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了揭示温度这一重要环境因子与罗非鱼免疫力及对海豚链球菌的易感性之间的关系,分别进行了不同温度下罗非鱼感染海豚链球菌的死亡率试验和不同温度对罗非鱼非特异免疫相关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溶菌酶;碱性磷酸酶,AKP以及补体C3)活性影响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罗非鱼感染海豚链球菌的死亡率与水温的变化呈现明显的正相关;特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三黄连合剂对由海豚链球菌感染罗非鱼发病的预防效果,为罗非鱼链球菌病的免疫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别以含30、60、120 mL/kg三黄连合剂的饵料投喂吉富罗非鱼,连续投喂7d,给药后第8d进行人工感染海豚链球菌,感染后第7d测定脾脏指数,同时于感染后0、12、24 h和7d采集血清样本,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溶菌酶(LSZ)、碱性磷酸酶(AKP)、血清补体C3、IgM抗体水平等免疫学指标.[结果]三黄连合剂连续给药7d对吉富罗非鱼血清免疫指标均有一定影响,可显著提高吉富罗非鱼血清SOD活性(P<0.05,下同).人工感染海豚链球菌后第7d,3个三黄连合剂处理组的罗非鱼脾脏指数较感染不给药组明显升高;在免疫指标方面,高剂量组(120mL/kg)罗非鱼的血清SOD活性、AKP活性、LSZ活性、补体C3活性、IgM抗体水平均显著或极显著(P<0.01)高于感染不给药组.[结论]三黄连合剂可减轻因海豚链球菌感染而造成的免疫抑制,保护机体免疫系统,提升免疫力,对罗非鱼感染海豚链球菌有良好的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3.
将4种微生物基因组DNA腹腔注射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48 h后腹腔注射海豚链球菌,在攻毒后24和48 h采血,通过测定血清溶菌酶(LSZ)、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的变化,以及血液中病原菌感染量和死亡率,探讨注射4种微生物DNA对罗非鱼抗海豚链球菌感染的作用.结果显示,注射大肠杆菌DNA的实验组,LSZ、AKP和SOD均无明显变化(P>0.05),表现为先略低于对照组后升至正常水平;而注射鮰爱德华氏菌DNA、毕赤酵母DNA和生理盐水的实验鱼,LSZ和AKP表现出明显变化(P<0.05),LSZ变化趋势为先增加后降低,而AKP变化趋势则不同.注射感染后除对照组外,其他处理组均有不同程度的细菌感染,其中24h大肠杆菌组感染量显著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而48 h各试验组的细菌感染量均显著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尤其以大肠杆菌组和嗜水气单胞菌组最低,且其死亡率也最低,表明注射一定量的大肠杆菌基因DNA和嗜水气单胞菌基因DNA能增强罗非鱼抗海豚链球菌感染能力.  相似文献   

4.
海豚链球菌疫苗对罗非鱼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灭活菌苗为免疫原,通过注射、浸泡、口服3种途径对体重为(100±10)g的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进行免疫,在免疫前和免疫后的第3、7、10、14、21天对试验鱼进行尾静脉采血,测定其血液中自细胞的数量、各类白细胞的数量及其吞噬活性,以及血清的抗菌活力、溶菌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及抗体水平.在免疫后第22天对所有试验鱼按照1.0×107cfu/尾进行攻毒.结果表明:各免疫组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数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的抗菌活力、溶菌酶活性和抗体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SOD活力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免疫的罗非鱼对海豚链球菌的抵抗力明显增强,其中注射组罗非鱼的免疫能力明显高于浸泡和口服组,加强免疫组的免疫能力均有明显增强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吉富罗非鱼F5代(以下简称吉富F5代)、吉富罗非鱼F0代(以下简称吉富F0代)及奥尼罗非鱼对4种病原菌的抗病力差异,为罗非鱼苗种推广养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测吉富F5代无乳链球菌(Ia和Ib血清型)、海豚链球菌和嗜水气单胞菌对吉富F5代的半致死浓度(LC50),并对3个罗非鱼种群进行人工腹腔注射感染4种病原菌,根据感染后的累计死亡率评估其抗病力差异.