点释放后前30 d,离开海洋牧场核心区的质点比例增长较快,30 d后,基本达到稳定。质点释放1个月到2个月时间内,位于核心区5 km范围内的质点维持在30%~40%左右,位于核心区10 km范围内的质点则维持在80%左右。  相似文献   

16.
根据辽宁省的实际情况,分析海洋牧场建设在辽宁省优化产业结构、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之上,探讨辽宁省海洋牧场建设的总体思路,提出基本建设原则,论述辽宁省海洋牧场建设的重点任务,提出保障措施,以为发展海洋牧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渔业资源生物呼吸代谢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呼吸代谢是生物能量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能量收支研究的重要组分,它既反映出生物的生理状态,也反映了环境条件对其生理活动的影响。影响呼吸代谢的因素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通过对体重、温度、活动行为、昼夜节律、饥饿摄食和氧分压等因素的研究,可以对渔业资源生物的呼吸代谢进行评估。依据国内外关于渔业资源生物呼吸代谢的研究成果,研究了鱼、虾、蟹、贝等生物呼吸代谢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影响其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因素,希冀可从个体生理生态扩展到群体生理生态面,为海洋牧场增殖放流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8.
海洋牧场远程水质监测系统设计和实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水质长期实时监控对于深入研究海洋牧场环境变化和生产力评估具有重要意义,以象山港海洋牧场基本海况为依托,设计了一套海洋牧场远程水质监测系统。系统根据海洋牧场的环境特点,针对性地选取了需要检测的溶解氧、浊度、温度、pH等关键水质参数,进而确定下位机各个模块的设计;设计了配套的浮标以承载传感器、电源、太阳能板等设备;使用C语言编写了网络通信程序,并且设计了一套终端监控软件,方便用户查看当前水质状况以及查询历史数据。在上海海洋大学镜湖中进行的6个月的实验结果表明,系统能够按照设定程序上传水质数据,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远程访问并由终端监控软件直观地显示,说明了整个系统工作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近海中上层柔性浮鱼礁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海洋牧场建设、栖息地改造主要通过底层鱼礁进行,从产生营养物质上升流、饵料场和产卵场及生物链的角度未充分利用整个水体空间,导致效能不能发挥到最佳。为解决这一问题,针对我国东海近海海域海况和生物特性研发了能与底层人工鱼礁协同工作的中上层浮鱼礁。从改善流场、自身体积保持等角度设计了四层网格式柔性浮式鱼礁,进行了浮力、重力及抗浪流能力的校核计算,确定了锚系技术方案及水下效果监控方法。在象山港海洋牧场进行了布放,实际效果测试表明所设计的浮鱼礁可以有效改善区域流场,在最高潮和最低潮时均可保持竖直方向的拉伸状态,最大潮流速度时倾斜角度不超过20度,现场多批次调查及水下视频监控效果显示所研发的鱼礁能够与底层鱼礁协同工作,投放2个月后有鱼类稳定地出现在浮鱼礁周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