[结果]无乳链球菌Ia血清型对吉富F5代的LC50为2.14×105 CFU/mL,无链球菌Ib血清型对吉富F5代的LC50为2.14×106 CFU/mL,海豚链球菌对吉富F5代的LC50为2.14×107 CFU/mL,嗜水气单胞菌对吉富F5代的LC50为5.62×107 CFU/mL.3个罗非鱼种群感染病原菌后连续观察168 h发现,感染无乳链球菌Ia血清型菌株(HN016)的累计死亡率排序为吉富F0代>吉富F5代>奥尼罗非鱼;感染无乳链球菌Ib血清型菌株(GX26)的累计死亡率排序为吉富F0代>吉富F5代>奥尼罗非鱼;感染海豚链球菌菌株(GX05)的累计死亡率排序为吉富F0代>奥尼罗非鱼>吉富F5代;感染嗜水气单胞菌菌株(GX03)的累计死亡率排序为吉富F0代>吉富F5代>奥尼罗非鱼.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吉富F5代感染HN016、GX26、GX05和GX03后的累计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吉富F0代(P<0.05),与奥尼罗非鱼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经过连续5代选育后,吉富罗非鱼对无乳链球菌(Ia和Ib血清型)、海豚链球菌及嗜水气单胞菌的抗感染能力均得到显著提高,并已接近奥尼罗非鱼的抗病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三黄散和百优酸对杂交鲟海豚链球菌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通过用0.5%三黄散饵料、0.1%百优酸饵料、0.5%三黄散+0.1%百优酸饵料对人工感染海豚链球菌的杂交鲟进行治疗,再依据患病杂交鲟的死亡率、血液生化指标及组织病理学变化来判定治疗效果。【结果】患海豚链球菌病的杂交鲟阳性对照组死亡率为54.6%,三黄散组死亡率为35.1%,百优酸组死亡率为32%,三黄散+百优酸组死亡率为19.6%;杂交鲟感染海豚链球菌后血清AKP、ACP、LZM及SOD活力均先升高后降低,POD活力则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三黄散组、百优酸组及三黄散+百优酸组的杂交鲟血清AKP、ACP、LZM、SOD及POD活力变化趋势与阳性对照组一致,但变化幅度都显著低于阳性对照组,其中三黄散+百优酸组酶活变化幅度最小;患海豚链球菌病的杂交鲟病理学变化主要表现为肝细胞严重变性坏死,伴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肠粘膜严重受损,肠绒毛严重坏死脱落,伴有炎症细胞浸润,三黄散组和百优酸组肝肠的病理症状较阳性对照组有所减轻,三黄散+百优酸组肝肠病理症状最轻。【结论】三黄散和百优酸对杂交鲟海豚链球菌病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二者联用具有协同...  相似文献   

7.
采用注射和浸泡的方式人工感染拟穴青蟹呼肠孤病毒,研究了其对拟穴青蟹血细胞密度以及血清中酚氧化酶(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碱性磷酸酶(AKP)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注射(第Ⅱ组)和浸泡(第Ⅳ组)方式均能感染健康青蟹,病发死亡时间为7~9 d,死亡率达100%,血细胞平均密度在试验36~72 h间迅速上升并达最高值,其血细胞密度最高值分别为1.4008×107cells/mL与1.8243×107cells/mL;感染病毒的青蟹PO活性均大致呈现下降的趋势,其中,第Ⅳ组感染12 h青蟹PO活性相对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其值为(6.90±1.54),达实验所测PO活性最高值;各实验组血清SOD活性呈无规律的变化;AKP活性感染组与对照组表现不同.表明测定血细胞密度以及PO和AKP活性可用来辅助诊断青蟹疾病,而SOD活性变化不能很好地表征青蟹受病毒感染的状况.  相似文献   

8.
氨基多糖螯合盐对扣蟹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氨基多糖螯合盐对扣蟹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方法]通过在配合饵料中添加氨基多糖螯合盐,研究其对扣蟹非特异性免疫力[碱性磷酸酶(AKP)活性、酸性磷酸酶(ACP)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溶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氨基多糖螯合盐可以有效提高扣蟹AKP、ACP、SOD和溶菌酶活性。[结论]在饲料中添加氨基多糖螯合盐对于增强扣蟹非特异性免疫力有一定功效。  相似文献   

9.
为查明温度(21、30℃)和盐度(7、15、32)互作对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免疫能力的影响,对不同温度和盐度条件下试验0、3、6、12、24、48、72 h时,体质量为(14.8±0.731)g蛤仔的血细胞数、血淋巴吞噬能力和渗透压,以及血清中溶菌酶(LZM)、碱性磷酸酶(AKP)活性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各指标0 h水平为对照,常温常盐组(21℃,32)蛤仔各指标在072 h内虽有波动,但变化并不显著(P>0.05);各试验组蛤仔血细胞数有不同的变化趋势,72 h时,常温低盐组(21℃,7)蛤仔恢复初始水平,而常温中盐组(21℃,15)、高温中盐组(30℃,15)和高温常盐组(30℃,32)蛤仔血细胞数最终仍未恢复,高温低盐组(30℃,7)蛤仔虽在24 h时恢复初始水平,但在48 h时全部死亡;高温常盐组蛤仔吞噬能力先升高后降低在72 h时仍低于初始水平(P<0.05),2个中盐组和常温低盐组蛤仔吞噬活性最终恢复,而高温低盐组蛤仔吞噬活性在24 h时仍处于较高水平(P<0.05);各试验组蛤仔LZM活性在72 h时均显著高于初始水平(P<0.05);常温中盐组蛤仔AKP活性在3 h出现最大值,最终所有试验组AKP在72 h时恢复初始水平;2个中盐组和2个低盐组蛤仔渗透压均逐渐降低,而高温常盐组蛤仔渗透压逐渐升高,在72 h时均未恢复初始水平。研究表明,温度升高的同时降低盐度,将会对贝类免疫能力造成严重的影响,这可能是夏季滩涂贝类死亡率较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表皮损伤或某种原因造成的炎症是否是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病暴发的重要诱因,为罗非鱼养殖业疫情预警及无乳链球菌疫苗研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180尾体质量约40 g的吉富罗非鱼随机分为健康组、皮肤创伤组和肠炎组,通过浸泡方式感染无乳链球菌(1.5×106 CFU/mL),分别设3个对应的空白对照组(不感染无乳链球菌)。无乳链球菌感染前及感染后24、48、72、96、120、144和168 h等8个时段,分别每组随机挑选15尾罗非鱼采血,将血液涂片后以吉姆萨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并统计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数量,同时记录罗非鱼死亡数量。每周以ELISA测定1次罗非鱼血清IgM抗体水平,持续10周。【结果】与健康组罗非鱼相比,皮肤创伤组和肠炎组罗非鱼死亡时间提前,存活率显著降低(P<0.05,下同)。3种感染方式的罗非鱼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数量在感染初期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至感染后168 h皮肤创伤组和肠炎组罗非鱼显著高于健康组罗非鱼(P<0.01,下同),说明无乳链球菌感皮肤创伤或患有肠炎的罗非鱼相对于健康鱼能引起更强烈的免疫反应;皮肤创伤组罗非鱼的外周血单核细胞数量在感染后72~168 h均极显著高于健康组罗非鱼,而肠炎组罗非鱼只在感染后24 h极显著高于健康组罗非鱼。相对于健康组和皮肤创伤组罗非鱼,肠炎组罗非鱼血清抗体水平上升时间更早,持续高水平时间更长;健康组和皮肤创伤组的罗非鱼血清特异性抗体出现时间相近,但皮肤创伤组罗非鱼抗体维持高水平的时间更长。【结论】罗非鱼在无乳链球菌感染前后并发机械性或免疫性病理损伤及炎症,会导致感染死亡率升高,即感染无乳链球菌后会加重因转池、运输、寄生虫感染等造成鱼体表皮受损,或饲料霉变等原因造成的肠炎,进而导致罗非鱼死亡率上升。血常规和抗体水平的消长规律能反映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的感染情况,其中,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变化可作为判断罗非鱼感染无乳链球菌后病理损伤和免疫应答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乳酸杆菌对罗非鱼生长和抗病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乳酸杆菌对罗非鱼生长和抗病力的影响,为乳酸杆菌在水产养殖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乳酸杆菌分别按0.1%、0.2%、0.3%的比例添加于饲料中投喂罗非鱼,在饲养20d后分别计算增重率、存活率及饲料系数,并以链球菌悬液进行攻毒试验,统计攻毒后7d内的累积死亡率及攻毒后第2d罗非鱼的肠道菌群。【结果】以添加乳酸杆菌的饲料投喂罗非鱼,其增重率显著高于未添加乳酸杆菌的对照组,饲料系数则显著降低,且随添加比例的增加,罗非鱼增重率呈上升趋势、饲料系数呈下降趋势。链球菌攻毒试验结果表明,投喂添加乳酸杆菌饲料的罗非鱼的抗病力高于对照组,且添加比例越高,抗病力越强。测定罗非鱼的肠道菌群发现乳酸杆菌可有效抑制罗非鱼肠道病菌的增殖。【结论】乳酸杆菌有利于促进罗非鱼的生长和提高抗病力,可在水产养殖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乳酸杆菌对罗非鱼生长和抗病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乳酸杆菌对罗非鱼生长和抗病力的影响,为乳酸杆菌在水产养殖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乳酸杆菌分别按0.1%、0.2%、0.3%的比例添加于饲料中投喂罗非鱼,在饲养20 d后分别计算增重率、存活率及饲料系数,并以链球菌悬液进行攻毒试验,统计攻毒后7 d内的累积死亡率及攻毒后第2 d罗非鱼的肠道菌群。【结果】以添加乳酸杆菌的饲料投喂罗非鱼,其增重率显著高于未添加乳酸杆菌的对照组,饲料系数则显著降低,且随添加比例的增加,罗非鱼增重率呈上升趋势、饲料系数呈下降趋势。链球菌攻毒试验结果表明,投喂添加乳酸杆菌饲料的罗非鱼的抗病力高于对照组,且添加比例越高,抗病力越强。测定罗非鱼的肠道菌群发现乳酸杆菌可有效抑制罗非鱼肠道病菌的增殖。【结论】乳酸杆菌有利于促进罗非鱼的生长和提高抗病力,可在水产养殖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广西罗非鱼食源性致病菌的种类及其药敏特性,为研究制定罗非鱼食源性疾病的综合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1~2012年采自广西罗非鱼主产区养殖场及市售罗非鱼样品(200份)进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副溶血性弧菌、无乳链球菌、海豚链球菌和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等9种重要食源性致病菌分离,采用Biolog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对分离获得的食源性致病菌进行鉴定,并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推荐的纸片琼脂扩散(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所检测的9种食源性致病菌中除了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和副溶血性弧菌外,其他6种食源性致病菌均有检出.养殖场罗非鱼样品的无乳链球菌和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检出率较高,分别为7.5%和5.0%,海豚链球菌、沙门氏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和志贺氏菌的检出率分别为3.3%、2.5%、1.7%和0.8%;市售罗非鱼样品仅检出无乳链球菌、海豚链球菌、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和沙门氏菌,检出率分别为2.5%、1.3%、1.3%和1.3%.检出的食源性致病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表现出不同的敏感药物谱和耐药谱,以对头孢哌酮的敏感率最高,达56.7%;对青霉素、新霉素和林可霉素的耐药率最高,均为63.3%.[结论]广西罗非鱼携带有以无乳链球菌和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为主的多种食源性致病菌,且检出的致病菌均存在多重耐药性.  相似文献   

14.
罗非鱼海豚链球菌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准确快速的海豚链球菌鉴定方法,设计合成了海豚链球菌种特异性引物CM1/CM2,进行了其特异基因片段的PCR扩增、反应条件的优化及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试验;同时还进行了不同检测材料的比较及9份临床样品检测.结果表明,引物CM1/CM2只能从海豚链球菌中扩增到特异性基因片段,供试的其它9种水产常见病原菌PCR扩增均呈阴性;能够检测的最低细菌数在20~30个细菌;方法可直接从病鱼的脑、肝脏、肾脏及脾脏组织检测到该菌;另外,临床菌株检测结果与基于菌株16S rRNA基因序列系统进化分析结果一致.该方法弥补了传统细菌鉴定很难将该菌鉴定到种的缺点,并显著缩短了检测时间及降低了检测成本,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为建立准确快速的海豚链球菌鉴定方法,设计合成了海豚链球菌种特异性引物CM1/CM2,进行了其特异基因片段的PCR扩增、反应条件的优化及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试验;同时还进行了不同检测材料的比较及9份临床样品检测.结果表明,引物CM1/CM2只能从海豚链球菌中扩增到特异性基因片段,供试的其它9种水产常见病原菌PCR扩增均呈阴性;能够检测的最低细菌数在20~30个细菌;方法可直接从病鱼的脑、肝脏、肾脏及脾脏组织检测到该菌;另外,临床菌株检测结果与基于菌株16S rRNA基因序列系统进化分析结果一致.该方法弥补了传统细菌鉴定很难将该菌鉴定到种的缺点,并显著缩短了检测时间及降低了检测成本,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复方蜈蚣藻对罗非鱼生长和抗病力的影响作用,将复方蜈蚣藻分别按1%、2%、3%的比例添加至饲料中,以其投喂罗非鱼,并在饲养20d后以链球菌悬液进行攻毒试验。结果表明,以添加复方蜈蚣藻的饲料投喂罗非鱼,其增重率显著高于未添加复方蜈蚣藻的对照组,饲料系数则显著降低;且随添加比例的增加,罗非鱼增重率呈上升趋势,而饲料系数呈下降趋势。链球菌攻毒试验结果也表明,投喂添加复方蜈蚣藻饲料的罗非鱼的抗病力亦高于对照组,且添加比例越高,其抗病力越强。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广东佛山某罗非鱼鱼场暴发疑似链球菌病的病原情况,应用脑心浸液培养基、胰蛋白大豆琼脂 培养基对患病罗非鱼的肝、胆组织进行细菌分离,对获得的革兰氏阳性链球菌应用16S rDNA 引物进行基因序列鉴 定,并对被确定的链球菌进行基因进化分析,同时进行阿奇霉素、链霉素、阿米卡星等10 种抗生素的药敏试验。结果 表明,分离获得革兰氏阳性链球菌1 株,经16S rDNA 基因扩增鉴定为海豚链球菌;基因进化分析显示,该菌与海豚 链球菌和禽的副乳链球菌亲缘关系最近;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阿奇霉素和头孢噻肟中度敏感,对其他抗生素 不敏感。  相似文献   

18.
采用抑制性差减杂交技术(SSH)成功构建了罗非鱼O reochrom is nilotica被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疫苗免疫前后正、反两个淋巴细胞cDNA差减文库,富集了免疫过程中表达谱发生变化的淋巴细胞基因,并对文库进行了斑点杂交筛选、测序和ESTs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文库富集了高丰度的差异表达基因,阳性率较高。正向文库中筛选得到21个免疫期间表达丰度上调的基因,其中1个基因与罗非鱼已知基因具有相似性,10个基因与其他鱼类已知基因相似,1个基因与其他物种已知基因具有相似性,9个为未知新基因;负向文库中筛选得到24个免疫期间表达丰度下调的基因,其中3个与罗非鱼已知基因具有相似性,15个与其他鱼类已知基因相似,6个为未知新基因。进一步功能注解发现,正向文库功能基因包括免疫信号传导相关蛋白、防御相关蛋白、肿瘤免疫相关蛋白和淋巴细胞相关蛋白,这些基因免疫后表达丰度升高,提高了机体免疫抵抗力。负向文库功能基因包括细胞免疫相关蛋白、感染相关蛋白和肿瘤发生相关蛋白,这些基因免疫后表达丰度降低,可以降低机体感染和发病几率。  相似文献   

19.
广西罗非鱼海豚链球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发病罗非鱼中分离获得2株呈B溶血的革兰氏阴性杆菌,经细菌形态、培养、生理生化特性初步鉴定为海豚链球菌,结合PCR检测、PCR产物核苷酸序列测序及Blast比对分析,进一步确定该分离菌株为海豚链球菌。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该分离菌株为致病菌株,能引起罗非鱼发生海豚链球菌病;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分离菌株对新霉素、氟苯尼考、菌必治、林可霉素、卡那霉素等药物高度敏感,但对氟哌酸、庆大霉素、痢特灵、链霉素、四环素等不敏感。  相似文献   

20.
氨氮和亚硝酸盐是蛋白质的代谢副产物,水体中高浓度的氨氮和亚硝酸盐会显著抑制罗非鱼的免疫力。肠道微生物与鱼类的免疫息息相关,然而氨氮和亚硝酸盐是否影响罗非鱼的肠道微生物仍不清楚。本研究采用基于16S rDNA基因序列的高通量测序,研究了氨氮和亚硝酸盐对吉富罗非鱼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表明,罗非鱼肠道微生物群落主要以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为主。氨氮和亚硝酸盐不改变罗非鱼肠道菌群的alpha多样性,但显著改变物种组成,其中Aurantimicrobium菌属在两种处理下比例显著降低。原核类群功能注释(FAPROTAX)分析表明,氨氮和亚硝酸盐胁迫导致的差异ASVs主要涉及化能异养、好氧化能异养、硝酸盐还原、脂肪族非甲烷烃降解、芳香烃降解和芳香族化合物降解。本研究通过了解氨氮和亚硝酸盐对罗非鱼肠道微生物的影响,为研究肠道微生物对罗非鱼免疫的影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